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爱泼斯坦作品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完结

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历史上的第一次,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即资本的出口(投资)作为世界帝国主义侵略

的主要特点,正在取代货物(实物)出口。成熟于欧洲、美国和日本

的大型工业—金融垄断集团,正在把整个世界瓜分为众多它们投资和

剥削的殖民地。在其后的数年里,中国将全方位地感受到这种帝国主

义的侵略。中国将迎头面对的前景是日益逼近的被瓜分,以及即将失

去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地位。


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极大规模的外国资本对中国的出口,并不是从

投资建设工厂开始,而是以银行贷款为主。1895之前,中国对外国银

行的欠债数额微不足道。但在后续的五年中,清政府举借了超过5000

万英镑的外国贷款,以偿还对日本的赔款。这些借款的一部分来自俄

国—法国财团的贷款,另一部分则来自英国—德国财团的贷款。这些

贷款的抵押保证是中国的海关收入和内地数省的运输税收。这意味着

中国海关税收的一大部分(中国的海关税收在此之前早已在外国人的

经营控制之下)根本不用进入清政府的国库了,取而代之的是,在

未来的数年之内,这些税收将直接被外国债主扣留(俄国—法国财



团的贷款需到1931年还清,英国—德国财团的贷款则需要到1943年还

清)。为了弥补偿还贷款的亏空,作为统治者的清政府自然要增加地

方税收。于是,偿还贷款的全部沉重负担直接落在民众头上。


列强除了按照合同贷款以使清政府支付对日本赔款之外,还开始

强迫清政府向它们贷款修筑中国的铁路。这些贷款将被用于从贷款国

购买建筑材料和全部的机车和车皮等,清政府反过来以这些铁路资产

和铁路运营收入为抵押(使用英国1898年贷款的收益而在华北建造的

铁路,根据合同规定被抵押直到1944年)。囊中羞涩、没有多少资金

可以投资的沙皇俄国,其对中国的投资掠夺则又是另外一种方式:作

为贿赂,俄国直接给了当时正负责清政府外交事务的李鸿章① 100万卢

布,换取的是清政府把其在满洲地区的铁路租让给俄国。修建这条铁

路的资金由沙皇从法国金融家那里借贷。就是说,巴黎提供了俄国现

金而圣彼得堡则保证投资的安全——俄国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向中国

施压,使租借和建造铁路的交易既有利可图又万无一失。


由于中国显而易见的疲弱,正如它竟然败在蕞尔小国日本之手所

暴露的那样,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变得更加肆无忌

惮。它们开始在中国的领土上攫取立足点,以便进一步瓜分之。


德国以两名传教士被杀为借口,在1897年取得了租借中国华北最


① 这笔交易的细节在十月革命之后,随着沙皇机密档案的解密而被公之于世。A.罗曼诺夫所

著的《帝国主义在满洲》(俄语撰写,列宁格勒,1928年)一书中,对于李鸿章与俄国的这笔

交易也有详尽的描述,其中写道:李鸿章在出使欧洲的官方旅途中,被事先等待在埃及亚历山

大的俄国特使所“截获”,李鸿章一行先是乘俄国军舰到了敖德萨,然后又到了圣彼得堡,在那里,

李鸿章就满洲铁路问题被贿赂“以分期付款的计划”达成交易(即:当双方签署了满洲铁路修

建的合同之后,俄国付给李鸿章一部分贿金;当铁路修成之后,剩余部分的贿金再支付给李鸿

章)。关于俄国与李鸿章之间密谋的第一手详细资料,还可以参阅当时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伯

爵(Count Witte)所著的《维特伯爵备忘录》(英文版),海尼曼,伦敦,1921年。维特当时

担任沙皇的财政部长,是他与李鸿章具体做成了那笔交易。



大港口和海军基地青岛(胶州湾)的权力。这一侵略行为是以极其低

劣的手段实现的。对此一位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为了表达对中国指挥官的敬意,同时表达他们希冀在胶州湾

进行海军演习的愿望,一批德国海军军官登陆了。那名中国将

领对这些不速之客不仅毫无戒心,还邀请他们留在岸上共进晚

餐……结果,11月14日的早上,德国巡洋舰就把600名水兵送上

了岸,他们立刻占据了各处的战略要点,随之而来的是德国海军

的主力部队。对于有机会看到全副武装的德国军队,中国将领和

他的兵士们表示了感谢。双方的许多士兵们互相致以问候,互相

以礼相待。当所有的重要地点都被占据之后……德国人给中国将

领送来了一封信,内容是要求中国军队在三个小时之内撤离青岛

的所有炮台和要塞,所有的设施、枪支和军火均不得带走一丝一

毫。中国军队被彻底震慑而且束手无策,他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

抗……就这样,通过背信弃义和无耻的欺骗手段,德国海军上将

迪特里克斯(Dietrichs)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青岛和胶州湾。① 


侵占胶州湾之后,德国进而通过敲诈勒索的手段,逼迫中国在

1898年3月份签订了一份条约,通过这份条约,德国取得了“租借”山

东半岛99年,即直到1997年的权力!


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租借山东半岛的条约之后,沙皇俄国又逼

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租借海军基地旅顺港和通商港口大连,租期为25

年——这两处港口正是在此之前俄国极力阻止日本去吞并的地方。此


① W. L. 戈德歇尔(Goodshall, W. L.):《三国统治下的青岛》,上海,1929年。



种关系绝非偶然:为了达此目的,猎物早早就不允许日本染指了。

俄国在攫取到自己侵略份额的同时,以支持的立场同意德国租借胶州湾

(协议由德皇凯撒·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会议达成)。为此,

早在1897年的夏天,德皇凯撒·威廉二世就亲自到圣彼得拜会了沙皇

尼古拉二世。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本来互相是对手,但在瓜分抢

劫中国的问题上,它们却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威廉二世的如意

算盘是,设法使尼古拉二世支持自己从中国攫取利益,同时挑唆尼古

拉二世也从中国攫取一块地方,而这块地方迟早会成为日本与俄国开

战的爆发点。如此一来,将使俄国与英国和法国联手反击德国在欧洲

大陆野心的行动更加困难。尼古拉二世,按照财政大臣维特的说法,

是一位“对于攫取远东的土地具有超乎理性的欲望”的人,这一次他

急不可耐地钻入了德国的圈套。这两位如同帝国秃鹫一样的君王之间

的肮脏交易和钩心斗角,都记录在他们所谓的《小威—小尼通信集》

(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表亲,他们因而彼此以小威和小尼作为昵

称)中。① 这些材料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被揭开神秘面纱并公开出版。


紧随俄国“租借”旅顺和大连之后,英国强租了中国的海军重地

威海卫,并声称只要俄国占着旅顺,它就不会撤出威海卫。


1898年4月10日,法国攫取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广州湾(今天已经是

中国的最大贸易港口之一)。


1899年,英国再一次继续其瓜分中国边疆的行动,这一次还是在

新疆。它故伎重演,利用中国的困难时机先逼迫中国在边界上稍加收

缩,即承认其通过不断侵略蚕食中国领土所形成的既成事实。这种早


① H. 伯恩斯坦(Bernstein, H.):《小威—小尼通信集》(里面的内容记录了威廉二世和尼古

拉二世之间往来的私密电报),纽约,1918年。同样内容还收录在I. D. 莱文(Levine, I. D.),

《威廉二世致尼古拉二世书信集》,纽约,1921年。



已行之有效的扩张伎俩,早先曾被一位直接参与其中的英国高级官

员描述过,说此举是为了理所当然的“防卫”的需要。负责印度政府

(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译注)的外交事务的秘书莱尔爵士这

样写道:


通常,我们会提出一个划分政治边界的方案,划分这条边界

的依据是,我们实际控制的领土将要受到别的国家的威胁。这样

做的结果,往往都会加速我们的扩张,因为我们发现,扩张最后

总会推进到我们的敌对国家难以超越的界线。① 


当然,就中国的情势而言,我们不能讲它的众多的“对手”都是

“受害者”。而且,如果我们把“对手”用其他的词汇替换掉的话,

整个图景就清楚了。


为了明目张胆地瓜分中国,每个国家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

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归英国所有。西藏、东北、蒙古划与了

沙俄。中国东南归英法两国,福建省归日本,山东省归德国。


瓜分中国的狂潮,恰好与美国历史的一个新发展阶段同步发生。

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国内生产力发展迅速,它很快便超越了其他强

国。它的大托拉斯和各种公司企业开始进入世界市场,参与重新瓜分

世界的竞争。1898年,打着“解放”古巴的旗号,它实际上很快就将

古巴作为了自己的半殖民地。它还向西班牙开战并取胜,结果夺取了

太平洋上的菲律宾和关岛。与此同时,美国传教士和种植园主还开发

了夏威夷群岛,并最终将其吞并到美国。 


① H. 伯恩斯坦(Bernstein, H.):《小威—小尼通信集——凯撒与沙皇秘密电信》,纽约,

1918年。又见I. D. 莱文(Levine, I. D.)编《凯撒致沙皇通信集》,纽约,1921年。



美帝国主义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吞并扩张的胃口越来越大。它的

军队参与了菲律宾争取自由斗争的镇压(参与者之一的麦克阿瑟,即

Douglas MacArthur,当时还只是一名海军上尉。晚年他成为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驻日本占领军的总司令,美国侵朝战争后任联合国军总司

令。侵朝战争失败既表明美帝国主义称霸亚洲美梦的破产,也是麦克

阿瑟戎马生涯的终结。)① ,当时菲律宾试图联合美国,以赶走西班

牙人,没想到前脚赶走了西班牙,后脚却换来了新的殖民主子美国。

相比于后来的政客偏要把美国磨刀霍霍称霸全球的野心遮遮掩掩,采

取羞于启齿的表演,当时的美国政客要坦白得多,他们敢于对美国在

太平洋企图无限制进行扩张的图谋说实话。以下是1900年1月美国印第

安纳州参议员贝弗里奇(Beveridge)的一段表白:


菲律宾永远属于我们……与菲律宾相邻的中国是一个无穷无

尽的市场。我们不会从菲律宾也不会从中国退出,我们不会背弃

我们民族的使命——在上帝信托下让世界走向文明。谁统治太平

洋,谁就能统治世界……这个国家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② 


然而,当时美国还不够强大,不能实现其独占中国“无穷无尽的

市场”的欲望,因为许多大国早已先入为主地挤了进来。美国也没有

把太平洋变成“美国内湖”的能力。最后,即使在打败西班牙之后,

美国人民和知名人士并不都赞成对外扩张政策,工人、农民、平民党


①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其1899年起的日本流亡时期,曾经支援过阿奎那多领

导的起义部队,后在流亡河内时,也支援过越南反封建爱国知识分子的革命组织东京俱乐部。

孙中山经常强调,中国的解放运动和全亚洲的反殖民斗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 杜勒斯(Dulles,Foster Rhea):《中国与美国,1784年以来的中美关系》(China and 

America,The Story of Their Relations Since 1784),普林斯顿,1946年,第104页。



员和民主党内部都强烈地予以公开反对。因此,美国的外交对策采取

了逐步推进的手段。作为第一步,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了著

名的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的这份官方声明冠冕堂皇地似乎是保卫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

的政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正相反。“门户开放”政策是向各

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发出的,声明中只字未提各国从中国活生生机体上

已经割裂瓜分到的领土特权和既得利益。美国所要求的,仅仅是要求

每一块“势力范围”或“租界”里的商业活动,都要公平地让一切国

家共同享有。一位美国作家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曾经

风趣地称这个政策为“我也不能少”的政策。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凭

借美元的强大力量,它的贸易投资可以渗透到中国的天涯海角而不受

任何阻滞。而对一切敌对国家而言,美国的这种咄咄逼人之势,在不

久的将来将会使这些敌对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被驱逐出局。对于中

国本身而言,倒是不用去问它愿意“开放”,还是把门关上。


当然,军事上强大但经济上属二流的国家如沙俄等,对海约翰的

主意是绝对淡然处之的。然而英国对此却加以支持,因为当时它仍

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国家,它认为借助门户开放政策可以使自己

渗透到俄国、法国、德国、日本这些对手的势力范围之内,对其自身

却毫无不利之影响。事实上,这一计谋可以说是美国与英国共同炮制

的,双方都想从中捞到好处,还要顺便从对方身上揩一把油。为了避

免各方之间的尖锐冲突(当时列强各国对此也还没有准备),在英国

与美国联手倡议下,开放政策得到了各方支持,尽管一旦羽翼丰满

时,谁都将不再理睬它。


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这种“和平共处”想法的动机,实际目的在

于将它们所吞并的国家“和平地”重新打造一番而已。正如英国外交



官瓦伦泰因·奇洛尔(Valentine Chirol)所描绘的那样: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是适用于非洲的唯一原则。只有在此

原则之下,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才不至于把欧洲推向你死我活的

残杀。而在远东,这种你死我活的残杀是否发生或能否避免,也

只有这条原则能够为远东问题找到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① 


奇洛尔所预想的争夺,很快就在远东成为了现实。在1897—1898

年间,现代帝国主义国家在几个月之间,就对中国的生存构成了最大

的威胁,其威胁程度之严重,超过了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6—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以及

1894年的中日战争的总和。而且,从1897—1898年以来,对中国的瓜分

掠夺,都是在不发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完全采用恐吓手段而得手,这说

明清政府已经腐败透顶了。


中国人民对上述事件的政治反应,说明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间,中

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观念的转变。


① 瓦伦泰因·奇洛尔:《远东问题》,伦敦,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