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爱泼斯坦作品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完结

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从1865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这段时期,中

国社会出现了三个特点。第一,清王朝对国家的统治暂时得到巩固;

第二,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蚕食把中国推向了被瓜分割裂的边缘;第

三,新的社会力量在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


同一时期,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剥削方式发生了三次转变:鸦片战

争之前,商业资本是主要的剥削工具;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产业资

本是主要的剥削工具;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金融资本成为主要剥

削工具。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列强入侵的斗争,也经

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阶段和形式。通过这些斗争,中国人民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为未来的奋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扑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王朝发现自己拥有了相对现代化

的军事力量。这些军队装备了西方的火药武器,并由中国新型的地主

阶级将领们统帅。这些将领都是在清朝统治危机中崛起的。依靠这

些新生力量,清王朝消灭了其他地区的反抗起义。这一过程持续了几

十年。



让我们研究一下这些起义的特点。


捻军起义发难于1853年,持续了15年。这一起义席卷了华北地区

的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并扩展到中原地区的相邻省份和西部一些

省份。捻军起义是一场以平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农民运动。起义军保

护贫者,打击统治者和富人,从而赢得了民众广泛热烈的支持。捻军

早期的军事行动与太平军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到其后期,一些太平军

的余部也加入了捻军。就军事方面而言,捻军表现出高超的游击战术

和战略——快速机动,伏击战,从假装撤退迅速转向猛烈的反击,以

及如迅马疾风般的闪电骑兵战。另一方面,捻军的弱点在于没有能够

建立稳定的根据地,也没有能够建起一套行政统治体系。在捻军发展

的全盛时期,其战士曾达到了10万人。这支军队包围并消灭了清朝最

高将领之一蒙古将领僧格林沁统帅的军队。1865年,在一次骑兵遭遇

战中,僧格林沁被捻军杀死。清王朝深感自己的首都北京遭受捻军的

威胁,于是,由民族的叛逆者李鸿章作为统帅,清朝投入了全国的重

兵来绞杀起义,并又一次得到英军和法军的帮助。至1868年,捻军起

义被打败。


1872年,起源于贵州省的苗民起义历经整整18年的斗争后,被清

朝统治者镇压。这场苗民起义也曾经与太平军的一部相互配合,并肩

作战。


1873年,左宗棠摧毁了西北地区陕西省和甘肃省少数民族穆斯林

的回民起义。这次回民起义曾经与捻军联合作战。同一年,在中国西

南边陲云南省的一次少数民族穆斯林的起义被镇压。这次起义早在清

王朝忙于镇压太平军之时就开始了。


上述波涛汹涌的农民起义覆盖了几乎整个中国的版图。这表明,

中国的各族人民,再也不能够忍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这个社



会已经处在危机之中,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又加剧了这一危机。起义军

之间的并肩作战和相互配合虽然是零星和局部的,也不具有决定性意

义,但这已经说明,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民族不平等的强烈痛恨已经直

接指向统治者和贪官污吏,而并不是针对汉族劳动人民。虽然有的起

义形式上遍及了全国,但从实质上讲,这些起义都是农民的起义。而

且,正如武装起来的几个民族的兄弟曾经和谐并肩地战斗一样,封建

统治者们对起义的镇压也是配合默契的——从清朝的满洲贵族统治者

到汉族地主将领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和蒙古王公僧格林沁等,

都是如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无论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基于“分而治

之”的原则,一贯的伎俩就是在各民族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厚

此薄彼。中国的各族人民,虽然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统治者这种

分化瓦解阴谋的影响,但他们在反抗共同压迫者的斗争中,总是一次

又一次地找到彼此共同的立足点。因此,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是,中

国各民族的联合统一,是基于古老的经济和文化的互通交融,即使历

经几千年的王朝更迭,还是如此。民族无论大小,离开了其他民族的

帮助支持,都不能够单枪匹马地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在帝国主义入侵

中国之后,这一点更加清楚。


中国人民以暴力反抗一个垂死的封建王朝,而封建王朝对人民的

镇压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血腥和残忍,无数的农民和少数民族群众

遭受屠杀。仅贵州一地的苗民起义,就有100万苗族群众被杀害。正如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中国中原地区的情形一样,在西北和西南地

区,整个省区的农村都被变成了半沙漠地区。中国的人口在农民起义

之后剧烈减少了。


中国的贫困阶层和受压迫者在反抗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清王

朝的封建统治得以苟延残喘。对于统治者雪上加霜的是,国家在对外



关系中遭受了更进一步的屈辱。仅仅数年之前,清政府还拒绝外国公

使进北京,而在1867年,其却派遣了一个由美国人蒲安臣担任团长的

中国使团出使欧美国家。


外国的探险势力和政治团体,开始在中国的陆地边界以及沿海地

区从事各种活动。


通过缅甸,英国力图把云南的穆斯林起义操纵在手,向利于自己

的方向发展(起义领导人被诱导,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英国)。


英国将自己的阴谋披上了建立“泛伊斯兰”国的色彩以拉拢土耳

其,它们唆使挑动了封建贵族阿古柏(Yakub Beg)的武装反叛。这一

反叛于1868—1879年发生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阿古柏是一个塔吉

克贵族,甚至不能算是地道的新疆人。英国人试图让阿古柏把喀什地

区从中国分裂出去,使之变为中国和印度帝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国。T. 

道格拉斯·福赛斯(T. Douglas Forsyth)是英国驻印度总督手下的一名

官员,他与阿古柏的武装叛乱及阿古柏里通外国的勾当,都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正是T. 道格拉斯·福赛斯与阿古柏签订了1874年的所谓

“条约”。按照这个条约,英国对于中国领土蚕食的计划分为两个阶

段:阿古柏首先被迫将靠近喀什米尔的一些地区割让出去,同时,另

一份声明将提交给清朝政府,这份声明会规定在中国和喀什地区之间

划定一条分界线。[当阿古柏政权摇摇欲坠时,英国驻北京的公使威妥

玛(Sir Thomas Wade)向清政府提出了一项建议,内容是“阿古柏可

以投降,但前提是阿古柏保留其王国,而中国作为其宗主国”。]① 英国

的其他企图还包括分裂新疆,将其南部划归英国,北部划归沙皇俄国。


① 有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在欧文·拉铁摩尔所著的《亚洲的重心:新疆及中国与俄罗斯

的亚洲内陆边疆问题》(波士顿,1950年)一书中,都有许多论述。此书引证了各种资料,包

括英国外交部的档案和一些国会的文件。



虽然上述所有的阴谋都告失败,但英国还是处心积虑地在喀什地

区建立并维持了一个总领事馆,并给其配备了一支军队。这个领事

馆在此地区存在了十几年,目的是为了在此地制造更多的乱子。① 除

1889年由弗朗西斯·荣赫鹏(Francis Younghusband)所主持的一次

探险活动之外(就是这位弗朗西斯·荣赫鹏后来带领军队入侵了西

藏),其他英国人也在边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探险行动。这些探险

的结果是,英国人夺取并控制了邻近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些山地国

家,如吉尔吉特和罕萨。弗朗西斯·荣赫鹏在其后来的自传中直言不

讳地写道,他早期在边界地区收集情报的目的,就是“打探从北方进

入喜马拉雅地区的所有关口和通道”(例如:从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

进入喜马拉雅地区的所有关口和通道,而不是从印度领土)。再后

来,弗朗西斯·荣赫鹏这样描写他对英国在边界地区进行探险侵略的

支持:


绝不能放过任何机会。边界地区应当有一个我们的代言者。

这个代言者应当机警如雄鹰,时刻准备着去为我们获取利益……

如果失去机会,那将意味着政府需要数年的艰苦努力才可能弥补

损失。


弗朗西斯·荣赫鹏所描述的“复合型”的侵略方式包括两个方

面:其一是只要有机会,就赤裸裸地掠取土地;其二是持续不断、孜

孜以求的“艰苦努力”,它意味着耐心地对中国的边疆领土进行欺诈

耍骗,逐渐对其主权状况进行“注水”稀释,直到其降为宗主国的土


① 乔治·西维尔:《弗朗西斯·荣赫鹏》,伦敦,1952年,第129页,第260页。



地,再到其变为“缓冲地”,再到其最后注定完全变为英国的殖民

地。这一为英国政府所极为欣赏的策略,在西藏问题上得到了特别一

贯的忠实执行。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边界划

定种下了恶果。同时也造成了其他问题,使印度渗透到自古以来中国

的领土之内,对于那些地区的主权即使腐朽的清政府也从来没有放

弃过。


与英国在新疆南部的阴谋如出一辙,沙皇俄国的侵略是通过派遣

军队到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区,进而实现其吞并该地区的野心。1881

年,它部分地撤出了该地区。但通过1881年与清政府在圣彼得堡签订

的条约,另一部分地区被割让给了俄国。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沙皇俄国和英帝国,它们彼此总是习惯上

振振有词地把对中国的侵蚀,说成是为了反击对方、保卫自己权益的

正当行为——甚至有时把它们的侵略行为说成是为了保卫中国不被侵

蚀瓜分。 类似的论调,我们在英国的历史著作里依然能够找得到。同

时,这种论调在最近苏联的历史著述里也已经死灰复燃。其表现就是

致力于重新美化掩饰前沙皇的扩张政策,而这些在此前早就被社会主

义苏联的历史学家们小心翼翼、却又实实在在地揭示于世人之前。事

实上,无论那时的沙皇俄国还是英帝国的打造者们,都不是在进行所

谓的“自卫”,它们双方都是赤裸裸的掠夺者。无论俄国还是英国,

它们双方绝不是为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着想,而是忙于无休止的争吵

以及条约的签署,无论公开地还是秘密地,私人地还是国家地。它们

忙于确定各自在中国的哪一部分下刀切割,根本不顾这些地方是在中

国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还是在广大汉民族居住的中原地

区。所有这些的前提,是它们自己之间不发生火并。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海疆以及朝鲜的侵略急剧加速。



从1867年到1871年,美国佬武装入侵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邻居朝鲜(在

第二次的入侵中,美国佬的军舰炸死了350名朝鲜人)。1871年,日本

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去中国,这似乎意味着双方将结成某种联盟。美国

对此心急如焚,于是它唆使日本直接将琉球群岛吞并(冲绳群岛)。

长久以来,琉球既交好于中国也讨好于日本,依违于两者之间,是美

国海军一直欲据为己有的地方。为了使中日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驻

东京的美国大使还帮助日本组织了对中国台湾省的攻击。美国军舰早

在此前的1850年就“光顾”过台湾,1867年又来过一次。这一次,一

只美国运输船被租给日本人运送日本军队,同时,一名熟悉台湾岛的

美国官员李仙得(C. W. Legendre)担任了日本人这次探险的向导。日

本人于1874年实实在在地登上了台湾岛,但为了在将来完全吞并台湾

(1894年),它不久即先撤回了。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地缩短了从欧洲到中国的航运里

程,这使得西方的军舰和商船能够比以前更快、更安全、成本更低地

航行到远东地区。由此,作为帝国主义入侵埃及的产物的苏伊士运

河,加重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侵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

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支持埃及于1956年从殖民者手中完全收回苏

伊士运河这条重要水道的主权此举在历史上是多么公正,对于中国自身

的安全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条水道极为密切地关系着整个亚洲的命运。


看到了工业尤其军事工业是西方武装力量的“机密”所在之后,

一批主张“西学为用”的中国封建官员们,开始寻求在中国建立某些

实用产业,借此来为清王朝撑腰打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官员们

受到了日本的极大刺激。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在没有动摇其封建本

质和没有改变其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逐渐建立起一套强大和令人

敬畏的工业体系。从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到1880年代早期,李鸿章、



曾国藩和左宗棠在政府管理体制下,兴办了一批为数不多的兵工厂、

造船厂和煤矿、铁路运输线以及后期的纺织厂。


然而,这些第一批在中国出现的机器工厂,无论对于中国的经济

发展还是对于加强中国的国防,后来证明它们发挥的作用都微乎其

微。这些中国早期企业的大多数或者注定走向衰败破产,或者逐渐

被外国人所控制。日本的大商人和封建势力在1860年代之后建立了联

盟,这种联盟引导日本工业在更广泛的封建农业基础上顺利发展。相

比之下,在中国主张“西学为用”的洋务官员们不允许私人资本投资

工业实业,他们只追求把一切垄断控制在自己手中。


中国没有走向日本发展道路的另外一条原因是,它的国际环境

和国际关系与日本不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日本得到了美国的庇

护,而英国则开始把日本作为其在远东牵制沙皇俄国的一枚得力的棋

子——为此英国不断给日本撑腰打气。但是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

贫弱但幅员广阔资源丰富,被列强当作纯粹的猎物而不是同盟者。中

国是众多列强企图削弱的对象和最终肢解瓜分的对象。


所以,在一个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进入垄断帝国主义的时代,

中国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都迥异于日本,因而中国也就不可能仿效“日

本模式”去实现近代化。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前提要求是,用人民的革

命去打碎外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国内封建势力的统治。


左宗棠1868年在福州建立的马尾船政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这

所当时闻名遐迩的国防兵工厂里,所有的工程师、大部分的工头以及

熟练工人都来自法国。早在拿破仑三世的军队帮助左宗棠镇压太平天

国的时候,左宗棠就已经与法国建立了联系。在马尾船政厂,中方给

法国工作人员提供的待遇高昂得令人想到给皇帝的贡物,而绝不是一

般的工作报酬。法国技师的薪水是中国同行的十倍,而工头的薪水则



是中国同行的五倍。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 Giquel)由于之前参加了

雇佣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日意格策划了使用蒸汽炮舰轰击镇压太平

军的勾当),作为奖赏,他得到了船政长总工程师的职位。日意格的

年薪是高昂的9.6万法郎(每月1000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各种补贴。

使清政府财政雪上加霜的是,造船厂被那些安插在各种有名无实职位

上的中国官员们无情地榨取着油水。


不仅船政厂所需的机器全部依赖进口,其他所需的钢铁、煤炭甚

至木材也全部进口。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船政厂根本没有与国内的辅

助附属企业发展合作关系,也没有与国内的现代运输企业进行合作。

在中国内地,船政厂所需的所有原材料都是应有尽有的。开设船政厂

所需的资金来自海关岁入和各省的税金。海关税收的绝大部分早已被

外国人所控制。而各省税金的多少则取决于各省封疆大吏的心态和兴

致。因为,对于整个船政厂的事业,并不是所有的督抚都与左宗棠的

想法一致。结果是,虽然船政厂雇佣的工人达3000人之多,几艘质量

上乘的兵舰也顺利建成并表明了中国工匠们能够掌握新技术的天资,

但事实上第一个五年过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建成新的兵舰。


法国海军对于如何打击马尾船政厂当然掌握着完全准确的情报。

最终,1884年法国海军严重破坏了船政厂,船政厂建造的主要兵舰都

被击毁。1884年,中国著名的民间武装“黑旗军”支持越南人民反击

法国殖民者的斗争,作为报复,法国挑起了针对中国的战争。法国军

队的第一个侵略行动,就是不宣而战地突然袭击了福州。一名当时居

住在福州的法国人描述了袭击的惨状:


未经任何宣战,3000多名中国人就惨遭杀害。死者的遗体随

着海潮漂向大海,又有很多被涨潮反冲回来。之后的数天之内,



在河道与大海交汇的20英里之内的任何地点过河,都不可能不遇

到那些被背信弃义的野蛮兽行所残害的惨不忍睹的人们的尸体。① 


到1885年,中法战争进一步升级之后,清政府最终屈服于法国对

于越南的无理要求。迫使清政府屈服的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美国驻北京

的外交官杨约翰(John Russell Young),正是他喋喋不休地向清政府

贩卖投降的论调。美国历史学家泰勒·丹涅特(Tyler Dennett)写道:

“正如他(杨约翰)所力图辩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的对与否,而在

于中国是否有能力与一个西方强国作战。”关于杨约翰的立场,丹涅

特认为是“不管法国要求的代价如何高昂,和平总比冲突好”。在过

去的许多年里,美国一直谈论的是,为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要

不断给中国施加压力,使中国屈服于每一位入侵者。


日本利用中法战争的危机逼迫中国同意,在没有相互知会对方的

前提下,中日两国都不得派遣军队进入朝鲜。这一约定意味着,中国

放弃了对朝鲜这一邻国自古以来就可以提供军事支持的权力,而日本

这个朝鲜自古以来的敌对国家却被给予了向朝鲜出兵的权力。在日本

劫掠朝鲜时,朝鲜最需要中国的帮助。日本对朝鲜的袭击是朝鲜最大

的威胁。


1890年,英国强迫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尼泊尔王国中断了与中国

长期以来所保持的友好关系,将其变为自己的保护国。在同一年,中

国还被迫承认了英国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另一国家锡金“内政和外交

的直接和排除其他任何国家的控制”,条约的具体规定如下:


① 乔治·B.斯麦斯:《中国的危机》,《中国反对列强的由来》,1900年,纽约和伦敦,第29页。



……未经英国政府许可,无论锡金国王还是任何其他官员,

都不允许与任何其他国家建立任何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① 


上述两个行动表明了英国的政策,即它要利用印度作为其进一步

侵略的基地:第一步将独立的实体国家先变为非独立的依附、缓冲保

护国,然后,将这些缓冲国降格为实际上的殖民地,并以此作为向中

国内地渗透侵略的垫脚石。


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做出了新的努力:购买军舰和其他军事装

备,一批留学生被派遣到国外学习西方技术。另一位“现代化的”官

员督抚张之洞在长江中部地区创建了汉冶萍钢铁厂。新建的几家棉纺

厂加入了官僚工业体系中。第一条铁路和第一条电话线也投入了使

用。但是,所有这些实业的功效到底多么微乎其微,很快就在1894—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第一次令人震惊的军事惨败中显现无疑。这

一次,中国不是被一个强大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所击败,而是被一个弹

丸之地的蕞尔小国日本所战胜。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日本与西方的

接触只有十几年。


中日之间的战争因朝鲜问题而爆发,当时朝鲜大规模反封建的东

学党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东学党起义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它以宗

教的旗帜号召民众。朝鲜国王邀请北京的清政府向朝鲜派兵帮助镇压

起义者。日本引用1885年中日之间条约的有关内容,利用这一机会也

派兵到了朝鲜南部。不久中国军队进驻平壤一带,日本军队则驻扎在

汉城周围,于是两国军队大致在后来所谓的“三八线”上虎视眈眈。


① 《大英帝国与中华帝国有关锡金和西藏关系之条约》,1890年3月签订于加尔各答。节选

自G. 赫斯利特《大英帝国与中华帝国以及中华帝国与外国列强之间的条约和协定》,第1卷,

伦敦,1908年,第92页。



1894年7月25日,与法国此前的做法如出一辙,日本不宣而战攻击了中

国的兵船。两个月之后,日本击败了中国驻平壤军队的主力,迫使其

退回到鸭绿江,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本土。日本很快占领了中国的海

军基地旅顺和威海卫,这是清政府投入巨资和精力苦心经营多年而兴

建的军港。至1895年1月,中国被迫求和。


按照1895年3月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的条款,清政府被迫割让

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并不认可这一条款,他们为此与日

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直到战败为止。同时,中国还被迫放弃

了对朝鲜一切事务的宗主国地位,并对外开放了七个新的贸易港口,

另外中国还要向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最后,日本还取得了在中国本

土开设工厂的权利(由此,按照“最惠国待遇原则”,其他外国列强

也取得了同样的权利)。


《马关条约》最初的条款还包括日本对旅顺(又称“阿瑟港”,

这是西方帝国主义者以英国在香港的总督、也是伊丽莎白女王儿子

的名字而粗暴命名的)和大连(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冠以日文的名字

“Dairen”和俄文的名字“Dalny”)的吞并(泛指辽东半岛)。但

是,这一条款由于其他列强的联合警告而被阻止:沙皇俄国、德国和

法国,它们所有这些国家(如下一章将要论述的内容)对于中国都有

领土侵略野心,于是它们共同把军舰开到辽东湾向东京示威。结果,

日本不得不暂时放弃对中国辽东半岛的吞并,代之以向清政府索要另

外一笔所谓的“赎辽费”而作罢。


在这场掠夺性的战争中,日本的行径得到了英国心照不宣的支

持。正是英国还有美国帮助日本建立起了海军。使清政府颜面扫地的

《马关条约》,其正式签订前的周旋是在一名美国人的安排下进行

的。这个人曾担任过美国的国务卿,离任后被清政府聘请担任顾问,



他是美国政府将其意志传输给清政府的管道。这个人就是约翰W. 福

斯特(John W. Foster),其祖父是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正是这个约翰W. 福斯特特别卖力地劝说清政府中的满洲官

员们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