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 完结

作者:(奥)雷立柏

 

我不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古代文人(诗人)将北京或其他的城市称为自己的“母亲”。公元前1000年,犹太诗人已经将自己的首都耶路撒冷称为“母亲”,古希腊人有metropolis(母城)一词(指创立殖民地的城市),而罗马人也用“母亲”或“女士”指罗马城,比如公元四世纪的徐马科斯(Symmachus)曾说,罗马是一位年迈的老妇,所以人们应该尊敬她的古老习俗。为了反驳他的保守说法,教父安博罗修(Ambrosius)曾撰文说,罗马城是一个少女,一个女青年,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并且能够很自由地接受基督信仰。这种说法使我联想到1919年的“新青年”运动,那时有部分的知识分子主张中国需要“青年”的精神,他们反对“白头发的中国”,反对“老年人的思想”。“老北京”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改革过程:晚清的改革者,比如北京人英敛之,要求“君主立宪”,但另一些人要完全放弃“君主制”;“新文化运动”中要求用白话来传播新知识,这就意味着现代化,但也带来了“西化”;新的教育制度意味着传统思想,即儒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弃。民国时代有部分的人丑化和反对“吃人的礼教”,憎恨“旧社会”,和雷锋同志一样。

北京啊,在我眼中,你既古老,又年轻。你是高龄的老妪,而我最喜欢的,也正是你的古老楼房、老旧石碑和沧桑老人;但你也是年轻的、活泼的,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这是必然的吧。但愿新与旧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但愿老房子和其他文物都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就和澳门、青岛、上海那样。

大约在2005年我去山西中北大学演讲,期间一位老师带我前往平遥古城参观。平遥古城是明代的古城,城墙和大部分的房屋都有明代的风格。也可以说,这座古城是一个“活的博物馆”。然而,如果你去罗马城,你会发现,罗马也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差别在哪里呢?罗马保存的部分文物有的来自古埃及(比如矗立在广场上的方尖碑),有的来自古罗马帝国(比如万神殿和一些凯旋门),另有一部分文物属于古代晚期(很多教堂),同时还有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物!可能没有任何城市可以像罗马那样,留存着各个时代的众多文物!北京没有汉代的楼宇,也没有唐代的文物,甚至很少有房屋让我感觉年代非常古老。我曾经从通州出发,骑自行车去盘山爬山,从盘山下来就是蓟县。看蓟县市中心的“独乐寺”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一处很老的建筑(辽代)!很多外国朋友对我说:北京的一些老房屋在翻修后给人“新建”的感觉:原来的木柱子变成水泥柱,或刷成全新的样子。外国人喜欢感觉到“古老”的味道,但现代的中国人好像觉得“古”就是“旧”,而“旧的不如新的”。可是,任何一座老屋一旦被拆,就永远再无法恢复其古代的“味道”。

1991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次只是短短的十多天,我骑自行车去香山、颐和园、故宫;1995年以来,我便住在了北京的学校,先在第二外语学院(现在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然后在北大,现在则是中国人民大学&&

无论北京的容貌是不是那么美,她仍然都是我的母亲:是她把我养大,每天提供水、空气、食物、一个相对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也为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曾在北京大学上学达四年之久)和工作(2004年以来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北京是我母亲,她为我备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她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图书馆,而她的学校也吸引着很多优秀的学生。

如果北京是一个大母亲(中世纪的人会说“alma mater”,“宽仁的母亲”),那么北京人(包括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应该对她怀着什么样的情绪和态度呢?我想到拉丁语的pietas(孝爱、敬爱、宗教情怀,参见英语piety),古罗马人曾经用这个词表达对祖国的敬爱(pietas erga patriam)。北京,我们的大母亲,我们爱你可能不是孝爱和敬爱,而只是一种很自私的爱,就像“爱财”中的爱。为什么孔子只说“爱财”,而没有表达“爱国”或“爱家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