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是复杂的最高境界。
——达·芬奇
轮子滚动会带动自行车和汽车沿路前进,那么跑者呢?前面几章我们曾经做过类似的比喻,滚动的轮子应该可以拿来作为跑步生物力学要素的理想例证,这一点你可能也不会太讶异。在第13章,我们拿汽车的车身来比喻人的躯干,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谈论车底下轮子的事。现在就从这里开始。
轮子可以说现实生活中最棒的前进工具之一。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实轮子是一项复杂的装置,它有三种力学特性对于人类的移动深具意义(【图14.1】)。第一,轮子在力学上很有效率,它能以最小的垂直振幅往前进。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一章“姿势的轮替”中提过,车子在前进状态时,车身总是能保持平稳。
第二个重要的特性是,轮身也就是“总质心”(general genter of mass, GCM)和轮子支撑点之间的关系。在轮子滚动的过程中,支撑点和轮身间的距离永远不变;同样地,两者的相对位置也永远固定。第三个关键特性是,不管前进的速度如何,支撑点总是持续在改变,更进一步说,轮身滚动的速度与支撑点的转换频率会成正比。
为了让大家对这三个力学特性有清楚的图像,我们把车子的比喻简化一下,来看骑独轮车的例子好了(【图14.2】)。“车身”的部分指的是车架、车座,以及坐在上方的骑乘者,下方则是完美的移动工具——轮子。在它滚动的过程中只会有一个点与地面接触,那就是支撑点,它刚好承受车身的所有重量。
回想刚刚提到的第一个力学特点:独轮车一路往前时,轮子会滚动并不断转换支撑点,但不会有上下垂直的振动。骑乘者的头完全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为什么这点如此重要?
在1981年纽约马拉松(New York City Marathon)大赛中有一段特别的转播画面。运动生理学家蒂姆·诺克斯在《跑步的学问》(The Lore of Running)一书中也提到这段转播,其中有段关于当时世界最优秀的马拉松跑者阿尔伯托·萨拉扎尔(Alberto Salazar)通过昆士堡桥(Queensborough Bridge)的画面描述。摄影机的角度刚好只能让萨拉扎尔的头和肩膀露出桥边的墙面,很明显看到他的头始终与墙顶呈平行,也就是他的步伐中完全不会出现垂直的摆动,就不会有能量浪费在身体的提高和放低上。此种犹如滑行的“萨拉扎尔滑步”(Salazar Shuffle)的确是很有效率的一种前进方式。
再回到独轮车的讨论,我们会注意到当轮子向前滚动时,骑乘者和轮胎支撑点的距离和空间关系并不会改变。支撑点始终在车座、车架和骑乘者的正下方,这种关系是维持水平前进的最有效方式,可以尽量降低任何可能的制动效应(braking effects)。
让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联想。我们来看看骑乘者踏独轮车时的双脚。每次脚踏板到最低点时,脚的位置在哪里呢?它刚好就落在躯干的正下方,而且腿部微弯曲。现在把画面中的独轮车抽掉,你看到了什么?一名处于“关键跑步姿势”的跑者,两腿弯曲,支撑点在跖球部,而且挺直的身体在支撑点上方。着地时,全身的重量直接落在腿部的支撑点上,腿部弯曲是为了尽量降低冲击,大幅减少肌肉、韧带与关节的负担,进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现在,再把骑手放回独轮车上,我们来讨论轮子的最后一个特点:轮身滚动的速度与支撑点的转换频率成正比。简单地说,轮子与地面间接触的支撑点转换越快,骑乘者和车子向前移动的速度也越快。从这一点中我们可以学到:当一位跑者的步频越快,也就是说他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的支撑点转换速度越快,他会跑得越快。步伐的频率,才是向前快跑的关键,而非步伐的长度。
当然,人无法像轮子那样能够一点接一点无间隙地持续转换支撑点,因为人只有两只脚,无法有轮子这么完美的力学效率。然而,我们可以尽量去掌握那种不受干扰的支撑点转换技术概念。支撑点转换越快,我们的双腿跑起来就越像轮子一样,然后就像在本章开头提到的,以滚动的方式带动身体往前进。
实际的研究报告已经证实,在各种距离的跑步项目中精英选手比一般运动员拥有更快的步频。1977年,备受尊敬的美国教练杰克·丹尼尔(Jack Daniels)在《跑步方程式》(Running Formula)中提到,经过数年的观察发现,精英跑者的步频很少低于每分钟180下。他也把高步频列入好的技术原则之一。
从这个算是第一个注意到精英跑者步频高的研究来看,完美且高效率跑法的关键点就显而易见了。不良的跑法根本不可能维持如此快的步频。比赛的现场转播员经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在比赛最后阶段选手开始落后的模样:“看起来好像轮子快要脱落一样。”这真是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看过这样的跑者,你就会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动作和效率都不见了,只是挣扎着向终点跑去,不再是一名为争取胜利而跑的人。
轮子滚动的概念真的非常简单:试着像轮子一样有效率地移动,尽量降低垂直振动,着地的支撑点刚好落在身体下方,并维持高步频。“姿势跑步法”的设计正可以达到这三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