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朝野遗事 完结

作者:周简段 著

皇帝剃头和臣民剃头

清军入北京后,发布了“剃发令”,提出“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强令理发匠巡游街市,见蓄长发的人即强

迫剃去,如不从命,立即杀头,并将头颅示众。在反剃发

斗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江阴百姓听到

“剃发令”后,先向知县请愿,知县不答应,反而骂群众,

于是百姓们把知县抓起来,坚决抗清。嘉定人民在反剃发

斗争中坚持了四个月,被杀两万人,最后失败。从此,中

国男人脑后统统留起了长辫子,把前额剃光。这种发式,

一直存在了二百多年。

相传,雍正皇帝头上有不少疮疤,给他剃发的许多

“待诏”免不了碰破疮疤,于是被定为欺君之罪,掉了脑

袋。结果,弄得皇宫内的“待诏”不死即逃,再也没有

人敢给雍正剃发了。后来,太监们到皇宫外面去寻找剃头

匠。这些奉旨进宫的理发匠也一个个有去无回。

雍正五年(1728)正月十六,一个姓罗的道士毛遂自

4

荐,主动到宫中为雍正剃发。罗道士的技艺高人一筹,他

先用浸泡过草药的温水给雍正洗头,然后用剪子剪头发,

疮疤外露后,再用剃刀在疮疤之间慢慢地剃。由于罗道

士在草药里用了麻沸散,所以剃头时雍正一点儿也不觉得

痛。结果龙颜大悦,雍正亲自赐给罗道士一碗莲子汤。之

后,罗道士将自己使用的剃发工具和剃发技术毫无保留地

传给了其他人,这才保住了这些人的性命。

乾隆皇帝也在头发问题上做过文章。那是在他的老婆

孝贤皇后死后,按清制全国百日之内不得理发。可是百日

时间太长,有的大臣便偷偷理了发。有一位名叫塞楞额的

督抚,在孝贤皇后死后二十七天就理了发。乾隆皇帝知道

此事后,立即将他革职,最后赐以自尽。

慈禧太后虽然无须剃头,她却极为爱惜自己的头发。

她曾不惜用一百多两黄金打造了一个发塔,专门用来保存

她的头发。这样,轮着谁在慈禧太后跟前站班或给她梳头

发,谁就得提心吊胆。有一次,某太监为慈禧梳头。梳完

后梳子上有一根头发,这太监不由心惊肉跳,想悄悄把头

发藏起来。不料他的举动被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了,这太监

因而挨了板子。

民国之后,人们纷纷剪辫易服。但清朝皇室及旗籍人

员依然如故,他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借口,阻止剪辫。后

来,末代皇帝溥仪在英文教师庄士敦的劝说下,也觉得中

国男子脑后拖条“驴尾巴”似的辫子不甚雅观,终于下决

5

心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皇上爷”的辫子一剪,没有几天

工夫,紫禁城内男人的辫子都不见了,最后只剩下几个内

务府大臣还留着辫子,他们带着“大清帝国子民”的最后

一点印迹进了棺材。

6

吕四娘复仇杀雍正

1735 年8 月23 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与君主专制而屡

屡杀人的雍正皇帝,在其大事扩建以供“御以听政”(语

出雍正《圆明园记》)的圆明园内暴崩。雍正在位十三年,

享年仅五十七岁。其墓葬在河北易县泰陵地宫。

雍正被小脚吕四娘削首之异闻,历时二百余年,迄今

仍流传于民间,为京城野叟津津乐道。盖因正史未载其死

因,加之生前大兴吕留良文字狱,故有吕四娘刺雍正以雪

家仇之说,并披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吕留良者,乃明清之际思想家。明亡后,他散家财结

友,图谋复兴,著书多种族之感,誓不仕清室。事败后削

发为僧,法号耐可。雍正六年(1729),深受吕留良思想

影响的湖南学者曾静,为反清复明而遣其弟子张熙化名张

倬入陕,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后裔),劝其同谋举

义。旋被告发下狱,供词涉及吕留良有关“论夷夏之防”

与“井田封建”等言论,以及雍正即位等宫中情况。雍正

7

由是而知自己改诏夺位之事已流传甚广,遂十下严旨,刊

为《大义觉迷录》,为己辩护,并剖棺戮吕留良尸,焚毁

其著作,将其满门抄斩。吕留良之子吕葆中时为翰林院编

修,虽颇有才气,亦在劫难逃。于是汉人之义愤大起,而

雍正被刺之祸根亦因此而种下。

吕氏门中唯一幸免于难者,即留良之孙女吕四娘也。

因其远离浙江崇德家乡,寄居安徽乳媪家,故躲过劫难。

吕氏家门罹难时,四娘尚在弱龄(年仅十三岁),闻噩耗

后悲泪如雨,愤心大发,遂潜藏习武以图报仇雪恨。因天

意安排,她幸遇剑侠甘凤池,得其三昧而如愿以偿。

剑侠甘凤池,江宁(今南京市)人,少以勇闻,康熙

年间曾官某王府。甘凤池力能扛鼎,与人角逐辄胜;手能

破坚,握铅锡辄化为水;剑法尤精,轻功亦出众。中年以

后,甘凤池与诸多草莽英雄过从,擅长暗杀,贪官污吏及

奸宄无不闻风丧胆。雍正帝亦为其出没无常而惴惴不安,

虽竭力搜捕而不能止。甘凤池年八十余寿终正寝于乡里,

堪称一代英雄。

吕四娘拜甘凤池为师后,潜心研习剑术并飞檐走壁

之轻功。数年后技艺炉火纯青,度无劲敌,遂辞别恩师进

京。她潜入圆明园之乾元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死雍

正,速提首级隐遁。据雍正心腹——保和殿大学士、兵部

尚书兼军机大臣鄂尔泰所撰《西林遗稿》云,雍正驾崩的

那天上午,“尚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午后忽召入宫,外

8

间已喧传暴崩之耗矣”。由此可证被刺之说或不误矣。

雍正被刺之前数月,已有征兆。其御驾赴天坛祭祀

时,即有坛前所张黄幕突然断裂之异常现象。卫士疑为刺

客,纷趋救护圣驾。雍正因此而大惧,防卫甚严,数日寝

食不安,乃下令缉捕剑客。虽用心良苦,仍难免丧生也。

9

格格下嫁孔府衍圣公

曲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虽然历朝历代都受朝廷厚

待,但府中孔子后人的生活并非人人幸福美满、尽如人

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的婚姻就是一例。

按照清王朝的律法,满汉不许通婚。可是,乾隆皇帝

有个女儿偏偏不信这个邪。从小娇生惯养、盛气凌人的公

主,待嫁之年非要找个汉族郎君不可。这一下可难坏了文

武百官。眼看着格格眉头终日不展,饮食锐减,视格格为

心肝宝贝的乾隆召来了心腹大臣——中堂大夫于敏中。于

中堂奏本道:“格格下嫁异族,不合大清律典。如将格格寄

养汉族官员家中,以汉族义女名义通婚,就完全合理合法

了!”乾隆一听,正合其意,说:“于爱卿,朕欲让格格认

你为义父,如何?”于敏中眼见皇帝对自己如此信任、厚

爱,急忙跪谢道:“圣恩浩荡,卑臣不胜荣幸,恭敬不如

从命!”就这样,乾隆之女成了于中堂义女,取得了与汉

族男子通婚的“合法”资格。

10

皇帝女儿要和谁家结亲呢?据懂相面术的媒婆说,公

主欲要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必须“孔雀东南飞”,才能

“白头偕老至岁百”。此语一出,满朝文武大臣众口一词,

只有地处京华东南方向的曲阜衍圣公府最合适。乾隆曰:

“此论正合朕意。”乃派人飞马通报孔府。

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闻听当今皇上欲来结亲,虽说

诚惶诚恐,但也有求之不得之意。

于是,未等其子孔宪培表态,便自作主张,答应了

这门亲事。其实,孔宪培自幼博览群书,在爱情观念上强

烈反对只顾门当户对,而忽视男女之间真正爱情的传统思

想。既然其父已经答应亲事,自己也不好执意违抗。他的

想法是,慢慢与格格亲近,在生活中逐渐培养与格格的真

正爱情。就这样,乾隆女儿以于中堂义女之名嫁到了孔

府。

按理说,即使是皇帝的女儿,如果成为平民百姓的

儿媳妇,那也得放下架子,像普通新媳妇一样,上孝敬父

母,左右团结小叔、小姑、妯娌,敬长爱幼,礼行孝悌。

这位格格却不然,自恃是皇帝的女儿,俨然以高人一等之

势凌驾于孔府众人之上。更可笑的是她处理夫妻关系的态

度,她从不把丈夫视为与自己平等相处的伴侣,而把丈夫

当作可以任意指使的臣民。

丈夫与她对话、交往、相居,事先必须一跪三叩行

礼,只准俯首帖耳听命,不准有任何异议。夫妻关系成了

11

这种尴尬荒唐局面,还有何幸福可言。

孔宪培的愿望破灭了。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未给他带

来一丝一毫的欢乐和幸福,只给他留下了无法摆脱的沉重

的烦恼和痛苦。每天他必须违心地按格格的命令行事,逆

来顺受地维持着与格格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格格不准孔

宪培另娶,更不准他纳妾,另有所爱。孔宪培婚后无子无

女,三十八岁便早逝。由此不难判断出他婚后精神上所承

受的痛苦折磨。

12

为慈禧开火车的人

慈禧太后当年确实坐过火车,这在历史上有记载。那

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明时节,慈禧太后决定到奉

天(今辽宁省沈阳市)走一走,顺便到东陵和故宫看一看,

而且决定坐火车。

这列从国外购进的“御用列车”一共挂了十六节车厢,

全部漆成黄色,因为黄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由谁来驾驶

列车呢?李鸿章与清政府铁路督办盛宣怀经过一番周密的

安排和挑选,最后选定了一个叫张美的火车司机。张美是

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是我国第一代火车司机,

驾驶水平较高。

临开车前,铁路督办盛宣怀特地召见张美,对他说:

“你这次开火车送皇太后去奉天祭陵,万万不可有半点闪

失。否则,不但你的全家性命,就连我的身家性命与前

程,也全都包在你身上了。”张美闻之,深感事关重大,

应允一定把车开好。二人说毕,盛宣怀遂将慈禧赐的黄马

13

褂一件、朝靴一双交给张美。最后,又郑重地嘱咐:“皇

太后恩准你一人坐着开车,其余工役等人一律半跪操作。”

慈禧太后有个恶习,就是每当她驾临一个地方,第一个入

内的必须是她自己。如果已有人在里边,此人必须先行退

出,待她入内坐定后那人方可进入。这次慈禧上专列前,

车上所有工役全部被赶了下来,唯有正司机张美可以端坐

在驾驶室内,随时听令开动机车。

20 世纪初年的火车还比较简陋,制动装置只有机车才

有,而每节车厢均无刹车设备,列车的开停、快慢、冲坡

下坡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全凭司机的经验与技术。要开好

这列专车,实在不容易!列车启动后,为了保持平稳,张

美叮嘱司炉工努力加煤、烧火,务使机车炉膛里始终保持

着四十磅气压。然而,这样做又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当

时,这四十磅气压是个极限,如果再超过一点儿,就可能

导致炉膛爆炸。但反过来,如果气压不足四十磅,列车就

很难保持平衡。张美是拎着全家人的脑袋,在生死攸关的

情况下开这列专车啊。从北京到奉天,按照常规,一天一

夜足矣,而这次足足走了三天三夜。返回时,慈禧归心似

箭,她连连催促张美加速。张美不敢违抗,凭着高超的驾

驶技术,把车速提到最高点,仅用一天时间就平安地返回

北京永定门车站。

奉天之行,慈禧高兴至极,她传谕:司机操纵平稳,

车上摆设的古玩珠宝无一震动,赐司机张美白银三百两,

14

并封官加爵。然而,张美不愿做官,他辞别慈禧,回到铁

路依然去做司机。几年以后,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试制成

功,第一个开车的任务自然又落到张美身上。他终于开上

了中国人自己的火车。

15

卡尔女士为慈禧画像

慈禧曾说过:只要我活着,总不许学外国。其实,她

这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而她自己,不但使用洋货,还请来

洋画师为她画像。

按中国古代习惯,人死后才画像,以供后代祭祀之

用。乾隆皇帝之母孝圣宪皇太后就是死后才“恭绘圣容”

的。故当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进宫推荐卡尔女士为慈禧画

像并要送画像往圣路易斯赛会供瞻仰时,慈禧虽然认为是

一个大好机会,但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批转庆亲王酌

办。其实,她早已安排好了。

慈禧过夏天照例是在颐和园住的。光绪二十九年

(1903)六月十五日,慈禧下令让卡尔女士住到靠近颐和

园的醇亲王花园,以便随时入园为自己画像。六月十四日

晚上,年近七十的慈禧为了第二天“精神好些”,特意提

早入睡了。次日,她换了一件周身绣有紫色牡丹的衣服,

肩披一块寿字嵌珠的花巾,头上一边戴的是玉蝴蝶,一边

16

戴的是鲜花,手上带着玉钏和玉护指。她和卡尔女士在乐

寿堂不拘礼节地相见之后,便坐在宝座上开始画像。

慈禧稍久坐就感到疲劳,只坐了十分钟便不耐烦了。

后来,凡是画衣服和首饰时,就由裕庚的女儿容龄和德龄

穿戴好替她坐在那里,到画面孔时,她自己再坐。就这

样,到了七八月间,她终于厌烦了,不断抱怨,说画像太

慢了,要是中国画家,看一次就能画了,我真是坐够了。

更为可笑的是,对西洋绘画一窍不通的慈禧,当看到把珍

珠画成白、青、淡红等不同颜色时,即断定画的不对,说

珠子的颜色原本是白的,怎能画成青的和红的?卡尔女士

解释说,那是光线反射的结果。但慈禧仍固执己见,说,

我不管反射不反射,只知道珠子是白的。无奈,画师只好

按她说的办。

第二年春天,画像即将完工。在钦定的日子,慈禧亲

自验收。当她发现画像脸上一边黑一边白时很不高兴,当

即传令卡尔女士改成一样的颜色。尽管卡尔女士竭力争

辩,但慈禧不肯让步,最后仍不得不进行改动。定稿后,

卡尔女士在画像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慈禧认为“外国

人做事太稀奇,不可思议”。

尽管慈禧对画像有诸多不满和迷惑,在中秋节时,她

还是让总管太监李莲英将菜八品、点心四品转送卡尔女

士;年末又赏其花、普洱茶、吃食等;后又派外务部大臣

亲自到美国使馆赠送卡尔女士宝星一座、绸缎八匹和价值

17

一万二千两的银票一张。在一些公开场合下,她也常赞誉

卡尔女士“颇有才能,善于绘事”。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卡尔女士共为慈禧画了四张画

像。其中一幅经装饰后,由外务部专程寄往美国圣路易斯

市参加赛会。赛会结束后,画像由参赞官户部主事将画像

运抵华盛顿。这幅慈禧画像由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8

崔玉贵谈珍妃之死

孩提之时,常到鼓楼广庆轩茶馆听说评书。广庆轩茶

馆位于什刹海东岸,义溜胡同路北,里面十几张八仙桌,

能坐百十来人。屋子宽敞豁亮,前面有个小台,台旁挂着

一副木刻对联,上联是“言易招尤且谈风月”,下联是“客

多知己不着衣冠”。听客们一边喝着茶一边海阔天空地闲

聊,说什么的都有。只有当说书的一拍醒木,听客们才从

喧闹中安静下来。

这里的听客非同小可,有一些颇有名的人物。如一度

准备继承帝位的大阿哥溥隽(人们戏称他“万岁爷”)、当

过前清步军统领的江朝宗、著名画家溥心畲、末科状元刘

春霖等。茶馆西头的桌子常常围着几位老人,他们穿着长

袍,腰里束着褡裢,有时穿着坎肩,这是从娘娘庙来的几

位太监,大家有时就叫他们“公公”。清朝倒台以后,太

监散落四方,住在娘娘庙的太监都是比较有钱的,所以他

们能够常来听说评书。其中有位六十多岁、个子较高的老

19

人比较引人注意,他叫崔玉贵。后来我听说他原名崔玉

玺,进宫后“玺”字犯忌,就改名崔玉贵。他是慈禧身边

一名炙手可热的大太监。

一天,在开书之前,大家正闲聊天时,忽然有人点名

要崔玉贵讲讲珍妃落井的故事,他就讲起来了。

1900 年6 月,八国联军进攻天津。马玉昆率清兵与八

国联军作战,节节溃败。慈禧在乐寿堂闻报后,无可奈何

问计于左右,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慈禧沉思良久,命人

传珍妃来见。珍妃来后,慈禧厉声说道:“现在江山已失大

半,这都是由你身上所起。”痛骂珍妃一阵,接着说:“总

有一天,我让你给我死。”珍妃说:“随便办好了。”

7 月19 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齐化门外八里桥,战况

更趋紧急。慈禧急命太监崔玉贵、唐冠卿各带四十名洋枪

手,一队守景和门,一队守乐寿堂。下午,慈禧去景和

门找崔玉贵,低声细语吩咐几句后,转回乐寿堂。不一会

儿,慈禧又从乐寿堂北门走出,沿着西边贴墙的游廊向北

走去,并命唐冠卿就在颐和轩廊上等候,不许有人偷看,

违者处死。慈禧说毕,经景祺阁西边小门走进西跨院,一

人坐在南小屋石阶上,脸上浮现阴森凶悍之色。这时崔玉

贵引珍妃也来到这里。珍妃跪在慈禧面前,慈禧劈头就

说:“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干脆我们娘俩跳

井吧!”珍妃哀求慈禧,说自己没犯重大罪过。慈禧说:

“不管有没有罪,难道留我们在这儿,让洋人下毒手吗?

20

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崔玉贵在旁向珍妃道:“请主儿遵

旨吧!”珍妃说:“怎么你也逼我!”崔玉贵阴险地笑着

说:“主儿先下去,我还下去呢!”珍妃把脸一沉道:“你

也配!”慈禧厉声向崔玉贵喝道:“把她扔下去!”崔玉

贵还没等慈禧说完,猛一弯腰,左右两手一前一后把珍妃

倒抱起来,扔下井去。慈禧站起身来,由崔玉贵搀扶,又

回乐寿堂去了。

崔玉贵的说法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我看很多小说、戏

剧都说珍妃拥护光绪维新变法,直到慈禧西逃时,她还劝

说慈禧应把光绪皇帝留下和洋人谈判。慈禧要她死时,她

不让别人动手,自己勇敢地跳进井里,无疑这是虚构的。

有的材料还说,一年后慈禧由西安归来,命人打捞珍妃

尸体,捞上来的尸体面目栩栩如生,那更是违反历史真

实了。

崔玉贵讲完这个故事后,很多人指着他的鼻子骂起

来:“你这老家伙真缺德,你竟敢害死珍妃!”崔玉贵也不

示弱说:“老佛爷的旨意,我能违反吗?”霎时茶馆里闹

腾起来。这时说评书的醒木拍响了,大家才安静下来。半

个多世纪过去了,鼓楼茶馆的印象已经淡忘,唯有崔玉贵

说到珍妃之死的情节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21

慈禧西逃途中选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十三日,八国联军逼近北

京,丧权辱国的慈禧挟持光绪西逃。他们出了神武门,经

居庸关,进入河北怀安县。第二天早晨,又沿洪塘河西

行,准备到北九仓用膳。

怀安知县张良暹接到“滚单”(通知)后,火速赶到

北九仓接驾,并派人杀猪宰羊,置办筵席。慈禧等人进村

后,住进张家大院。想起一路上的情景,放声大哭。待御

膳上来,又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痛快。这时,光绪皇帝却咽

不下饭,他想到离京时的珍妃之死,不禁落下泪来。慈禧

看在眼里,想在心上。此时村中鸡不叫狗不吠,慈禧高兴

地说:“这个村子鸡不叫狗不吠,真是个太平庄!”从此,

北九仓改名太平庄。

在张家大院的隔壁,住着一户姓冀的人家。这家有一

姑娘,名叫冀妮子,年方二八,长得十分俊秀,两只大眼

非常传神,说起话来悦耳动听。村人逃难在外,她因爹爹

22

病倒在炕,未能远行。冀妮子好奇心重,她老想看看慈禧

太后是个啥模样,便悄悄地来到紧靠张家大院的墙边。怎

奈墙高人矮看不见,她便踮起脚尖,用手扒住墙头,用足

气力正要跳起时,正在张家大院散步的慈禧抬起头来,只

见墙上扒着一双指甲长长的秀手,不由自主地惊叫了一

声:“好一双凤爪!”

侍候在旁的大太监李莲英嘻嘻一笑说:“老佛爷好眼

力,这可是深山俊鸟啊!”

慈禧高兴地说:“去查访查访,把这个贵人给皇上做

妃子!”李莲英遵命而去。

冀妮子听见院那边有一男一女说话,便蹑手蹑脚地退

了回来,跑回屋里,心中非常不安,生怕要出什么事。

李莲英和县令张良暹来到冀妮子家,宣读了慈禧的懿

旨。冀家人如五雷击顶,顿时惊呆了。好一会儿,冀老汉

才清醒过来,哀求道:“山村民女足不出户,见识少,琴

棋书画样样不懂,侍候不了皇上。”县令帮腔说:“皇太后

选中冀贵人,这是敝县的莫大荣幸,真是皇恩浩荡。”李

莲英见状,阴阳怪气地说:“老汉,这可是打着灯笼也找

不到的美事啊!”冀妮子一家却哭成一团。

李莲英回去禀告了慈禧,又去转告光绪。光绪皇帝眉

头紧锁,一口拒绝:“国难当头,我不纳妃!”

李莲英阴着脸说:“老佛爷的懿旨,谁敢违呀!”接

着,慈禧命令李莲英送去订婚礼物——一把七星宝剑。并

23

责成县令给贵人修好行宫,等日后皇上回宫,择日迎娶。

可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六日,西逃一年又

两个月的慈禧自西安回京后,又过上了餐餐都是一百多道

菜的奢侈生活,早把塞外那个冀妮子忘得一干二净。

可怜的冀妮子,因是钦定的妃子,无人敢娶,一直

过着孤独的生活。她忧郁成疾,五十而卒,埋葬在冀家

坟边。

24

慈禧的侍从女官

裕德龄、裕容龄姐妹曾做过慈禧太后的侍从女官,在

皇宫内生活两年之久。

皇宫里服侍慈禧的,除太监、宫女外,还有八个女

官。这八个女官全是满族高级官员的女儿,如当时军机大

臣庆亲王的两个闺女、慈禧的侄女和裕氏姐妹二人等。裕

氏姐妹的父亲裕庚是满族正白旗人。当时他在外交机构总

理衙门办事,曾出使日本及欧洲各国。德龄、容龄姐妹和

其兄勋龄也跟随父亲出国,兄妹三人在巴黎就学。到了20

世纪初,裕庚全家回国。慈禧听说德龄、容龄姐妹通晓外

国文,又知书达理,很惹人喜爱,于是决定请她们到宫中

当女官。后来,每当外国公使夫人访问慈禧时,一切翻译

接待事宜全由她们姐妹二人负责。

裕庚病故于上海。她们姐妹二人在宫中待了两年多

后,便离京南下,常住上海,不断与外国人交际往来。

辛亥革命后,裕德龄与美国驻上海副领事怀德结婚。

25

三年后怀德调职返回美国,成为新闻记者。德龄同去美

国,加入美籍,开始用英文写作。她以晚清宫廷琐事为题

材进行创作,出版了《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清

宫二年纪》、《叩头》、《金凤》等多部作品,成为美籍华人

知名作家。她的笔名为“德龄公主”,不明了情况的人见

她自称公主,都以为她是皇亲国戚,其实她是为了吸引读

者和出版商的重视。德龄文笔流畅,对晚清宫廷情况只一

般知晓,但为了吸引读者,她对宫内人物有虚构之处。德

龄以美籍华人身份,在美国参加“中国之夜”、“一碗饭运

动”,为祖国募捐,支持各种有益于人民的活动。

裕容龄也曾用英文写过两本书,即《香妃》和《清宫

琐记》,但文笔不如德龄。她与唐宝潮结婚。唐宝潮是晚

清御林军官,他经常陪伴容龄参加各种舞会。容龄年轻时

在法国巴黎学习芭蕾舞多年,她是我国第一个向西方学习

芭蕾舞的人。

慈禧对洋玩意儿很感兴趣。为了给慈禧开心,裕氏姐

妹曾请兄长裕勋龄到宫中给慈禧照过很多次相。有的照片

上慈禧打扮成观世音,宫女们蹲在她坐的莲花盆周围,太

监李莲英扮作唐僧去西天取经;还有的照片是慈禧穿上玉

皇大帝的服装,宫女和太监装作善男信女,在高台下跪

拜。或在皇宫,或在颐和园内,裕勋龄给慈禧拍了很多千

奇百怪的相片。相片洗出之后,慈禧则捧腹大笑。

26

为光绪算命

清末,京城有两个著名的算命先生——刘铁口和张瞎

子。据说,这两个人算命一是不说假话和奉承话,二是往

往灵验。相传光绪皇帝的命运在他刚出生时这两人就已经

算定了。

光绪名载麶,本为醇亲王之子,做皇帝后则称慈禧

为“亲爸爸”。他刚一降生,醇亲王即把刘铁口和张瞎子

请进王府为他算命。醇亲王说,自己在书房等待儿子出生

时,小心地夹下了两段黑烛芯,放进盛水的小碗里。第一

段沉下去了;第二段放进后,先是升起一股黑烟,然后逐

渐涨了起来,又突然在水中爆开,分成无数小点,溅满一

碗,最后逐一沉下水去。醇亲王还说,自己在睡梦中还见

到一丝极微细的光焰,很快变成一条长龙般的火舌,把一

座盖着黄瓦的房子烧着了。在他刚好被惊醒时,下人向他

报告:王爷喜得贵子。

醇亲王在讲这番话时,刘铁口一眼不眨地盯着他的嘴

27

唇,张瞎子则歪着脑袋把耳朵贴得越来越近。刚一讲完,

刘铁口就抢先说道:王爷,这可不是吉兆啊!那段小烛芯

没有完全长足就爆碎了,恐怕将来大爷不到长大,就难免

被恶魔作弄的。这梦也不吉利,有乱离灾变之意。不过,

王爷看到火光和盖有黄瓦的房子,这说明未来的大爷肯定

是位了不得的贵人。

张瞎子是靠生辰八字进行推算的。他问光绪的出生时

辰后,扳着手指头一数,失声叫道:不巧,正是龙日虎时,

龙虎不能并立,这位大爷的一生不会是顺利平安的,要有

许多坎坷。接着他又凑到醇亲王耳边低声说:你的这位大

爷呀,将来要做皇帝的。醇亲王一听,立刻瞪大眼睛说:

你好大胆,这不是要造反吗?我哥哥咸丰的儿子不是正在

龙椅上坐着吗?但张瞎子仍然固执地说:我也不敢无端妄

说,只是凭着卦理说话。醇亲王厉声制止道:你休再胡说。

醇亲王对这些神秘的预言深感不安。谁知老天确有不

测风云,同治皇帝十九岁时,因出天花医治无效而死。同

治没有儿子,独掌大权的慈禧皇太后决定由醇亲王的儿子

载麶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光绪。醇亲王得知后,立时晕倒

在地——刘铁口和张瞎子的预言竟真的应验了。

光绪四岁当皇帝,慈禧垂帘听政,他实际上只是个傀

儡。当时内忧外患、灾荒连年、外敌入侵、出逃西安等,

这位皇帝实在是终日不得安宁。

光绪十四年的一天,紫禁城内失火,贞度门、昭德门

28

等均被化为灰烬。

接着是光绪大婚,慈禧强迫他娶自己的侄女静芬为皇

后。光绪并不喜欢她,两人感情一直不和。他所钟爱的珍

妃却被慈禧谋害。

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光绪实行新政。由于慈禧的

反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他“欲飞无翼,

欲渡无舟”。在度过了十年没有自由的生活后,他辛酸的

一生结束了,年仅三十八岁。刘铁口和张瞎子的预言再次

被证实。

29

光绪之师翁同龢

在江南,江苏常熟是有名的古城。所谓“七溪流水

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可见自然风光之幽美。常熟

不光景色秀丽,晚清时还出了一位很有名的人物,叫翁

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

瓶笙。咸丰六年(1856),翁同龢二十六岁时参加殿试(又

名廷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金鸾殿上亲发策问的

考试)。殿试前一日,翁同龢住宿京城。是夜,住房附近

“恶少狂童花爆放,火星乱射惹人憎”,吵得翁同龢终夕未

能成眠。第二天天亮入朝,翁同龢困顿乏力,头脑昏沉。

正在危急之时,他忽然想到考袋中有长白山人参一枝,急

忙取出嚼烂咽下肚。霎间便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待进殿

应试,作文对答无不得心应手。因而翁同龢获殿试第一

名。时人遂有“人参状元”之称。

翁同龢中状元后,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30

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先后两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兼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又为光绪帝师傅。光绪帝“每事

必问同龢,眷倚尤重”。中法战争时,翁同龢主张重兵抗

法,反对妥协投降,积极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保卫疆土。

然而他对“火轮驰骛于昆明,铁轨纵横于西苑,电灯照耀

于禁林”却“忧心忡忡”,日夜不安。

翁同龢喜欢养鹤,常观鹤作书,纵意所适,不受羁

绊。时采北碑之笔,融会贯通,风格浑厚豪放,蔚为一代

大家。时逢中日甲午战争,翁同龢所畜二鹤突然逃去。翁

即书“访鹤招贴”,悬重赏寻之。因其书法妙绝,旋贴旋

被人揭去,此事轰动都门。有人曾以诗戏之云:“军书旁

午正彷徨,唯有中堂访鹤忙。从此熙朝添故事,风流犹胜

半闲堂。”

其实,贾似道是不能与翁同龢相提并论的。南宋奸相

贾似道在杭州西湖葛岭府邸建造“半闲堂”,日夜与姬妾

踞地斗蟋蟀,或游湖饮酒作乐,置前线告急文书于不顾,

因而引起百姓极大的愤慨。戏曲《红梅记》就是描写李慧

娘死后化为鬼雄,向贾似道讨还血债的故事。而翁同龢对

中日甲午之战,力主“大张挞伐”,不能“一误再误”,否

则“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矣。前方战事每况愈下,翁则

“焦灼愤懑,如入汤火”。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翁同龢愤于李鸿章割地求

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

31

二万万两等),遂倾向变法图强,以“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他不满慈禧太后名为归政,实则事事

掣肘,欲辅弼光绪帝筹谋新政。他冀匡时变,破格求贤,

给维新人物以“游说公卿”掀起变法的机会。曾以帝师身

份走访康有为,讨论变法事宜。北京“强学会”成立,创

办《中外纪闻》,他给予支持。他唯反对维新派提倡的民

权“平等”学说,并憎恶“君主立宪”的主张。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月二十四日下午三点钟,由

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兵部尚书)等在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的西花厅召见康有为,就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询问

康有为,康答得头头是道。于是翁同龢再次向光绪皇帝推

荐康有为,说“有为之才,过臣百倍”,才堪大用。不久,

光绪帝见到了康有为的《上皇帝第三书》,又得读康有为

历次上书和所著《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

等,深受影响。他“不甘做亡国之君”,力排众议,锐意

更张。于是年四月二十三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智囊,又是变法维新的中坚,早为

慈禧太后所记恨。光绪下“明定国是”诏后四天,慈禧太

后就逼着光绪皇帝下手谕,说翁“揽权狂悖”,下令削职

回籍。“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后,那位散布“宁赠友邦,

毋与家奴”等卖国论调的慈禧亲信刚毅,又弹劾翁同龢曾

面保康有为。翁旋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

管束。

32

翁同龢归里后,隐居于常熟县城虞山之西鹁鸽峰麓翁

氏丙舍。丙舍为翁氏之祠堂,面湖背山,初创甚陋,后渐

充实,揽山林之胜。正门由山前塘入,翁同龢亲书“翁氏

丙舍”四字。沿街侧屋坐北三间,靠东厢房为翁同登龢接

待宾客之处,布置陈设简单雅致。南面正屋五间,靠东为

翁同龢起居之处,题额曰“紫芝白龟之室”。室外庭院植

古柏一株,并有用太湖石堆成的玲珑假山一座。东墙间辟

有一扇便门,门框上系有古瓶一只,翁同龢自题“瓶隐庐”

三字,取意将己封于瓶中,从此不问朝野之事。并自号瓶

笙、瓶生、瓶庵、瓶盦、瓶斋、长瓶、瓶庵居士、瓶斋居

士,著有《瓶庐文稿》、《瓶庐诗稿》。翁氏丙舍靠西厢房

三间,沿山塘亦辟有一扇小门,门外凿有一井,名叫“渫

井”。此井为翁同龢削职归里隐居时所凿,原有花岗石井

栏。传翁同龢恐慈禧加害,凿此井以备自裁,故亲书“可

用汲”三字(“汲”为“急”之谐音,取意《易经》井卦),

勒之井栏。翁又亲书“渫井”两字,镌于栏上,取不污

之意。

翁同龢在故里虽处事谨慎,犹如“瓶隐”,但对国事

日怀,忧心如焚。这从他的《浣溪纱·谢桥小泊待潮》一

词中可以看出。词云:

错认秦淮夜顶潮,牵船辛苦且停桡,水花风

柳谢家桥。

33

病骨不禁春后冷,愁怀难向酒边消,却怜燕

子未归巢。

翁同龢于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卒于里第。临死曾

口占二十字,以示子侄:“六十年间事,凄凉到盖棺。不

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其内心之痛苦可知。

宣统元年(1909),吴中士大夫请为翁同龢湔雪,由

两江总督端方代奏,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有《翁

文恭日记》四十册问世。

34

西医屈桂庭为光绪施诊

屈桂庭是曾为光绪帝施诊的著名西医。约在1935 年,

年逾古稀的屈桂庭闲居在沪上寓所,慕名访者终日接踵于

门。宅中客室明净雅洁,条幅嵌壁,几陈兰花。屈桂庭尽

管年事已高,但面容红润,风趣健谈,侃侃而谈数小时竟

无倦意。据屈自述:“我自北洋医学院毕业后行医一生,亲

历目睹了种种事变。其间,尤以对光绪的印象最为深刻,

以至一直难以忘怀。”

屈桂庭的高足王仲芹时任袁世凯的侍从医官。1908 年

10 月初,慈禧在乾清宫召见奕劻、袁世凯等六位亲政大

臣,宣称皇帝病重,面谕六人荐医治疗。论毕,即有庆亲

王奕劻启奏云:“现有天津北洋卫生局长屈某精于西医,不

妨征来一试。”袁世凯亦在旁边极力保荐,盛赞屈桂庭医

术高超。慈禧大喜,事遂定。王仲芹得报后,立即急电津

门,向屈桂庭密告了这一消息。由于此事关系重大,屈桂

庭因此满怀忧虑,夜不成眠。

35

屈桂庭于10 月10 日奉旨赶到京师,14 日觐见慈禧、

光绪于北京颐和园。时光绪已经病入沉疴,名医陈莲舫和

施愚皆束手无策。慈禧见屈后,略略问候,便问西医如何

治法。屈对云:“照西医规矩,皇上须得宽衣露体,然后才

可治疗。”慈禧一口答应。屈诊视后发现,光绪脉息微弱,

兼有高血压、胃炎、肺痨等症,诸病齐发,极难救治。但

既承旨意,亦只能尽力为之。当时,屈桂庭曾给光绪开了

两张药方,一为外敷,一为内服。然后向慈禧奏云:“臣

之所开悉为西药,可去外国医院或西药房配制,而个人不

便进药。”

嗣后,慈禧、光绪回到紫禁城,西医治疗仍日日不

断。屈每入宫,辄听宫女笑呼云:“外国大夫来了。”光绪

帝待人谦恭,脾气极好,对屈桂庭更是言听计从,信任有

加。治疗数周后,光绪帝意渐惬适,神志转清,明显地出

现了好转迹象。临朝之后,甚至还能以书画自娱。于是内

外相庆,人心渐安,宫中一时称为幸事。

不期到了11 月14 日,光绪突然连呼腹疼,接着便汗

如雨下,捂着肚子在龙床上乱滚。当时慈禧亦已病笃,御

医逃散,只有屈桂庭一位西医立在床前。屈情知有异,唯

恐多言招祸。此时所能为者,亦唯有建言让光绪躺在床

上,以毛巾施行热敷而已。一俟光绪疼痛少解,屈便匆

匆辞去。不料方至酉时,便听说光绪已在瀛台涵元殿驾

崩了。

36

屈桂庭除西医外尚擅中医,于望、闻、问、切上都

有独到的研究。从清朝王公到北洋要人,都曾给了他很高

的礼遇。屈桂庭曾述云:“光绪之死实是个难解之谜,以

至斧声烛影,言人人殊,今聊述所经,或能为研究者提供

佐证。”

37

溥仪的出洋留学梦

溥仪曾做过出洋留学的美梦,这还要从他的老师庄士

敦谈起。

庄士敦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苏格兰人。1919

年3 月4 日,十四岁的溥仪在紫禁城毓庆宫向他行了拜师

礼。从此,溥仪开始接触各种新奇的事物和知识,这使他

越发觉得紫禁城如同监狱。庄士敦同情他,理解他,便建

议他出洋留学。溥仪觉得这正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于是

联合弟弟溥杰,开始秘密行动。

要出洋留学,就必须有资金,可是此事又不能张扬,

所以他们想到了故宫珍藏的版本图书和字画。溥仪行动的

第一步就是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宫中最值钱的字画和古

籍运出宫,先储藏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以备换取出洋

经费。此后,溥杰每天从宫内放学回家,必定带走一个包

裹字画的包袱,这样不间断地进行了半年多的时间。他们

从宫中盗走了总数大约有一千多件的手卷字画、二百多种

38

挂轴和册页、二百种左右的宋版书。尽管溥仪把身旁及宫

门的每一个太监都花钱打点得“欢天喜地谢恩”,但在他

们兄弟俩约定私逃的前一小时还是出了麻烦。不知哪位太

监通报了内务府,随即紫禁城就在醇亲王载沣(溥仪父亲)

的命令下进入戒严状态。溥仪的出洋计划就这样流产了。

出洋计划虽然破产,这批珍贵字画却成了溥仪真正的

私有财产。这批字画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

娥碑》、《二谢帖》,有钟繇、怀素和尚、欧阳洵、宋高宗、

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人的真迹,有司马光《资治通鉴》

的原稿,有王维的人物画,有马远、夏珪以及马麟等人画

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阎立本、

宋徽宗等人的作品,还有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

版书的珍本等,真是“无一不精,无一不珍”。

1932 年3 月9 日,溥仪迁往长春前吉长道尹衙门任“伪

满国执政”。1934 年3 月1 日,溥仪又在长春郊外杏花村

祭天,在“勤民殿”登基,做起了满洲帝国的“康德帝”。

他从宫中盗运的那批字画古籍,由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

直负责全部运到长春,储藏在一个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小

白楼内。

1945 年8 月9 日晚,日本关东军在大厦将倾时撤退。

溥仪匆忙坐上火车,准备逃亡日本,临走时又匆匆带上了

一百多件字画、古籍及部分古董。而余下的一千余件字

画、古籍随即遭了厄运。

39

解放后,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先是从东北,进而在全国

范围内展开了故宫散件书画的征集工作。在广大文物工作

者的宣传引导下,迄至1952年底,东北文化部门已经从各

方面征回晋、唐、宋、元以来的国宝近二百件。1963 年和

1964 年北京荣宝斋又分别从收购的残片中拼凑出《故宫书

画佚散目录》中所含的三十七件书画残迹和二十来件书画

残片。

40

末代皇妃文绣

溥仪的皇后婉容,其事迹为世人所知者较多,而皇妃

文绣的身世及她与溥仪离婚后的最后归宿,却鲜为人知。

文绣的家世,是满洲八旗中的鄂尔德特色蒙古族,在

八旗中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祖父名锡珍,父亲名端恭,

曾任内务府主事。文绣为端恭的继配汉人蒋氏的长女,其

妹名文珊。

文绣乳名大秀,生于宣统元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即

1909年12月20日。1916年,文绣到北京私立敦本小学读书,

天姿颇为聪颖。她当时学名傅玉芳。

1921 年,溥仪十五岁,将届“大婚”之年。他虽早

已宣告退位,但仍留在紫禁城内过着皇帝生活,照例要选

后、选妃。按照清朝制度,皇帝挑选后妃必须从满蒙王公

大臣的女儿中挑选。这时,文绣十二岁,家世合乎条件,

年龄又合适,就被选中,居婉容之下称妃。1922 年12 月1

日,溥仪结婚,文绣被娶进宫内。这个十三岁的小姑娘,

41

从此离开母亲的怀抱,进入深宫,同外界隔绝,过起形同

幽禁的生活。

1924 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溥仪于11 月5 日

被逐出皇宫。文绣随着溥仪先移到醇王府居住,又托庇于

日本驻北京的公使馆。1925 年2 月,文绣随溥仪离开北京

到了天津,初居张园,继迁静园。文绣在天津住了六年,

与溥仪相处落寞寡欢。

1931 年8 月25 日,文绣同其妹文珊出走,住进法租

界国民饭店,并向溥仪提出离婚。她请律师张绍曾、张士

骏、李洪岳为代理,向天津法院提出对溥仪的控告。溥仪

请他的法律顾问林棨、林廷琛代为处理诉讼事件。经过双

方洽商,最后以宣布离婚了事,由溥仪付给文绣赡养费

五万元。当时文绣二十三岁。

文绣离开天津回到北京,生活费用完全依赖那笔赡养

费。时间长了,不能坐吃山空,只得外出找工作。她曾到

一个小学校做教员,还到《华北日报》当校对,后来还做

过建筑小工,在街头摆过糖摊。抗战胜利后,她与军官刘

振东结婚。

据说,1953 年9 月17 日夜晚,文绣因心肌梗塞逝世,

年仅四十四岁,葬于北京安定门外义地。

42

载涛冷对土肥原

1934 年春,北京小汤山大柳村一所僻静的小院前停下

一辆乌黑锃亮的小轿车。车里走出一位身穿西服的中年男

子,身后跟着两名随从。

小院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叔载涛的隐居之处。载

涛正在院内剪花,见来了客人忙搁下剪子迎了上去。

“啊,是您啊?”载涛认出来者是鼎鼎大名的日本关

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便流露出警惕的神情。

土肥原满脸堆笑:“载七爷,久违了,我是专程来拜

访阁下的。”“屋里请!”载涛手一抬,让土肥原进屋,却

没理会两个随从。土肥原也还识相,回头招呼那两人在屋

外等着。

两人在屋里坐定,几句寒暄后土肥原道:“我们帮助

你们成立了满洲国,溥仪做了康德皇帝,你是溥仪的七

叔,应该为满洲国出力,辅助朝政呀!”

载涛虽是清室贵胄,却有爱国之心,极力反对溥仪去

43

做傀儡皇帝。他正色言道:“成立满洲国?我们‘五族’(汉、

满、蒙、回、藏)是一家。溥仪投靠你们,卖国求荣,是

我们家族的败类,民族的败类!他不是我的侄子!我绝不

出卖民族利益,丧失民族气节!”

土肥原被载涛抢白了一顿,又气又恼,立即露出了凶

相,拔出手枪对准载涛威胁道:“你要是不去长春,那好,

我成全你!”不想载涛颇为平静地说:“你开枪吧!我愿

为民族殉节!”说完闭上了双目。

这下倒使土肥原尴尬了,他不过是想恫吓载涛,哪里

敢把赫赫有名的“载七爷”打死。

双方僵持了片刻,土肥原转而把枪收起,干笑道:“嘿

嘿,七爷真是条好汉!不过,我也是为你着想,你看你现

在生活苦到了何等地步!只要你到东北,就能恢复在宣统

时期的职务,你又能过上王公生活了。”

清朝垮台后,载涛的生活确实很困难,曾在德胜门外

卖过破烂,后来又搬到了小汤山大柳村先人的墓地上住,

靠耕耘为生。但他绝不愿为了享受而丧失民族气节。他断

然回绝土肥原:“高官厚禄我不爱,我只想默默地度过此

生而已!”说完闭上双目,不再说话。

土肥原见载涛软硬不吃,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

走了。

1935 年春,溥仪从长春专程到遵化马兰峪扫墓。土

肥原又派特务动员载涛去迎接溥仪,并一起到沈阳北陵扫

44

墓。载涛义正词严地回答日本特务说:“我是民国人,不

留恋过去的清朝,也不欢迎溥仪回来扫墓!”他不仅自己

坚决不去,还说服那些留在北京的清朝遗老遗少也不要去

迎接溥仪。

载涛冷对土肥原的爱国行动一时成为美谈。一位清朝

的贵胄,末代皇帝的七叔,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能够做到

如此大义凛然,确实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

45

末科状元谁钦点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殿试后,由八位阅卷官轮流阅

卷,最后定一甲一名、二甲一名、三甲一名,下至乙、丙

顺次排列,一甲一名为头名状元。清朝最后一位一甲一名

状元叫刘春霖,是河北省肃宁县人。这位末科状元是谁钦

定的呢?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阅卷完毕,得一甲一名的是广东人朱汝

珍。因为慈禧与帝党的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有隙,便厌

恶广东人,二则看到自己讨厌的珍妃的“珍”字,故对一

甲一名的朱汝珍不喜欢。往下看是刘春霖,刘春霖之原籍

为“肃宁”。“肃宁”这两个字有吉利之意,名字“春霖”

又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内涵,因此特钦点刘春霖为一甲

一名。

另一种说法是: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二十一日,

举子们的试卷经阅卷大臣评阅后,前十名的名单送交颐和

园请慈禧钦定。其时,慈禧已接到“废除科举制”的奏折,

46

她感到取消科举制是大势所趋,便将试卷草草看了一遍,

将不喜欢的朱汝珍草草地圈为一甲一名,刘春霖为一甲二

名,三名为商衍鎏,四名为张启厚,以下等人未改动。她

圈毕说道:“让皇上看看,由皇上钦定就可以了。”于是名

单送到光绪处。光绪细读刘春霖的文章:“皇上陛下践祚

以来,勤求治道,唯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治效未彰,外

患日亟,熹者因时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乃者。”读到此,

光绪百感交织,不禁仰天长叹,潸然泪下。再读:“凡察

吏、治军、理财、励士、文教诸大政,均不得不因时制宜

也……”当时的政局正是内忧外患频繁,慈禧主张卖国求

荣,光绪主张革新,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保持国家的尊

严,于是慈禧便把光绪幽禁起来,使其不能参政、议政。

数年后慈禧看到众人议论纷纷,归政呼声日涨,便觉得情

形不妙,恐将受到众人唾弃,加之有些问题自己不好批

示,便把光绪放出来,让光绪理政。光绪一口气读完刘春

霖的文章,而且连读两遍,爱不释手。读完,沉思片刻,

遂将刘春霖之名次从一甲二名提到一甲一名,御笔钦定。

据说刘春霖是一名才子,他的文章慈禧根本就没看。

刘春霖的试卷是规整、匀称、清秀、挺拔的小楷字,这把

光绪吸引住了。原来光绪自从幽禁瀛台,精神便萎靡不

振,那天接到试卷,看了刘春霖的文章,一下子激起了他

爱国爱民的情怀。如果慈禧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不会让刘

春霖当一甲一名。只可惜刘春霖正赶上取消科举制的末科

47

考试,虽然中了一甲一名状元,也未按照头名状元得到高

官显位。混乱的时代埋没了他的才华。不过刘春霖后来在

新政活动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48

末科状元的骑马游街和琼林宴

刘春霖中状元后,他骑马游街的盛况和大设琼林宴的

情形,至今还常为人们乐道。

1904 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新考中的进士要朝见皇

帝,早晨便到太和殿前等候。当光绪皇帝在太和殿升座

时,新考的进士都跪在殿前的石阶下的御道两旁。大学士

王文韶将皇榜呈送殿内,交传胪官。不一会儿,传胪官高

声读榜:“一甲第一名刘春霖!一甲第二名朱汝珍!第三

名商衍鎏!”三人先后从队伍中出来,跪在御道旁。传胪

官读完金榜,便将榜贴在太和门外。

金榜贴出后,新中进士们退出午门。门外早搭有彩

棚,由顺天府府尹将三人接到彩棚里,给一甲状元、榜

眼、探花的帽上插上金花,身上披红绸,然后引出彩棚,

扶上骏马。接着鼓乐开道,执事们打着“状元及第”、“榜

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牌子,开始游街。

游街的路线是:出天安门向东,到东单牌楼往北,过

49

东四牌楼到北头顺天府衙。顺天府府尹已先到衙门迎接,

将三人接到衙门内。府内早已准备好三桌酒席,三人

每人坐一桌,府尹在对面作陪,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府尹举杯相贺,三人同时举杯谢意,仪式即完毕。继而,

出府衙西行,到钟鼓楼大街,过地安门西行到西四,转向

南,过西四牌楼,到西单牌楼,转向东,又回到天安门。

然后,由天安门向南,出大清门(今已拆除),过前门至

外城,要游遍内外四城。这种仪式,即是人们通常说的

“骑马游街”。

游街归来后,将状元送回住所(当时刘春霖住在宣武

门外的直隶会馆),然后依次再送榜眼、探花(当时朱汝

珍、商衍鎏同住在粤东会馆)。

刘春霖回到直隶会馆时,直隶同乡在北京的知名人士

及刘春霖旅居北京的亲友,都在会馆等候迎接。当天,这

些人设宴庆祝刘春霖金榜题名,欢宴畅谈一直到深夜才

散去。

第二天(五月二十六日),清政府在礼部内大殿设宴,

招待考中的所有新进士。这是一次隆重的宴会,名为“恩

荣宴”,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琼林宴”。

琼林宴由恭亲王溥伟代表皇帝出席主持,大总裁同

考官们全体参加。这个宴会是一个隆重的庆贺宴会,又确

系一个礼仪形式。恭亲王溥伟代表皇帝作祝贺、勉励新进

士的讲话后,大总裁和各同考官也先后讲话。讲话毕,恭

50

亲王退出,接着是新进士们拜见各考官,这就是通常说的

“认房师”。

过了些天,吏部即悬挂一张榜,这个榜是新考中的进

士按照规定分配官职的榜。刘春霖为翰林院修撰,这也是

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一个官职。

51

清代的太医院

在封建时代,有一个专门侍候皇宫内院的医疗机构,

叫做太医院。这种太医机构,在不同朝代名称也不尽相

同。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称太医署,宋代称太医局,金、

元、明、清时则称为太医院。

清代太医院大体承袭了明代太医院的旧制,是隶属于

礼部的独立机构(清太医院地址在今地安门东皇城兵杖局

东侧)。一般由一名王公大臣领衔管理太医院院事,下设

院使(相当于院长)一人,左右院判(相当于副院长)各

一人,御医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另有制

药人员若干。人员的定制是根据太医院工作量的大小和宫

廷里的需求随时增减的。太医院之建制虽不满百人,但人

才荟萃,能在太医院服务者,绝非医术平庸者。

清代统治者为了保证太医院的医疗水平,制定出了相

当严格的录取制度。在太医院内设立教习厅(医学校),

从御医、吏目中选拔“品学兼优”者任教。学生来源于民

52

间医生和太医院医官的子弟。这些学生必须“品行端谨,

通晓医理”,并由院内医官作保,方能入院在教习厅习业。

在教习厅习业期间随时由院使、院判进行考核,择其优秀

者升任医生或医士。对于已经任医生、医士者,也同样随

时予以考核。若发现“习业荒疏”者,不论在太医院供职

多久,一律发回教习厅重新学习。教习厅所开设的科目为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脉诀》、《本草纲目》

等及临床各科。

太医院为了充实力量,提高医疗水平,还经常从各省

选拔、保举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医生。这些民间医生

由各省巡抚举荐,到北京太医院进行考试,合格者根据学

识授以吏目、医士等职。如果民间医生确属医学造诣高深

者,虽年事较高,太医院为了发挥其所长,就准许其带弟

子一名进太医院供职。

太医院的专业分科在清初分为十一个专业,以后合

并为九科,即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

灸、眼科、咽喉、正骨科。凡是在太医院供职者,自院使

到医士都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事内廷”。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皇帝看病也一样,是一种

风险很大的差事。清宫规定,凡是皇帝服用的药剂,先由

御医拟方上报,然后把同样的两剂药同煎,分装在两个碗

中,一碗由御医或宦官先尝,一碗由太监送皇帝服用。为

皇帝、皇后看病,往往是几个御医同时诊治,各拟一方,

53

然后经协商后再以一方为准。有时为一个病者竟有六七位

御医同时会诊,商讨治疗方案。如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六

日,御医庄守和、李德昌、王应瑞等人同为慈禧太后拟

“保元益寿丹”一方。

医生一旦入职太医院,就是为少数贵族所专用,到年

老体弱时虽然可以告病回家,但也不能在外行医。为老百

姓治病若被人告发,就会受到严惩。

京城朝野净身房

中国的宦官历来是一大害。远的不必说,单是清朝末

年的李莲英,其权倾朝野犯下的累累罪行便令人发指、罄

竹难书。姑不论其权柄之大,仅就日进斗金之外快便见其

进项之丰。故京畿百姓常有私自阉割幼男以求宫中收用的

惨剧,而不隶清朝八旗的无籍子弟,亦有不甘贫贱已婚而

自阉者,其惨烈之状可想而知。

京城之净身房作为一种热门行业,朝野均有。而民间

司其业者,必须经宫中批准,属半官半私性质,彼此有千

丝万缕的关系。

清代末叶闻名京城的民间净身房有两处:一处是南长

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爷,另一处是地安门方砖厂的小刀

刘。这二位市面上的人物皆受过“从七品”的皇封,有朝

服而无顶戴,无权柄而有实惠,以其“刀法”纯熟并能手

眼通天而颇受人尊敬。他们出门时穿着朝服,梳着油光的

大辫子,迈着四方步,装着斯文的样子,路遇熟人称其一

55

声“爷”,只从鼻子眼儿里轻轻“嗯”一声。于是有文人

讥之曰:“靠割屌走红运,还挺牛B !”

宫中的太监时有因老、病或受杖刑而死者,故需经常

补充。因此,毕五爷与小刀刘的生意从不萧条。故当年京

城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净身房的买卖,割一个送一个,送

一个收一个。”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两处净身房所收的男童多是寒门子弟和“拍花的”拐

骗的小儿。“拍花的”系北京土语,指用谎言或迷药拐骗

小儿,甚至加以谋害或拐卖的歹徒。清代光绪、宣统年

间,京师拍花的极其猖獗,常年出没于闹市或小巷,窥伺

单独行动之幼童,以药粉迷其魂魄。幼童闻药后,如坠云

里雾中,任凭歹徒摆布。净身房阉割拍来的小孩儿,久之

终被外界所闻,故凡有丢失男孩儿者,必速去两处净身房

寻找。

由净身房阉割调养后送至宫中的小太监,每月可领俸

银二至四两,其数目相当于旗族兵饷中之“马甲钱粮”(每

月三两)或“候补领催钱粮”(每月四两)的标准。彼时

物价极廉,每月有此固定收入,其家属丰衣足食且尚有节

余。然而依照宫中认可的惯例,凡小太监俸银之一半,须

交民间净身房作为手术费或管理费。毕五爷与小刀刘日积

月累,聚沙成塔,又买房子又置地,妻妾儿孙满堂,名声

赫赫而不可一世。而受其“一刀之苦”的诸多童男,虽说

进宫当了太监不再为吃喝发愁,但毕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

56

奴才,且绝了子孙断了香烟,亦人间一大悲事矣!

人与某些动物比较,并无再生能力。而奇怪的是,少

数年轻的太监被痛割的生殖器部位会忽又冒出一骨节儿肉

柱儿来,不禁为之大惊失色。为苟活并保全性命,不得不

“扫二茬”,将那“罪孽的玩意儿”再次割舍。那钻心的疼

痛,那撕心裂肺的号叫,那九死一生的危险,虽非身临其

境,亦可揣度个中滋味儿矣!

57

寇太监参政被杀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十六日午刻,未满二十

岁的小太监寇连材,以“私递封奏,语言悖谬”的罪名被

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此案当时曾轰动朝野,寇连材也成

了文人雅士茶余饭后议论的新闻人物。

寇连材,直隶昌平县人,年十五阉割入宫侍奉慈禧

太后,为梳头房太监。因其聪颖伶俐而备受慈禧宠爱,举

凡西宫会计事宜,皆使他掌之。少长,见慈禧所行者多淫

纵事,屡次借梳头之机而谏诤,慈禧以其少而贱,不以为

意,唯呵斥之而已,并不加罪。不久,慈禧令其充任奏事

处太监,一年多后复为西宫会计房太监。

乙未(1895)十月,慈禧杖责瑾、珍二妃,蓄志废

立,日逼光绪为摴蒲戏,又给鸦片烟具劝光绪吸之,而别

令总管太监李莲英及内务府人员在外庭肆意造谣,称光绪

失忆,为废立大造舆论。与此同时,慈禧又大兴土木修圆

明园,以供娱乐。

58

寇连材目睹慈禧所作所为,忧心忡忡,日夕皱眉,如

醉如痴,诸内侍皆以为病狂。丙申二月初十清晨,慈禧尚

未起床,寇连材便泣涕长跪榻前。慈禧揭帐叱问何故,连

材哭曰:“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

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慈禧以为狂,叱之

离去。

寇连材被叱退后,遂请假五日,当天回昌平与父母兄

弟诀别,并出其所记宫中事一册授其弟。回宫后,将几年

的积蓄分赠各位低级太监。至十五日乃上一折,凡十条:

一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二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

上;三请练乡兵,以加强国防抵御外侵……所言者皆人之

不敢开口言者。最奇者为末一条,言皇上至今尚无子嗣,

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其言虽不

经,然皆自其心中忠诚所发,盖不顾生死利害而言也。

慈禧阅毕这道与众不同的奏折,异常震怒,遂责问

寇连材曰:“汝之折,汝所自为乎,抑受人指使乎?”连

材对曰:“奴才所自为也。”慈禧命背诵其词一遍,果无甚

舛。继而目问道:“本朝成例,内监有言事者,斩,汝知

之乎?”连材坦然答曰:“知之,奴才若惧死,则不折也。”

于是慈禧命囚之于内务府慎刑司,十六日移交刑部处

斩。刑部尚书叶赫那拉怀塔布曾为寇连材跪求宽办,终未

获允。

处斩寇连材一事,本应由军机处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

59

刑部官员发布指示,慈禧越俎代庖直接下达死刑命令,全

然不把军机处放在眼里。因此,恭亲王奕曾对户部尚书

翁同龢说:“吾等为旷官矣!”言词中流露出对慈禧专横

跋扈极度不满的情绪。

慈禧杀了斗胆进谏的寇连材,犹不解恨,事隔一天

后,将赞成光绪帝亲政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革职并驱

逐出京。其手段之狠毒令人发指!

60

崔得贵走嘴遭杖杀

慈禧想方设法寻乐解闷时总是把小太监崔得贵找来,

和他面对面地下棋。善于胁肩谄笑的崔得贵,以能陪伴大

清帝国的主宰下棋而万分自豪,而内心又慑于太后喜怒无

常的脾气,故每次下棋举止极为谨慎,且言语嗫嚅。崔得

贵此招确实讨得太后欢心,屡屡得到金银珠宝之类的重

赏,这也招来了他人的嫉妒。

一天,崔得贵来到乐寿堂的西寝室,给慈禧先叩了

头,然后摆好了棋子,与老佛爷对弈。走了几步棋之后,

他见慈禧有个卧槽马摆在炮口下,便迷迷糊糊地说:“奴

才杀老祖宗的这匹马!”慈禧一听,不禁大怒:“你也敢

杀我的马!放肆、大胆,我要杀你全家!”

慈禧是“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只听李莲英总管高

声道:“把他拉出去!”众太监一拥而上,拳打脚踢,有

的举棒乱抽,任凭崔得贵哀求。刹那之间,崔得贵做了杖

下之鬼。接着,又听慈禧厉声说:“快去捉拿崔得贵的全

61

家!”此时许多心地善良的宫女、太监急忙下跪向慈禧求

情。慈禧本是为了娱乐而迁怒的,她也有些后悔,便说:

“你们都起来,姑且饶恕他全家。”

由此看来,崔得贵被杀只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崔得

贵久在西太后跟前,应是知道说话的分寸的,这次为什么

没把住门呢?

原来,崔得贵久同慈禧下棋,得到赏钱太多了,便饱

暖生淫欲,托宫外的人给他说亲。媒人介绍的是海淀三角

地一家孤女寡母。那寡母张贾氏的女儿小鹤,已到破瓜之

年。张贾氏给人做针黹,工钱微薄,终日不得一饱,故情

愿把女儿许配崔得贵做挂名的干夫妻。而小鹤明白,太监

没有生殖器,过不了夫妻生活,为此多次和母亲吵闹。张

贾氏知道女儿的苦衷,说:“孩子,嫁给有钱的太监,总

比每天挨饿强罢!”小鹤知道每天挨饿的滋味,便勉强答

应了。

张贾氏经介绍人来回穿插,很快就把事情办妥了。崔

得贵在颐和园后墙外六郎庄租了一套独门独院的四合院,

把丈母娘也接到新居来住。

小鹤婚后经常到村外杂货铺买针头线脑儿,日久天

长,就和杂货铺的少东家小赵勾搭上了。那时候,正是五

月初,宫中正在筹备西太后十月初十的大寿。宫中的太监

们张罗事很忙,崔得贵无暇回家,小鹤于是背着母亲在三

更天把少东家引进卧房。她从十月初一起,天天与少东家

62

幽会,夜无虚度。偏巧初七这天深夜,崔得贵回家来了。

张贾氏住在西厢房,知道是姑爷回来了,便去开了门,说

姑娘早已安睡了。崔得贵快步前去敲自己的屋门。当小鹤

把门拉开,一见是自己的丈夫,吓得浑身打颤。自然,那

赵少东家也就成了瓮中之鳖。崔得贵想:原来小鹤已是“怀

抱琵琶另有别弹了”。但是他心中还是谅解了小鹤的苦衷,

故意把少东家认为是小偷,把他送到巡捕厅。巡捕厅孙管

带一看是宫中的崔老爷,马上把少东家收审关押。

事后,崔得贵嘱咐张贾氏严守门户,并对小鹤一如既

往,将窈窕的小娘子紧紧搂在怀里,宝贝儿长宝贝儿短地

叫个不停。那小鹤刚开了荤,对崔太监这种口惠而实不至

的爱抚益发暗自叫苦,不禁凄然泪下。

次日清晨,崔得贵走进颐和园,带着闷闷不乐的心情

同慈禧下棋。就这样,神不守舍地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

宗这匹马!”惹来了杀身之祸。

63

“戒骄戒矜”李莲英

有清一代没有封过九千岁。就是权倾朝野的多尔衮,

或是宣统皇帝的生身父亲载沣,也只是个摄政王,而不是

九千岁。可是,却有人把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称为

九千岁。此无他,只因李莲英在慈禧的纵容下权大势大,

显赫一时,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什么亲王大臣、文武

官员都要让他三分。所以说,他是个真正的九千岁。

李莲英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大总管,极得慈禧宠

信,陪伴慈禧左右形影不离。他对内政、外交无不涉及,

是个有极特殊地位的人物。那么他究竟是何许人呢?

李莲英原名李美泰,字灵杰。祖籍浙江绍兴,明末清

初其先人流落山东,后来移居直隶河间府大城县。父名李

玉,是个修鞋匠,家境极为贫困,在家乡无以为生,全家

辗转进京,以修鞋为业。道光二十八年(1846)李莲英

出生。李莲英小时候常帮父亲削切皮头,所以人们都叫他

“皮削李”。

64

李莲英进宫当太监的过程,很像京剧《法门寺》中刘

瑾自报家门时说的那样:“七岁净身,九岁进宫,一十三岁

扶持老王爷……”李莲英在七岁时受了一刀之苦,成了阉

人,九岁时进宫当了一名小太监,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

慈禧死后才“退居”出宫,在宫内待了五十三个年头。

李莲英为人乖巧机警,行事谨慎周全,咸丰帝病死于

热河避暑山庄后,慈禧拉拢恭亲王奕黋,诛除了肃顺、端

华等八大臣,夺取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当时为慈禧内外

传递消息的人,正是这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太监李莲英,那

时他才13岁。此后,他更得慈禧的欢心和信任。他升为总

管之后,权势日大,卖官鬻爵,营私受贿,无恶不作。甚

至醇亲王去海口阅兵也要派他去监视,至于朝中文武大臣

官职的任免升降,也往往取决于李莲英在慈禧面前如何进

言。事实上,在慈禧垂帘听政的那些年,李莲英这个太监

的权力要比光绪皇帝大得多。

慈禧对李莲英之宠用,实际已经触犯了大清祖制。顺

治时,曾在太和殿竖立铁碑,碑上刻字云:“不准内监参

与朝政,违者斩。”御史朱一新因此上疏:“今夏巡阅海军

之役,太监李莲英随至天津,道路讹传,士庶皆愕……令

刑余之辈厕乎其间,其将何以诘戎兵,崇礼制?”结果,

朱一新由于“疏上,太后怒……诏切责,降主事,乞终

养归”。李莲英由于有慈禧的庇护,更加横行霸道。光绪

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住在颐和园,把光

65

绪囚禁在玉澜堂,命李莲英监视。

慈禧死后,李莲英告退离宫。他在东皇城根购置了

一所宅院,虽不是琼楼玉宇,但也富丽堂皇,足以安享晚

年。此外,李莲英在东华门著名的饭馆东兴楼占有三分之

二的股权,收入颇丰。显赫一时的李莲英之所以能在宫廷

中善保终身,全凭“戒骄戒矜”四字处世。

李莲英的前任安德海,在朝内恣肆骄横,惹怒了恭

亲王。于是,恭亲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制出宫的罪

名,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李莲英继安德海任“太后掌案”

后,由于前车之鉴,所以一直是谦恭待人。后由“掌案”

升“总管”,原太后“掌案”一职由王俊如继任。王失宠

后被发往盛京(沈阳)秘密处死。伴君如伴虎,况且,“老

佛爷”绝不是心慈手软的仁主,而是苛察秋毫、深谙驭下

之道的“女强人”。李莲英的前任和后任都做了刀下之鬼,

为了保己终身,不得不谨慎从事。

笔者友人邹君认识一位名叫曾毓隽的老先生,清末曾

做过一任大城县令,知道李莲英是当地人。一次,值李返

里省亲,曾先生便硬着头皮去拜谒,不禁诚惶诚恐。没想

到这位李大总管以客礼相见,一口一声“老父台”。告别

时,李送到二门,曾先生说:“请总管留步,以后总管家有

事尽管吩咐。”李听后作色道:“老父台,这可不行,我家

的子侄和族人如有什么不轨之事,你要严加管束,否则,

你我都要被参啊。此事我拜托了,你要切记。”言词中态

66

度非常诚恳。曾先生在任上,确未发现李家有什么不法之

事和不轨行为。

李莲英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绝不是戏剧舞台上

的刘瑾。虽然有至高的权势,有上万万两的白银,但也不

敢起大第。虽身为二品大员,但在1886年奉旨陪同醇亲王

巡视北洋水师时,竟不戴二品红顶子,只戴了个七品小官

的金顶子。因为李莲英知道,太监受二品顶戴是违制的,

若在此时耀示“殊荣”,乃是招祸。一路上李莲英的态度

十分拘谨,布鞋、布衣,每日手执亲王的长杆烟袋,侍立

装烟。不知根底者,皆以为他是亲王的侍从。另外,李莲

英知道,醇亲王是光绪的生父、慈禧的妹丈,权势绝不在

杀安德海的恭亲王之下。他奉旨陪同醇亲王巡视海军,朝

野舆论纷纷,恐开太监监军之先河,御史们此时正拭目以

观。李莲英纵有受财之心,也只能采用韬晦之计,绝不敢

“招事”。

李莲英常对手下人说:“一个内务府,每年稳稳当当

的十万两银子足够我花的,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

险的。”庚子之后,袁世凯、杨士骧之流给老佛爷进贡时,

总派差官先给李莲英送一份。李莲英闻送礼的差官将到,

早早迎出门去,不待差官请安,就先屈膝下跪等候。所获

之礼如值“一千”,次日必还礼“八百”,用心可谓良苦。

因为拒收得罪人,收下又怕惹出不好应付的事来,故用

“八百”对“一千”之策,来个两情相抵。

67

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决定挖掘海淀

区恩济庄六一学校内李莲英之墓。挖开一看,棺内只有人

头一颗,肢体是用珍宝代替的。

据说,1908 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昼夜之间相继死

去。李莲英失去了靠山,出宫后隐居西城棉花胡同私宅。

宣统登基,由光绪的遗孀隆裕太后垂帘听政。隆裕的宠宦

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对头。他乘李莲英失势之机,联合群

阉敲李莲英的竹杠。隆裕太后也下手谕责令清查严办李莲

英,李闻讯,赶忙向江朝宗求救。原来江朝宗是袁世凯的

心腹,慈禧在世时,他便与李莲英呼兄唤弟。江朝宗派人

告知隆裕,对李莲英不要赶尽杀绝。隆裕畏惧“挟天子以

令诸侯”的袁世凯,对江朝宗的话哪敢不听,故放松了对

李莲英的追查。

小德张见江朝宗手眼通天,只好暂时罢手。为了与

李莲英抗衡,他也把珍宝源源送进江府。江朝宗是来者不

68

拒,他见李莲英已成一只困兽,而小德张正年轻有为,又

是当朝隆裕太后的亲信,故乐于和他交往。小德张倍述了

李莲英作恶多端的罪行,渐渐改变了江朝宗对李莲英的

“慈悲”之心。自此,小德张更频繁出入江宅。

笔者与江家乃世交,20 世纪30 年代曾居住江宅南院,

听江朝宗谈过李莲英与小德张之事,但他闭口不谈李莲英

被杀的原因和经过。他的独生子江泽春(字宝仓)比较坦

率,有一天,江泽春说:“溥仪做了皇上,隆裕太后想没

收李莲英的财产,要不是老爷子(指江朝宗)出来替李莲

英说话,早就把他的家抄了。有一天老爷子请李莲英在什

刹海会贤堂吃晚饭,他万分感激老爷子救了他一家。席散

之后,李莲英路经后海遇到了土匪,被暗杀了。在后海河

沿,只找到了李莲英的人头。”

当时,笔者心生疑窦,猜测此事是否与江朝宗有关,

但又不便细问。江泽春还谈到李莲英死后的一些情况。

李莲英被杀的次日清晨,李莲英之弟去拜见江朝宗。

没等其弟开口,江朝宗便问:“令兄昨晚回家可好?”其

弟说:“家兄昨晚在回家的路上被人给暗害了。”江朝宗故

意大吃一惊,说:“你放心,我一定下令捉拿凶手。”当日,

江朝宗又派江泽春到李宅“慰问”其家属。这才知道,昨

晚李的家人见李莲英深夜不归,便派一家丁去会贤堂寻

找,途中遇见李家的车夫和跟班的匆匆赶车往回跑,报告

遇路劫和李总管被杀的情形。

69

三人急回宅中报告,举家慌乱,赶快派家丁把李的兄

弟连夜叫来。又派人到后海寻尸,直到天蒙蒙亮时,才找

到李的人头。他们几个兄弟商量,此事不能向外人公布。

他们恳请泽春回禀江大人,不要下令追究,并请代为保

密。然后,对外以病死发出讣告。

70

小德张一次堂会三千两

旧时达官显宦、富商巨贾遇有喜寿事或节日,要举行

庆贺家宴。家宴时广约名伶到住宅唱一日或几日戏,叫做

“堂会”。

清咸丰以来有四大权宦,他们是臧德才、安德海、李

莲英和小德张。小德张在天津乔迁新居后,曾举办过一次

盛大的堂会,竟花去白银三千两,素日往来甚密的名伶额

外开销还不在其内。此举在津门引起哗然。

小德张原名张兰德,河北省静海县唐官屯人,晚年居

住天津。因他的财产不计其数,在津时生活极为奢侈。他

在天津郑州道建新居,用八亩地盖自己住的楼房,另外

二亩盖民房,以便出租。小德张虽然识字不多,却很聪

明,所有建筑的设计、画图都是自己动手。他认为,盖房

子主要是地基要坚固,这样房子才能长久。所以,在打地

基时,他每天都要亲自去看,并对工人们说:“你们要把

地基打坚固,打一寸厚我给一寸厚的洋钱。”工人们当然

71

高兴。于是每天下午二时,他便带着现洋百余元到工地视

察,认为地基打得好,便把洋钱向基坑中一撒。工人们一

面捡钱,一面喊:“谢老爷赏!”小德张见状,哈哈大笑,

以此为乐。

这幢楼房于1924 年盖成。楼分前后,前楼自住,楼

内地板都是软硬木镶嵌,花纹图案极其精美。另有专唱堂

会的戏楼、玻璃厅,西边还有家祠、神堂等。专供唱堂会

的戏楼,陈设非常讲究,可谓富丽堂皇。

小德张爱唱堂会,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入宫后,见

慈禧太后爱听戏,并让太监们学戏,便认为这是上升的台

阶,所以苦苦练习,并喜欢与艺人交往。他和谭鑫培、王

瑶卿等御前吃供奉的名角儿都有往来。他的武生戏和小生

戏都唱得好,有时也唱唱花脸腔,是一个功夫很深的票

友。笔者曾见过一张他早年与名伶杨小朵合作演出的《破

洪州》剧照,他扮演杨宗保,扮相相当帅气。

正因为熟悉京剧,故而他办堂会专请红极一时的名

伶。小德张在新落成的戏楼里举办大型堂会共三天,请来

的名伶有杨小楼、余叔岩、王瑶卿、陈德霖、梅兰芳、程

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王又宸、郝寿臣、侯喜瑞、李万

春、筱翠花等,真是名角如林,可以说把当年的名角都请

到了。三天堂会中所演的剧目都是戏院轻易不演的戏码,

如王蕙芳的《探亲家》,杨小楼、郝寿臣的《连环套》,筱

翠花、李万春的《狮子楼》,程砚秋的《玉堂春》。这次堂

72

会的声势可想而知。

这次堂会开销惊人,不算吃、住、接、送、抽(不少

名伶抽鸦片烟),花去白银三千两。名伶们返京时,小德

张还赠送了不少鼻烟壶、扳指等礼品。

73

清宫遣散太监趣闻

常有人和我谈起清宫遣散太监的事。此事笔者未得亲

见,只是有所闻而已。

清宫遣散太监是从1923 年7 月开始的,也就是溥仪被

冯玉祥逐出清宫的前几个月。虽然那个时候溥仪还住在清

宫里,可是早已失去了帝王的威风。自退位以后,他那当

年九五之尊的地位,也随之江河日下。宫内太监虽然表面

上仍称他“老爷子”,暗地里却做些趁火打劫的事。因为

宫里开销过大,难以支撑局面,溥仪打算将重华宫历代所

藏珍品拍卖。库房首领太监阎金福知道,库内珍品早已盗

卖不少,倘若查出,罪行匪浅,遂勾结其他太监放火将重

华宫一烧了之。

事后溥仪将阎金福交慎刑司严惩。这时阎金福的党羽

兔死狐悲,遂勾结许多太监,以索取欠薪为名联合罢工。

溥仪早有遣散太监的打算,便乘汽车去北府和他父亲商

量。最后决定只留少数太监在身边,其余一律遣散。

74

第二天,在众太监又来索薪闹事的时候,清宫护军警

察队一面把守各殿,一面将众太监拘获,以十人为一排,

押出宫外。太监们被迫从神武门出宫,一个个赤手空拳,

连行李也不准带出去。他们出宫后无处可去,只好在北池

子附近聚集不散。有的垂头丧气,有的破口大骂,直到夜

间十点,还在街头“打盘儿”。最后由当时的卫戍司令王

怀庆和警察总监薛之行前往弹压。先将无家可归者安置

在景山后面两旁的雁翅楼内,后与内务府大臣荣源协商,

宣布对遣散太监的临时措施:凡是总管一级的太监每人发

一百元,首领一级的太监每人发三十元,其余太监每人发

十元。

读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遣散太监一事的各种原

因写得很多,而当时太监出宫的情况几乎没有写。今天偶

忆及此,聊以补遗。

当时被遣散的太监有五六百人,出宫后无以谋生。

1931 年春,突然从上海来了一个姓朱的人,下榻珠市口中

国饭店,他的任务是招太监二三十人赴沪就业,月薪四十

元至六十元不等。不久约有二十名太监搭车赴沪。事后闻

知其出路之一是去做护工,当时上海医院女工工资太高,

想以太监代替。

75

逊清的宫女和苏拉

民国建立之后,溥仪仍居宫内,照例每三年挑选一

次宫女。凡应选的必须是上三旗旗人的女子,年龄十三四

岁,身无残疾。凡幼稚子女及妃嫔之姐妹兄弟之女,不能

应选。

每次挑选宫女,事先由内务府奏定日期,一般在3 月

份进行。备挑女子的人数每次约八十人左右。届期,镶

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佐领女子在神武门外等候。写好排

单,分旗安排,由首领太监引导入宫。不合格者,命出

宫,凡选中者,教以宫规礼节,练习写字读书。

一旦选中之宫女,便与家人和社会隔绝,要服役十

年左右,至二十四岁时才能出宫婚嫁。宫女们终日早起晚

睡,主人稍不如意便斥责打骂。有的积劳成疾,有的受不

了折磨便私自逃跑,更多人是装笨充傻以求被赶出皇宫。

据档案记载,太极殿敬懿皇贵太妃处、长春宫瑾贵妃处、

永和宫端康皇贵妃处、寿西宫珣贵妃处、储秀宫庄和贵妃

76

处、重华宫茶惠皇贵妃处,每年因笨交出的女子计有十余

名之多。

由于经费日益困难,又不断受到舆论的压力,清室于

1923 年9 月决定释放大批宫女。瑜、瑾两太妃只好命各宫

秀女,凡年满二十四岁的自行陈报,于旧历中秋节前一律

释放,并赏洋一百元,自谋生路。但在那动乱的时代,这

些女子没有谋生之路,出宫后有的出嫁成家;有的被转卖

他处,或继为仆役,或沦为妓女;也有的无依无靠、孤苦

飘零、饥寒交迫,最后悲惨死去。

苏拉,满语是“杂役”的意思。宫中凡搬、拉、抬、

运等笨重的体力活,都由苏拉去做。

寿皇殿每日管供桌取饽饽、抬运的苏拉共九百二十八

名, 中正殿十七名、雨花阁三名、英华殿十八名、嵩

祝寺六名、永慕寺六名、大高殿一百八十名、慈宁宫

二十名。全月共用苏拉一千二百零二名,一年共用苏拉

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二名。后来,宫中使用的苏拉逐年渐

少,一是由于小朝廷的杂役事务比过去少了,再是经费

受限。

苏拉常和太监串通一气,内外勾结,大肆盗窃宫中金

银珍宝。常常是太监把东西从库房偷出来,让苏拉带出卖

掉分赃。内务府虽有规定,苏拉进出宫门,不但要持有腰

牌,而且还要搜身检查,但仍无济于事——苏拉把金器银

锭或藏在裤裆里,或藏在肛门里,依然能把珍宝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