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朝野遗事 完结

作者:周简段 著

《康熙字典》背后的灭门案

众人皆知的《康熙字典》是清政府召集许多学者集体

编纂的。它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为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一

部字典。由于它是奉康熙皇帝之旨编纂,并经康熙题名,

因而变得神圣不可冒犯,为此还有不少人丢了性命。

乾隆时,江西有个叫王锡侯的读书人。此人一生追求

功名,三十八岁才中举,而后屡试不第,无奈在家乡瑞州

从事著述。对于《康熙字典》,王锡侯作了深入研究,认

为辞书收字太多,寻检不便。于是他采用另一种编排方

法,按字义把字“贯穿”起来,编成《字贯》一书。由于

王锡侯的《字贯》避免了《康熙字典》中的一些缺点,故

此书刊印后在南方各省广为流传。

不久,江西巡抚海成向乾隆皇帝递折,说王锡侯讥讪

并恣意删改《康熙字典》,实属妄为不法,应革去他的功

名,进行审讯。乾隆亲自查阅了《字贯》一书,发现《凡

80

例》中竟然直书孔子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之名,

毫无避讳之意。乾隆当即火冒三丈,断定王锡侯“大逆不

法”,下令急速查处。同时,他还指斥想借此事捞油水的

江西巡抚海成“既办此事,岂有原书竟未寓目,率凭庸陋

幕友随意粘签、不复亲自检阅之理?”责骂海成“实属天

良尽昧”,也应“严行申饬”。

《字贯》一案发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

月,经过三个多月查证审理,于年底结案如下:

王锡侯,妄为著述,不避圣讳,实属大逆不

法,依大清律斩决。王锡侯受诛时年六十有五。

王锡侯之子王霖、王沛及孙子王兰飞、王海

飞、王牡飞、王云飞俱于秋后处决。

原江西巡抚海成,从宽为斩监候,亦在秋后

处决。

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廷丞均阅看

《字贯》一书,不能检出悖逆重情,着革职,交

刑部治罪。

两江总督高晋,失察《字贯》狂著书籍,照

例降职留用。

实际上,《康熙字典》确实存在一些错谬,诸如:它

虽征引了不少书籍,可有的书名、篇名错误或妄改,有的

81

引文脱落,有的删节失当,甚至有断句错误;再如它拘泥

于古代原有的训诂,在解释字义时往往不够确切或者失于

简略。

发生在《康熙字典》背后的这场悲剧,揭示了清初统

治者借大兴文字狱来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和残忍。

至今思来仍令人发指。

82

巡抚办公尼姑庵

这里所说的巡抚,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两广巡抚陆荣

廷。陆于清咸丰九年(1859)出生在广西武鸣县垒雄村,

因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十岁时便外出成为一名流浪儿。

在他十六岁那年,因偷了东西,为逃避衙役的追捕,躲进

一座观音庙的棺材里睡着了。睡梦中,观音菩萨指点他快

往南逃,而且越远越好,日后定有出头之日。醒后,他果

真向南逃去。当他从两丈多高的城墙跳下时,竟安全无

恙,他认为正是观音菩萨在保佑自己。

后来,陆荣廷贩过盐,当过兵,在军阀队伍里先后当

过管带、统领等。1911 年,他升任广西提督,1916 年又

任广东督军。紧接着,段祺瑞政府又委任他为两广巡抚。

在征战厮杀的几十年里,他几番大难不死,逢凶化吉,都

认为是观音菩萨保佑的结果。平时,他经常仿效观世音

的装束,身穿白色素装,头裹白布长巾,腰系银色长链。

1912 年他荣归故里时,所办第一件事即是大兴土木,重建

83

观音庙。寺庙落成之日,他亲自主持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然而,就是这个自认为虔诚信佛的人,经常做的是杀人放

火、男盗女娼、偷鸡摸狗之事。

陆荣廷任两广巡抚到广州上任之时,正赶上当地盛行

一种“开师姑厅”的风气。广东人把尼姑称为“师姑”,

尼姑庵称为“师姑庵”。清末民初,世风败坏,一些达官

贵人突发奇想,跑到尼姑庵去寻欢作乐。在妓院吃花酒叫

“开厅”,到了尼姑庵,就变成“开师姑厅”了。陆荣廷很

快染上了“尼姑瘾”,两天不“开师姑厅”便无心办公。

后来,他索性搬到尼姑庵住下来,尼姑庵变成了巡抚大人

的办公室。

上行下效,巡抚常驻尼姑庵,中下层官员也都仿效。

不到半年,广州的妓馆式尼姑庵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

来,妓院生意却冷淡了。一些名妓为寻求出路,不得不忍

痛削去青丝,走进尼姑庵招揽生意。

陆荣廷常去“办公”的尼姑庵叫做“药师庵”,坐落

在广州一个非常幽静的地方。平时,那扇黑漆庵门总是紧

闭着的。熟悉情况的人都不走此门,而是沿着右边一条弯

曲的碎石小路向里走。拐几个弯后,便看到一扇虚掩着的

小角门,从此处进去即可隐隐听到木鱼声。白天这里非常

安静,一到晚上,来往的人就多了。庵里的住持是觉持师

父,她当过妓女和小妾,失意后来此做了住持。因有陆荣

廷这样的人物撑腰,她胆子越来越大,公开对尼姑进行妓

84

院式调教,精心挑选小尼姑让她们学习认字、吟诗、弹

琴、作画等,学成后专门接待那些有钱的高级嫖客。“药

师庵”一时名噪羊城,身价倍增。

有人戏谑地问陆荣廷:“庵堂改妓院,不愧为一大发

明。只是如此公然行之,是否有污佛地?”谁知陆荣廷却

振振有词地说:“尼姑兼妓女,一举两得,岂不是佛门功

德无量吗?”

85

才子王壬秋戏弄张之洞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才子叫王闿运,字壬秋,别

号王湘绮,湖南省湘潭举人。他自幼饱读诗书,生性落拓

不羁。处在清末民初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王壬秋无

法施展抱负,平时以讲学为主,敢以诗书睥睨、戏弄王侯

将相。他戏弄张之洞便是一例。

当年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在清末

是个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一次王壬秋到湖北,被张

之洞邀入督府做客。一天,张之洞请王壬秋同往洪山检阅

洋式兵操。张之洞得意洋洋地对王壬秋说:“我所练之兵,

可以无敌于中国。”王壬秋听罢不作声。张之洞一连说了

三遍,王壬秋仍然默然不语。张之洞不解地问:“王先生

是不是以为所练之兵尚有不到之处?”这时,王壬秋才冷

冷地回答道:“所练之兵毫无用处。我只需要二百名乡兵,

不持兵器,只携带扁担绳索,即可阵前擒汝主帅。”张之

洞听罢,哈哈大笑道:“有这么容易吗?”王壬秋一本正

86

经地说:“你的兵将虽然精锐,但绝不会开枪杀手无寸铁的

老百姓。二百人冲入阵,必有数十人冲至主帅马前,扁担

绳索一起上,主帅必然受擒!”张之洞听此滑稽之言,不

禁哈哈大笑,调侃地说:“王先生真是用兵如神啊!”

事后,有位朋友问王壬秋:“你怎么在张总督面前出

此儿戏之言?”王壬秋解释道:“张之洞乘马阅操时,以

八人围护马行走,如同乘坐八人马轿。而以四人轿载我后

行,自以为元帅威风凛凛,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就

以滑稽之言压压他那不可一世的气焰,岂真能以二百乡兵

擒元帅?”

张之洞显然也知道王壬秋是故意戏弄他,所以二人谈

话间,均心照不宣,一笑了之。

又有一次,张之洞在书房与王壬秋闲谈。张之洞自以

为博学多才,对王壬秋说:“我可以算是博学,王先生可

算是鸿词。你我合为一人,可以应当今博学鸿词科考之试

了。”王壬秋听罢,心中颇为不悦,但又不好直接讥讽张

之洞,便慢悠悠地回答说:“前代诸科所选,博学者多,鸿

词者少,而不博不鸿者,几乎过半。学风极盛之时,尚且

如此,全才确实难得。孔夫子说过,学然后知不足。今之

少年,不学而足。中兴人物,并无中兴学风,可叹!”张

之洞在当时是公认的“中兴名臣”,现在遭王壬秋巧言相

讥,一时面红耳赤,默默无语。

若干年后,王壬秋在评论张之洞时还说:“张之洞是

87

个看书人。所谓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

所谓记问之学,博而寡要。”王壬秋的评论对与否姑且不

论,但他在达官贵人面前从不阿谀奉承,表现了一个正直

文人的本色。

民国五年(1916),王壬秋在家乡病逝,包括大总统

黎元洪在内的达官贵人都为他举哀撰文。他的门生杨度在

挽联上写道:“旷代圣贤才,能以逍遥通世法;平生帝王学,

只今颠沛愧师承。”师生之间,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88

义士刘三葬邹容

1905 年4 月4 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兹闻

邹容于昨日黎明四点钟时,病死狱中。由某君派人收殓,

髀肉尽消,空存皮骨。”

据同狱者章太炎说,邹容死状甚惨,不忍目睹,人皆

疑为医师受贿害之。

邹容遗体放于狱方钉制的一口极简陋的薄棺内,弃置

于狱外的万人冢。一位不知姓名的人,将刻有“周熔”两

字的一方小碣埋于棺前。其时,在清王朝的虐政之下谁敢

冒杀身之祸来殓葬这位革命志士呢?

消息传到日本,正在东京成域学校学习的刘三焦急

不安。

刘三原名刘秀平,上海华泾人,平生嫉恶如仇,交友

肝胆相照,人皆以义士呼之。刘三在日本留学时,十分钦

佩邹容,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当闻悉挚友无人埋葬的消息

后,刘三决定回国料理后事。

89

1906 年初,刘三返回中国。他独自潜行至监狱附近

的万人冢,不知哪一具棺材是邹容的。接连寻找数日,尚

无法辨认。一日,刘三又到万人冢徘徊,遇一老狱卒,即

上前悄声叩询。老狱卒喝道:“侬问此事,朝廷知道要杀

头的!快走吧。”刘三递上十枚小银,老狱卒才附耳说道:

“曾有人在棺前立石碣一方,上面刻着‘周熔’二字。”

翌日黄昏,刘三持一把小铲来到万人冢。凡棺前有泥

土隆起者,都一一铲去仔细辨认,终于在一具已裂缝的棺

前发现刻有“周熔”两字的小碣。“容弟,刘三看你来了!”

刘三抱着石碣,悲不自禁。

回到华泾家中,刘三与妻子商定,就在自己的私有土

地中选择地势较高的三亩,作为邹容之墓地。1906 年4 月

3 日,即邹容逝世周年忌日的凌晨,刘三雇了一条民船,

唤了四位乡亲,行至万人冢之荒僻处。日落时分,他们将

邹容的棺材连同石碣一并用毡毯包裹起来,抬到船上,星

夜返航至华泾。等到灵柩安放入椁,封土入碣,天色已近

拂晓。

90

秋瑾遗骨葬西泠

秋瑾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 (1907年7月15日)

清晨就义于绍兴府城大街轩亭口的。直接杀害秋瑾的是绍

兴知府贵福。秋瑾牺牲后,遗骸暂厝绍兴府山张神殿之

北麓。

第二年正月,秋瑾的挚友当时文坛女杰徐自华、吴芝

瑛,于杭州西湖中心点西泠桥畔购地安葬秋瑾。秋瑾墓与

苏小小、郑节妇墓相邻。美人、节妇、侠女,三坟鼎足,

真令千古西湖生色。会葬之日,至者达两千余人,由诸女

士相继演说,闻者莫不泣下。吴芝瑛且题其墓门曰:“呜

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

不久,营葬秋瑾之事为御史常徽所闻,即奏请朝廷平

毁了秋瑾墓。秋烈士灵柩迁往湖南夫家。

辛亥革命胜利后,薄海同庆,经湘、浙两省商定,决

定迎送秋烈士遗骨返浙,复葬西泠桥畔。南社著名诗人陈

去病有诗记之云:“湘江水碧楚山青,一棹冲风下洞庭。最

91

是别情无限好,满携缣素返西泠。”

1912 年10 月23 日上午10 时,秋瑾女侠之灵柩由招商

局轮船自汉口运送到沪。福字营司令长官刘福彪与全队军

官及军乐队,携花圈至码头迎接。10 月26 日,上海各界

召开追悼大会。会后,灵柩发引。前引有商团,马队十余

骑,在沪的福字营牺牲队兵士及陆军第三旅各目兵,均执

枪护送。后有刘司令长官乘马压弹而行,继是各界人士

五百余人执绋恭送。中有彩亭两座,悬挂吊唁匾额。随后

又有一亭甚为奇特,亭之四面扎以冬青,中储有面粉做成

的大乌龟一只,上嵌百果。亭中粘一长长的纸条,条幅上

书“此为前清浙江绍兴府知府贵福之小像”。此亭经过各

处,见者莫不大笑。秋瑾之灵榇则装在炮车上,用白马驾

之,并有女校学生在两边拉引。观者又无不肃然起敬。

秋瑾遗骨回杭,浙江都督设祭,各界代表用黏饼制

成“秋雨秋风”(“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为秋瑾就义前之

绝笔)四字之祭品,特别致祭。吴芝瑛撰《挽秋女士联》,

曰:“今夕何夕?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

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廿纪新元。”下署:“追挽革

命流血烈士之灵,并告慰璇卿吾妹凌云一笑。”

是年12 月8 日,孙中山至杭,发表演说云:“去岁攻

克南京,尤浙军之力居多。可痛者,最好的同志秋女侠一

瞑不视。兄弟此来,固不仅观览西湖风景,亦将临女侠埋

骨之所一施凭吊云。”第二天一早,孙先生即亲赴西泠秋

92

社悼祭秋瑾,并面允担任秋社社长。同时写有挽联云:“江

户矢舟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

魂。”题额曰:“巾帼英雄。”下署:“鉴湖女侠千古。孙文。”

笔者曾有幸赴杭州,于西子湖畔瞻仰凭吊鉴湖女侠秋

瑾墓。时值深秋,金风木叶,抚今追昔,不胜感慨,遂口

占二绝以为追忆:

东瀛把酒拭吴钩,

一曲新词赋壮游。

此夜轩亭又秋雨,

鉴湖侠骨自风流。

衔悲仗剑怨尤深,

碧血黄花志士心。

万里风云忽作色,

每思遗恨泪盈襟。

93

黄花岗中女英杰

人们都知道视死如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参加起

义的巾帼英雄梁梅玉却鲜为人知,她在这次起义中是军火

的主要输送者。

梁梅玉是广东梅县人,幼时聪颖过人,成年后追随革

命,有胆有略。梁女士婚后与丈夫李君在南京寄读,其时

清政府腐败黑暗,她常在女界宣传革命,动员民众起来推

翻腐朽的清王朝,故而名声远播。当时姚雨平闻其名,赞

赏之余派人到南京邀请她赴香港,做自己的助手,共赴义

举。梁梅玉于是年二月初五,携幼子由南京抵港到姚之总

机关内,参与商议在广州举义大事。

当时清廷防备甚严,行人皆受检查,起义所需的武器

弹药多由梁梅玉负责运送。虽面临危险,但她很镇静,对

各种盘查都能应付裕如。起义前夕,因形势有变化,革命

党人不能按原计划举义,导致内部意见不统一。梁梅玉见

状心急如焚,怕多时的准备毁于一旦,遂走谒饶敬夫商

94

议,并到双门底革命总机关黄林公馆,给起义预备子弹。

翌日下午三时起义爆发,黄兴、林文率一队人马焚烧督

署。但其他三队未能配合,黄兴等因寡不敌众而败遁。

起义失败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严令所部按户搜查,

并滥杀行人示众。其时梁梅玉已将入党的新军名册烧毁,

储存的弹药武器投入井中。后来愈查愈严,清军包围了黄

林公馆,梁梅玉避匿在邻居周氏家。李准在黄林公馆查找

到井中军火,并搜到梁的照片,于是出重赏缉拿。梁梅玉

困在周家一昼夜,于次日蓬首赤足、装疯卖傻乘轿出城,

蒙混过守城的清军,逃出广州。

梁梅玉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惠州同志所设的联络驿

站,但主人唯恐受株连,只招待了一顿饭。她即乘轿至西

濠口,搭船赴香港。梁梅玉刚到码头,清兵猝至。正在危

急之际,梁梅玉巧遇昔日南京母校的一位洋教士。该教士

对她早已熟知,并赞赏她的革命精神,遂出面保释,她幸

免于难。

梁梅玉抵港后,即与各要人商议筹款,以图再举。后

受托赴新加坡等地筹措巨款。武昌起义时,潮州、汕头响

应,所用短枪多由梁梅玉在海外购得。潮州之役时,梁梅

玉手持炸弹上阵,直入潮州府署。攻下潮州后,她押俘

虏、缴枪械、编军民,无事不为,犹如七尺男儿。

1912 年1 月,袁世凯指令军阀张勋向南京临时政府进

犯。为了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姚雨平指挥广东北伐军北

95

上,梁梅玉随粤军北伐。南北暂告统一后,这位富有传奇

色彩的巾帼英雄骤然隐迹乡里,成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普通

民众。

96

辛亥烈士无字碑

北京动物园会芳轩附近有一座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

石碑底座呈正八角形,正中塔尖形的碑面上刻有“彭杨黄

张四烈士之墓”的大字。

辛亥革命期间,同盟会在发展革命组织、发动武装起

义的同时,辅以暗杀活动。同盟会暗杀团在1912 年1 月先

后组织了两次暗杀活动,一次是谋刺袁世凯,一次是刺杀

良弼。两次活动有四位志士牺牲,他们被埋葬在这座纪念

碑下。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青年时代曾随淮军提督吴长庆

去朝鲜,因协助朝鲜国王镇压汉城兵变,清政府奖叙他五

品同知衔。回国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戊

戌变法”期间,他伪装赞成维新运动,暗中向清廷告密,

用“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取得了慈禧太后的

宠信。1903 年,袁世凯借改革军制扩充北洋军为六镇,从

此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

97

辛亥年岁末,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掌握清政

府军政大权的关键人物。他极端敌视革命派,很自然成为

同盟会暗杀的重要目标。1 月16 日,革命党人杨禹昌、黄

芝萌、张先培、严伯勋等四人经过周密的策划,决定在袁

世凯中午出宫回府的途中进行截击。当袁世凯出东华门乘

车东进时,隐蔽在茶叶店门前的严伯勋用力将炸弹扔出

去。一声巨响,只炸死了车后一名卫兵,袁世凯的车则转

入一条胡同,绕道遁去。严伯勋趁满街混乱之际迅速躲进

茶叶店内,得以躲过搜捕。而隐蔽在附近伺机配合的杨、

黄、张三位志士闻听爆炸声后持弹而去,不幸被军警发现

逮捕,不久遇难。

当时迫于武昌起义后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清政府开

始酝酿退位。当时官居军咨使的顽固派良弼却反对清帝逊

位,他与一帮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

名义发表宣言,反对与革命党议和,还自请督师南下,与

革命军一决雌雄。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彭家珍认为,在反

动营垒中,“有军事知识,且极阴险者为良弼,此人不除,

共和必难成立”。他自告奋勇,亲赴良宅为民除害。临行

前,彭家珍奋笔写就了绝命书,以示必死决心。他写道: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

不如死得荣。”

1 月26 日,正值辛亥“腊八”,彭家珍探知良弼等亲

贵将于次日到内廷,决定借领赏腊八宝粥之名趁机将良弼

98

击毙。行动那天,良弼外出未归,彭家珍登上马车想去寻

找,没走多远,就见良弼的马车迎面驶来。彭家珍拦在马

车前,将炸弹投出去。只听一声巨响,良弼顿时倒地,被

炸掉大腿,后不治而死。彭家珍也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

牺牲。

这两起暗杀事件,先后共有四位勇士壮烈牺牲。四烈

士安葬后,人称这座墓地为“四烈士冢”。原拟镌刻四烈

士碑文,但只有一面刻着杨禹昌烈士的碑文,另三面则因

故未刻一字,人们就称之为“无字碑”。

99

天不假年蔡松坡

在辛亥革命的将领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又不幸短

命而死的,要数蔡松坡将军了。蔡松坡即蔡锷,松坡是他

的字。云南起义、反袁成功之后不久,蔡锷即病死日本,

年仅三十五岁。

蔡锷年轻时是梁启超的学生。梁启超二十四岁时在

湖南时务学堂当教员,十六岁的蔡锷是他的学生。戊戌变

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蔡锷也随之东渡,入日本士

官学校。后与蒋百里同为该校的高材生。回国后任云南新

军协统。辛亥革命之后,蔡锷被举为第一任云南都督。袁

世凯一是看中蔡锷是个了不起的军事人才,二是不放心他

在云南任都督对西南的影响,便想法把他调到北京。为羁

縻、利用蔡锷,袁世凯委以昭威将军、参政、经界局督办

等重要官衔和职务。为了调和北洋内部的矛盾,袁世凯有

一度甚至想用他为陆军总长。

蔡锷在北京时,公馆在宣武门外棉花胡同。经常到他

100

家来的客人,是他在东京留学时结交下的好朋友杨度。在

袁世凯面前一再替蔡吹嘘的就是此人。待到筹安会正式开

张,蔡锷便策划反袁。袁世凯知蔡锷不为己用,又有所活

动,便授意其爪牙——执法处处长雷震春演了一出“搜家

戏”,假装不知是蔡公馆,派人闯入蔡宅翻箱倒柜,大举

搜查,一想抓住把柄,二想对蔡锷施加压力。蔡锷在京如

处虎口,不得不积极谋脱身之策离开北京。

蔡锷在1915 年12 月19 日回到云南。25 日,云南宣布

独立,蔡锷率领三千余人北上进军四川。这就是著名的

“云南起义”。

袁世凯的八十三天皇帝梦幻灭后不久,这位被传为

“蛤蟆投胎”的“洪宪帝”也归天了。云南起义的蔡锷将

军和第一个写反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的梁启超,

都为这一战役立了首功。但令人痛惜的是,蔡将军已经得

了不治之症。他得的是喉咙痛病,越痛越厉害,不能咽东

西。7 月11 日,蔡锷在泸州给在上海的梁启超电云:“锷喉

病自德医阿蜜思施治后,肿痛更甚,饮食俱难下咽,发音

更微,闷楚殊胜。”蔡锷8月底到上海时已不能说话,后即

东渡日本就医,于1916 年11 月8 日在日本去世。死后北

洋政府追赠他为“上将”,灵柩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与

爱晚亭、湘江波影互相辉映。

101

袁世凯的石室金匮

袁世凯在1912 年2 月暗中与南方革命政府达成清帝退

位后选自己为临时大总统的协议后,即胁迫清帝退位,并

推翻孙中山建都南京之议,妄以清帝“委任”建立民国和

北方各省军阀政客“拥戴”的名义,在北京组建临时政府。

又于是年10月,召集兵痞流氓等组织“公民团”包围国会,

迫使国会选举自己为大总统。从早上八点直到下午十点,

投票三次,袁世凯始获当选。

不久,袁世凯又规定大总统不向国会负责,而是总揽

政治大权。之后,袁世凯又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修改选举

法,规定总统可以终身连任,还可以指定继承人,从而使

自己成为终身制的独裁者。于是,有无耻政客向袁世凯进

谏条陈,要他效法清代建储制度,著为国典。袁世凯即下

令:“中华民国大总统继承人,由大总统亲书三人,按先

后顺序继承,特设石室金匮之制。此令。”

这座石室建在居仁堂之右的一小土山上,为四方形,

102

全用青白石筑成,用混金锁键锁固。金匮藏置石室内正

中,匮内又有镂雕金龙金盒,盒内藏有继承书一册。此书

全用线装,黄绫书面,红绫包角,长一尺,宽六寸,全书

共十页,书面由袁世凯亲书“万民攸赖”四字。书中首页

又由袁世凯亲书“中华民国”四字。再次一页即为有三红

格线之页,每一竖格顶格书写一继承人姓名。

1916 年元旦,袁世凯粉墨登场,登基称帝。不料,护

国军声威大震,各地纷纷独立,袁在“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此时袁世凯已众

叛亲离,四面楚歌。独夫民贼终于一败涂地,忧愤成疾,

于同年6 月6 日,在亿万人民唾骂声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由黎元洪任大总统。黎于6 月7 日上任,

至6 月9 日,为了了解袁世凯在生前秘密建储之事,亲赴

中南海藏匮石室,由指挥官徐邦杰呈递石室钥匙打开石

室。入室后,再呈递金匮钥匙,打开金匮。黎元洪从金匮

中取出金函,遂令随从一律退立门外,然后自己展阅金

册。阅览指定继承人姓名后,即纳册于怀中。

第二天,有一个挚友去问黎元洪,三个继承人都是

谁?黎仅说第一个是他自己。那个朋友说,我早已料定如

此。黎又说,我做总统,乃中华民国合法之总统,岂待项

城一笔之功。再问其余的两个是谁,黎说:“我若说出,天

下皆知,岂不多生枝节。”

后来时过境迁,黎便说出其余二人,一为徐世昌,一

103

为段祺瑞。但据知情人后来透露,原来的第一继承人是袁

的长子袁克定。帝制失败后,为掩人耳目,袁世凯遂亲自

将袁克定易为黎元洪。

104

朱瑞进京和“衣履备载”

朱瑞是清末民初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时的浙江省督军。

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力量兴兵讨袁时,他宣布保持中立。袁

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取得胜利后,即电召朱瑞进

京述职。

朱瑞奉命进京,心中忐忑不安。他来到总统府承宣

处,一位承宣官关照他说:天气炎热,朱督军不是外人,

可换下大礼服,穿便装进见。当朱瑞到更衣室穿上为他准

备好的便服和布鞋后,发现“衣合体,鞋适脚”,不禁大

吃一惊。他认为这分明是提醒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所

作所为,甚至包括穿多大衣服和鞋子,总统都知道得一清

二楚。袁世凯在接见他时说:做人之本在一个“诚”字,

乱党兴师时,你如果认为我有负于民国,可以兴兵讨伐

我;如果承认我是合法总统,则应服从我,而你却宣布保

持中立,岂非首鼠两端?朱瑞对此无言以对,好在袁世凯

并不想听他说什么,即令他早点“回防效力”。

105

朱瑞回到杭州后,仍然对“衣合体,鞋适脚”之事惊

魂未定,对身边工作人员疑神疑鬼,搞不清究竟谁是上边

派来的暗探,但也不敢全部换掉,怕引发更大的事端。

其实,朱瑞完全是虚惊一场。这“衣合体,鞋适脚”

并不是什么暗探特务所为,而是从北京“内联升”鞋店和

“永增军装局”的《履中备载》、《衣中备载》里得来的。

“内联升”鞋店是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人赵廷创建的,

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内联升”的含义是在大内当官的

人穿他的鞋可以连升三级。所以开业后,人们图吉祥都到

他的鞋店买鞋,尤其那些文官武将、大小官员更是纷纷

前来购买,生意很是兴旺。后来,赵廷看到为这些官员做

鞋,从量尺寸到试穿,取送要跑好几次,非常麻烦,于是

就想出了一个既省事,又能拉主顾的好办法,即把清政府

大小官员的姓名、年龄、住址、做鞋尺寸和特殊要求等都

专门记录下来,汇集成《履中备载》。此后,为这些人做

鞋既省事,又合脚,同时也给那些为官吏送礼的人提供了

方便。这个办法果然使“内联升”生意越做越红火,故一

直延续下来。

永增军装局是专门制作军装的,他们也仿照“内联升”

鞋店的做法,把军中将领的衣服尺寸记录存档,称为《衣

中备载》。后来,不但军装,连军靴、军帽、武装带、便

服等也都记载得很清楚。

朱瑞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回国后当了地方的督

106

军,对中国官场上这些“琐事”不很清楚,故使他想到了

身边的暗探和特务。后来,据说他对袁世凯非常忠心,还

特意买了一件价值八千块大洋的银狐裘衣送给袁世凯,作

为总统赠送“合身衣履”的回报。

107

孙中山三救陈独秀

陈独秀在政治生涯中屡遭反动当局的通缉与追捕,先

后五次被捕入狱。孙中山先生曾三次把他营救出来。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作为“五四”运动主

将的陈独秀奋笔疾书,利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作

舆论阵地,直接参战在第一线。6 月11 日晚,他与高一涵

等在北京前门的“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他亲自起草的《北

京市民宣言》传单时,被巡警和密探当场逮捕,并押至警

察厅。

陈独秀的被捕引起全国震惊。北京《晨报》、《北京日

报》和上海《申报》、《民国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在

显著位置刊登消息、评论,及各社会团体、名流、学者和

青年学生的通电与函件。一时间群情激愤,“函电交驰”,

强烈谴责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要求立即释放陈独秀。

陈独秀被捕,引起孙中山的关注。他在上海一见到徐

世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就十分气愤地说:“你们逮捕

108

陈独秀,做了好事,很足以使国人相信我反对你们是不错

的。你们也不敢把他杀死,死了一个,就会增加五十个、

一百个,你们尽管做吧。”许世英听了连忙说:“不该!不

该!我就打电报回去。”

由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孙中山的营救,北京当局

不得不将陈独秀释放出狱。

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尽管陈独秀应陈炯

明所聘,任职于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没有出席在上海

召开的“一大”,但凭着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声誉和威

望,他仍被选为总书记。不久,陈独秀辞去广东省政府职

务,悄悄回到上海。报纸为此作了报道后,引起法租界的

注意,便派出密探侦察。一日,正在寓所楼上午睡的陈独

秀和夫人高君曼被法租界巡捕逮捕,押解至巡捕房。陈独

秀被捕,再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孙中山随即打电报给

上海法租界领事,要他们放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又请了

一位法国律师承办这个案子。后来,由褚辅成和张继作为

保人,法租界法庭以陈独秀宣传“过激主义”为名判罚白

银五百两。这笔罚款数目不小,陈独秀无力负担,只好请

当时在上海的汪精卫设法解决。汪又电请广东省政府,经

孙中山批准,由广东银行汇给汪精卫一千元,才了结了此

案。事后,陈独秀不胜感激孙中山的营救及帮助。

1922 年8 月,上海法租界及反动当局视共产党为洪水

猛兽。在陈独秀正在寓所伏案写文章时,法租界巡捕房会

109

同督察员黄金荣将他逮捕。事发后,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

立即告之中共中央,并打电报给孙中山请设法营救。孙中

山即打电报给上海法租界领事,要求释放陈独秀以平民

愤。此时长辛店铁路工会等发出紧急通电,声称如果宣判

陈独秀就举行大示威,并大声疾呼:“释放劳苦群众的领

袖陈独秀!”在强大的群众运动的压力下,法租界当局不

得不按孙中山电报所示放了陈独秀,以判罚四百元,草草

了结此案。

110

孙中山关心卫立煌

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虽国事繁忙,日理

万机,对身边的卫兵却十分关心,时刻把卫兵的生活、学

习和进步挂在心上。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当年是孙中山先生

的随身卫兵之一。这里讲的是中山先生关心卫立煌的一个

故事。

1916 年,卫立煌十九岁,到广州投入粤军。因他身

体强壮、机智敏锐、忠诚可靠,被推荐到孙中山先生身边

的卫队当兵。中山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卫兵们都愿

意亲近他,有时还和他拉拉家常。一次,卫立煌跟随中山

先生外出。途中坐骑受惊脱缰,狂奔疾驰,把卫立煌摔下

马来。卫立煌当时口吐鲜血,伤势很重。中山先生十分关

心,立即派人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并对生活、护理

一一作了安排。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卫立煌伤势基本痊

愈。当时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战刚结束,北洋军阀段祺

瑞又解散国会,中山先生正在领导护法运动,誓师北伐,

111

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中山先生慎重考虑后,亲切地对卫立

煌说:“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你必须好好休养。现在

革命斗争激烈,环境很不安全。你家安徽合肥卫杨村环境

好,又有母亲照顾,身体一定恢复得快,你暂时回家住一

段时间吧。”卫立煌刚到警卫团不久时在与中山先生闲谈

时,曾说过自己的籍贯和家庭情况,没想到中山先生还记

在心中。卫立煌十分感激地说:“一切听先生安排,先生操

劳国家大事,切莫为我这小事操心。”中山先生又说:“民

主革命的任务还很重,革命斗争的道路还很长,你安心把

身体养好,未来属于你们青年人。”卫立煌临行前,中山

先生又厚赠川资。一位国家最高统帅,对一名来自农村的

小卫兵竟如此关怀,这让卫立煌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卫立煌满怀对中山先生的感激之情,高高兴兴回到家

乡。母亲遍寻民间验方为儿子疗伤。当得知用几味中草药

煮一百个“喜蛋”(未孵化出雏鸡的蛋)吃了可以根治内

外摔伤时,母亲立即照方办理。草药煮“喜蛋”,吃起来

不是个味,可是卫立煌一想起中山先生的关怀与嘱咐,为

了早日恢复健康去保护中山先生,便大口咽了下去。他坚

持天天吃,吃到七十个“喜蛋”时身体就好了。他立即辞

别母亲带着剩余的三十个“喜蛋”回到了广州。

孙中山先生见卫立煌满面红光地回来,十分高兴,不

久便升他为警卫团排长,并鼓励他加强学习,刻苦锻炼,

不断进步。卫立煌尽职尽责,一直跟随中山先生左右。中

112

山先生发现他是带兵的好苗子,1918 年,又把他调到许

崇智部下任排长。卫立煌在参加闽西的一次夜战中,指挥

灵活机动,反败为胜,战后晋升为连长。接着在与福建地

方军阀作战中,他急中生智,勇破敌军,又立大功,提升

为营长。1921 年6 月陈炯明叛变,卫立煌率部在东征中大

破陈军,战果辉煌,擢升为团长,时年仅二十四岁。第一

次东征胜利后,卫立煌荣幸地参加了孙中山夫妇重登永丰

舰与讨陈(炯明)有功人员合影的盛典。孙中山赞赏他的

勇敢善战,夸他是一位会带兵的年轻的团长,同时将一

张十二寸的照片送给他,并在一张六寸的单人照上亲笔题

字:卫立煌同志孙文赠。

卫立煌没有辜负孙中山先生的厚望,后来成为我国

现代史上有影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后来在回忆中

称:跟随孙中山先生的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黄金岁月”。

113

段祺瑞鼻子能气歪

北京人在说到生气时,常用“鼻子都气歪了”这个词

来形容。细观察起来,人在生气时,气得脸红脖子粗是有

的,而真正气得鼻子都歪过去,还真少见。可是我国历史

上确实有一位经常气歪鼻子的人,那就是任过民国政府执

政的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政府时期的皖系军阀,在清朝曾当过北

洋武备学堂校长。此人刚愎自用,脾气特大,有人曾多次

目睹过他把鼻子气歪。

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是民国初年中国的“四公子”之

一。他平生别无所长,唯下围棋的技术颇高。有一天,段

祺瑞突发奇想,要试一试儿子的棋艺。一番鏖战之后,竟

以失败告终。他认为丢了面子,于是大发雷霆,先是掀翻

棋盘,然后指着段宏业大骂道:“你这个不肖之子,不学

无术,什么都不懂,整天就会胡下棋……”骂着骂着,不

但脸变红了、脖子变粗了,鼻子也真的歪过去了。

114

还有一次,是他寓居天津时,他的一个宠妾竟和他的

长孙成了相好。他得知后不禁恼羞成怒,但碍于“家丑不

可外扬”,便想悄悄地将其孙遣送回乡。大管家却不知其

详,在段祺瑞面前常常提起当事人,简直是火上浇油,段

祺瑞不由得脾气大发,鼻子又歪了过去。

以上所说均属家事。其实因公事发怒而气歪鼻子的

事也时有发生,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其“专使”徐树铮被杀

一事。

徐树铮在袁世凯执政时任秘书长,后弃文从武,从

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只身投靠段祺瑞。因其能言善

辩,诡计多端,成为段之心腹,被委以高级参议之职。在

此期间,徐树铮直接挑起直、皖战争,并枪杀了直系中的

政敌陆建章。当时,徐树铮以宴请为名,把陆建章诱至天

津中州会馆。酒足饭饱之后,二人携手步入后花园赏月。

徐树铮说:陆兄可知今晚小弟请你赴宴的真实用意吗?我

是一片诚心,让老兄做个饱鬼。未等陆反应过来,即跃出

两名杀手,将陆击毙。

陆建章是实力派人物冯玉祥的姑丈,曾任北洋政府

执法处长和陕西督军。陆被徐树铮诱杀,引起一片哗然。

1925 年,徐树铮赴京述职,而当时控制北京地区的正是冯

玉祥。段祺瑞怕徐会遭杀身之祸,嘱其速返天津。但徐却

故意在北京招摇一番后才上了回天津的列车。火车到廊房

后,徐即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扣押起来。徐树铮被带到旅

115

部,只见陆建章之子陆成班走了出来。他对徐树铮说:“请

恕小侄不恭,今专程赶来,是请老叔当个饿鬼。”言罢即

将徐拖至房外就地枪决了。

段祺瑞闻讯,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鼻子又歪过去

了。据说,他的鼻子一气就歪,除了脾气大之外,还与其

面部肌肉分布不均衡有关。他每次气歪过去之后,过一会

儿还能正过来,时间大概要多半天的样子。

116

张学良冀东认师

1924 年11 月间,在直(隶)奉(天)交战之际,一

天,一支自称张学良先头部队的奉军,风风火火地开进了

冀东抚宁县东部的沙河寨村号房子。当地百姓见状惶惶不

安,吓得家家户户急忙将米面、钱财藏起来。因为,当地

民间对大兵有“打粳米,骂白面,不打不骂小米饭”的说

法,见兵就怕。

当时,村里有一位前清时的老秀才,名叫高玉瑞(字

继武),生活穷困潦倒,家里只有一头刚宰完准备过年的

肥猪和一条鱼。闻大兵进村,一时着慌,只好把猪、鱼顺

手藏在了西厢房里的柴堆底下。

不多时,号房的大兵来到高家,一进院便东搜西翻,

终于发现了柴堆下的猪肉和鱼。一个当官模样的人走过来

对高玉瑞说:“你这老头子,还哭穷说家中啥也没有,这

猪、鱼是啥?我看你这户还是满富裕的。便宜了你,不再

找别的了。”说完,一挥手便让大家将猪肉和鱼带走了。

117

这一天的傍晚,张学良的大队人马真的进村来了。说来也

巧,张学良就住在高玉瑞家。住下后,张学良礼貌地要见

见房东。高玉瑞老先生也笑脸相迎,二人便和和气气地攀

谈起来。张学良发现这位老人很有学问,谈吐不凡,对老

人肃然起敬。

谈话间,高玉瑞便将先头队伍进村后如何翻抄老百姓

的东西的事全盘端了出来,并暗示张学良部下纪律不严。

张学良一听此事非常恼火,立即召集部下训话,对翻东西

的那个军官给予严厉处罚,还让他公开向全村老百姓赔礼

道歉。同时,令部下退回了所拿老百姓的东西。此举让高

玉瑞老人对张学良非常钦佩。

张学良在高家住时公事很忙。可是只要一有空儿,便

和高玉瑞老人谈诗论画,说古道今,聊得很是投机。有时

二人对对联,高玉瑞出了上联,张学良对不出下联,张便

称高为“老师”。高玉瑞有个孙子叫国平,当时刚五岁,

活泼可爱,惹人喜欢,张学良给他照相,还特意派人从外

地买来一个皮球送给他。

春节前夕,张学良拔营起寨,高玉瑞特备了一桌酒席

为他送行。他在敬张学良最后一杯酒时吟诗道:“劝君更

进一杯酒,打过滦河无敌手。”张学良感动地说:“领您吉

言,老师保重!”言毕,双手捧杯,一饮而尽。

张学良在冀东这一仗,从抚宁县上庄坨一直打过石门

寨、海阳,直捣滦西,势如破竹,大败了吴佩孚。

118

冯玉祥给吴佩孚送“寿礼”

1922 年,第一次直奉混战爆发。直军大破奉军,奉

军败退。战后,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支持曹锟控制了北京

政府。位尊权重、大红大紫的吴佩孚决定大摆寿宴,以示

庆贺。

左右北京政局的“吴大帅”做寿,谁不另眼相看。一

时北京政府的大小官员、直军的大小头目、地方的名门大

户及一切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的人,无不争送贺仪。大帅

府可谓金银珠宝满箱、古玩奇珍满室、锦绣裘衣成山,歌

功颂德的名家字画寿幛挂满厅堂,春风得意的吴佩孚应接

不暇。时任直系河南督军的冯玉祥踌躇再三,也破例送了

一份“寿礼”。

且说冯玉祥身为高级将领,却依然布衣粗食、朴实

勤奋,保持着普通士兵和农民的本色。他忧国忧民、正直

坦率、扶正压邪、不畏强暴、关心时局、反对腐败;从不

对上阿谀奉承,也不准下级对他奉迎讨好;他严禁随意打

119

骂士兵,严禁扰民、害民;只准上级请下级吃饭,不准下

级请上级吃饭,只准上级给下级送礼,不准下级给上级送

礼。这些规定保护了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利益,因此冯玉

祥被誉为“民主将军”、“布衣将军”。在吃喝玩乐、营私

舞弊腐败风盛行的军阀时代,他被视为“异类”、“痴种”、

“怪物”。所以,在吴佩孚眼里,冯玉祥既是一位难得的

军事将才,又是一位桀骜不驯的怪人。自清末以来,外侮

内患,天灾人祸,广大民众啼饥号寒,饿殍遍地,苦不堪

言。吴佩孚却和其他军阀政客一样,花天酒地,作威作

福,冯玉祥对其早已不满,对他借做寿之名大肆索礼敛财

之举更为气愤。冯玉祥前思后想,忽然记起一则古训:“君

子之交淡如水。”于是有了主意,立即派人到市场买来一

只酒坛,灌满清水,加封后在封条上写了“君子之交淡如

水”七个大字,送到了吴府。

冯玉祥给吴佩孚送寿礼,众人惊奇。吴佩孚则得意

洋洋,万分欣喜。他认为一定是坛陈年佳酿,命人当众开

坛,以示炫耀。开坛后却是一坛清水,一时哭笑不得,十

分尴尬,于是自我解嘲说:“焕章(冯玉祥字)与我是君

子之交。”

当时,控制北京政府的军阀大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

冯玉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早已对军阀统治不满。他终于

在1924 年10 月,发动了“北京政变”,驱逐了清室,取消

了废帝溥仪的皇帝称号,囚禁了曹锟,迫使吴佩孚南逃。

120

之后,冯玉祥脱离了直系军阀系统,将所部改组为国民

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21

冯玉祥四次立遗嘱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曾经四次立下遗嘱。

1932 年,日本在上海接连挑起事端。冯玉祥满腔热情

地赞扬奋起反抗的驻沪的十九路军“英勇可嘉,实抗日之

先锋队也”,却遭到当局投降派的极端不满。冯玉祥感到

生命受到威胁,为防止不测,特于1932 年6 月14 日写下

了第一个遗嘱,内容如下

我是当兵出身,我是穷小子出身,我是工

农的子弟出身。我是为大多数工农群众谋最大幸

福的,我是为民族求独立解放的。凡是有此决心

而实行的,都是我的好朋友、好同志;凡是真能

铲除不平等,都是我的同路人;凡是为自己打算

而自私自利的,即是我的仇敌。至于我的子女一

切,我亦不问,给他们自由发展……我的尸首最

好是火化了,不论埋在何处均可。我是研究唯物

122

史观的,什么鬼神我全不信,万不可以什么宗教

形式来葬我。

此嘱。

1933 年11 月,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发动政变,

成立中华共和国。冯玉祥极力支持,并发去电报,盼望他

们能为人民挽回劫运。他的活动遭到国民党一些大人物的

反对和记恨。在当时的形势下,冯玉祥随时准备接受反动

派的通缉、坐牢和枪决。为此,他于1933 年11 月29 日又

一次立下遗嘱,部分内容简要如下:

我父亲、母亲的坟埋在峪道河,我死了亦埋

在他们附近,常常在一起,我平安也。

我若是即刻为国家、为革命死了,我身后没

有事可办,没有家可分,即照我写的这几句话做

即可以了。

…………

这个遗嘱,表现了他为国家前途而甘愿牺牲自己和家

庭的革命精神。

“七七”事变前夕,冯玉祥在南京积极从事抗日救亡

活动。为了抗日救国,他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在

1937 年7 月1 日又第三次立下遗嘱,简介如下:(一)非抗

123

日不能救国;(二)要抗日须得民心、军心;(三)为抗日

须找专家;(四)贫苦大众是国家的根基;(五)所得税遗

产必收,以速供国防用。

日本投降后,冯玉祥的爱国言行再次遭到反动派的敌

视。为防不测,1948 年2 月10 日,他在自己的笔记本里用

毛笔写下了最后一份遗嘱,再次谴责独裁统治的暴行。并

说:“……(五)我没有什么东西,有几间房子都交给李

德全夫人。(六)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

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埋深六尺

种树,不把我的肥料白白的完了,将来树长成,给学校和

图书馆作桌椅用。(七)至于我的孩子……只要他们自爱,

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124

卫立煌掌劈地头蛇

卫立煌少年时期拳打地头蛇,为家乡除害的事,在合

肥市传为佳话。

卫立煌,字俊如,生于1897 年2 月16 日,安徽省合

肥市东郊卫杨村人。幼年时读了几年私塾,因家贫辍学。

由于生活困苦营养不良患有皮肤病,又无钱医治,身体很

瘦弱。15 岁那年,为了谋生,他前去投奔在和县当兵的大

哥卫立炯。

行前卫母把卫立煌送到村头,再三嘱咐:“出门要事

事小心,找不到你大哥就快些回家。”卫立煌拜别母亲到

了和县,恰巧大哥被新任安徽都督柏文蔚任命为军事学习

班主任。大哥见弟弟到来十分高兴,一面给他增加营养、

治疗皮肤病,一面让他跟班参加军事训练。

每日操练,学习拳击、擒拿等术,卫立煌勤学苦练,

十分认真。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卫立煌的皮肤病痊愈了,

身体强壮了,个头长高了,并练了一身硬功夫。1913 年7

125

月12 日,江西都督李烈钧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率先在湖

口宣布独立,举兵讨袁。7 月17 日,安徽都督柏文蔚也宣

布独立,声讨袁世凯。卫立煌随大哥参加了坚守和州的战

斗。和州失守后,卫立煌与大哥一起回家暂避。

卫杨村有个姓卫的地头蛇,自幼偷鸡摸狗,游手好

闲,不干正事。他自恃身大胳膊粗,终日横行乡里,欺男

霸女,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乡邻都恨之入骨,避而远

之。卫立煌居家时就对他深恶痛绝,只因年少体弱,无力

与他争斗。卫立煌闯外回乡,地头蛇认为他有点油水,便

上门敲诈。一日,卫立煌早起到村外练完身体回家,地头

蛇正在家中吹胡子瞪眼、拍桌子大喊大叫、要吃要喝。卫

立煌进门,地头蛇视若无人,在他眼里卫立煌还是个毛孩

子。卫立煌怒火中烧,心想:早就想教训教训你,你却找

上门来了。他上前指着地头蛇问道:“你想干什么?”地头

蛇毫不在乎地说:“大爷想找顿饭吃,要点酒喝!”卫立煌

愤怒地说:“姓卫的出了你这个败类,有饭喂狗也不给你

吃!”地头蛇恼羞成怒,一拍桌子吼道:“给也得给,不给

也得给!”卫立煌怒火难遏,一个箭步冲上去,抡起劈山

掌,不偏不斜正好劈在地头蛇的后脑勺上。地头蛇眼前发

黑,觉得天旋地转,一个趔趄几乎跌倒。待缓过气来,他

照准卫立煌一个封眼拳。卫立煌轻轻闪过,利用擒拿术借

势双手扣住地头蛇的左手,后退半步用力向外一扭,只听

咯吱一声,地头蛇疼得嗷嗷大叫。卫立煌往后一拽,用腿

126

一绊,地头蛇摔倒在地,过了好一会儿才爬起来,耷拉着

胳膊灰溜溜走了,从此再没有在街头露面。地头蛇自知在

卫杨村难以立足,便悄悄地逃到外地了。

卫立煌拳打地头蛇像爆炸性新闻,很快传遍四乡,一

时成了街头巷尾谈论的中心。尤其是卫杨村的男女老少,

无不拍手称快,都夸卫立煌是为民除害的好青年。全村为

此热闹了好几天。

127

陈赓勇救蒋介石

1924 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了建立起一支革命的

军队,决定成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第一期学员共五百人,其中三名佼佼者被称为“黄埔三

杰”,他们是陈赓、蒋先云和贺衷寒。而三人中最突出者,

当属陈赓。陈赓在湘军中当过四年兵,性格豪爽,足智

多谋。

在学员入学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学校突然失火,学员

们见状,勇敢地投入到救火的战斗之中,奋战三四个小时

终将大火扑灭。这一把火烧出了蒋介石的笑容,他对学员

们的表现特别满意,尤其表扬了陈赓、蒋先云、贺衷寒等

几人。9 月份,孙中山在观看了学员们的军事演习后说:

本党主义的实行,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相信你们定能完

成党的使命。

10 月10 日,正是辛亥革命的纪念日。但就在这一天,

受汇丰银行等官僚买办操纵的广州商团却发动叛乱,企

128

图颠覆革命政府。10 月14 日,孙中山急电蒋介石,命他

为总指挥,带领黄埔军校学生前去平定叛乱,保卫革命

政权。当日下午1 时,蒋介石带领学生三队、四队,乘船

到广州东堤军校办事处码头登陆。次日凌晨,开始炮击西

关。商团军招架不住,被迫西撤。编在机枪队里的陈赓一

直冲在最前面,紧追不舍。追到一个墙拐角处时,突然涌

出一队人马,向机枪队冲来。陈赓机敏地避开射击,迅速

扑过去大声喊道:“不准动,缴枪不杀!”那个商团军的

小头目一听,吓得两腿发抖,站在那里不敢再动。陈赓命

令道:“把枪交出来!”那个小头目解下手枪皮套说:“枪

丢了,这里只剩下一把军刀了。”陈赓接过刀一看,刚刚

磨过,闪亮而锋利,是一把好刀。他斜挎在肩膀上高兴地

说:“要得,要得。”正在这时,蒋介石带着几名护兵骑马

赶到。陈赓急忙立正敬礼,并把缴获的军刀送上。谁知正

当蒋介石欣喜地观看刀鞘上的饰物时,不提防一个商团兵

挣脱看守,一个箭步冲到前面,从刀鞘中抽出军刀,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向蒋介石刺来。说时迟,那时快,陈赓

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那人的手腕,同时脚下一扫,便把他

放倒了。蒋介石躲过一刀,但马受惊扬蹄嘶叫,竟把他从

马背上摔了下来。学生见状,立即上前搀扶,他推开众人

骂道:“娘希匹,学生不怕死,校长还怕摔吗?”他站起

来,拍拍陈赓的肩膀说:“很好,干得不错,我要嘉奖你。”

“黄埔三杰”中,蒋先云和贺衷寒都是以考试成绩优

129

秀而获此殊荣的,而陈赓是因实际表现突出而受赞扬的。

这次和商团作战,是陈赓第一次救蒋介石。在后来的东征

等战斗中,陈赓还不止一次地搭救过蒋介石。蒋介石多次

称陈赓是他最好的学生。由于政见不同,陈赓最后和蒋介

石分道扬镳了。

“黄埔三杰”中,蒋先云于1927年在北伐战争中牺牲;

贺衷寒参加了特务组织“复兴社”,成为该社“十三太保”

之一;陈赓则加入了解放军,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大将。

130

杨虎城将军与中秋会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1893 年11 月20 日生于陕西省

蒲城县孙镇甘兆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杨怀福以种

田为主,兼做木工,母亲孙一莲勤劳俭朴,治家教子严

厉。杨虎城仅读过两年私塾,十三岁便到孙镇一家饭铺帮

人拉风箱、干杂活挣碗饭吃。十五岁那年,父亲受仇人陷

害,在西安被清政府绞死。从此全家生活的重担压在杨虎

城肩上。为了安葬父亲,他与本村七户农民建立了一个丧

葬互助组织——孝义会。

父亲含冤惨死,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种种不平,使杨

虎城对清政府产生了刻骨的仇恨。他仰慕农民起义英雄,

立志参加反清斗争。这一年中秋节,想起元末农民利用中

秋节组织反元斗争的故事,便以孝义会为基础,邀集十几

名志同道合的青年组成“中秋会”,并制订了简单朴素的

政治纲领,即打富济贫,扶弱抑强,不侮辱妇女,同生共

死。大家公推杨虎城为“中秋会”的首领。

131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1 年10 月20 日陕西省爆发

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杨虎城率领“中秋会”的成员毅然

参加了民主革命队伍。但是,清政府推翻了,大权却落到

了北洋军阀手里,农村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依然如故,劳苦

大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杨虎城对此十分不满。于是,

1913 年他与“中秋会”的同伴们一起回家乡开展抗暴抵捐

斗争,使“中秋会”的规模与声势不断扩大。当时蒲城县

东南乡有个恶霸秀才叫李桢,他作恶多端,为害一方,民

愤极大。在夏天的一天,杨虎城因事去姑母家,恰巧恶霸

李桢带领一伙打手凶神恶煞般地在村里逼债,搞得全村男

女老少惶恐不安。有人去找杨虎城商议对策,杨虎城怒不

可遏,立即带领一伙强壮农民前去讲理。李桢不但不听劝

告,反而破口大骂,动手打人。杨虎城怒火中烧,冲上前

去抓住李桢就打。愤怒的农民一齐拥上去,七手八脚把李

桢打死了。

杨虎城带头打死李桢,为民除了一害,名声大振,“中

秋会”的名声更响了。因此,反动官府派大批差役四处缉

捕杨虎城和“中秋会”的骨干。杨虎城不敢待在家里,便

带领“中秋会”的成员四处流浪。这时,官府从澄城县解

一批税款到西安。杨虎城获悉后,组织一支精干力量,乘

黑夜将税款全部截获,用于“中秋会”的活动经费,买了

一枝“曼利夏”步枪,从而壮大了声势。“中秋会”高举

抗暴安良的旗帜,转战在同州(今大荔县)、朝邑、合阳

132

(今合县)一带。

1917 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

织护法军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陕西省以中

华革命党人于右任、井勿幕为首,建立靖国军,杨虎城顺

应历史潮流,带领以中秋会员为骨干的农民队伍投奔于右

任,参加了靖国军。杨虎城被任命为左翼军第五游击支队

司令,从此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经过艰难曲折,杨虎城终

于成为名震神州的高级将领。

1936 年12 月12 日,时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

军总指挥的杨虎城,与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一致抗日,被誉为千古功臣。

133

李宗仁入主居仁堂

抗战胜利后的1946 年9 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立北

平行辕,作为统管华北军事和政治的最高官署。行辕主任

由李宗仁担任,办公地点设在中南海居仁堂。

居仁堂是清朝末年根据慈禧太后的旨意修建的,原

名为海晏堂。此处本来是仪銮殿的部分旧址,八国联军入

侵时被毁。慈禧从西安回来后,下令重建海晏堂,专门用

来招待外国宾客。但是,海晏堂竣工不久,慈禧和光绪相

继去世。后来袁世凯把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并在海晏堂办

公,改称居仁堂。北洋政府时期,曹锟、张作霖等均到此

小住,但都好景不长,匆匆而去。这次李宗仁奉命到此就

职,摆在他面前的局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

李宗仁入主居仁堂,名义上是华北军政最高长官,实

际上却有名无实,许多事情他根本管不了。李宗仁原是桂

系首领,后来追随蒋介石,实行清党。但1930 年又参加

了倒蒋的中原大战,失败后退守广西。抗战时期,他先后

134

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和汉中行营主任,指挥了著名的台

儿庄会战、徐州会战等,对抗战是有功的。他和蒋介石一

直是面和心不和。他虽身为北平行辕主任,华北的大多数

机构却直接听命于国民党中央主管部门。尤其是那些特务

机构,向来是“见官大三级”,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

是机动权较大的空军也自恃为特权阶层,趾高气扬,不可

一世。当时,行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主持接收工作,各部

门却各行其是,任意“劫收”,犹如饿虎扑羊,择肥而噬。

只是在分赃不均,甚至拔刀相见时,才纷纷找到行辕申

诉,要求李主任秉公而断。李宗仁只是个地道的和事佬。

有一次,军警和学生发生冲突,学生要举行游行示

威,特务机关则要进行武装镇压。一场流血事件即将发生

时,市长何思源紧急求见李宗仁。李宗仁找来特务头子马

汉三说:“你们真要制造血案吗?”马汉三说:“学潮越闹

越不像话,不死几个人是压不下去的。”李宗仁问:“打死

学生,矛盾不是更激化了吗?”马汉三不语。李宗仁厉声

说:“你赶紧把人撤回去,一切责任由我承担,如发生问

题,我惟你是问!”这样才算把事情压了下去。事后何思

源说:“如果不是李主任严令禁止,后果不堪设想。”其实,

马汉三主要还是由南京指挥。

此后不久,李宗仁从南京开会回来,有人问他:“听

说何思源市长已被解职,可有此事?”李宗仁说:“谣言!

我在南京时,蒋先生从未提及此事。”但到第三天时,何

135

思源果然被调走了。李宗仁是堂堂的北平行辕主任,北平

市长是他直接管理的官员,撤换市长这么大的事,他却一

无所知。他感叹自己连一个CC 系报纸的记者都不如。于

是,经过认真考虑,他毅然决定放弃这个上不沾天、下不

着地的行辕主任,去参加副总统竞选。蒋介石对此虽大骂

“娘希匹”,但挡不住李宗仁以一千四百三十八票的多数击

败孙科、宣誓就任副总统。至此,北平行辕也宣布撤消。

136

傅作义的“最后一席话”

1948 年年底,已是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大决战

的最后时刻。时任国民党华北剿共总司令的傅作义,于12

月15 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策略。他

说:“现在解放军兵临城下,大家看该怎么办?”向来以粗

鲁莽撞闻名的独立师师长孙英年忽地站起来说出一个字:

“打!”傅作义问:“还能打下去吗?拼完了怎么办?”“不

成功,便成仁!”这句经常挂在蒋介石嘴边的话又从孙英

年的嘴中溜了出来。“啪!”傅作义在桌子上猛击一掌,

怒吼道:“想死还不好办吗?难道我们打仗就是为了死吗?

再没别的路可走吗?”

傅作义所说的“别的路”指的是和谈之路,他想试着

和解放军进行和平谈判。1949 年1 月4 日,傅作义派出和

谈代表和解放军进行第一次会谈。1 月14 日,傅作义又派

副总司令邓宝珊会见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的林彪、罗荣桓等

中共领导人。16 日,邓宝珊带回一份和平解放北平的初步

137

协议和林彪司令员的一封信。信中着重指出:如果傅作义

不愿执行此协议按时撤出北平,解放军即实行总攻。傅作

义当然十分清楚这几句话的分量,一旦攻城,北平这座美

丽的古城将毁于战火之中,自己也将成为千古罪人。究竟

如何抉择,他陷入了苦苦思索中。

傅作义有个习惯,即在作任何重大决策之前,总喜欢

多听各方面的意见。现在,事关北平古城和几百万人命运

之大局,当然更需慎重。他于当天下午发出几十份请帖,

邀请在北平的各界名流学者晚上到中南海赴宴,其中包括

徐悲鸿、许德衍、周炳琳、康同璧等著名人士。

在宴会上,傅作义简单介绍了当前的局势后说:“下

一步该怎么办,想听听各位的意见,再作决定。”面对这

位名震中外的一级上将、华北剿共总司令,大家开始未免

还有些拘谨,但片刻之后,见傅作义态度诚恳,也就把顾

虑打消了。第一个发言的是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女士,她

慷慨陈词:“北平有着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都是无价

之宝,绝不能毁于战火。”著名画家徐悲鸿接着说:“北平

几百万人的生命财产系于将军一身,当前局势很明显,战

必败,和则安,这已是个常识问题,毋庸置疑。”历史学

家杨人梗说:“内战已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不能再打了。

望傅将军效法意大利建国三杰,流芳百世。如能顺从民

意,采取和平行动,我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一定为您大书

一笔。”大家各述己见,结论是一致的:只有和平之路,别

138

无他途。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在决战的关键时刻能诚挚地听取

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傅作义不同于国

民党其他将领的明智之处。这次谈话对傅作义在人生的十

字路口上作出重大抉择,确实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这

次会谈是他和学者名流的最后一次谈话,故被后人称之为

“最后一席话”。

139

傅庆泰河边教子

傅作义将军在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亦称军官预

备学校)上学时,因喜交往、为人大方、讲义气、生活不

注意节俭,欠了二十两银子的债。放假回家时,便以郊游

为名向父亲要钱还债。父亲傅庆泰未责骂他,领着他出门

向村外走。出了安昌村,小道崎岖,大地一片灰白,傅庆

泰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在前面,傅作义小心翼翼紧随其后。

父亲不说话,傅作义忐忑不安,不知父亲的葫芦里装的什

么药,父子俩向黄河边走去。

到了河汊,傅庆泰脱了鞋袜下了水,傅作义也紧跟

父亲下去。时值初冬,寒气袭人,河水凉得刺骨钻心。傅

庆泰板着面孔,指了指远处的渡口,终于开口了:“当初

我在这里背人过河,背到渡口一趟挣两枚铜钱。不冷不热

时,多数人自己趟水走,严寒酷暑,找我背的人才多。所

以愈是天寒地冻,才愈挣钱。我的钱就是这样挣来的。儿

啊,你算一算,二十两银子,父亲我要背多少人过河?”

140

傅作义这时才知道,父亲是对他进行现身教育,惭愧地低

下头,无话以对。傅庆泰深情地看了看儿子,大概是怕傅

作义受寒,便领着他上了河岸。

父子俩紧靠河边坐下,穿上鞋袜。傅庆泰耐心地对儿

子讲起了家史:“咱傅家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我当

家时依然是半年糠菜半年粮,自有了你们兄弟四个(长子

作仁、次子作义、三子作良及一女),日子更加艰辛。你

母亲下世早,多亏你继祖母(傅王氏)抚养你们。我起先

从事背人过黄河的苦力活,后被雇为船工。干了几年,从

牙缝里积攒了点钱,才同人合伙租船,从河津运煤到潼

关。经过几年省吃俭用,积利渐多,才买了条船独家经营

运输。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

我运煤售给皇家,利钱较厚,积蓄渐多,才在荣河县(今

临猗县)城开设商号,方有今日。现在富裕了,也得讲勤

俭,勤俭是立家之本,不然金银再多也会坐吃山空。你闯

外,混孬混好是你的时运,但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忘了勤

俭。为人要守信,信是立身之本,借了钱一定要还,今后

要吸取教训。”傅作义诚服地点了点头。傅庆泰又说:“人

不怕有过,就怕不改。”傅作义站起来,向父亲深深地鞠

了一躬,说:“我一定记住父亲的教诲!”

父子俩回到家,傅庆泰拿秤称银子。傅作义看着父

亲称银子的手不停地颤动,二十多两银取上放下,称了约

半个小时。傅作义心里像压着铅块,十分内疚。从此,傅

141

作义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生活一直简朴,从不多花一

文钱。他身居高级将领之后,依然不忘父亲在黄河边的教

诲,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勤俭守信。

142

陈校长拒用其子

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的父亲陈希文,浙江省青田县高

市乡外村人,祖辈务农。陈希文幼年入私塾读书,光绪末

年中秀才。“戊戌变法”后改学新学,毕业于杭州初级师

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后任青田县敬业高等小学校长。

陈家有薄田,生活清贫。

陈诚天资聪颖,但幼年体弱多病,直到八岁才从堂伯

父课读,九岁入青田县高市小学。陈诚活泼好动,非常调

皮,课余时间常和同龄伙伴一起上山砍柴、放牛,下河摸

鱼、游泳,体质渐强。陈诚性格倔强,经常与人斗殴,且

从来不服输。因此,他经常受父亲责斥,乃至体罚。

1912 年,陈诚小学毕业。陈希文决定他在家佐理家

务,经营小本生意。陈诚力图深造,不愿株守家园,自作

主张步行百余里,投考处州(今丽水)莲城书院,被省立

第十一师范学校录取。陈诚入学后学习成绩很好,尤其爱

好体育,对单杠、双杠、木马、足球、哑铃操等兴趣浓

143

厚,逐渐成为全校有名的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在全校运动

会上,陈诚曾夺得单杠第一名。他准备毕业后当一名体育

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

1917 年,陈诚师范毕业。当时父亲陈希文任青田县敬

业高等小学校长,该校正缺一名体育教师。以前,陈诚曾

要求父亲为他安排工作,父亲以学校不缺教师为由拒绝。

这次他想:这回父亲可没有理由再推辞了。陈诚高高兴兴

回到家,谈及心事,陈希文就是不开口。陈诚急了,便托

母亲问父亲。父亲对母亲说:“学校是缺体育教师,但是,

教师为人师表,德馨(陈诚的乳名)天性顽皮,不宜任

教。”体育是陈诚的特长,学校又缺体育教师,本来是顺

理成章的事。学校的老师们也劝说陈希文:“校长,令郎

师范毕业,学有专长,我校又急需一名体育教师,于公于

私都好,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校长就答应了吧!”陈希文

严肃认真、义无反顾地说:“多谢诸位的好意,但是,我身

为一校之主,万万不可录用自己的儿子。若是那样做,岂

不成了人们以权谋私的笑柄吗?我主意已定,诸位不必再

劝了。”不久,陈希文又另聘请了一位体育教师。

陈诚找不到工作十分苦闷。这时,同窗好友吴子奇将

其妹吴舜莲介绍给陈诚,经双方父母同意,不久结了婚。

婚后,陈诚仍然终日闷闷不乐,为自己的前途忧虑。仰仗

父亲是没有指望了,他决心另找出路。妻子吴舜莲很理解

他,翌年,便让他带着自己的嫁妆费,到杭州插班读体育

144

学校。

陈诚体育学校毕业后仍然找不到工作。后来在同乡杜

志远将军的帮助下,进了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1922

年6 月毕业,分配到浙军第二旅第六团三连当见习官。不

久,补为少尉排长。两年后,他又投奔粤军邓演达,在粤

军第一师第三团为上尉副官,旋任上尉连长。从此发迹,

逐级晋升为民国一级陆军上将,成为国民党的党、政、军

要人。

陈诚发迹之后,人们常常说起当年的事。陈希文总是

说:“日后发迹是他自己的事,我当年不录用他,毫不后

悔。”在那个时代,陈希文用人不讲私情,是难能可贵的。

145

犟父不认将军儿

胡镜清,浙江省镇海陈家埔朱家塘楼人。受族兄胡俊

清的邀请,到孝丰鹤鹿溪定居。先经营药材生意,后在县

内清丈田亩,办理田产买卖,以文书为业。其子胡宗南生

于镇海,七岁时胡镜清将他带到孝丰县长住。

胡宗南八岁入私塾,十三岁进入孝丰县城高等小学堂

读书,十七岁考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毕业后回孝丰县立

高小任教。因对家庭包办婚姻不满,1924 年春离家出走,

在上海毛竹行章旭初的资助下,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一

期。1925 年春天胡宗南毕业,分配到教导第一团第三营八

连任少尉见习,后调任机枪连排长。以后飞黄腾达,成为

黄埔系第一个进衔陆军上将和战区司令长官的人。

1935 年,胡宗南升任第一军军长,驻徐州。父亲胡镜

清从孝丰老家到徐州看他,一路风尘,问来问去,好不容

易才找到第一军司令部。胡镜清详细说明籍贯、姓名、与

胡宗南的关系,营门卫兵进去报告。胡宗南迟疑了一下,

146

说:“此人我不认识,叫他回去。”卫兵出来向胡镜清回报。

胡镜清听了十分诧异,又对卫兵说:“你一定传错了,他

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老子,他怎会不认识我呢?你再去

对他讲,叫琴斋(胡宗南的别号)自己出来见我。”卫兵

不敢违拗,只好再去禀报。胡宗南见卫兵二番回来报告,

立刻翻脸说:“哪里来的混账老头,这样无赖,快把他撵

走!”卫兵出来蛮横地说:“快走!快走!里面无人认识

你,再耍无赖我不客气!”胡镜清跋山涉水千里寻子,又

饥又渴,到了儿子的大门口,儿子不仅不接见,竟无理轰

撵,于是气不打一处来,把脚一跺就走了。

卫兵走后,胡宗南立即派心腹副官跟踪父亲。胡镜清

找了一家小旅店住下后,副官回来向胡宗南作了汇报。胡

宗南这才化装着便衣带着三百块钱去旅店看父亲。胡宗南

进门忙赔礼说:“儿子军务在身,在司令部未能迎接父亲,

望父亲宽恕。”胡镜清满面愠色不理他,胡宗南又说:“以

后你不要随便到司令部找我,现在给你三百块钱,你快快

回家吧!”胡镜清闻听火冒三丈,大骂道:“你当大官了,

富贵了,不认亲生之父,我没你这个儿子,绝不癞狗求

食,快拿走你的臭钱!”胡宗南再三解释,胡镜清只是不

理。见父亲一时气愤难消,胡宗南便把钱放下走了,打算

等父亲消消气再来赔不是。

胡镜清不愿再见到儿子,胡宗南走后,他钱也没拿,

匆匆去找孝丰同乡借了点路费就回了老家。从此,胡镜清

147

只当自己没有这个儿子,直到颈上生“对口痛”不治而死,

也不认胡宗南这个儿子。

148

张灵甫鬻字

原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是驰名

疆场的悍将,而他还是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的事,却鲜为

人知。

张灵甫,原名张钟灵,陕西省长安县人,1903 年出生

在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私塾读四书五经。十岁进入

小学念书。1914 年考入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他国文成绩

优良,对古文和旧体诗词有浓厚兴趣。他热爱画画写字,

尤工书法,经常临摹何绍基的字帖。每逢节假日,张灵甫

便带着笔、墨、纸、砚,到西安文庙(即现在西安碑林博

物馆)去临摹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碑帖。所以,

他的书法应规入矩,功底扎实。

1925 年,张灵甫在开封考取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在

上海接转入学关系时结识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于右任是

张灵甫的陕西同乡,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张灵甫对于右任

敬仰已久,于右任对张灵甫的字也很赏识,便给以悉习的

149

指导。从此,张灵甫潜心模仿于右任的字体,二人建立了

师生之谊。张灵甫从军后一直没有歇笔,书法水平大有

提高。

1934 年,张灵甫在胡宗南部第一独立旅一团任中校团

长,在陕北驻防。当时,军官的眷属都住在西安,张灵甫

的第二个妻子吴海兰也住在西安。吴海兰是四川人,不仅

天生丽质,而且贤惠正派,人缘很好。一次一位同事和张

灵甫开玩笑,说看见吴海兰与青年男子一起看电影。张灵

甫信以为真,以为吴海兰“不贞”,就枪杀了无辜的吴海

兰。此举引起了西安妇女界及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西

安妇女协会还取得了南京宋美龄和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

至的支持。南京政府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电令胡宗南将

张灵甫押解南京查办。张灵甫善于带兵,很受胡宗南器

重。因此,胡宗南对张灵甫既未捆绑,也未派人押解,而

是让其自己去南京投案。

张灵甫匆匆上路,带的路费不多。他离开军营,经西

安出潼关,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囊中就告罄了。路途之

中求亲无亲,告友无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摆地摊卖字。

不料卖字很成功,他的字很受当地书法爱好者的赏识,写

的字全部卖光了。于是,他没钱了就写字卖字,有了钱就

再赶路。经洛阳、郑州、开封、徐州等地,一路写,一路

卖,终于绝路逢生,摆脱了困境,到达了南京。

张灵甫被关进南京“模范监狱”。监狱对他另眼看待,

150

没有关入一般牢房,吃住都有特殊安排,仍可自由活动。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练习写字。监狱的监管人员纷

纷向他索字,还有人求他写牌匾。他的字很快享誉南京,

求字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南京很多商号的招牌都出自他的

手笔。

“七七”事变后,在王跃武的保举下,张灵甫出狱重

返军旅。为躲避舆论谴责,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张钟灵改为

张灵甫。

151

何香凝诗激张治中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境内的关东军预先

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

为借口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同时在吉林、黑

龙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东北军)执行南京中央政府绝

对不抵抗的命令,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日军残酷屠杀东北人民,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

愤慨。上海的大学生联合江苏、浙江、北平、天津的三千

多名大学生,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中央政府援助

马占山抗日,收复失地。张治中将军奉命在国府大厅主持

处理学生请愿之事。有人主张暴力镇压,张治中坚决反

对,认为对学生的正义之举绝不能用暴力镇压。

正在这时,张治中收到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寄来

的一封信和一件妇女褂子,要他转达黄埔毕业的将领们,

要听听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信中附诗一首:

152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张治中为这位“师母”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义愤所感动,

自愧身为七尺男儿不能保家卫国,无脸面对国人。所以,

他力促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写了一个手谕,表明政府

有决心收复失地,答复了学生的正义要求。

第二年,淞沪抗战爆发。张治中看到第十九路军孤军

作战大为忧虑,便主动请缨,率第五军以及中央军校教导

总队参战。在出征的那天深夜,他郑重地写了一封遗书,

表示尽忠报国的决心,要与日本侵略军决一死战。他说:

“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

须首先从高级将领做起。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

意外了。”他到了前线,担任左翼军指挥官,先后在庙行、

浏河、葛隆镇等一线阵地亲自指挥,与日军展开激烈战

斗,给日军沉重打击。后来,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张

治中奉命率部退守常熟一线,以作持久抗战的准备。

张治中率部退守常熟之后,何香凝又前来慰问全体将

士,并慷慨赋诗《赠前敌将士》,激励抗日将士:

倭奴侵略,野心未死,既据我东北三省,又

153

占我申江土地,叹我大好河山,今非昔比。

焚毁我多少城市,残杀我多少同胞,强奸

我多少妇女,耻!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

点气?

张治中将军回南京后,在总理陵园附近的国民革

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中央,安葬了淞沪之役阵亡将士

一百二十八人,寓“一·二八”事件之意,缅怀为国捐躯

的英勇官兵,激励人们牢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不忘国

耻。张治中在追悼会上致祭文说:“此仇未报,衷肠若煎,

誓将北指,长驱出关,收我疆土,扫荡凶残。”以安慰烈

士在天之灵,激励抗日军民奋勇前进。

154

“一·二八”诗魂永存

1932 年1 月28 日是令人难忘的日子。

“一·二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奋起抗

击日寇。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爱国团体的号召下,全国同胞

一致要求抗日。蒋介石虽然以在野之身通电声援,受他控

制的国民政府却按兵不动,并如惊弓之鸟,迁都洛阳。

在宋庆龄、邓演达等领导的“第三党”(即“民族解

放行动委员会”)的带动下,不少爱国军官向军政部长何

应钦请愿抗日,何置之不理。一天夜间,数十名军官乘车

闯进南京鼓楼斗鸡闸一号的何应钦官邸,请缨援沪。何

说,日本是世界头等工业强国,拥有现代化装备的陆海空

三股军事力量,而中国连机枪大炮都要依赖进口,各地军

阀口头拥护中央,实则各自为政,又有共产党到处“捣

乱”。这样的局势,怎么能和日本人打呢?

话毕,一位军官针锋相对地质问他:“我是部长的学

生,也给部长当过参谋。你经常说军人要保卫国家、爱国

155

爱民,才算尽了军人的天职。‘九一八’事变,东北一夜

之间沦亡,国民皆骂政府卖国、军人无能。国难当头之

际,正是军人报国之时。难道您身为老师和长官,竟要我

们当亡国奴吗?”一番慷慨陈词,驳得何应钦哑口无言。

不久,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同意爱国

将领张治中的请求,让其率精锐的第五军出兵援助十九路

军。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打得日寇死

伤万余,四易主帅。但终因国民党执行消极抗日政策,在

敌强我弱、后援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撤离前线。国民政

府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

但是,广大爱国军民在“一·二八”事变中筑起的

血肉长城,使得日本侵略者再也无法重温像“九一八”事

变那样侵占我大片国土的美梦。第五军营长朱耀华身中七

弹,壮烈殉国。他牺牲前曾作诗《月夜巡视阵线有感》四

首,读来令人泪下:

风萧萧,夜沉沉,一轮明月照征人。

尽我军人责,信步阵后巡。

曾日月之有几何?世事浮云,弱肉强争!

火融融,炮隆隆,黄浦江岸一片红!

大厦成瓦砾,市镇作战场,昔日繁华今何在?

公理沉沦,人面狼心!

156

月愈浓,星愈稀,四周妇哭与儿啼。

男儿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人生上寿只百年,无须留连,听其自然!

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

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

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这组诗充满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概。而在

“一·二八”事变中怒骂敌酋而遭杀害的上海五洲药房经

理项松茂生前所撰一副对联则表达了知识分子“士可杀不

可辱”的刚烈气节:

平居宜寡欲养生,临大节则达生委命;

治家须量入为出,徇大义当芥视千金。

其实,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诗魂就是我们的民族

魂,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

157

宋哲元及其大刀队

宋哲元生于1855年,祖籍山东乐陵县,久居天津,其

宅第人称“宋家大院”。宋家为武术世家,宋家兄弟及其

儿女辈皆练武,家中专设兵器库房,存放刀、枪、鞭、剑

等兵器百余件。

宋哲元将军倡导以武术练兵,在军中聘有专职武术教

练,挥砍大刀即为其训练项目之一。其习武所用大刀,锋

利坚韧,能削铜钱。

1933 年春,日军占领热河,进驻承德。驻防通县、遵

化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奉命急行军赶到长城要塞喜峰

口抗敌。宋将军依据日军武器装备和所占高地之优势,以

及其胜必骄之心理,决定以夜战、近战之战术取胜。深

夜,宋将军选五百名大刀手奇袭喜峰口。将士们右手持

刀,左手攀登,爬至山头,杀入敌营。大刀挥舞,东杀西

砍,与日军血战,塞上千名日军全部丧命。翌日早晨,日

军炮轰二十九军阵地。然于炮击之前,宋将军已率部撤离

158

阵地,虽炮击三小时之久,却未伤及宋部之毫毛。待炮

停,宋将军又率部回到原阵地备战。夜间,宋军头裹白毛

巾,分两路包抄,袭击敌军。酣睡中的日军仓皇应战,结

果又被大刀队杀得落花流水。从此,宋哲元的大刀队威震

全国,令日寇胆寒。其时有儿歌流传:“手心手背,狼心

狗肺,日本鬼子就怕中国大刀队。”

宋哲元部队曾多次被日军及伪军围攻,然抗日救国矢

志不移,发誓“不丧权,不辱国,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顽强抗敌,杀出一条血路。面对强敌,宋将军深知仅凭大

刀作战绝难取胜,遂冒杀身危险,假任职于张家口海关的

妹夫李武台之手下,将海关税券变为黄金,又四处托人,

从国外购进新式武器,加强军力。

“七七”事变后,宋哲元将军于当月向全国发出自卫

守土的通电,并一马当先,率部奋勇杀敌。不久,二十九

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后来,宋将军又

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

宋哲元将军因长年征战,操劳过度,1940 年4 月病逝

于四川绵阳。他逝世前留言:“但愿还我山河之时,有人

持酒相告,则哲元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59

宋哲元将军收养孤儿

抗日战争初期,宋哲元将军收养了两名烈士孤儿。为

纪念在喜峰口、罗文峪战役中以身殉国的烈士,宋将军为

这对双胞胎男孩取名宋纪峰、宋纪峪。

1933 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山海关,热河告急,平津

受威胁。3 月初,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率部开赴喜峰口至

罗文峪前线。当时日军已占领隘口高地,军情险恶,困难

重重。宋将军发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

精选五百勇士组成大刀敢死队,趁夜奇袭,砍杀日本鬼子

千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夺回喜峰口至罗文峪防线,取

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北方战线的首次

大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长城战役”。

就在此次战役发起前,宋将军询问敢死队将士有什

么要求。一位叫侯万山的班长说:“我妻即将临盆,家住

北平,倘有不测,望将军体恤我孤儿寡妻,纵死九泉,我

也甘心瞑目。”这位班长在血肉搏斗中壮烈牺牲。战后宋

160

将军派员去北平给侯妻送去银元、米面。不久侯妻生下一

对男婴。宋将军闻知侯家已有五个孩子,仅靠侯妻难以抚

育新婴,即让夫人常淑清抱回遗孤,收为义子,取了纪念

“长城战役”的名字。宋将军语重心长地嘱咐夫人:“此乃

烈士遗孤,要像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待他们长大成人,再

告以家世,并还姓于侯,以继其宗嗣。”

当时宋哲元一家住天津,将孤儿接到家中,雇了两位

奶妈好生喂养。“七七”事变后,宋将军奉命南撤,家眷

留在天津。宋将军嘱托管理家务的宋雁行好好照料遗孤。

1939 年2 月,宋将军因病到四川绵阳休养,将夫人及

部分子女接到身边,在天津留下四女儿景蕴和纪峰、纪

峪,由宋雁行照料。这对男孩长得十分相像,聪颖秀气,

惹人喜爱。他们后来到天津私立慈惠小学读书。1940 年

4 月,宋哲元在绵阳病逝抗战期间,直到日本投降,宋家

始终抚养两位遗孤。日军曾抓住宋雁行威逼利诱,严刑拷

打,逼其说出纪峰、纪峪的真实身份。宋雁行一口咬定这

两个孩子是宋家女佣的私生子,出于善行才收养了他们。

宋雁行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宁肯将自己的孩

子交出来顶替,也不让这两个烈士遗孤受罪。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在8 月16 日这天,宋雁行挂起宋

哲元家眷的照片,让纪峰、纪峪等人给将军磕头,他含泪

一遍又一遍地说:“日本鬼子投降了,孩子们平安无恙,也

都长大了,您老人家安息吧。”1946 年春,宋夫人常淑清

161

到北京看望纪峰、纪峪,他俩已是十三岁的英俊少年,说

长大要和二十九军一样,保卫国家,不让外国人再来欺侮

我们。后来两人果然参军,服役于青年军二○八师。

两个遗孤于1949 年随宋夫人到了台湾。他俩成家立

业时,宋夫人说明了他们的身世,劝他们按宋哲元的遗愿

还姓归宗。他们虽然还姓,但对宋夫人仍以母亲相称,尽

孝膝下,直到宋夫人去世。

162

抗战殉国的赵登禹将军

北京有一条街叫“赵登禹路”,是为了纪念著名抗战

将领赵登禹而命名的。赵登禹1898 年出身于山东荷泽的

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受山东人崇拜杀富济贫、除暴安良

的英雄豪杰思想的影响,十几岁便拜师学艺,立志扫除人

间不平。1914 年,十六岁的赵登禹同几个弟兄一起步行十

多天,到陕西投奔冯玉祥部队当兵,连长正是后来和他一

起牺牲的佟麟阁。由于赵登禹训练刻苦,武艺超群,不久

即被选为冯玉祥的随身护卫。

有一次,冯玉祥外出检阅部队,突然遇到刺客,赵登

禹奋不顾身扑上去,把刺客打倒,使冯玉祥免遭不测。从

1922 年到1924 年底,赵登禹因勇敢善战,屡建战功,很

快就从排长升到团长。不久,国民党军队扩编,他又被提

为旅长和师长。在冯玉祥身边,他学到不少治军和为人之

道,如爱兵、爱民、抗敌救国等。这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

163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赵登禹意识到自己作为军人,报

效国家的时机来到了。他在部队中提出“宁为战死鬼,不

做亡国奴,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口号,强烈地激发了全

体官兵的爱国热情。1933年,在保卫长城的喜峰口战斗中,

赵登禹带领官兵血战三天三夜后,又不顾身负重伤,亲率

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死日本炮兵大佐,使敌人遭到自侵华

以来“前所未有的伤亡”。为此,赵登禹荣获国民政府颁

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晋升为中将师长。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 月20 日,日

军向北平发动进攻,直逼南苑。赵登禹临危受命,就任南

苑总指挥,和副军长佟麟阁一起镇守北平。28 日,日军调

集两万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向我方阵地

发动猛攻。赵登禹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持刀督战,

带头向敌人冲杀。经过几次激战后,我军虽伤亡惨重,但

阵地丝毫无损。下午,敌人又在装甲车的掩护下,从东西

两面夹攻,使我军腹背受敌。副军长佟麟阁将军被敌机炸

弹击中牺牲了,赵登禹虽已多处受伤,但仍顽强地指挥部

队继续战斗。他身上血流如注,最后昏死过去,醒来时他

对卫兵说:“军人战死疆场是本分,你告诉我老母亲:忠孝

不能两全,儿子为国家战死,也算对得起祖宗了。”他战

斗到最后一息,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九岁。

为褒扬赵登禹将军的功绩,国民党政府追授他为陆军

上将。1946 年,北京政府又决定把他生前住过的北沟沿大

164

街改名为赵登禹路。

这条路位于白塔寺和西四之间,南北走向,但北头偏

东,南头偏西,是一条斜街。据说,与此垂直交叉的平安

里西大街将很快被打通,向西直到花园村,向东直达农展

馆。那时,在十字路的街心花园中,人们可一睹赵登禹将

军的英雄塑像,缅怀烈士的丰功伟业。

165

忧国剖腹续范亭

续范亭,1893年11月出身于山西省崞县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

袁世凯窃国后他组织西北护国军讨袁。“九一八”事变后,

续范亭积极呼吁抗日救国,反对对日妥协。

1935 年11 月15 日,续范亭来到南京拜谒中山陵,一

路上心情格外沉重。

续范亭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对日本侵吞中国华北

极为愤怒,到了南京目睹的却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景

象。他和朋友聚会,有人主张到中山陵前哭陵,他说:“哭

有什么用?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有热血才能把这些败类

冲刷到人类行列之外。”他含着眼泪在旅店写下五首《绝

命诗》,其中之一是:

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

166

12 月25 日,续范亭和几个朋友边吃边说:“我们不要

小看市井之人,荆轲、樊于期,不是鸡鸣狗盗之辈吗?

实际乃真正英雄,千古留名!”说完狂饮。之后他写下了

《敦促抗日绝命书》,其中写道:“余北方之鄙人也。革命

三十载,半生颇自爱。慨呼国已不国,我犹醉梦,愧无以

对我同胞,更无颜见我总理。此次入都,两谒陵园,忧愤

交并,拔剑穿胸。然犹冀领振臂,万众敌忾,为世界打不

平,为人类振人格,和平之神,自当降临,于以救我民族

于万一焉。余今以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

起杀敌,勿笑余之怯馁。”他买回匕首,准备舍身取义。

12 月26 日下午4 时,续范亭来到中山陵的祭堂前,先

向孙中山遗像深深行大礼,又庄重地诵读了《总理遗嘱》,

字字铿锵有力。诵毕控制不住感情,哭了几十分钟,最后

转到祭堂大殿右前方铜鼎后,紧攥匕首向自己腹部刺去。

没有刺中要害,便拔出匕首准备向胸部再刺,但流血过

多,匕首掉地,人昏了过去。随即被人发现送往医院。

当时,南京《救国日报》对此作了详尽报道,主题:

“续范亭忧国自杀”;引题:“大丈夫无用武之地”;副题“以

宝剑刺腹险死于总理陵前,发觉幸早即送中央医院医治”。

标题上面横排“山河变色”四个大字。《救国日报》、《南

京晚报》都写了评论,高度评价此举。续范亭住医院期

间,冯玉祥、于右任、张发奎、孔祥熙等前来探望慰问,

杨虎城、阎锡山、朱绍良、宋哲元、范朴斋、邵力子等发

167

来慰问电。临出院前,张学良亲自到医院看望,两人谈得

很投机。续范亭住院时在病床上写下豪言壮语:

将军应在沙场死,碧血胡为染绿苔?

在杭州休养时,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续范亭决

心重返疆场杀敌报国,又写下了“浪花三尺横磨剑,歼虏

将军莫偷安”的诗句自勉。这期间还写下《大无畏》一诗:

不怕死,不怕疼,不怕辛苦不怕穷。

养成一身大无畏,誓与倭寇决雌雄。

168

起草同盟会章程的马君武

马君武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有

“南马北蔡(元培)”之誉。

1921 年7 月,广西陆荣廷政权被推翻后,时任总统秘

书长的马君武被任命为广西省长,兼摄军务。这是孙中山

先生推举的,他认为马君武“不贪财,不惜死,既能文也

懂理工”,出长广西,又符合“桂人治桂”的意旨。马君

武是个学者,军政活动本非其所长,但正如他所说:“由

于朋友的感情、总理的命令,而且又是服务乡梓,所以不

敢固辞。”

马君武在广西从政、任教期间,一贯是学者风度,书

生骨气,“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很少官僚政客

那些坏作风。

马君武担任省长期间,尽管陆荣廷部队骚扰活动猖

獗,枪炮声时闻,但他仍然坚持实施振兴实业、修筑公路

的计划。当时驻邕将领刘震寰对他说:“马博士,现在不

169

是修公路的时候,陆福祥(陆荣廷亲信)已杀回来了,应

该将各种款项给我充军饷。”马君武从容地说:“我素来不

怕打仗,打仗早已成为中国的家常便饭。若说打仗不修公

路,那就百政不办,若说不要修公路,就是叫我不做省长

了。”刘震寰无言以对,便说马君武“神经不正常”。

陆荣廷在广西执政期间,逢法国驻龙州领事来访,便

设酒筵款待,唯恐不周,但法领事态度十分傲慢。马君武

接见法领事时,只饷清茶一杯,连香烟也不敬一支,而法

领事反而非常谦恭,足见马氏声望之高。

1922 年5 月,陈炯明叛变,广西风声鹤唳。马君武遂

从南宁迁梧州设省长公署,随行有家眷、职员、卫队,并

携现款数万元。船到贵县停泊过夜,当时驻贵军队为李宗

仁所辖的俞作柏部。俞欲索取船上武器和款项,马严词痛

斥,拒绝俞的无理要求。俞部开枪射击,马君武毫不畏

惧,在夫人彭文蟾挡护下幸免中弹,而彭夫人与卫士十余

人当场被俞军打死。后来李宗仁从郁林赶来制止了俞的暴

行,并向马君武慰问道歉。马君武义正词严大骂李、俞。

彭文蟾葬梧州蝴蝶山时,马君武撰挽联云:

归我三年,如形影相依,那堪一死成长别;

思君永夕,念精魂何在,未必来生得再逢。

十年后,马君武在广西大学时又赋悼亡诗云:

170

四面枪声蓦地来,一朝玉骨委尘埃。

十年方洒坟前泪,万事无如死别哀。

海不能填惟有恨,人难再得始为佳。

雄心渐与年俱老,买得青山伴汝埋。

可谓情真意切。

马君武长桂十月,政令不出省会南宁,一筹莫展。终

于1922 年结束在广西的政治生涯,先后去了上海、北京。

1927 年回广西创办广西大学。

马君武掌广西大学时,曾将自己的治学经历写成《一

个苦学生的自述》一文,发给学生以为勖勉。贫苦辍学的

青年秦道坚无钱交学费,由粤来梧找马君武帮助。马君武

见秦考试得第二名,便准他先行注册,后来叫他每天在化

学室工作两小时。这样的半工半读给秦解决了学习和生活

费用。秦道坚在校时研究出用稻草制造无烟火药,马即在

科学月刊发表并给奖金、奖状。秦道坚毕业考试第一,又

获学校特制金质奖章一枚。后来秦道坚赴美留学,回国不

忘母校,称马君武为恩师。如今广西的著名教授和科技专

家中,甚至海外的一些学者,不少是马君武培养出来的。

马君武办广西大学时,白崇禧派军训主任和军事教官驻

校。后因军训科目过多而影响学习,马君武坚决反对,叫

学生不上军训科目回课堂上课。军训主任拿白崇禧的命令

来压马君武,马君武说:“你叫他来和我说。”他曾评论李、

171

白主张的“自卫、自治、自给”的政策说:“三自政策,应

该再加一自——自杀。”他也因此招致权势的记恨。

马君武平易近人,刚正不阿,有时还表现出滑稽玩

世的态度。他能文精诗善书,暇时挥毫消闲,慕名来求手

迹者很多,他一概不拒,但一些权贵要人请他挥毫往往碰

壁。一次,马君武接教育厅发下来的登记表,要他填写

“何时入国民党”,他鄙夷地只写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

这几个字。

马君武是很爱他的故乡的。他曾任北京工业大学、上

海大夏大学、中国公学等校校长,本来在外省任职的待遇

和生活条件都比广西优厚、舒适得多,但由于他宏才硕

德,有为桑梓服务的精神,所以长期留在广西办学。他

五十岁时曾在开学大会上说:“把西大办好,就是我一生

的事业。西大根基何日稳定,我即何日告退。”

172

“七君子”狱中题词

1936 年11 月22 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

子事件”。

“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界纷纷谴责国民党当

局无理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领袖

的暴行,很快掀起了广泛的救援运动。

社会各界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救援运动,更加坚定了

“七君子”为正义、为抗战而坚持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在

囹圄之中,他们通过会客、写诗作文等途径表达自己力

图救亡的抱负,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他们抱定

“准备高呼爱国口号,从容就义”的决心。他们赤诚炽热

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一直仰慕他们的高风亮节的青年

看守文六。当文六提出祈望“七君子”书赠墨宝时,他们

当即应允了这位有正义感的青年人的要求。

1937 年7 月9 日,“七君子”相继在一张巨幅宣纸上

为文六题写了各自的抗战词。当时年已六十三岁的沈钧儒

173

首先执笔,书诗一首:“双眼看圜扉,苦笑喊前进。闻之

为泪落,神往北几省。矫矫傅将军,力遏敌胆迸。联想及

青岛,沈子吾夙敬。努力在前途,存亡悬一瞬。国难如此

殷,吾侪乃见摒。哀哉勿自饭,驼耳犹知奋。”诗中赞扬

了率部抗日的傅作义将军和主张抗战的青岛市长沈鸿烈,

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和矢志不渝的

爱国主张。

接下来,邹韬奋的题词是“团结御侮”。李公朴的题

词更是充满哲理:“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应

替天行道。”沙千里的题词则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章乃器所写的是:“秉出世观,下入世愿。”王造时所书是:

“我们应爱和平,但更爱正义,反抗强权。”最后提笔的是

“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士史良,她满怀激情地写道:“敌人

紧逼到这步田地,只有抵抗才能死里求生,才能获得真正

的和平。”

在全民抗战呼声日益高涨的巨大压力的冲击下,国民

党当局不得已在1937 年7 月31 日上午,通过法庭宣布释

放“七君子”。这天下午,经常为“七君子”诊病的苏州

名医陈起云特地赶到狱中迎接。他拿出一把一面已请李公

朴夫人张曼筠女士题绘了《高山远舟图》的折扇,请“七

君子”在画的背面题词。“七君子”欣然命笔,再次共同

书写了自己的抗战誓词,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斗志。

174

在这幅扇面上,“七君子”推举史良女士开笔首书,

她的题词是:“我们要集中全国切力量抗战到底。”以下依

次是:“我们不能有私见也不能有成见,时时刻刻一举一

动都要顾到民族的利益”(章乃器);“努力救亡”(李公朴);

“同心协力,抢救危亡”(邹韬奋);“各尽所能,献与国家”

(王造时);“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沙千里);“还我河山”

(沈钧儒)。

这天下午五时二十分,“七君子”步出了设在苏州

的江苏省高等法院看守所,结束了二百四十三天的囚禁

生活。

175

孙中山的四具棺木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先后备有四具棺木。

第一具棺木为美式小楠木棺。1925 年3 月15 日,即中

山先生逝世后的第三天,其遗体运回北京协和医院进行防

腐处理。据史料记载,遗体经防腐处理后,由协和医院院

长刘瑞恒选用一具美式楠木棺装殓遗体(因水晶棺一时尚

未运到)。

第二具为楠木玻璃棺。中山先生遗体入殓后不久,孔

祥熙嫌原来的楠木棺太小,于是又换了一具大楠木棺。此

棺为椭圆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层,俗称楠木

玻璃棺。揭开棺盖即可瞻仰到中山先生的遗容。

中山先生的第三具棺木为水晶棺。中山先生临终前,

曾向家属表示,愿如友人列宁那样保存遗体,供后人瞻

仰。治丧处在中山先生逝世后,即致电当时苏联领导人定

购水晶棺。1925 年3 月30 日,苏联特派专员多米诺夫将免

费赠送的水晶棺护送到北京。该水晶棺长1.75 米,高0.5

176

米,棺头宽0.65 米,棺尾宽0.53 米。棺的外盖及外层均系

钢质镀镍,明亮可鉴。内棺系玻璃质,可透视内部。可是

后经协和医院专家检查,发现此棺质地脆薄,易于传热,

和列宁用的水晶棺不一样,加之长途运输,有几处出现孔

隙,不宜长期保存遗体,故后来没用。

第四具棺木是紫铜棺,系由治丧处向美国定购,价值

为一万五千两白银。此紫铜棺于1925 年8 月,由美商先

运抵上海,暂时放在环龙路四十四号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

处,宋庆龄看了以后觉得很满意。1927 年4 月,上海葬事

筹备处迁到南京,紫铜棺也随后运到南京暂时存放。

1928 年12 月20 日,南京政府特派林森、郑洪年、吴

铁城前往北京,紫铜棺也随车由南京运到了北京。翌年5

月22 日,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进行了隆重的易棺仪式。由

协和医院医生史蒂芬带领助手郭荣勋将中山先生的遗体加

裹白绸,并给先生理了发。然后,由孙科、郑洪年、马湘

为中山先生穿了内外衬衣、礼服、鞋袜,戴上手套。做完

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才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移入紫铜棺

中。此紫铜棺高0.65 米,宽0.80 米,长2.24 米。据《中山

陵趣闻》记载,易棺时,紫铜棺四周先用白绸装棉制垫,

再加上白绸丝棉袋四十八叠,置于棺之上下两侧,遗体头

部以下盖以锦缎方被。

四具棺木的安置情况为:小楠木棺当时暂存于北京中

法中学。楠木玻璃棺于1929 年易棺后,随中山先生的衣

177

服、鞋袜一并封入西山碧云寺石塔内,此为中山先生的衣

冠冢。苏联赠送的水晶棺,停放于北京碧云寺中山纪念

堂,供人瞻仰。装殓孙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于1929

年6 月1 日安葬于南京中山陵的墓室内,直至现在。

178

真假冯国璋墓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今河北河

间市)诗经村人,人称“冯河间”或“冯诗经”。1916 年

袁世凯死后,冯国璋曾任副总统,次年又升任代理总统。

1918 年冯国璋被段祺瑞赶下了台,先后辗转河北故里及京

津一带。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在北京帽儿胡同寓所病逝。

冯国璋死前曾给继任总统徐世昌一封信,言及“希望

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于是,徐世昌利用这

一点在冯国璋丧葬上大做文章。徐世昌在给国务院的命令

中称,冯在“弥留之顷,犹以时局危迫促进统一为言,爱

国之忱,溢于言表”。并令国务院,冯的丧式规格要参照

袁世凯墓,由北洋政府负责监督施工。如此一来,北京的

冯宅就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这年2 月2 日,冯国璋的灵柩由冯宅起杠,经过两天

的行程,于4 日到达河间的诗经村。因当时冯国璋的墓穴

尚未完工,没有办法举行葬礼,只好把灵柩暂时安置在冯

179

氏家祠内。直到3 月26 日墓穴完工,才正式为冯国璋举行

了隆重的葬礼。

冯国璋墓在诗经村的东北,占地约百余亩,墓区以绿

瓦红墙环绕。墓门前有小石桥一座,墓门向南,为五楹琉

璃瓦歇山顶式建筑。门内有三间四柱白石坊,其后有“河

间冯公之神道”、“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冯公国

璋之墓”两座高约五米的巨碑。碑后的神道两侧分列着华

表、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象等石雕。再往后为宫殿式

通厦三重,最后是享殿,内置有石五供。殿后就是冯国

璋的墓茔所在,其墓台高约五米,三十米见方,为白石砌

筑,环列石狮以壮其威。在墓台的中间,筑有高二十五米

的土坟包。整个墓区的多项建筑是颇具匠心的,气势非常

恢宏。

冯墓在20 世纪20 年代初建成后,墓地屡遭破坏,但

基本上只限于地面建筑。据当地人传说,这可能是因为冯

墓营建时怕后人盗掘,在地宫里安置了毒箭和大量的炸

药、毒气弹,故一直未有人敢动过。可是1966年夏天,天

津师范学院的红卫兵硬是不信邪,冒着酷暑,风尘仆仆地

来到诗经村,会同当地红卫兵一道掘开了冯墓。结果令人

大失所望,里边除一口薄薄的棺材和一把军刀、一张相片

外,别无他物。

红卫兵受了如此的“戏弄”,十分恼怒。于是他们走

街串户访问,了解到冯国璋生前素有孝子之称,他的祖坟

180

在距此十余里的半截河村。于是转移方向,到冯的祖坟继

续寻找。在那里,他们终于找到了冯国璋的真墓。原来,

在1920 年3 月25 日的夜里,由冯氏的亲属和从北京雇来

的杠夫,悄悄把冯国璋的灵柩埋在半截河村冯氏的祖坟

内。从地面看,没有堆起的墓包。

红卫兵在墓内挖出阴沉木大棺一口,棺外裹以三层石

棉布,每层之间涂以四道生漆。如此密封的棺木使得棺内

的冯国璋尸体保存相当完好,肌肤仍富有弹性。由于在阳

光之下暴晒,尸体很快变黑。之后,红卫兵将冯国璋尸体

连同棺木一起焚烧。在冯墓中出土的殉葬品有银元宝、银

币、玉烟壶、玉如意、翡翠戒指、猫眼石,以及珍珠等

多种。

181

汪精卫墓探秘

梅花山在南京市中山陵西侧,古称孙权墓。它的山巅

有个“观梅轩”,据说是当年汪精卫墓穴的所在地。汪墓

的建筑自下葬到被毁,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故其内幕鲜

为世人所知。

1944 年11 月10 日,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附

属医院病逝。两天后,日本人用楠木棺材将汪精卫的尸体

用专机运回南京。伪南京政府成立了以陈公博为首的“哀

典委员会”,决定为汪举行“国葬”。20 日陈公博在林森

路(今长江路)汪精卫的灵堂——“国府大会堂”宣誓就

任“国府代主席”。23 日举行国葬典礼,日伪各方委员为

汪逆执绋,哀乐队开道,送葬队伍随棺柩从国府路、中山

东路出中山门,抵达梅花山,葬入山巅已造好的钢筋水泥

墓穴。伪南京政府曾准备为汪造一座规模相当大的陵墓,

以同中山陵并列,造价预算为五千万。后因日本无条件投

降,工程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182

1946 年1 月15 日夜,南京黄埔路中央陆军总部内,陆

军总司令何应钦在主持关于处理汪墓的秘密会议,出席会

议的有南京市长马超俊、宪兵司令张镇、陆军总部工兵指

挥官以及陆军参谋长等。何应钦说:“蒋委员长不久就要还

都,汪精卫居然葬在梅花山,还和孙总理的陵墓并列,太

不成样子!按委座电令,立即秘密平毁汪坟。大家研究一

下,怎样妥慎地处理掉?”经过一番研究,决定由七十四

军工兵部队执行毁平汪墓的任务,宪兵司令部负责内外警

戒,不许任何人接近。

1月20日夜,工兵点燃了一百五十公斤炸药的导火索,

但只炸开了汪墓外层钢筋水泥。经第二次爆破后,才炸开

内窖,发现了楠木棺材。打开棺盖,只见尸体上覆盖着一

面青天白日红旗,尸身着青色长袍马褂文官礼服,头戴礼

帽,腰佩大绶。由于入棺时进行过防腐处理,所以整个尸

体完好无损。马超俊市长进行了棺内检查,发现死者衣袋

里有一张纸条,上有“魂兮归来”四字,是陈璧君的手笔,

以示招魂。另外有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其中多数诗曾

在报上刊登过,但有一首绝命诗《自嘲》未具时间,亦未

在外间披露过。这首绝命诗系汪死前所写,诗曰:“心宇将

灭万事休,天涯何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

续春秋。”从诗中看出,汪自知将永被世人唾骂,故自我

安慰“天涯何处不怨尤”。汪在即将西归时,已预知伪政

权、日寇的寿命将终,故而发出了“谅无后人续春秋”的

183

哀叹。

检查毕,由工兵指挥官指挥,将棺材送到清凉山火葬

场,连尸体一起焚烧。铲掉汪墓后,为扫除遗迹,便在上

面建起了一座“观梅轩”,并在山的南北两面开拓了两条

小路,以方便游人游览。汪墓唯一的附属建筑,是位于东

南面山坡下的汪精卫小祭堂,如今已改为游客品茗赏梅的

“寿星宫”的一部分。

184

戴雨农戴山毙命

戴笠,号雨农,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头子。他仗着

自己的特殊身份及和蒋介石的特殊关系,干尽了坏事。到

抗战结束、日本投降时,他更以功臣自居,为所欲为,说

一不二,到处指手画脚。他可以直接命令航委会为他派飞

机,甚至连蒋介石的专机“美龄号”也能够乘坐。在接受

日本投降的那段时间里,他充当接收大员,整天奔忙于全

国各地,安排物资接收工作。

1946 年3 月16 日,戴笠要乘专机从北京起飞,途经天

津和南京,最后到上海。这次飞行任务最初安排的飞行员

名叫赵新。此人接受过现代化飞行训练,是位技术较为全

面的驾驶员。但是,那天早上,当一切准备就绪,赵新正

要启动发动机时,忽见一辆吉普车疾驰而来,车上的人挥

手示意,让他停止起飞。来人登上飞机后对他说:临时有

变化,队长命令,改由张远仁替你飞上海,你马上回部队

去,另有安排。

185

原来,这张远仁是个十分贪婪的人。他听说队里有

飞上海的任务,便想乘机去那里做笔黄金买卖,捞一大笔

钱。他和飞行队长同住在一个院里,平时关系也很好,便

提出要求执行去上海的任务。队长清楚,他的飞行技术一

般,这次又是戴笠的专机,如稍有差错,自己担待不起,

所以开始还有些犹豫不决。张远仁又说:我去上海顺便做

点买卖,也算上你的股份,一定能赚回大钱来。队长见钱

眼开,便不顾军纪,答应由他替下赵新。

也是该着戴笠倒霉。这张远仁是旧式飞行训练出来

的飞行员,没有接受过现代先进技术的培训,诸如利用无

线电波、罗盘指导飞行技术等。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尚可应

付,如果遇到复杂情况,他就缺乏应变能力了。

专机到天津作短暂停留后,上午9 时又起飞。开始,

戴笠打算先绕道青岛,接电影明星胡蝶一起返回上海。但

后来又说时间来不及,还是直飞南京吧。中午12:05,飞

机飞临南京明故宫上空,正赶上雷雨大作,能见度极低。

张远仁感到降落有困难,打算临时改飞上海或济南,但地

面气象报告说,上海和济南天气也不好,于是只好穿云急

降。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雷雨天气中,张远仁心中有些慌

乱,三次试降均未成功,最后一次竟偏到江宁县去了。到

下午1 时,专机和地面联系中断。据江宁县报告说,当时

有人看到一个黑影在雨中一晃而过,然后“咔”的一声将

一棵大树折断,随即撞向戴山,先是一团火光,紧接着一

186

声巨响便爆炸了,而后迅速燃烧起来。

机上包括戴笠在内的十一人全部被摔死。因大雨一

直不停,无法抢救,尸体多被冲入山腰的困雨沟中。事后

人们议论说,戴雨农撞死在戴山,滚进困雨沟,看来他起

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后来,国民政府将戴笠葬于

“灵谷寺烈士公墓”,其墓碑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题写,上

书“戴雨农将军之墓”。

187

上海滩宋中缚仇人

民国六年(1917),曾任中华民国袁世凯大总统秘书

的洪述祖出现在上海滩。此刻,有一位少年默默地跟在他

身后,这位少年已经寻找洪述祖四年了。说时迟,那时

快,就在洪述祖抬腿上车之际,他一个箭步蹿上去,两臂

如铁钳般地将洪拦腰缚住。这位少年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

国民党元老宋教仁的儿子宋中。宋中所以历尽艰辛捉拿洪

述祖,为的是报洪述祖的杀父之仇。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

命果实,孙中山去职下野,黄兴被解除兵权,章太炎脱离

革命。只有宋教仁迎难而进,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内阁

制。在民国元年末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大获全胜,这使

宋教仁兴奋不已。他立即由家乡返回上海,一路上不断发

表演说,抨击北京政府无能,力倡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得知后,如芒在背,恨得咬牙切齿,于是设好圈

套,以共商国事为名,邀宋教仁北上。有人劝宋教仁提防

188

袁世凯暗算,他坦然笑道:“我宋教仁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

民国二年(1913)3 月20 日夜间,宋教仁欲乘车北上。

就在进站之时,“砰”的一声枪响,宋教仁身子一晃,接

着又是两声枪响,他皮箱落地,子弹击中后腰,立即失去

平衡。旁边的黄兴急忙将宋教仁扶住,陈其美大喊:“钝

初,你怎么啦?”宋教仁惊呼:“有人刺我!”鲜血从他

的后腰流淌下来。于右任急忙截住一辆汽车,将他送进了

铁路医院。凌晨4 时48 分,宋教仁气绝身亡,年仅三十

二岁。

“为烈士报仇!”举国一片声讨声。缉拿凶手,顺藤

摸瓜,这一查非同小可。原来那天开枪的刺客叫武士英,

武士英的后台是江苏巡查长应桂馨,应桂馨的后台是内务

部秘书洪述祖,洪述祖的后台是国务总理赵秉钧,赵秉钧

之后台则是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此时,谋杀宋教仁的凶手无论是前台的武士英,还是

后台的应桂馨、赵秉钧、袁世凯都已纷纷毙命,只剩下洪

述祖一人成了漏网之鱼隐匿了起来。所以,当他出现在上

海滩的时候,很快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幕。宋中将洪述

祖揪住之后,向围拢来的人说出了真情。之后,北洋政府

慑于全国舆论的压力,立即将洪述祖处以绞刑。

189

施剑翘枪杀孙传芳

20 世纪30 年代,曾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枪杀案,

即侠女施剑翘当众枪击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

孙传芳是山东省泰安人,在军阀混战时期,有“好战

魔王”之称。1925 年,他任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

西五省联军总司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惜好景不

长,第二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开始誓师北伐,孙传芳先败

于江西,继失江苏,后被击溃于山东,五省地盘尽失。后

孙传芳投奔张学良将军,待机再起。1931 年“九一八”事

变后,张学良宣布抗日,孙传芳才举家迁至天津英租界寓

居,并于1933 年和另一寓居于天津的大军阀靳云鹏联合

成立了天津佛教居士林,以皈佛诵经掩其血腥之面目。

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原是山东督办张宗昌部第五师师

长,驻守鲁南一带。1925 年孙传芳与张宗昌互争江北地盘

时,施被孙部击败,并被俘。解送至孙传芳前,孙竟下令

立即处决,从而种下恶果。施剑翘的叔父施从云是辛亥革

190

命广州起义之勇士,也被军阀所杀。为此,施剑翘满怀仇

恨,终于在1935 年11 月13 日,在天津居士林枪杀了军阀

孙传芳,那一年她三十岁整。

枪杀孙传芳的具体经过,据那日曾和施剑翘坐同一排

的张坤厚女士(清末重臣张之洞的孙女)回忆,天津的佛

教居士林每周日都要请当时的高僧富明法师为居士们念经

讲法。那天,施剑翘坐在孙传芳身后第二排座。当富明法

师端坐讲坛上讲经说法,居士们聚精会神聆听时,施剑翘

从衣袋中掏出手枪,照准孙传芳的后脑先打了一枪。孙突

受枪击疼痛欲站起时,施剑翘又对孙放射一枪,孙当场倒

地毙命。这时众人惊呆,只见施剑翘从容而立,取出早已

写好的告国人书,散发给左右居士,并当众宣布枪杀孙传

芳是为父报仇,与他人无关。接着她简要历述孙传芳的种

种罪行,及其父被孙杀害之经过。一时,宣讲佛法的居士

林经堂成了历数军阀累累罪行的公堂。最后,施剑翘向大

家诵诗一首:

父仇未敢片时忘,更通萱堂两鬓霜。

纵怕重伤慈母意,时间不可再延长。

当时孙传芳的随从虽闻枪声跑来,但见施剑翘神色

从容,持枪而立,都未敢妄动。直到警察局来人才把施带

走。这时,富明法师重整法衣,向孙传芳的遗体作了一个

191

“送往生”的佛门仪式,并从内室拿出两床棉被,将孙的

尸体裹好,由孙的随从抬上汽车送回府中。时年五十一岁

的孙传芳从此进了“地府”。

施剑翘被捕后,天津法院曾判以七年徒刑。但社会

各界一致呼吁免施之罪。当时冯玉祥、李烈钧、张继等国

民党军政要员也声援各界,支持施剑翘。国民党政府乃于

1936 年10 月下令特赦施剑翘。1979 年施剑翘在北京谢世。

192

川岛芳子生死之谜

川岛芳子原名金璧辉,乃清肃亲王奕善的第十四女,

生于日本东京。三岁时拜曾任清室顾问的日本人川岛浪速

为义父,并寄养其家,因又名川岛芳子。金璧辉聪颖异

常,又是清室贵胄,遂被日本军政界看中,对她进行间谍

训练。“九一八”事变后,金被派往东北及京津沪等地,

为日本侵略军效劳。“七七”事变后,金受多田骏提拔,

任伪华北人民军总司令,搜集情报,屠杀抗日军民,罪大

恶极。抗战胜利后,1945 年11 月,金被捕归案。后经河

北省高等法院审讯,判处死刑。

笔者一朋友当时在新闻界,据云,1948 年3 月15 日5

时许,他得知处决金璧辉的消息后,便和一位摄影记者驱

车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谁知抵二监时,只见一切如常,

看不出有任何戒备。询问值班人员,才知不在二监行刑,

于是又赴宣武门外姚家井第一监狱。抵达一监时已6 时20

193

分。这时已有不少记者在会客室与吴典狱长争吵。原来吴

不准记者入刑场观看行刑,理由是南京有指示。但这时有

美联社记者早已进入刑场。6 时40 分枪响,金伏法。

枪响后二十分钟,始得见金尸停在一薄棺材板上,仰

面朝天,身着灰色棉囚衣,内穿绿色毛衣,两手紧握,脑

后中一枪,子弹由两眉间穿出。脸上虽有血污,但能清楚

辨出死者确为金璧辉。

由于冀高法院不准中国记者入刑场观看执行金犯死

刑,却对美国记者放行,遂引起北京新闻界义愤。不少中

国记者到石碑胡同中央社分社议论此事,并起草新闻稿,

声称:“冀高法院不准中国记者亲临现场观看金犯伏法。事

后虽将尸体抬出,任人家观看,但尸体面部已血肉模糊,

实难辨出死者为谁……”中央社系向全国发稿,因此各地

产生金璧辉未死,枪决者系替死鬼的流言,一时金璧辉生

死竟成一谜。其实,金被处决真实如上述。

金死后,笔者曾随同朋友到她住过的贞字监第五号

牢房探视。牢房门朝北开,金生前床上有丹凤朝阳锦被和

红毛毯各一床,床头墙上挂有金狱中自题条幅。其中一

条称:“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另一条称:“生者尧

舜,死则腐骨,生者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也,又谁知

其异。”一派混淆忠奸、颠倒是非的唯心论、宿命论观点。

据其他监犯称,金尸由日僧谷川大行领殓。金死前有简短

遗嘱致其父,内称:“请告诉青年们永远地不止息地为国

194

的未来祈祷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能是金几年反

省,临终前悟出的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