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朝野遗事 完结

作者:周简段 著

——我所认识的周简段先生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 曾是我的同事, 因长我十多

岁,而且知识渊博、采编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

长辈。

周简段先生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

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

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

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

故宫,访名胜;还谈到抗战末期到香港去办《星岛日报》;

当闻讯共和国诞生,欣喜若狂,马上回到祖国的怀抱,返

回朝夕思念的北京,又干起了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新闻

工作。孰料,1957年反右时他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

中,他又蹲了“牛棚”。凭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

善良、爱国的心,他总是充满信心地说:“祖国将来肯定

会繁荣富强的!”

343

1976 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

定居了。从1980 年1 月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

开辟了“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

到1992 年该报易主改版方罢。一人主持一个专栏能持续

十多年不辍,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中间,他经常回北京,每次见面,我们总是畅饮畅

聊。他拿出香港报刊对他文章的评介给我看:有的报章称

赞他“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老北京的权威”;有的刊

物评介他“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炼的文字为纬,系统

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

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

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还说,读了周先生的文章,“备

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遨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他还拿出不少读者的来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明

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

他写的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章中提到她结婚

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

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接着她回顾了20

世纪40 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详细情况。

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

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

事。”另外,周先生的不少文章,如《宋哲元及其大刀队》

《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等,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

344

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载,在华人中影响

很大。

周先生的专栏文章,1986 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结

集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先生题签,梁漱溟

先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

和《名胜篇》五卷,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

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品读一

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成为当时香港十大畅

销书之一,周先生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逐渐取材已不限于京城

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

是忆旧述新,加上一些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

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和感慨。

1992 年,北京的华文出版社要将周先生十几年的专

栏文章辑录成书,周先生找我来选编。因全部文章有4000

篇之多,我只好精选一下,分成六卷出版,定名“神州轶

闻录”。请冰心先生写了总序,请萧乾、季羡林、候仁之、

胡絜青、于若木诸先生为各分册作序,封面请启功先生

题签。

书出版后,社会效益颇佳。《文汇报》《新闻出版报》《人

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等竞相转载其中的文章,影响

愈大。周先生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赞扬,有鼓励,更

多的是希望周先生笔耕不辍,给读者更多的精神食粮。此

345

后,周先生又先后以周彬、周续端、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

的《大公报》开辟了“神州拾趣”专栏,在《港人日报》

开辟了“京华内外”专栏,在台湾的《世界论坛报》开辟

了“神州感旧”专栏等。

1997 年香港回归,周先生更是精神振奋,壮心不已,

笔耕愈勤。先生之作与日俱增,影响愈大。今将其二十多

年来之全部著作,重新进行分类精选,按十卷出版,书名

分别为《字里乾坤》 《朝野遗事》 《民俗话旧》《文坛忆往》

《大戏台》《画坛旧事》《故都文化趣闻》《美食妙谈》《名

胜游记》《武林拾趣》。除保留冰心、萧乾、季羡林、胡絜

青、侯仁之和于若木诸先生的序文外,又请了著名作家钱

世明、赵云声、昌沧、书画家米景扬、民俗学家成善卿等

先生分别为新增书作序。从整体看,比之前的版本更全面

地展现了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文史专栏写作的成绩。从内容

看,蕴涵的民族韵味和时代精神更丰富、更有深度。

《神州轶闻录》中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也都

是轶闻琐事,看似细碎平淡,然皆韵味悠长。现在引当代

哲人季羡林先生在原《文化篇》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

的结尾吧:

“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

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

所有这些戏曲、文玩、学府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

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

346

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

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

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

冯大彪

2017 年6 月修订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