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新文新民新世界:梁启超家族 完结

作者:李喜所 胡志刚
文献资料集
[1]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北京,1985年。
[2]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第一卷 城市规划)》,北京,1987年。
[3]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65,共17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2007年。
[4]王国华:《北京城墙存废记——一个老地方志工作者的资料辑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
[5]杨永生:《1955—1957建筑百家争鸣史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6]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记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共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949—1952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10]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个人文集、书信、日记、年谱、回忆录等资料
[1]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陈占祥等著,陈衍庆、王瑞智编:《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城市规划师陈占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华揽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1—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6]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7]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8]刘敦桢:《刘敦桢全集》(第1—10卷),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7年。
[9]林徽因著,陈学勇编:《林徽因文存•建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
[10]林徽因著,陈学勇编:《林徽因文存•诗歌•小说•戏剧》,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
[11]林徽因著,陈学勇编:《林徽因文存•散文•书信•评论•翻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
[12]刘培育:《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增补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梁思成全集》(第1—9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14]《梁思成全集》(第10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15]梁思礼口述,吴荔明、梁忆冰整理:《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刘小沁编选:《窗子内外忆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17]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18]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平津战役亲历记》编审组:《平津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
[19]杨永生:《建筑百家书信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0]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增订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23]张郎郎:《大雅宝旧事》,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24]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25]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研究论著、传记及论文集
[1]编辑委员会编:《梁思成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
[2]陈其泰:《梁启超评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4]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5]陈学勇:《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6]崔勇、杨永生选编:《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
[7]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窦欣平:《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
[9]窦忠如:《梁思成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10]郭黛姮、高亦兰、夏路:《一代宗师梁思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11]高亦兰编:《梁思成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12]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14]黄延复:《清华逸事》,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15]梁从诫:《不重合的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16]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罗检秋:《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李喜所、胡志刚:《梁思成的前世今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
[19]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李喜所:《中国留学史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2]林洙:《建筑师梁思成》,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23]林洙:《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4]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26][美]费慰梅著,曲莹璞、关超等译:《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27]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师林徽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梁思成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0]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31][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许永全译,宋惕冰校:《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
[32]王军:《城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3]王军:《拾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34]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吴其昌:《梁启超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36]许纪霖主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7]萧乾:《北京城杂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38][英]迪耶•萨迪奇著,王晓刚、张秀芳译:《权力与建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39]岳南:《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
[40]岳南:《李庄往事——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中心纪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杨佩祯、王国钧、张五昌主编:《东北大学八十年》,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杨永生:《建筑百家轶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43]杨永生、刘叙杰、林洙:《建筑五宗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44]赵炳时、陈衍庆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系)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45]曾昭奋:《清华园里可读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