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 一岁
2月23日(正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 四岁
从祖父及母亲,始读四书、《诗经》。
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六岁
随父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
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 十岁
年初赴广州应童子试,舟途吟诗惊座,得“神童”之誉。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 十二岁
11月,应院试,中秀才。
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十三岁
始治段(玉裁)、王(念孙、引之)训诂之学。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十五岁
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弃帖括之学,醉心于训诂辞章。
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 十六岁
为学海堂正班生,又为菊坡、粤秀、粤华之院外生。
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十七岁
9月,应广东乡试,中举人第八名。主考李端棻嘉其才华,以堂妹李蕙仙许之。
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 十八岁
春,赴京会试,下第。是年9月,结识康有为,并为之折服,于是悉弃旧学,退出学海堂,拜康有为为师。
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 十九岁
随康有为读书于广州万木草堂。协助校勘《新学伪经考》,分撰《孔子改制考》及《春秋董氏学》。
11月入京,与李蕙仙成婚。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二十岁
3月,入京会试,不第。
夏,偕妻南归。继续在万木草堂受业。
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 二十一岁
正月,长女梁思顺出生于新会老家。
冬,讲学于东莞。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 二十二岁
3月赴京,11月归粤。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二十三岁
春,与康有为同赴北京会试,落第。
4月22日,发动在京会试的广东、湖南两省举人上书都察院,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5月2日,和康有为一起发动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8月17日,参与编辑《万国公报》(由康有为创办,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8月起,协助康有为在京创办强学会。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二十四岁
4月,离京抵沪。
8月9日,《时务报》(旬刊)在上海创刊,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
11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二十五岁
1月,由澳门至武昌,晤张之洞。
6月,所辑《西政丛书》三十二册出版,介绍“西人所以立国之本末”。
7月,与汪康年、麦孟华等在上海创办不缠足会。
10月,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出版《经世文新编》等。
11月,与汪康年矛盾激化,被迫离开《时务报》,随即赴长沙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二十六岁
2月,大病,离湘赴沪就医。3月初,病初愈,入京。
5月下旬,在京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推行经济六科。
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赏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8月16日,译书局成立。8月26日,光绪帝准梁启超奏,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助康有为倡行新政,草拟大量变法章程及条文。
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当日晚,梁启超避入日本公使馆,旋乘日舰逃亡日本。10月16日,梁启超抵达日本东京。
12月23日,梁启超与冯镜如等在日本横滨创刊《清议报》(旬刊),先后发表《戊戌政变记》部分章节与《爱国论》等。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七岁
7月,与韩文举、欧榘甲等十二人结义于江之岛,梁排行第五。
8、9月间,得华侨资助,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并于神户筹办同文学校,次年春成。
夏、秋间,与孙中山交往日密,“渐赞成革命”。12月22日,离横滨,29日抵檀香山。
本年,始作《饮冰室自由书》。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八岁
2—7月,居檀香山半年。倡议成立保皇会,并四处募集捐款。
9月,应澳州保皇会之邀,取道印度游澳洲。居澳半年,环洲游说。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二十九岁
2—4月,居澳洲。5月,由澳返日,抵横滨。4月20日,子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
4—7月,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过渡时代论》等文。
11月开始撰写《中国四十年大事记》,两个月后完成。
本年,在上海开办广智书局,著《南海康先生传》。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三十岁
2月8日,于日本横滨创刊《新民丛报》(半月刊),创刊号发表《新民说》。同期,《新史学》问世。
2月22日,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11月14日,《新小说》创刊,发表《新中国未来记》等小说。
同月,何擎一(天柱)辑成《饮冰室文集》,梁作序文,次年3月出版。是为梁著首次结集。
本年,集股创办译书局于横滨。
全年著述甚富,除政论与学术专著(如《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外,大量介绍西方著名学者如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达尔文、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边沁等人的社会政治学说与文化学术思想。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三十一岁
2月20日,应美洲保皇会之邀,离日赴北美。3月4日,抵加拿大温哥华。5月12日,抵美国纽约。12月11日返抵横滨。
访美归来后,放弃“革命排满”观点,“对于国体主维持现状”。
本年,成《新大陆游记》。
是年,梁启超与王桂荃结婚。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三十二岁
3月,赴香港参加保皇会大会。
4月,自香港秘密抵沪,筹办《时报》。次月返日本横滨。
10月7日,子梁思永在上海出生。
本年,成政论《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学术著作《子墨子学说》等。《国文稿》(《中国通史》已草二十余万言)。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三十三岁
秋冬间,为端方等代草考察宪政报告之类奏议,约二十万言。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四岁
1月6日,《新民说》连载完毕。
1月25日,《开明专制论》始刊于《新民丛报》,3月25日全文完。
11—12月,与杨度、蒋智由、徐佛苏、熊希龄等筹商组党事宜。
本年,与革命派论战白热化。梁氏作《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暴动与外国干涉》《杂答某报》等文。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三十五岁
夏,为组党事奔走于上海、神户、东京间。
10月7日,政闻社机关报《政论》创刊于东京(第二期后迁往上海),梁氏撰《政闻社宣言书》。10月17日,政闻社于日本东京成立。
11月20日,《新民丛报》停刊。
是年,子梁思忠出生于日本。
是年忙于组党,为文甚少。与革命派论战有《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成《国文语原解》。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三十六岁
9月4日,女梁思庄出生于日本神户。
9月13日,清政府诏禁政闻社。之后,梁氏一度“专务著述”。
12月和转年1月,先后上书摄政王载沛和肃王善耆,申明救国主张。
本年,成《王荆公》与《中国国会制度私议》诸文。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 三十七岁
4月,成《管子传》。5月,著《财政原论》。
冬,指导国会请愿同志会的赴京请愿活动。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 三十八岁
2月20日,《国风报》创刊,撰《〈国风报〉叙例》。
夏秋间,积极活动开放党禁。
12月,发起国民常识学会,未果。
本年,通过徐佛苏等与国内各立宪团体广泛联系。全年著文六十六篇,其中直接谈宪政者二十二篇,谈财政者二十六篇。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三十九岁
3月24日,与长女思顺离开日本赴台湾。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梁与康有为磋商对策。次月,作《新中国建设问题》,认为“惟英国式的虚君共和政体最适宜中国”。
11月6日,离开日本回国,9日抵大连,旋往沈阳。因形势严峻,即匆匆折归日本。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 四十岁
1月10日,参加汤化龙、孙洪伊等组织的共和建设讨论会。
4、5月间,有请康有为退隐之议。康、梁政治分途。
8月27日,民主党成立,以梁启超为党魁。
9月,离日回国,10月5日抵大沽。20日抵北京,民主党、共和党、报界、商会等开联欢会多次。11月1日返回天津,梁自诩:“此十二日间,吾一身实为北京之中心,各人皆环绕吾旁,如众星之拱北宸。”
12月15日,子梁思达出生于日本神户。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 四十一岁
2月24日,跨党加入共和党。
5月29日,统一、共和、民主三党合并为进步党,梁启超任理事。
9月11日,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出任司法总长。
10月初,为熊内阁起草《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
是年,梁夫人李蕙仙带领全家由日本回国。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四十二岁
2月12日,熊希龄内阁倒台。19日,梁被任命为币制局总裁。
6月20日,任参议员。
12月13日,女梁思懿出生于北京。
12月27日,辞去币制局总裁。
年底,举家迁居天津。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 四十三岁
1月20日,《大中华》创刊,梁氏为总撰述,作发刊辞。又刊《吾今后所以报国者》,表示今后当中止与一切政治团体之关系。
4月下旬,返广东新会探亲。
6月4日,由粤抵沪,旋赴南京。22日偕冯国璋抵北京。
此后,长居天津。
8月,与蔡锷密商反袁大计。
12月16日,梁氏离津赴沪,策划护国之役。
是年,子思成、思永进入清华学校。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 四十四岁
3月4日,离沪赴港转广西。4月4日,辗转抵南宁。
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成立,梁氏任都参谋。
5月8日,就任护国军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23日,任滇黔桂三省总代表。
5月30日,得知父亲已于3月14日去世,当即电辞本兼各职,居丧守制。
5月,发表《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
9月,梁氏于护国运动中所撰公文函电,结为《盾鼻集》出版。
10月30日,女梁思宁出生。
11月8日,蔡锷逝世,作《祭蔡松坡文》。12月,发起创办松坡图书馆。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 四十五岁
1月6日,为内阁、外交诸事入京。
7月1日,通电反对张勋、康有为复辟,参与讨伐张勋。
7月17日,出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
11月15日,内阁全体呈请辞职。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 四十六岁
3—8月,于天津著《中国通史》。
8—9月,因著述过勤,吐血数次。病愈后暂停著述,转读佛书。
12月28日,由上海起航,赴欧洲游历。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 四十七岁
2月11日抵伦敦,18日抵巴黎。3月7日,由巴黎出发,考察欧战时各处战地。
6月7日返伦敦。7月18日,由巴黎出发,游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10月7日,回巴黎。12月12日,抵柏林。
欧游期间,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及观察感想,年终已撰成六七万言。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 四十八岁
1月23日,由马赛归国。3月5日,抵沪。
3月19日,抵京。
3月,《欧游心影录节录》于《时事新报》《晨报》连载。
4月,与蒋百里等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
9月5日,创办讲学社。
本年,刻意著述,成《清代学术概论》《墨经校释》,撰中国古代哲学及佛学论文多篇,承办上海中国公学。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 四十九岁
2月15日,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秋,应南开大学聘,主讲中国文化史。
10月10日—12月21日,应天津、北京各校邀请,作公开演讲七次。次年2月,汇集成《梁任公先生最近演讲集》出版。
本年,长居天津,“除就餐外,未尝离书案一步”,成《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 五十岁
3月,讲学于清华学校。
4月1日—9月中旬,在北京、济南、南京、上海、南通、武昌、长沙等地作巡回学术讲演二十余次,后折返天津。
10月下旬,赴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原题中国政治思想史,因11月21日起患心脏病,汉以后部分阙如,乃整理讲义,12月20日,成《先秦政治思想史》。
本年,著《大乘起信论考证》。有《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历史统计学》诸文。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五十一岁
1月13日,作《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5日离南京,返天津。是月,发起创办文化学院。
参与科学与人生观论战,5月撰写《人生观与科学》诸文。
5月7日,子梁思成、梁思永遭遇车祸,经抢救脱险。
7月,主讲南开大学暑期学校。
9月起,讲学清华学校。
10月10日,发起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会。
本年,成《陶渊明》《朱舜水年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等。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五十二岁
1月29日,于北京召开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会,撰《戴东原先生传》及《戴东原哲学》。
春,讲学于南开大学。成《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4月26日,于北京会见印度诗人泰戈尔。
6月,子思成、思永赴美留学。
8月24日,子梁思礼生于北京。
9月13日,夫人李蕙仙病故。
本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因陪侍病榻半年,心绪哀痛,甚少著述。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五十三岁
5月1日,讲演《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
“五卅”惨案发生后,陆续撰写《为沪案敬告欧美朋友》。
9月初,开始主持清华研究院。10月初,对研究院诸生讲演《指导之方针及选择研究题目之商榷》。
11月17日,发表《国产之保护及奖励》。
12月,出版《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本年,任京师图书馆馆长。题跋碑志画最多。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五十四岁
1、2月,尿血甚剧。3月,入北平协和医院,16日手术被误割去好肾。
春,就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所设北京图书馆馆长。美国耶鲁大学欲赠梁氏名誉博士学位,因病未能成行。
秋,筹办司法储才馆。11月,计划重缮《四库全书》。
本年居北京,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等。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五十五岁
1月17日,司法储才馆开学,梁启超任馆长,致开馆辞。
年初,除续任清华学校导师外,又在燕京大学兼课。
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通过梁启超关于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的提议,并给予津贴。
8—12月,因时局及健康原因,除清华任职外,完全摆脱各事,进行休养,病情有所减轻。
本年著述有《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五十六岁
1月及4月,入协和医院检查治疗。
3月21日,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
6月,完全辞去清华研究院各事。
8月24日,因旧病屡发,请辞《中国图书大辞典》编纂工作。
9月,梁思成夫妇学成归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
9月10日,抱病作《辛稼轩先生年谱》,成十之七八。10月12日,病重绝笔。
11月28日,再入协和医院。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 五十七岁
1月19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