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悲情宰相:李鸿章 完结

作者:梁启超
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 癸未 一岁
正月初五日(2.15)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父李文安,本名文玕,字式和,号玉泉。鸿章本名章铜,其兄瀚章本名章锐。丁日昌出生于该年。

道光四年(1824) 甲申 二岁
八月廿日(10.12)曾国荃生。

道光五年(1825) 乙酉 三岁
八月,父初应乡试,落榜。是年,弟鹤章生。

道光六年(1826) 丙戌 四岁

道光七年(1827) 丁亥 五岁

道光八年(1828) 戊子 六岁
十月十一日(11.17)容闳生。
是年,父馆于家,教子侄,乡里从而受业者数十人。鸿章启蒙当始于此。

道光九年(1829) 己丑  七岁
是年,弟蕴章生。

道光十年(1830) 庚寅 八岁
四月廿十七日(5.19)翁同龢生
六月,诏定查禁内地行销鸦片章程。

道光十一年(1831) 辛卯 九岁
六月九日(7.17)皇四子奕(即后来的咸丰皇帝)生。

道光十二年(1832) 壬辰 十岁
十一月廿一日(1833.1.11)皇六子奕(即后来的恭亲王)生。

道光十三年(1833) 癸巳 十一岁
父屡试未售,落魄贪酒。五弟凤章已生。

道光十四年(1834) 甲午 十二岁
父仍馆于费氏墨庄,鸿章从读。
八月,父应乡试中江南乡榜第九十六名举人。曾国藩是科亦领乡荐,中式第三十六名举人。四年后,曾、李两人又同中进士。

道光十五年(1835) 乙未 十三岁
三月,父应礼部会试未第。曾国藩也“会试不售,留京师读书”。
是年,六弟昭庆生,本名章钊。

道光十六年(1836) 丙申 十四岁
三月,父应本年恩科会试,仍未售。曾国藩也连续二年“报罢,出都为江南之游”。

道光十七年(1837) 丁酉 十五岁
八月三日(9.2)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府官舍。

道光十八年(1838) 戊戌 十六岁
四月廿五日(5.18)会试发榜,父文安中一百一十二名贡士,三甲进士。朝考入选分刑部。曾国藩于是科会试中式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朝考后授翰林院庶吉士。郭嵩焘则落第而于九年后与李鸿章同成丁未科进士。
七月十九日(9.7)廷谕各省严办吸烟及开烟馆者。
十一月十五日(10.31)林则徐授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九月廿二日,天津、海口抓获广东烟犯、烟土八十二袋,重十三万一千五百余两)兼节制粤省水师。

道光十九年(1839) 己亥 十七岁
九月廿八日(11.3)中英穿鼻(在海防重地虎门口)海战发生,为鸦片战争之序幕。

道光二十年(1840) 庚子 十八岁
九月廿一日(10.16)皇七子奕(即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生。
是年,李鸿章秀才中式入学。

道光廿一年(1841) 辛丑 十九岁
正月初五日(1.27)下诏对英宣战。

道光廿二年(1842) 壬寅 二十岁
七月廿四日(8.29)中英《南京条约》由耆英、伊里布与英使濮鼎查(Henry Pottinger)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押。该条约原称“万年条约”,包括割让香港,赔款二千一百余万元,五口通商等十三条。
是年,李鸿章有“二十自述”七律四首。其一云:“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允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其三则称:“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道光廿三年(1843) 癸卯 廿一岁
是年,鸿章优贡,因家书催促而入都,准备应明年京兆乡试。有“入都”诗作,其中颇有壮语,如:“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还故里车。”“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入都前,鸿章已婚,原配夫人周氏。入都后,以年家子进谒曾国藩,为受业之始。

道光廿四年(1844) 甲辰 廿二岁
八月,应顺天恩科乡试,中式第八十四名举人。乡榜同年有俞樾、郭昆焘(嵩焘之仲弟)、李鹤年、李鸿藻等。中式后,由曾国藩推荐,馆于何仲高幕府。

道光廿五年(1845) 乙已 廿三岁
二月初九日(3.16)应恩科会试。曾国藩为同考官。
四月十一日(5.16)会试发榜,李鸿章、郭嵩焘兄弟、李鸿藻均告落第。鸿章从曾国藩求义理经世之学。

道光廿六年(1846) 丙午 廿四岁
仍馆于何仲高幕府,阅十三经注疏,准备明春会试。

道光廿七年(1847) 丁未 廿五岁
三月初九日(4.22),应本科会试,至十六日出闱。
四月廿五日(6.7)赐张之万、沈桂芬、李鸿章等进士出身。鸿章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状元为张之万(张之洞族兄),同年有沈葆桢、马新贻、刘郇膏、何璟,郭嵩焘等人。曾国藩对丁未科进士中,颇器重李鸿章,目为“丁未四君子”之一。

道光廿八年(1848) 戊申 廿六岁
鸿章留京师翰林院。

道光廿九年(1849) 己酉 廿七岁
仍留翰林院。兄瀚章拔贡京师,朝考一等(出曾国藩门下),以知县签分湖南。

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 廿八岁
正月十四日(2.23)道光帝崩。廿六日,皇太子奕(时年廿)即位,以明年改元咸丰元年。
四月廿一日(6.1)散馆,与沈桂芬、沈葆桢等同被授编修。
十月一日(11.4)拜上帝会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起事。十二月十日(1851.1.11)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 辛亥 廿九岁
仍留京师,累光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河南南阳等地捻军起事。是年,李瀚章署湖南永定(大庸县旧名)知县。

咸丰二年(1852) 壬子 三十岁
五月,鸿章以大考翰詹二等,获赏文绮。清制:詹事府自少詹事以下、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经数年则特旨考试,谓之大考。分别予以超擢、开题、罚俸、降调或休致四等赏罚。
是年,李瀚章调署湖南益阳县知县,十月末,长沙围解(瀚章助巡抚骆秉章守长沙,抵御太平军)后,始赴任。
十二月廿二日(1853.1.30)丁母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奏请练治一军讨伐太平军,是为湘军之始。

咸丰三年(1853) 癸丑 三十一岁
正月,太平军弃武汉,沿长江东下,占领九江后,大举入皖。
正月廿五日(3.4)朝命准李鸿章及袁甲三(袁世凯之从祖父)随同工部侍郎吕贤基赴安徽帮办团练防剿事宜。
二月,鸿章抵庐州,入署抚周天爵幕。不久,随周在颍州、定远一带堵防皖北捻军。
二月廿日(3.29)太平军占据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
五月,李鸿章率勇千人御太平军于和州裕溪口。这是李初次与太平军接触。
七月,李鸿章所部团勇败太平军于运漕镇。七月廿一日,奉旨赏加李大品蓝翎。
八、九月间,李转战于柘皋、巢湖、无为之间,并克复东关,为建立战功之始。
十月廿九日(11.29)太平军胡以晃、曾天养部攻占舒城,吕贤基投水死。李鸿章率所部团练退保合肥。
十一月,李文安奉命回籍募勇防剿太平军。
十二月四日(1854.1.2)李鸿章召集团练,驻罔子集。三日后,舒兴阿统援兵至此,鸿章谒舒,请速进援,不允。
十二月十七日(1854.1.15)太平军攻陷庐州省城,巡抚江忠源、布政使刘裕珍战死。李鸿章因请援兵在外免难,家园被太平军所毁。李不久入皖抚福济幕。
是年,李瀚章调署善化知县,曾国藩檄其总理粮台,为瀚章参与曾幕之始。

咸丰四年(1854) 甲寅 三十二岁
正月廿八日(2.25)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督湘军自衡州出发讨太平军。
二月,太平军陈玉成部由巢湖进攻合肥,李文安率张树声、吴疏芬等击败之,后叙功以知府用。
十二月十五日(1855.2.1)李鸿章攻克安徽含山县城,自是有知兵之名,后以功赏加知府衔,换花翎。

咸丰五年(1855) 乙卯 三十三岁
四月十六日(5.31)退守山东茌平冯官屯的李开芳被僧格林沁擒杀,北伐太平军全溃。
五月廿三日(7.6)李文安卒于合肥军次,年五十五。
六月十三日(7.26)副都统忠泰攻巢县之师全军覆没,忠氏仅以身免。李鸿章因在丧次,未及于难。
十月初一日(11.10)李随总兵郑魁士、提督和春、皖抚福济克复庐州府。是年,弟李昭庆之子经方生。经方后为李鸿章嗣子。

咸丰六年(1856) 丙辰 三十四岁
三月廿三日(4.27)皇长子载淳(即日后之同治帝)生,母懿嫔那拉氏晋封懿妃。
八月四日(9.2)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杀东王杨秀清及其党属三千余人,又闭城大索,旬日未止,是为天京内讧之始。
九月,李鸿章随福济等先后克巢县、和州、东关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

咸丰七年(1857) 丁已 三十五岁
正月,晋封懿妃那拉氏为懿贵妃。
二月,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合师追击清军于桐城、舒城,鸿章部团练败散。奉母北逃。
十一月十四日(12.29)英法联军五千六百余人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

咸丰八年(1858) 戊午 三十六岁
七月,太平军再次攻占庐州,焚毁李鸿章祖宅。
十二月十日(1859.1.13)李鸿章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

咸丰九年(1859) 己未 三十七岁
二月十二日(3.16)曾国藩由建昌拔营,十六日,移驻抚州。
三月十八日(4.20),鸿章自南昌行抵抚州。
五月十一日(6.11),随曾国荃率副将朱品隆等军二千八百人,自抚州进兵景德镇,从参军事。
六月十四日(7.13)曾国荃等三路进击,攻克景德镇。翌日,又克浮梁县城。太平军杨辅清所部逃往建德、祁门。
七月十六日(8.14)鸿章复回国藩幕,掌管文案。
八月廿日(9.16)袁世凯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县张营。
九月初四(9.29)鸿章随国藩由武昌抵黄州,与胡林翼会商四路进兵皖省之计。
十月廿四日(11.18)鸿章奉旨授福建建延郡遗缺道,仍留曾幕,未赴任。
十一月十三日(12.6)随曾国藩驻军安徽宿松,英王陈玉成屯军太湖、潜山与之相持。

咸丰十年(1860) 庚申 三十八岁
闰三月十六日(5.6)陈玉城、李秀成等攻陷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清将张国等败退。同月廿九日,太平军又攻陷丹阳。
四月十三日(6.2)美国人华尔(F.T.Ward)得上海巨商杨坊及苏松太道吴煦之助,募外人组织洋枪队防卫上海,为“常胜军”之嚆矢。
四月十九日(6.8)清廷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率所部兵勇赴苏州(无锡、苏州分别于本月十日、十三日为李秀成攻占),保东南大局。
六月廿四日(8.10)实授曾为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曾节制。
十二月十日(1861.1.20)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

咸丰十一年(1861) 辛酉 三十九岁
四月初一日(5.10)曾国藩驻军皖南东流,规划救援安庆。六月六日(7.13)鸿章抵东流,重入曾幕。
四月廿一日(5.10)太平军陈玉成部先锋程学启,在安徽集贤关降于湘军曾贞斡(国藩幼弟)。
七月十七日(8.22)咸丰帝崩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年三十一。次日,新帝特谕尊皇后及生母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太后。廿九日,定年号为“祺祥”。
八月初一日(9.5)曾国荃克安庆。
八月廿六日(9.30)湖北巡抚胡林翼卒于武昌,予谥文忠。
九月三十日(11.2)谕王公百官等,载垣、瑞华、肃顺等人罪状,解任拿问,派恭亲王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并会议具奏皇太后垂帘之仪。
十月五日(11.7)改定年号为同治。
十月十六日(11.18)上海官绅厉学潮、钱鼎铭乘外轮抵安庆,谒曾国藩,呈递沪绅公启私函,陈述沪上饷源可恃,殷望援师。十九日,曾、李商救援江苏之法。
十一月一日(12.2)帝奉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十一月廿五日(12.26)曾国藩奏保李鸿章堪任江苏巡抚,左宗棠可充浙江巡抚。是月,曾国藩募练皖北之勇,名曰淮军。
十二月十八日(1862.1.1)李秀成率兵自抚州向松江、上海进发,通告人民归顺,劝洋商两不相扰,否则施以杀戮。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 壬戌 四十岁
正月初一日(1.30)朝命曾国藩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正月廿四日(2.22)李鸿章组成淮军数营,集合于安庆,仿湘军成规,订立营制。
二月初四日(3.4)鸿章随曾国藩检阅所部淮军。
二月廿八日(3.28)上海官绅钱鼎铭等,乘轮抵安庆,告以筹银十八万两雇洋轮七艘,分三次潜载淮军赴沪。次日,曾国藩、李鸿章会商后允之。
三月八日(4.6)李鸿章率淮勇二千余人,由安庆乘轮启行,初十日抵沪。十四日,淮勇第二起由安庆启行。
三月廿七日(4.25)命李鸿章署江苏巡抚,并令体察洋人之性,设法笼络;镇江为大江南北关键,宜于上海事宜,布置稍定后前往驻扎,为规复名城之计。是月,曾国藩建节于安庆,控驭十道之师。
四月十二日(5.10)至十四日,参将李恒嵩等会同英法兵攻克青浦县城,暂擒四千余。李鸿章奏请褒奖中外有功人员,华尔请以副将补用。十七日,陈玉成突围往寿州,为苗沛霖所诱擒。(陈于五月八日被凌迟处死,年仅二十六岁)。廿二日英法军及常胜军克复柘林城。次日,清军收复奉贤县城。廿八日英法提督率西兵并挟留防兵勇及文武官员撤出嘉定,退回上海。嘉定为李秀成所占。
五月初一日(5.28)南江城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刘玉林、方有才三人率众万人,投降淮军将领刘铭传、潘鼎新。初五日,该部会同刘铭传军收复川沙厅。
五月初四日(5.31)曾国荃得彭玉麟水师之助,进逼南京,扎营雨花台,是为湘军攻金陵之始。
五月廿一日(6.17)虹桥之战。太平军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率军五六万攻打李鸿章新桥军营,李亲率郭松林、张遇春、滕嗣林等,分三路进援,于徐家汇之九星桥一带,败太平军,杀三千余人,太平国退回泗泾。廿三日,李鸿章乘胜进攻泗泾,太平军退向昆山、青浦。松江告肃清。对虹桥、泗泾之战,李颇感得意,在致曾国藩信中称:“此极痛快之事,为上海数年军务一吐气也。……有此胜仗,我军可以自主,洋人可以慑威,吾师可稍放心,鸿章亦敢于学战。”
六月初八日(7.4)黄翼升率淮阳水师抵沪。
六月十五日(7.11)京师同文馆成立,延英人包尔腾(Burdon)为教习,选八旗子弟数人学习。然而,“同文馆之设,谣言甚多。有对联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翁文恭公日记)
六月廿一日(7.17)淮军潘鼎新、刘铭传等营会同华尔所率常胜军克复金山卫城,浦东全境肃清。
七月初七日(8.2)李秀成亲率三千人西援南京。
七月初八,常胜军、常捷军等攻占浙江余姚。十五日(8.10)淮军会同常胜军克复青浦县城。十九日至廿五等日,太平军慕王谭绍洸部两万余人,反攻青浦,不成。
八月初一日(8.25)各路(苏州、昆山、嘉兴等地)太平军环攻清军北新泾营盘,距上海仅十余里。李鸿章督刘铭传、程学启、华尔、李鹤章、郭松林等各路兵勇救援,与太平军谭绍洸、蔡元隆等剧战。太平军败走嘉定,北新泾解围。
八月廿七日(9.20)华尔率常胜军攻克浙江慈溪。但华尔被击伤,次日死于宁波。常胜军后交美国人白齐文接管。
九月二日(10.24)淮军会同常胜军、英法兵再克嘉定。
九月三日(10.25),太平军侍王李世贤自浙江援救天京,合李秀成军,号八十万,重重围困曾国荃之湘军。初五,曾国荃发万人出壁击杀太平军八千余人。
九月廿二日(11.13)李鸿章亲临前线调度,督官军与太平军慕王、听王、朝王等会战,歼擒太平军一万四千余人,为李东征以来第一次大捷。
十月初五(11.26)曾国荃引军出击,大败李秀成、李世贤连营环攻天京城外雨花台之军。二李撤围而去。
十月十二日(12.3)实授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十一月十五日(1863.1.4)白齐文自松江抵沪,索饷不遂,痛打杨坊,抢去洋银四万余元。李鸿章即将白斥革,商请英提督士迪佛立弹压调解。廿五日,李与士迪佛立订统带常胜军章程十六条,暂交英军参谋奥伦管带,以后交由戈登统领。
十一月廿八日(1.17)常熟、昭文的太平军守将骆国忠献城降清,并于次日会同淮军水师,攻克福山要口。李秀成闻讯后,立即率大部围常熟、昭文。
十二月下旬,淮军、常胜军为救应常、昭,分攻太仓、福山,失利,常胜军撤回松江。
是年,李鸿章因四十无子,乃以幼弟昭庆之子经方为嗣。

同治二年(1863) 癸亥 四十一岁
正月廿二日(3.11)李鸿章奏请于上海、广州、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二月十日奉旨准就上海敬业书院改设,即广方言馆。
是月,李鸿章之亲兵护卫营(即张遇春之“春”字营)成立炮队(二百人),为中国炮兵制度之发轫。
二月七日(3.25)戈登正式接统常胜军。十八日(4.5)淮军、常胜军合力攻克福山,次日,常熟、昭文围解。
三月初九(4.26)守太仓的太平军会王蔡元隆诈降,击伤淮军统领李鹤章。戈登带常胜军增援,于本月十五日攻入太仓,大肆杀戮太平军。
四月初四(5.21),李在致曾国藩信中,论及洋务最难着手,希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并谓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日本即是证明。
四月十四日(5.31)清军攻克昆山、新阳县城,斩获太平军二三万人。廿二日(6.8)黄翼升、刘铭传等攻克江阴县属杨库汛城。
五月十一日(6.26)李鸿章奏上“分路规取苏州折”。十五日(6.30)湘军水陆攻克九洑洲,长江水路大通。
六月十四日(7.29)程学启、戈登等克复吴江、震泽,切断苏、浙太平军联络。廿二日(8.6)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害于成都,年三十三。
七月十三日(8.26)淮军攻克枫泾。廿九日(9.11)李鸿章亲督各军,攻克荡口镇,追太平军纳王郜永宽败众至苏州城外。
八月初一(9.13)李鹤章、刘铭传等攻克江阴,太平军广王李恺顺败走常州。十一日(9.23)忠王李秀成偕侍王李世贤自天京返苏州,谋解城围。十六日(9.28)淮军、常胜军攻占苏州东南水陆要区宝带桥。
八月三十日(10.12)至九月二日,淮军进攻无锡,分路击败李秀成部。
九月十二日(10.24)清军攻占苏州盘门外五龙桥。十五日,程学启、戈登移军吴江攻击浙江太平军,获胜。二十日,又攻克苏州齐门外蠡口的太平军营。
九月廿七日(11.8)李鸿章函复徐树铭,谓“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堂堂华夏,积弱至此,岂一人一时所致,抚髀太息而已”。是月,无锡官军攻击后安、安镇、梅村、西仓、茅塘桥等地太平军,获胜,活捉李秀成军师、户部尚书李生香。
十月五日(11.15)曾国荃部尽占南京城东南要隘。十五日,进屯金陵城东孝陵卫。
十月二十日(12.1)李秀城率部万余人离开苏州。廿四日(12.5)苏州守将纳王郜永宽杀害慕王谭绍洸,与康王汪安均、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佳等以苏州降于清总兵程学启。廿六日(12.7)李鸿章允程学启杀降将郜永宽等八人。李鸿章于禀母函中称“尽杀云官等八伪王及其党数百人,此事虽太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曾国藩于十一月廿三日日记中评曰:“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殊为眼明手辣。”苏州之克,李被赏太子少保衔,并赏穿黄马褂。
十一月二日(12.12)李鹤章、郭松林、刘铭传等攻克无锡、金匮,生擒潮王黄子漋父子。
十一月十日(12.10)李秀成自丹阳返天京,劝洪秀全放弃天京,进取西北,与陈得才相会,被洪严词拒绝。
十一月廿八日(1864.1.7),清总兵程学启、道员吴毓芬等攻克浙江嘉兴,郛王陈占榜等投降。
十二月廿日(1.28),曾国藩在安庆试航蔡国祥、徐寿等自造之轮船“黄鹄”号。

同治三年(1864) 甲子 四十二岁
正月廿二日(2.29),曾国荃军合围金陵。
二月一日(3.8)溧阳太平军守将投降清军,侍王李世贤往湖州。十八日(3.25)淮军程学启部攻克浙江嘉兴。廿四日(3.31),左宗棠军、浙江布政使蒋益澧会同洋将德克碑攻克杭州,道员唐国器克余杭。
三月初七日(4.12)淮军大破太平军于江阴、常熟间,太平军退回常州、丹阳。初十日(4.15)李鸿章抵常州,布置攻城军事。廿二日(4.27),刘铭传、戈登等开炮猛攻常州,太平军英勇抵抗,淮军与常胜军伤亡达一千五六百人。
四月六日(5.11)李鸿章督淮军各部及戈登等攻入常州,生擒护王陈坤书、佐王黄和锦,大肆杀戮太平军。常州之克,清廷赏李鸿章骑都尉世职。
四月八日(5.13)丹阳太平军内乱,英王叔陈时永被杀,清军入城。江苏仅余金陵为太平军所占。廿七日(6.1)洪秀全死,年五十二。死前尚下诏称,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天兵,保固天京。李秀成秘不发丧,虽守军亦不知。后由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李为辅国军师兼通天大主帅。
是月,李鸿章致书总署(即总理衙门)称: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中国亦应亟图自强,觅制器之器,专设一科取士。
五月中旬,丁日昌署理苏松太道,兼管海关及通商交涉事务。
六月十六日(7.19)浙江巡抚曾国荃督总兵李臣典等自地道炸塌天京城垣二十余丈,朱洪章、萧孚泗等分部自缺口抢入,金陵九门皆破,李秀成拥幼主冲出天京,被曾国荃军截击,彼此相失。李秀成及洪仁达(天王之兄福王)于十九日被萧孚泗搜获。干王洪仁玕等护幼主走安徽广德。太平军守军及官员一万余人皆死,无降者。湘军大肆焚掠,城内三日三夜火光不息。廿五日(7.28)曾国藩自安庆乘轮抵金陵,亲讯李秀成。二日后,曾命李书写供状,至七月六日毕,约五六万字。廿九日(8.1)以金陵克复,廷旨赐封李鸿章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爵。
七月六日(8.7)曾国藩杀李秀成于金陵,李时年四十。次日,曾驰折奏洪秀全、李秀成二“贼酋”分别处治(六月廿八日焚洪秀全尸),幼主洪福瑱查无实在下落,李秀成供词抄送军机处,以备查考。
七月廿七日(8.28)淮军潘鼎新、刘秉章等部会同湘军蒋益澧等攻克浙江湖州府城。廿九日,刘铭传等攻克安徽广德州城,幼主先后逃至安徽宁国、绩溪、江西玉山一带,九月廿五日被擒。
九月十一日(10.11)李鸿章函复陈廷经,谓中国宜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函中去:“鸿章所深虑者,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盱衡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炮,革去分讯,化散为整,选用能将,然后绿营可恃。海口各项艇船师船,概行屏逐,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装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中士大夫,不深悉彼己强弱之故,一旦有变,曰吾能御侮而破敌,其谁信之?狃于目前小胜,谓内贼不足平,外患亦不足虑,其又能自信耶?”
九月十八日(10.18)总署复李鸿章,赞同在沪设厂,并望讲求驾船之法。
九月廿五日(10.25)沈葆桢饬席宝田以精毅军追洪福,于江西石城荒谷中将洪抓获。随即将洪押往南昌,十月十日凌迟处死。
十月八日(11.6)朝命曾国藩往皖鄂交界,督军防堵从湖北东下的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及捻军,命李鸿章前往江宁,暂署两江总督。
十一月初六日(12.4)江南乡试,李鸿章迎同正副考官刘琨、平步青入闱监临。
是年,子李经述生。

同治四年(1865) 乙丑 四十三岁
正月十八日(2.13),李鸿章函复郭嵩焘,谈及:
(1)僧邸(僧格林沁袭郡王爵)屡溃于豫,而于南军枘凿过甚。数万败捻,长驱河、汝,谁敢攘臂以争之者!
(2)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日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
(3)沪市消落,常镇数百里久无人烟。
二月初十日(3.7)朝命李瀚章为湖南巡抚。
四月廿一日(5.15)郭松林、杨鼎新等援闽淮军、会合浙军,克复漳州府城,李世贤逃遁。同日,曾国藩奉廷寄,一等侯之上加毅勇二字,李鸿章伯号为肃毅。
四月廿四日(5.18)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中伏身亡,捻势益张。廿九日,朝命曾国藩赴山东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五月初四(5.28)朝命曾国藩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初六日,李鸿章奏片密陈制捻之策:宜令直、东、皖、豫各省居民,坚壁清野,官督民团,各省整练步队劲旅,扼要扎营邀击,并多练马队,以便兜追剿办。
六月一日(7.23)因侍郎殷兆镛等疏劾李鸿章横征暴敛,李乃复奏,陈述苏省抽厘助饷之苦衷,并无操切朘削之情事。盼于用人,听言两端,推求实济,坚持定见,务存远大之谋。疏中有云:“士大夫习为章句帖括,嚣嚣然以经术自鸣,攻讦相尚,于尊主庇民,一切实政,漠不深究。误訾理财之道为朘利,妄拟治兵之人皆怙势,颠倒是非,混淆名实,论事则务从苛刻,任事则竞趋巧伪。一有警变,张皇失措。俗儒之流弊,人方之败坏因之,此最可忧。”
八月初一日(9.20)李奏请置办上海虹口洋人铁厂机器,与丁日昌、韩殿甲旧有两局,归并为江南制造总局,责成丁日昌督察筹划。
十二月廿二日(1866.2.7)左宗棠会鲍超部及粤军克复广东嘉应州城,平定入粤太平军。

同治五年(1866) 丙寅 四十四岁
二月,诏命淮军统领员外郎李昭庆率马队赴豫协剿,翰林院侍讲学士刘秉璋赴曾国藩军营襄办军务。
六月三日(7.14)从左宗棠奏,诏许于福州设厂(马尾船政局)试造轮船。
八月廿三日(10.1)因捻军自豫东入鲁,河防无成,曾国藩奏请饬令李鸿章带两江总督关防出驻徐州,与山东巡抚阎敬铭会办东路剿捻军务,湖北巡抚曾国荃移驻南阳,与河南巡抚李鹤年会办西路剿捻军务。曾国藩自驻周家口,居数省之中,便于联络呼应。
八月廿八日(10.6)设立天津机器局,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
九月十二日(10.22)捻军在河南陈留杞县分为两枝,任柱、赖文光等东北走,是为东捻;张宗禹(总愚)、邱远才西南走,是为西捻。
十月十六日(11.22)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东乡翠亨村。
十一月初一日(12.7)命曾国藩回两江总督本任,授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曾对剿捻未竟全功,颇以为憾,“每与人谈论,自称打捻无功之人”。廿三日(12.29)李鸿章在徐州接任钦差大臣。
十二月廿一日(1867.1.26)东捻军大败淮军于湖北德安,击毙总兵张树珊。

同治六年(1867) 丁卯 四十五岁
正月十一日(2.15)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匪事宜,调李瀚章为江苏巡抚,署理湖广总督。
正月十五日(2.19)赖文光等大败刘铭传军于湖北安陆尹隆河。鲍超军赶至,合击解围,清军始转败为胜。
二月初三(3.8)李鸿章自徐州启行入豫,十二日行抵陈州府南六十里之周家口驻扎。
四月初五(5.8)周盛波、周盛传以马步十营,败东捻于信阳,任柱等南入鄂。
五月初八日(6.9)东捻自河南入山东曹县境内,淮军追剿不及。十二日(6.13)东捻自山东郓城至东平戴庙,过运河,袭败王心安部,突破运河东岸长墙。济南戒严。
五月十八日(6.19)李鸿章由周家口启行,赴归德,廿二日抵达。廿四日上奏,用刘铭传、潘鼎新反守运河西堤蹙“贼”于登莱海隅之议,为殓“贼”上策。廿七日(6.28)东捻过山东潍县,趋莱阳。廿九日,李鸿章自归德行抵济宁。
七月廿日(8.19)东捻赖文光又击败王心安部,由海神庙扑渡潍河,胶莱防溃。廿六日,李鸿章由济宁抵济南,得胶莱败状,饬各部拦剿并回顾运防。
八月十一日(9.8)李抵台儿庄,布置运河防务。
九月十一日(10.8)东捻自江苏邳州复入山东郯城。廿九日(10.26)李鸿章自台儿庄驰抵济宁。
十月十七日(11.12)刘铭传部大败赖文光、任柱于山东潍县之松树山,东捻南走。廿四日(11.19)提督刘铭传等再次大败东捻于江苏赣榆,任柱为部下潘贵升所害。
十一月廿日(12.15)清军败东捻于山东胶州。廿九日,复大败东捻于寿光南北洋河、巨弥河间。
十二月十一日(1868.1.15)东捻赖文光突过六塘河防至扬州,为道员吴毓兰所擒,十六日被害于扬州。东捻平。

同治七年(1868) 戊辰 四十六岁
正月十二日(2.5)以西捻张总愚入直隶,京畿震动,诏责直隶总督官文,陕甘总督左宗棠交部议处,钦差大臣李鸿章应援不力,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世职,河南巡抚李鹤年革去头品顶戴。同日,李鸿章以叠奉初一、初四、初七、初八等日逾旨,调率各军迅赴河北进剿,奏上筹剿张总愚捻股折。其中云:“办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今欲绝贼粮、断贼马,惟有苦劝谕直隶、山西、河北绅民,赶紧筑圩寨,一有警信,收粮草牲畜老弱壮丁于内,既自固其身家,兼以制贼死命。……如果十里一寨,贼至无所掠食,兵至转可买食,贼虽流而其技渐穷,或可克期扑灭。伏乞皇上特领训谕,谆嘱地方官绅妥速筹办。”
正月十五日(2.8)以捻北趋,京师戒严,命恭亲王会同神机营王大臣办理巡防事宜。
二月五日(2.27)旨令各统兵大臣并各督抚均归恭亲王等节制。
二月初十(3.3)李鸿章自东昌督队抵德州。十六日(3.9)郭松林等败张总愚于平安城下。廿三日(3.16)又败捻于饶阳境内,袭斩怀王邱德才、幼沃王张五孩等。廿八日捻军由钜鹿磁州境内走脱。李在致曾国藩函中称:“千里平原,无一圩寨,张总愚叔侄兄弟带队,真成死党,殄灭非易,焦灼曷任。”在致左宗棠等人的函中称西捻军“万骑飘忽,往来无定”“或谓可即殄灭,爰翅梦呓”。
三月初二(3.25)李鸿章自景州启行,四月抵冀州,初十日又移驻大名,十四日驰抵开州。
三月廿日(4.12)捻军由延津东北向,廿五日由东昌渡过运河。
三月廿五日(4.17)李在致曾国藩函中称:“近知此事仍非择地圈制不得了局,奈四顾旁皇,无处下手,只得随队寻贼而已。直境柴草维艰,兵与贼皆取资于民,千里无寨,所过已如梳篦,故民仇兵甚于仇敌,久必不堪设想。鸿章从军十六年,此为下下签。”
四月四日(4.26)以捻逼天津,总署照会英法舰队助防。六日(4.18),李鸿章自开州抵东昌,建防守黄、运,蹙“贼”海东之议。十二日(5.4),又进驻德州,郭松林邀击捻军于吴桥,东光、南皮、沧州、静海、天津等地。十五日(5.7)以捻扰天津,李鸿章、左宗棠均降二级留任。十九日(5.11),李会各军分防运河。廿四日(5.16)朝命限李、左于二个月内肃清捻军。廿九日(5.21)李、左会于德州桑园,筹商堵剿事宜。
闰四月廿三日(6.13)以一月限满,捻乱未平,李鸿章、左宗棠交部严议。次日,以盛京将军都兴阿管理神机营事务,授为钦差大臣,赴天津等处剿捻,以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帮办军务。李于五月四日致曾国藩信中说:“……以不合时宜之人,师久无功,动辄得咎。……内意尚无轻弃季老(指左宗棠)与鸿章之说,真成一国三公。日久不灭,徒为众贼所笑。”
五月十三日(7.2)播鼎新破捻于临邑。廿五日(7.14)郭松林败捻于海丰。廿七日(7.16),周盛波等设伏击捻于吴桥,又袭击捻军于距德州七十里之杨丁庄,杀张总愚之侄张三彪。
六月初四(7.23)江南制造局第一号轮船恬吉号竣工。曾国藩登船试航。
六月初七(7.26),郭松林、潘鼎新败捻于沙河,追抵商河城下,张总愚受伤逃脱。十六、十七日间,张总愚至德州,抢渡运河受阻,回德平。廿八日(8.16)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袁保恒(袁甲三之子)围歼西捻张总愚于山东荏平县南镇,张投徒骇河死,西捻平。
七月初十日(8.27)以捻乱平,除降革处分均予开复外,李鸿章赏加太子太保衔,并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左宗棠赏加太子太保衔。十一日(8.28),命左、李来京陛见。十六日(9.2),淮军分起凯旋南归。廿日(9.6)调曾国藩为直隶总督,马新贻为两江总督。
八月廿日(10.5)李鸿章抵京。赐紫禁城内骑马如仪。李在京约一月,与各权贵往来。建议郭嵩焘不宜放废,应召用京秩。
九月十二日(10.27)李鹤章之子与曾纪泽长女订婚。
十一月初四日(12.17)曾国藩由金陵启程北上,次子纪鸿从行。
十二月初四日(1869.1.6)李鸿章函复何璟,明正即赴鄂接篆,请商同郭柏荫代为敦请幕友。

同治八年(1869) 己巳 四十七岁
正月初十日(2.20)李鸿章自皖奉母登舟启行赴鄂。十六日(2.26)抵湖北省城武昌。十九日(2.29)接任湖广总督。
三月初九日(4.20)李鸿章函告沈桂芬,楚界哥老会众伏匿为患。(哥老会党活跃,蔓延至军营中。与其后马新贻被刺、同盟会革命势力之扩张,均不无关连。)
六月初六日(7.14)李鸿章函刘铭传,劝其“多读古人书,静思天下事,乃可敛浮气而增定力,窃愿吾党共勉之。好公之才识声望,断非终老林阿者,及此闲暇,陶融根器,后十数年之世界,终赖扶持,幸勿放浪自废为祷”。
八月十八日(9.23)旨命李鸿章会同四川将军崇实,总督吴棠,查办酉阳教案。
九月初五日(10.9)命李鸿章派员驰赴贵州,会同巡抚曾壁光查办遵义教案。
十月初三日(11.6)李奏上“查复吴棠参案折”,谓吴忠厚廉洁,官声尚好,所参赴任扰索,收受规礼,卖缺卖差,调济私人各节,均属空言。同日,又奏上“查复川、黔教案折”,认应将酉阳倡乱之首犯按律治罪。
十一月三十日(1870.1.1)李鸿章在重庆将酉阳教案主犯何彩斩决正法,余犯分别惩究。
十二月初二日(1.3)奏报,已与主教梅西满议结酉阳教案,赔银一万八千两,补偿被焚之教堂。
十二月初七日(1.8)命李瀚章督办贵州军务,以李鸿章署湖广总督。

同治九年(1870) 庚午 四十八岁
正月十三日(2.12)李奏上遵旨援黔大略折,谓有饷项,地势等情,采办转运之三难,不能贸然前往,俟李瀚章到鄂交替,后路筹有规模,即行起程,请勿责以时效。
二月十六日(3.17)谕命李鸿章先行统兵入陕,扫除入陕之回。
三月廿四日(4.24)李起程赴襄阳。四月初十(5.10)抵达。
四月廿四日(5.24)自襄阳起程,五月初八(6.6)抵洛阳。五月十六日(6.14)驰抵潼关暂驻。
五月廿五日(6.23)命曾国藩前赴天津查办教案事件。
六月初六日(7.4)曾由保定赴天津办案。初十日抵津,晓谕士民,严戒滋事。
六月十二日(7.10)李鸿章自潼关启行,廿七日(7.25)抵西安。
六月廿八日(7.26)以曾国藩病重派毛昶熙往津,并命苏抚丁日昌赴津,会办教案。法国兵船到津,着李鸿章移缓就急,酌带郭松林等军,克日驰赴近畿驻扎。
七月初五日(8.1)李上“遵旨带军赴直折”,称已传知郭松林、周传盛等克日分别启程。初七日(8.3)李先带亲军八营由西安进发。十一日(8.7)抵潼关。十四日渡黄河,拟由晋省取道井径入直。
七月廿五日(8.21)李函丁日昌,谓津案结后,自强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台及北塘等处应驻重兵,长江以炮台为经,轮船为纬。但保津畿长江自固根本,外人必不敢轻视。
七月廿六日(8.22)两江总督马新贻为张文祥所刺,翌日卒,年五十。
八月初三日(8.29)上谕直隶总督着李鸿章调补。同日,调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以李鸿章为湖广总督。
八月初七日(9.2)李鸿章行抵正定,十二日(9.7)行抵保定。十四日(9.9)函曾国藩云:“鸿章冒暑远行,莅省后委顿异常,不得不略为休息。兼以初政即犯众恶,嗣后诸难设施。尊处能将凶犯议抵,依限议结。计鸿章到津接替,此外未了各事,必为一力担承。”深懂为官之道。
八月廿五日(9.20)李抵天津。
九月初六日(9.30)曾国藩交卸直隶总督关防印信与李鸿章。
十月十二日(11.4)李鸿章接办天津机器局。
十月廿日(11.12)清廷准工部尚书毛昶熙所奏,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着归直隶总督经管,颁给钦差大臣关防,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扎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天津如遇要件,亦不拘封河回省之制。
闰十月十六日(12.8)李鸿章在天津启用钦差大臣关防,接办洋务。

同治十年(1871) 辛未 四十九岁
四月初一日(5.19)李鸿章函告曾国藩,商留操江轮(江南制造局第二号轮船,同治八年四月竣工)驻巡北洋,开派幼童出洋事宜。
五月初五日(6.22)李致函王凯泰,谓中士不能自强,处处皆我敌国,又何东西之分?天津建筑新城,顷始勘定在西沽、丁字沽之间。
五月初九日(6.26)李鸿章、曾国藩联名致函总署,宜选聪颖子弟赴美肄业,以收自强久大之效。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肄习十五年后挨次回华,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正可及时报效。
五月廿二日(7.9)李奉上谕,派为全权大臣,办理日本通商条约事务,并派应宝时、陈钦随同帮办。
五月廿三日(7.10)李鸿章函复丁日昌云:“吾弟才识心力什倍庸众,岂终为山中人哉!此等毁誉(王家璧于同治九年上奏诋毁丁媚外,谓丁有鬼奴之称),不过缘非科目翰林而起,今世乏才,岂乏翰林科目耶!”
七月初八日(8.23)李与日本使臣大藏卿伊、达宗城等议定中日通商条款。日使坚执仿照西约一体均占,李鸿章、应宝时、陈钦等多番论辩,力拒其入内地通商之请,颇见交涉之技巧。廿九日(9.13)李与伊达将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在天津画押钤印。
十月十一日(11.23)李鸿章饬凌焕集隶南洋通商成案,明年春夏间斋回天津,添入北洋各案,以为今后办理洋务参考之助。

同治十一年(1872) 壬申 五十岁
二月初四日(3.12)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以中风卒于金陵,年六十二。朝廷追赠太傅,予谥文正。子纪泽承袭侯爵。命何璟署两江总督。
三月廿九日(5.6)日使外务大臣柳原前光抵天津,要求改订上年条约。李鸿章避不接见,饬令陈钦等先与日使往复辩驳。
四月初八日(5.14)李函复黄彭年云:“日本议约甫定,忽又派人来津商改,狡黠可恶。……该国上下一心,皈依西土,机器、枪炮、战舰、铁路,事事取法英美,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积弱至此,而强邻日逼,我将何术以处之?有昆山王学博,于吴乱时避地香港,陷身异域,辑《筹海刍言》一册,因人转呈,抄奉台览,可作奇书观也。”初九日(5.15)接见日使柳原,拒改约之请。
五月十五日(6.20)上奏,称:制造轮船,不应裁撤。中国自强之道,在乎师西人之所能,夺其所恃。并论宜用西法开采煤铁,以开利源,兼可养船练兵。
六月十一日(7.16)授李鸿章为武英殿大学士,仍留直督任。
七月初九日(8.12)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由陈兰彬、容闳率领,自上海启行。
九月十一日(10.12)李函丁日昌云:“仆每恨今世学人,侈诩著述,毫无实济,误尽苍生。又自恨久霸尘网,招不学之诮,未免矫枉过正。来示谓天下大局日难一日,人才风尚日坏一日,二语实已勘破机关。……电线由海至沪,似将盛行。中土若竟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闻此议者鲜不咋舌。吾谓百数十年后,舍是莫由。公其深思之。”
九月十五日(10.16)同治帝大婚,立阿鲁特氏(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为后。“时备办大婚,费已千万”。
十一月廿三日(12.23)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分运江、浙漕粮,以利国计民生。
十二月十六日(1873.1.14)轮船招商局成立。

同治十二年(1873) 癸酉 五十一岁
正月廿六日(2.23)同治帝亲政。
二月初六日(3.4)李赴天津筹办日本换约事宜。
四月初四日(4.30)李在天津与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柳原前光等互换中日修好条规通商章程。
五月十四日(6.8)函两江总督李宗羲,谓台湾生番一案,尤觉离奇,日人力小谋大,可为切近之患。
六月初三日(6.27)六弟昭庆死于天津。
六月初五日(6.29)日使副岛种臣、俄使倭良嘎里、美使镂斐迪、英使威妥玛、法使热福理、荷使费果荪,入紫光阁觐见同治帝,行五鞠躬礼,并呈递国书(公使请觐一事,议论已久,台谏纷纷陈奏,强令行中国跪拜之礼。鸿章奉旨交议,认为拒而不见,似于情未洽;纠以跪拜,又似所见不广。第取其敬有余,当恕其礼不足。惟其议立条规,俾相遵守,各使之来,许一见,毋再见;许一时同见,毋单班求见,当可杜其觊觎。至是依鸿章之议。然帝以首开“不跪之臣”之例,颇为抑郁)。
六月十五日(7.9)李函总署,日本觊觎朝鲜有年,如侵高丽则为辽京根本之忧。
九月廿三日(11.12)左宗棠克肃州,平定关内回民起事。
九月廿八日(11.17)为颐养太后,上谕重修圆明园,着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李为此慨叹。在十一月初九致陕抚邵亨豫信中称:“四方甫定,而土木游观之工,纷然井举。民力几何,徒增忧喟!”

同治十三年(1874) 甲戌 五十二岁
正月廿八日(3.16)函复两江总督李宗羲,谓不变兵制,继今以往,营伍竟无用处,内府供亿征求,愈出愈多,实深惴惧。
二月十八日(4.4)日本任西乡从道为陆军中将,台湾生番地事务总督,准备犯台。
三月廿三日(5.7)日军在台湾南部琅桥(恒春)上岸。
四月十四日(5.29)命船政大臣沈葆桢巡视台湾,兼办各国通商事务。李鸿章于十八日函沈云:“……洋人电报谓日本兵已有二千人在台湾东南登陆,起造土垒炮台,按兵不动,谅非虚诳。而子和(李鹤年)前辈既无奏报,总署两接来函,视若淡漠。夏小陶竟有彼自寻衅番界势难禁止之语。生番亦中国百姓,初难禁止,则后将占踞逼处,如俄之黑龙江东界、日之虾夷,骎骎焉大肆蚕食,其若之何!日本自九年遣使来津求约,厥后岁辄一至。弟与周旋最久。其人外貌恂恂恭谨,性情狙诈深险,变幻百端,与西洋人迥异……彼既兴师登岸,其办法亦不外谕以情理、示以兵威二语。”
六月十一日(7.24)李延见日使柳原前光责侵台之事。
七月廿一日(9.1)日全权大使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抵天津,得知李鸿章处口吻无丝毫松劲语气,遂不见李,而于廿五日进京与总署直接谈判。
九月廿二日(10.31)中日台湾事件专约签字,中国承认日本出民为保民义举,赔款五十万两。李鸿章于廿日致沈葆桢函称:“……今乃以抚恤代兵费,未免稍损国体,渐长寇志。……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策。勿如总署所云,有事则急图补救,事过则仍事嬉娱耳。”是月,李筹开磁州铁矿。天津新城建成。
十月廿五日(12.3)日军撤出台湾。
十一月初二日(12.12)李奏筹海防:一、选汰陆军,改为洋枪炮队,改练洋操;二、添购机器,仿造枪炮水雷;三、定造铁甲船,裁撤艇船;四、暂弃新疆,严守边界,以停撤之饷匀作海防用,并拨海防洋税,兴利开矿。暂弛罂粟之禁,加重洋药税厘;五、变通考试,另外洋务进取一格,海防省份设立洋学局,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数门。六、中外一心,坚持必办洋务,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才渐进。同日,李附片复奏十月廿八日文祥折,谓日本志不在小,为中国永远大患,铁甲船、水炮台船等项应速筹,并请派公使驻日,相机控制。
十一月初十日(12.18)帝以天花,命内外陈奏事件由皇太后披览裁定。
十二月初二日(1875.1.9)李被授文华殿大学士,文祥为武英殿大学士,宝鋆为体仁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居大学士之首。李以汉人而居首席阁揆,前所未见)。
十二月初五日(1.12)同治帝崩于养心殿东暖阁。“奉两宫皇太后懿旨,立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时嗣皇帝年甫四龄,即由醇邸移居禁中,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光绪元年,仍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1875) 乙亥 五十三岁
正月廿日(2.25)光绪帝行登极礼于太和殿。
四月廿六日(5.30)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同日诏授沈葆桢为两江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事宜。
五月初七日(6.10)命前江苏巡抚丁日昌赴天津帮同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
七月十九日(8.19)李函沈葆桢,海上水师成军,无钱无人无船,从何措手。部拨四百万有名无实。
八月廿七日(9.26)命丁日昌督理福建船政事宜。
十月廿二日(11.19)盛宣怀来津谒李,建议湖北广济官山煤矿应请官为筹本督办。
十二月十九日(1876.1.15)调李瀚章为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由鄂抚翁同爵兼署。同日,李鸿章、翁同爵奏派直隶候用道盛宣怀试办湖北广济兴国煤铁矿。

光绪二年(1876) 丙子 五十四岁
二月初二日(2.26)日韩订立《江华条约》,日认韩为自主国,韩允日本通商。
二月初七日(3.2)因左宗棠拟借洋款一千万以充西征饷需,沈葆桢复奏,借洋债耗息过多,海关部库均受其害,应于各省关移缓就急。诏命左宗棠筹画具奏。
三月初一日(3.26)以西饷急迫,命户部于库存四成洋税项下拨给二百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三百万两,并准左宗棠借洋款五百万两,以足千万之数,李鸿章对朝廷此举,极不谓然。
三月廿六日(4.20)上奏言:外交之道与自固之谋相为表里。应及时联络德国,师彼长技。已派卞长胜等七人随德国都司李迈协于三月廿一日搭轮赴德国武学院学习。
六月初八日(7.28)命李为全权大臣,即赴烟台与英使威妥玛会商滇案。
七月廿六日(9.13)中英《烟台条约》签字,共三端:一、昭雪滇案,赔款二十万两,遣使谢罪。另议滇缅贸易细则。二、双方官员往来会定礼节条款,各口审断交涉案件须依国籍而定,被告何国之人,即赴何国官员处控告。三、增开芜湖、宜昌、温州、北海四口通商。将来轮船能到之时,重庆亦开为商埠。
八月七日(9.24)李鸿章复曾国荃书,称滇案和局既成而己心力已竭。
九月十四日(10.30)函复刘秉璋,言不谈洋务则无术以支持天下,海防百年可不用,一日不可无备。
十月初,二艘购自英国的二十六点五吨炮船抵津。李命名为龙骧、虎威。
十一月十八日(1877.1.2)盛宣怀等奉沈葆桢之命与美商旗昌公司议定将该公司轮船、码头、栈房并归招商局,共价二百二十二万两。
十一月廿九日(1.13)与沈葆桢会奏,选派李风苞、日意格为华、洋监督,督率闽厂学生三十名于明年正月赴英、法学习驾驶、制造,以裨海防自强之基。

光绪三年(1877) 丁丑 五十五岁
二月末,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自英致函李鸿章,论英国富强之业,实基于交通、铁路、电报、煤矿等,关系民生军计至为重大,殷望李以先知先觉自任,采择上陈,以裨国家。
三月廿一日(5.3)函告丁日昌,俄、土开衅,欧战方始,日本萨马之乱尚无了期,乘此东西洋多事,无暇旁顾,中土厉兵练甲,事有可为。廿六日(5.9)复郭嵩焘书,论修约、设领事、烟台约批准、禁烟、翻译人才诸事。
五月十九日(6.29)函告刘秉璋,天津试设电报成功。“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廿一日致丁日昌函,亦言及电线之事:“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
六月初一日(7.11)复郭嵩焘书,论自强诸务推行之困难。
七月初二日(8.10)左宗棠奏,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新疆宜设行省,改郡县,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七月十四日(8.22)上奏试办张家口外科尔沁铅矿。
九月初一日(10.7)函总署,请用伍廷芳襄办交涉,翻译西律。初三日复吴赞诚书,论“水师人才,浅薄如此。雨生日催购铁甲,有船无人,将焉所恃,可为太息”!
是年,子经迈生。

光绪四年(1878) 戊寅 五十六岁
正月廿六日(2.27)以郭嵩焘兼充法使,李致书慰勉,并赞马建忠“志趣尚好,人亦聪明……可备就近驱策”,且论人才风气之固结不解,积重难返,乃由于崇尚时文小楷误之。
五月廿九日(6.29)上奏在省城建候审公所以收管被告、证人(清代诉讼制度殊欠妥善。尸亲、人证远道跋涉,无人承保,有久押拖毙之虞。李奏所设候审公所,相当于现制之看守所。唯并及于证人,仍不合理,然在当时则已属矜恤之仁政矣)。
六月初,在大沽口勘验购自英国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四炮船。
八月廿五日(9.21)致函总署,复陈华泽信局事,拟先办京城、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
十二月廿三日(1879.1.5)致任道镕书,谓饬停捐例,为近日第一仁政。

光绪五年(1879) 己卯 五十七岁
三月初八日(3.30)日本灭琉球,执其王尚泰以归,改置冲绳县。
四月初八日(5.28)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抵津,访晤李鸿章。
七月初六日(8.23)李夫人病,中医束手,延英医诊治,旋愈。以是倾服西医,聘为家庭医师。
七月初九日(8.26)致书朝鲜前相国李裕元,劝以密修武备,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备御俄国。
八月十六日(10.1)出使俄国钦差大臣署盛京将军、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签订返还伊犁条约十八条(该约使中国丧失伊犁以西以南帖克斯河流域一带沃地,使伊犁成一孤城,赔偿占领费五百万卢布,折合银二百八十万两,又畀以通商,增设领事之权。签约后,崇厚不俟朝令,擅自回国复命。朝议大哗)。
九月初五日(10.19)复曾纪泽书,论琉球、购船、领事裁判诸事。
十月初六日(11.19)往大沽验收续购自英国之四艘炮船,照沈葆桢所拟船名,称为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委派留英回国的刘步蟾等四人管驾。
十月廿八日(12.11)奏报筹购快船、铁甲船,并延洋将教练。
十一月六日(12.18)两江总督沈葆桢卒。遗疏入,追赠太子太保,予谥文肃。十五日(12.27)以刘坤一为两江总督,兼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十二月廿六日(1880.2.6)英、法、美、德各国公使抗议拿问崇厚。

光绪六年(1880) 庚辰 五十八岁
正月初三日(2.12)以廷臣会奏另遣使赴俄,将崇厚所定约章违训越权之宽碍原委,与俄君臣详细剖辨,旨命大理寺少卿曾纪泽兼充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将原议章程再行商办,以期妥协。廿一日(3.1)密谕李鸿章统筹营口烟台海防,彭玉麟、李成谋整顿长江水师,左宗棠筹划新疆防务,刘坤一、何璟、张树声等布置苏、浙、闽、粤海防,曾国蒗等筹备内外蒙古及东三省边防。
正月廿三(3.3)崇厚以增减制书罪定斩监候。俄使向总署严词诘问,声称将下旗返国。
二月十九日(3.29)奏请先购铁甲船二只,以备战守。
三月廿日(4.28)复黎兆堂书,拟设水师学堂,盼饬严复赴津充任教习。
四月十一日(5.19)函总署,请宽减崇厚罪名,以固邦交。
五月初八日(6.15)左宗棠抵哈密,饬各军戒备俄国。廿日(6.27)曾纪泽电总署,祈戒边师勿与俄挑衅。
六月初五日(7.11)从李鸿章奏,另向英国订造铁甲船二只。
六月廿四日(7.30)曾纪泽抵俄都圣彼得堡,邵友濂、刘麒祥、马格里、日意格等偕行。
八月十二日(9.16)鸿章奏,请设南北洋电报。十四日旨命李鸿章筹办,明年五月兴工,十月底成。
九月,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
九月廿二日(10.25)李传见朝鲜赍奏官卞元圭,笔谈良久,劝朝鲜与西洋通商,以杜俄、日阴谋,并议定朝鲜选派弁兵来津学习机器操练章程。
十一月初二日(12.3)刘铭传奏请借洋债试办铁路,与本年议修之电线相辅而行,于漕运用兵均有利,可合十八省为一气。
十一月廿六日(12.27)李奏派丁汝昌、葛雷森(洋员)督同管驾林泰曾、章师敦、郭世昌及弁兵、舵手、水手等二百余名赴英验收新购超勇、扬威两快船,驾驶回华。
十二月初一日(12.31)李奏请依刘铭传议,建筑铁路,大利约有九端。但借洋债宜与明立禁约,不得干预吾事,不准洋人附股,不准指定关税归偿,并主张开山西泽潞一带煤铁矿,俾与铁路相济为功。
十二月廿二日(1881.1.21)复王闿运事,论变法之必要。书中有云:“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国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十二月廿九日(1.28)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署大臣沈桂芬卒(沈与李鸿藻为中枢两大势力,且代表南北之争,沈对李鸿章颇予支持。沈卒后李鸿藻势大增,李鸿章处境日益艰难)。
是月,三弟鹤章卒。

光绪七年(1881) 辛巳 五十九岁
正月廿六日(2.24)曾纪泽与俄国改定《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南路帕克斯河流域地,删去西安、汉口通商,废松花江行船,赔款九百万卢布,天山南北路俄商贸易改为暂不纳税。
三月初十日(4.8)慈安皇太后崩,年四十五。谥曰孝贞。
五月十二日(6.8)总署不纳李鸿章之意见,以留美学生洋化甚深,言语激烈,予以召回。
五月十三日(6.9)直隶开平至胥各庄轻便铁路通车。此路实为中国人自造铁路之嚆矢。
七月十七日(8.11)山东新购蚊船(小炮艇)二艘抵大沽口,命名为镇中、镇边,派李永升、叶祖为管带。
八月十七日(10.9)函李凤苞,第一、二舰分别定名定远、镇远。北洋水师总埠、船坞均当在旅顺口建置。
十月十日(12.1)上海、天津电线成,设电报局于天津。
十月十一日,奏保丁汝昌堪任水师提督,统领北洋水师。同日,奏报续选派闽厂学生十名出洋肄业,以储人才。
十月廿一日(12.2)法使宝海自沪过津,谒晤李鸿章,声言法无并吞越南之志。李正告法使,法如欲吞并越南,中国断不能置之不问。
十二月六日(1882.1.25)李授意粤督张树声派招商局道员唐廷庚赴越南调查法军军情。

光绪八年(1882) 壬午 六十岁
正月初五(2.22)李六十寿辰。辞谢保定吏绅之祝寿。
三月初六日(4.23)奏报在上海试办机器织布。
三月初七日(4.24)以母于三月初二日病故,上“驰报丁忧折”。
三月初八日(4.25)法将李威利攻占越南河内。
三月廿四日(5.11)准李鸿章开缺,仍俟穿孝百日后驻扎天津,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廿九日(5.16),军机大臣署户部尚书王文韶遵旨抵天津慰勉李鸿章,勿再固请终制。
四月十四日(5.30)李自天津启程奔丧。廿六日(6.11)迎扶母柩回籍。
六月初九日(7.23)朝鲜京城兵变(壬午事变)。十九日(8.2)以韩乱危急,谕催李鸿章即行回津。
七月初二日(8.15)复侍读学士孙铿鸣书,谢其唁慰,并论西学必有实用,要自语言文字入手。
七月初七日(8.20)水师提督吴长庆率淮军六营自登州乘轮船抵朝鲜南阳,丁汝昌、张謇、袁世凯同行。十三日(8.26)吴、丁等诱执大院君李应,以兵船送往天津。十六日(8.29)吴调兵剿捕朝鲜乱党,擒获一百七十余人,戮其魁首十人。
七月廿三日(9.5)李鸿章抵天津,廿七日接署通商大臣篆务。
八月,长子经方、侄经畲(瀚章之长子)均中举,次子经述告罢。
十月十七日(11.27)李派马建忠与法使宝海商订越事办法三条:中国将滇、桂兵退回;通商事件;中法分巡红河南北。

光绪九年(1883) 癸未 六十一岁
正月廿日(2.27)奏复使德大臣李凤苞被参各款不实,使才不必专于科目中求之。
正月廿九日(3.8)函总署,得马建忠自沪来电,知法国和议有变,宜速命滇粤严备。
三月廿二日(4.28)袁保龄致李鸿藻书,推荐刘铭传可统保越之师,并论李鸿章志力宏阔,近更以亲贤远佞为务,用舍均颇精当。
三月廿五日(5.1)以法、越事急,旨命李鸿章遵秉金革毋避之古训,迅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所有广东、广西、云南防军均归节制。
四月七日(5.13)从李鸿章之奏,命暂驻上海,统筹全局,审度机宜,再定进心。
四月十三日(5.19)黑旗军刘永福败法军于河内附近,法将李威利战死。
五月二日(6.6)诏命李鸿章仍回北洋大臣署任。
六月初十日(7.13)诏命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署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六月十四日(7.17)奏请展接天津至通州电线。廿二日(7.25)函总署,铁舰、铁道乃真实声威,祈主持大计。
七月廿三日(8.25)法迫越订立顺化条约,越成为法之保护国。
九月廿六日(10.26)函总署,照会各国迹近张皇,实无裨助。中国目下实力不足,难以推翻本年七月法越新约。后总署未采李议,仍照会各国,声明保护越南藩属之意。
十二月十九日(1884.1.16)奏报光绪元年七月至六年底北洋海防经费收支款目。共收银四百八十二万余两,共支银三百七十一万余两。

光绪十年(1884) 甲申 六十二岁
二月十三日(3.10)复总署函,请设海军部。
三月十三日(4.8)军机大臣全班尽撤,诏旨改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孙毓汶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十四日,旨命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会同醇亲王商办。俟皇帝亲政后,再降谕旨。十七日,庆郡王奕劻受命管理总署。十八日,增派刑部侍郎许庚身在军机处学习行走。
四月四日(4.28)奏报驻朝吴长庆军撤回三营,仍留三营,令记名提督吴兆有统带,同知袁世凯总理营务处。
四月十日(5.4)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劾李鸿章有六可杀之罪。朝廷以其莠言乱政将梁革职。
闰五月初一日(6.23)法军强行向谅山前进,驻守观音桥之广西提督王德榜部却之,败法军。
闰五月初四日(6.26)诏谕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着赏给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
闰五月廿四日(7.16)李函复许庚身,论越事宜速设法结束。廿七日,诏授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大臣,驰赴上海与法使办理详细条约。
六月初六日(7.27)李复张荫桓书,论和局翻一回,更坏一回。同日,复周家楣函,谓当轴摇惑,前所罕见,朝令夕改,洋务愈益难办。
六月十五日(8.5)法舰攻陷基隆炮台。十六日,刘铭传及总兵曹志忠等督军击退基隆登岸之法军。
六月廿九日(8.19)法署使谢满禄向总署政最后通牒,要求八千万法郎,十年交清,限二日答复。
七月初三日(8.23)法水师提督孤拔突击福州师船,沉扬武等七舰,轰船厂,张佩纶败走。
七月初六日(8.26)清廷下诏与法国宣战。十九日(9.8)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州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浚协办军务。
九月二日(10.20)孤拔宣布,三日后封锁台湾。
九月六日(10.24)电旨命南北洋兵舰赴援台湾。
十月二日(11.19)新疆设省,以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为布政使,定乌鲁木齐为省治。
十月十七日(12.4)朝鲜京城兵变(甲申之乱)。
十九日(12.6)袁世凯、吴兆有率兵(会同朝鲜左右两营)攻入王宫,击退日军。
十月廿三日(12.10)李电告总署,韩乱烈于越南,请将援台之船舰改驶朝鲜,以遏日谋。廿四日(12.11)命李鸿章、吴大澂规划韩事。廿八日(12.15)密谕李鸿章,韩事以定乱为主,切勿与日人生衅。
十一月廿四日(1885.1.9)日韩订立京城条约,朝鲜允谢罪赔款。
十二月十四日(1.29)英船威利号受雇运兵聂士成部八百七十人及军械、饷银到台湾卑南上岸。
十二月廿九日(2.13)法军攻陷谅山。

光绪十一年(1885) 乙酉 六十三岁
正月初九日(2.23)法军陷镇南关。十一日(2.25)苏元春收复镇南关。
正月廿五日(3.11)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使商议朝鲜事宜。
二月十三日(3.29)冯子材、苏元春大败法军,克复谅山。
二月十八日(4.3)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天津会议朝鲜问题。
二月十九日(4.4)金登干在巴黎与法代表毕乐签订中法和平条约。
三月初四日(4.18)李与伊藤订立《中日天津条约》。
四月廿七日(6.9)李与法使巴德纳在天津订立《中法新约》十款。
五月初五日(6.17)李上奏在天津创设武备学堂,造就陆营将弁。
五月九日(6.21)慈禧下令勘修三海工程。
七月廿七日(9.5)左宗棠病卒于福州,年七十四。朝廷追赠以太傅,予谥文襄。
七月廿八日,李函总署,请派袁世凯为驻朝鲜通商委员。
九月五日(10.12)设海军事务衙门,命醇亲王奕总理海军事务,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命庆郡王奕劻及李鸿章会同办理,汉军都统善庆、兵部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先从北详精理水师一支,由李鸿章专司其事。同日,设台湾行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是月,次子经述江南乡试告捷。
十月十日(11.16)李与署船政大臣裴荫森等,奏报续派闽厂学生第三批出洋肄业。次日,李往大沽口复勘新近抵华之定远、镇远、济远三舰。
十二月十六日(1886.1.20)上奏以杨宗濂总理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二年(1886) 丙戌 六十四岁
正月十二日(2.15)函总署,日本以伊藤博文为内阁总理,求派袁世凯赴东京商和局,似可藉释前嫌,有裨大局。
春,弟蕴章卒于合肥,年五十八。
四月十五日(5.18)醇亲王奕、李鸿章、善庆、李莲英等自大沽赴旅顺巡察海防。是月,建博文书院于天津,招学生习洋文。
五月廿四日(6.25)函海署,船款内暂解三十万两转交内廷承修三海工程,可遵办,但请严催粤海关解还或另指他处有着之款拨付。
六月十五日(7.16)函海署,认朱一新议停学生出洋肄业为书生妄读,陋儒之见。同日,函请醇亲王大力主持海军并谢抄示航海吟草诗。
六月十八日(7.19)以帝(受帝师翁同龢之劝)及醇亲王恳求,太后旨允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七月初五(8.4)总署初次正式宴请各国驻华公使。(此举系出李鸿章之建议。)
十一月十八日(12.13)醇亲王函李鸿章,为筹南海工费,拟以创建京师水操学堂为名,商借七八十万。李复以可试商借洋款,以北洋需款为词。

光绪十三年(1887) 丁亥 六十五岁
正月十日(2.2)函海署商议威海卫、大连湾设防扎兵事宜。
正月十五日(2.7)光绪帝亲政礼成,太后训政。
三月廿日(4.13)刘铭传奏请借商款开办台湾省南北铁路。四月十日(5.2)准奏。
闰四月廿八日(6.9)李奏,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请准咨送总理衙门,一体乡试。
五月廿日(7.10)慈禧谕醇亲王,以光绪大婚用筹四百万(实为敛款修园之借口),户部与外省各半,拨交大婚礼仪处,派李莲英总司一切传办事件。
八月廿三日(10.9)福州至台湾沪尾水底电线成。
十月末,新购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快船及鱼雷大快艇一只抵厦门,水师提督丁汝昌前往会同洋员琅威理验收。
十二月初五日(1888.1.17)密奏黑龙江漠河金厂官督商办章程。
冬,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

光绪十四年(1888) 戊子 六十六岁
二月初一(3.13)清廷宣示兴建颐和园颐养太后。
二月廿日(4.1)致函赫德,新译格致蒙书十六种已依嘱作序,印成并望多寄,当广为流传。
三月廿五日(5.5)启程出巡渤海,验收致远等新船。
四月廿日(5.30)因巡海积受风寒,从本日起卧病经旬,延用西医诊治始愈。是月,周馥与海军统领丁汝昌、记名总兵林泰曾、候补道罗丰禄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
五月初五日(6.14)函洪钧,谓俾斯麦在中华必为清流所攻,近代中国道理太多,不如泰西简易,洵为确论。八日,以德帝威廉一世死,致函德领事樊德唁慰。
六月七日(7.15)函醇亲王,拟妥海军章程底稿,嘱周馥面禀,祈加裁核。
八月,海军衙门奏定官制,设提督一、总兵二、副将五、参将四、游击九、都司二十七、守备六十、千总六十五、把总九十九、经制外委四十三。
九月五日(10.9)津沽铁路告成,李前往查验,直抵唐山,并履勘唐山煤矿。九日,函醇亲王,请准津沽铁路公司接办津通铁路。
十月五日(11.8)太后旨立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原任侍郎长叙之二女他他拉氏封为瑾嫔与珍嫔。
十月十二日(11.15)李以女菊耦妻张佩纶。
十一月六日(12.8)李以火轮车进呈太后,供紫光阁铁路之用。十四日(12.14)函醇亲王,万寿山工程集款,函商南方各省财力较佳之督抚,揣度可集足二百万之数。十五日,以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曾为左翼总兵(管带镇远舰),刘步蟾为右翼总兵(管带定远舰),北洋舰队成立。廿一日(12.23)电告醇邸,万寿山工款各省共认二百六十万。
十二月十九日(1889.1.20)郑州黄河决口合龙。李于翌年正月十五日致洪钧函曰:“郑工合龙,大局之幸。……清卿(吴大澂)创用塞门德土(水泥)作坝……大为得力。洋法每试,辄有奇验,惜中国限于旧法,不能全体竟用耳。”
十二月廿二日(1.23)函醇亲王,议驳体仁阁大学士恩承,吏部尚书徐桐函阻铁路。廿八日,再次致函醇亲王,议驳京僚谏阻铁路各奏。函谓:总之,铁路实为今日时势富强大计,岂可因局外浮议而摇之。天下办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眼,最足误事。鸿章老而报国之日短,所愿当路君子洞悉真情,勿徒务虚名,大局幸甚!

光绪十五年(1889) 己丑 六十七岁
元月廿一日(2.20)奏请以邓世昌、方伯谦等补署北洋海军新设要缺。
元月廿七日(2.26)光绪帝大婚礼成。
二月三日(3.4)帝亲政,宣诏颁行天下。廿八日(3.29)帝奉太后驻跸西苑。
三月五日(4.2)张之洞奏请缓造津通铁路,改筑芦汉铁路,以实通腹地。
四月廿日(5.19)函醇亲王,详陈创修铁路本末,兼议兴修芦汉铁路。函末云:鸿章生平只知实心办事,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祸福得失置之度外。惟以深受两朝知遇,每欲为国家建万年不拔之基。近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者,惟殿下能喻其诚。
四月廿七日(5.26)张荫桓奏请定长方式黄色龙为国旗。
九月八日(10.2)中俄接通电线条款,由李鸿章与俄使库满在天津签订草约。
十月十八日(10.10)李电劝张之洞试办大冶铁矿,提倡化学矿学堂。
十月廿四日(11.16)复珲春副都统恩泽函,论东北边务各事。

光绪十六年(1890) 庚寅 六十八岁
正月廿一日(2.20)李上奏,袁世凯驻韩三年期满,实心任事,操纵得宜,且血性忠诚,才识英敏,请以道员尽先备用,并赏加二品衔。
闰二月廿三日(4.12)户部右侍郎曾纪泽卒于北京,年五十二。李挽词云:执别一旬,何意遂成千载隔;抗棱四裔,此才方识九州难。
四月,北洋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招学生三十六名。
五月上旬,五弟凤章卒。
七月二日(8.17)为筹水灾工抚等款项,李鸿章上奏请推广赈捐。
九月十四日(10.27)御史吴兆泰奏请停止颐和园工程,诏命交部严加议处。
十月二日(11.13)两江总督曾国荃卒,年六十七。朝廷追赠太傅,予谥忠襄。命刘坤一继任。
十一月廿一日(1891.1.1)醇亲王薨,年五十一。子载澧袭爵。

光绪十七年(1891) 辛卯 六十九岁
三月十三日(4.21)诏命李鸿章督办关东铁路。
三月十七日,函告总署,据同文馆教习丁韪良之函,博来尔痛诋华人,如害黄病,新闻纸传播各国,诚宜拒其使华,方与万国公法相合。
三月廿一日(4.29)范当世抵津为李鸿章之子经迈、经进教读。
四月十六日(5.23)李率水陆营务处直隶臬司周馥、津海关刘汝翼等,由大沽乘轮出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南洋统领总兵郭宝昌率舰随同赴旅顺,海军第二次校阅开始。
六月十三日(7.18)郭嵩焘病卒,年七十四。
七月廿二日(8.26)奏报威海卫之刘公岛添建水师学堂始未及经费概算。廿五日致函总署,自来火(火柴)应由华商局自制,以敌洋产而保利源。已准津商吴崇仁创设公司,此系中国自主之政,请复德使不必干预。
八月二日(9.4)旨命庆郡王奕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定安、刘绅一帮办海军事务。
十一月一日(12.1)同文馆教习受命自本日起为光绪讲洋文。

光绪十八年(1892) 壬辰 七十岁
正月初五,李七十寿辰。慈禧赐以“调鼎凝厘”匾额、“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对联。光绪赐以“钧衡笃佑”匾额,“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贳富文年”对联。
正月初六日,幼子经进卒。十三日,《翁同龢日记》云:“闻合肥相国之幼子(颂阁之婿,今年十五,极聪慧)于初六日病卒,三日病耳。相国初五日寿,将吏云集,致祝之物,争奇竞异,亦已泰矣。倚伏之理可畏哉!相国笃信洋医,此亦为其所误。”
正月廿六日(2.24)致电盛宣怀,嘱派员勘估肃州至乌鲁木齐电线。
六月初十日(7.3)继配赵夫人卒于天津,年五十五。
七月十八日(9.8)奏报订定中俄边界连接陆路电线条约。
七月廿三日(9.13)从李鸿章奏,增定窃毁电报杆、线罪。
十一月五日(12.23)李奏拟设新疆省城至喀什噶尔电线。
十二月二日(1893.1.19)以后甲太后六旬万寿,特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大学士张之万等,总办庆典事宜。

光绪十九年(1893) 癸巳 七十一岁
二月廿日(4.6)以韩东学党诉请韩王尽逐洋人,李鸿章应袁世凯之请,电调靖远、来远两快船驶赴仁川弹压,并电告总署。
三月廿日(5.5)致总署、庆邸电,户部商借铁路经费二百万以应庆典急需,致支绌异常,难再分借鄂督。
三月廿七日(5.12)电告袁世凯,伊藤博文不致嗾韩匪起事,希与驻韩日使大石商办禁粮索赔案。
四月四日(5.19)韩依袁世凯拟稿与日使大正已议结禁粮案,韩偿日本十一万元。
七月廿一日(9.1)电复袁世凯,韩派总领事驻沪断难准行。
八月十一日(9.20)张佩纶评论时局,谓中国苟安姑息,患更甚于日本之贪,北洋将骄卒怨,合肥已老而左右又无良佐,大局可忧。
九月六日(10.15)复使日大臣汪凤藻函云:“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定镇大炮口径三十零半生特(厘米),彼松岛等四舰则配三十四特大炮并快放炮,处处俱胜我一筹。现在英订购之头等铁甲船,又是何项新式。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
九月十日(10.19)奏请展设新疆北路电线。同日,上海织布局被焚。
十月廿六日(12.3)李奏派津海关道盛宣怀赴沪会同江海关道聂缉规重整上海织布局。
十一月一日(12.8)天津总医院暨西医学堂成立。

光绪廿年(1894) 甲午 七十二岁
正月廿四日(3.1)薛福成与英外部订立滇缅边界及通商条约二十款。
二月廿二日(3.28)韩新党领袖金玉钧在沪被韩人洪钟宇暗杀。同日,韩人李逸稷在日本谋刺朴泳孝未成,被捕。金、朴暗杀事件均引起日韩不睦,埋下战争引线。
二月廿五日(5.1)奏请分年添购海军各船新式快炮。
三月廿八日(5.3)李鸿章、刘坤一会奏推广上海机器织布局,以扩利源。
四月三日(5.7)自天津起程出洋巡阅海军。廿三日(5.27)还天津。廿五日奏报校阅海军经过,并请添购兵船。奏折中有云:“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尤胜。即日本蕞尔小国,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四月三十日(6.3)韩致文袁世凯,以东学教匪大举,请迅即电恳北洋大臣遣军速来代剿。
五月一日(6.4)李饬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选淮练一千五百名分坐招商轮船赴韩。
五月四日,日外部省照复我驻日公使汪凤藻,否认朝鲜为中国属邦,并声称派兵赴韩护商。
五月七日(6.10)电袁世凯,汉城无事而日独调兵,各使当有公论,我宜处以镇静,若各调兵作声势,徒自扰也。
五月九日,袁世凯电告,与日使大乌圭介约定,双方电阻加兵。李接袁电后,乃停止增兵,日兵则愈至愈多。
五月十二日(6.15)日本阁议,决不撤兵。中国如不允共改韩政,日即独力任之。外相陆奥宗光电告大乌,借等待调查报告之词,留兵汉城。十四日,陆奥照会汪凤藻,主张会剿韩匪,共商更改韩政,教练韩军。
汪致电李鸿章谓日志在留兵胁议善后,其布置若备大敌,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李则对总署仍表示:“日性浮动,若我再添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疑必战,殊非伐谋上计。”
五月十七日(6.20)电叶志超,酌备三千兵赴马山浦,可壮国威,当无战事。
五月十八日,俄使喀西尼向李鸿章表示,俄、韩近邻,断不容日干预韩内政,中日交涉于俄关系甚重。望同心力持。李此后误信俄可相助,决策定计,不无偏误。同日,汪凤藻照会日外相陆奥,拒绝会剿及共革韩政,主双方撤兵。
五月廿二日(6.25)俄使喀西尼通知李鸿章,俄皇已谕驻日俄使转致日廷,与中国商同撤兵,日如不遵办,恐须用压服之法。同日,朝廷密谕李鸿章东事紧急,着即妥筹办法,俄有无觊觎别谋,当审察而勿堕其术中。同日,李电复丁汝昌,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传话勤操严防。同日《翁同龢日记》云:“朝旨屡饬李相添兵,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带,迟徊不进,嘻,败矣。”
五月廿五日(6.28)袁世凯急电,日添兵三千,照会逼韩认非华属邦。廿六日,李电告袁,劝韩王坚持,韩如畏日认非华属,华必兴师问罪,同日,袁电告李,韩决意不认属,大乌拟照公法作梗例,押送袁出境,为免受辱,拟下旗回国。廿七日李复袁电,勉以“日允不先与华开衅,岂能拘送使臣,要坚贞,勿怯退”。同日,李分电丁汝昌、南洋、台湾、闽、粤各督抚,日有水雷船十二只预备出口,并以重兵逼韩认非我属,意甚叵测,希密筹防。
五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论富强四大政,并言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尤患于不知之人多。
六月三日(7.5)袁世凯来电,日逼韩革政,今又添兵五千,决无和意,在此徒困辱,请准赴津佐筹和战,以唐绍仪暂代。
六月七日,俄使喀西尼遣巴参赞来领事告李鸿章,俄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撤兵,未便用兵强勒,韩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与闻。
六月十二日(7.14)日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署,拒绝撤兵,两国如起不测之变,日不任其责。同日,以事机紧迫,密谕李鸿章速筹战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并布置旅顺、大连、威海卫海防。
六月十四日(7.16)李电总署代奏,现派卫汝贵统盛军六千进平壤,马玉昆统毅军二千进义州,并电商盛京将军派左宝贵部四千进平壤会合,援汉城。叶总超部亦商令移扎平壤,兵船往韩海面巡护。同日,以日韩情事已将决裂,朝廷一意主战,严令李鸿章不可意存畏葸,应迅筹进兵,如有贻误事机,惟该大臣是问。
六月十五日(7.17)礼部侍郎志锐奏劾李鸿章与总署大臣因循失机。
六月十八日(7.20)大乌照会韩外署,谓清军久驻,侵损韩之自主,应令退出境外,限三日确复。廿一日,日兵围韩王宫,掳韩王,拥大院君主政,并攻掠中国驻韩总理公署。
六月廿三日(7.25)日舰击沉中国所雇运兵船高升号于丰岛海面,伤济远、广乙两舰,俘运军械之操江炮舰。
六月廿五日,李电总署:“查华日现未宣战,日船大队遽来攻扑我巡护之船,被先开炮,实违公法。……已饬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带铁、快各船驰赴朝鲜洋面,相机迎击。”
六月廿六日,日军攻击成欢,聂士成部与战不利。是日为光绪寿辰,受贺赐宴,演戏于宁寿宫,一如承平之时。
六月廿七日,召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
七月一日(8.1)中日宣战。
七月四日(8.4)电总署,拟令袁世凯仍膺前职,赴平壤办理抚辑事宜,联络官军,协筹粮运。乞代奏。翌日,有旨从之。
七月六日,电勉丁汝昌振刷精神,训励将士放胆出力。
七月七日,英国对中日宣战宣布中立。俄、法、德、美等国亦先后宣布中立。
七月廿日(8.20)李得韩王乞援密电。
七月廿六日,日迫韩订立攻守同盟条约。
七月廿九日,李疏陈北洋海军实力,谓丁汝昌熟悉海军情形,未便更调。同日,李电告在平壤之丰(升阿)、卫、左、兵马各统领速整营规,勿稍扰民。
八月一日(8.31)御史安维峻奏阻购船。
八月三日(9.2)李奏筹款购备新械。
八月十一日(9.10)电旨饬李鸿章查军械局枪械子药用销是否相符,有无窳败不堪应用。
八月十六日(9.15)日军四路进攻平壤,总兵左宝贵力战殉国。日军旋占领平壤,叶志超、卫汝贵等败走,死伤二千余人。平壤所存大小炮四十尊,枪万余枚,乃至文电粮饷,尽委于敌。同日,丁汝昌率定远等八舰自大连到大东沟,护刘盛休军登陆。
八月十八日(9.17)中日海军黄海大战,北洋海军大败于大东沟。济远不战而逃,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致远管带邓世昌等战殁。余舰退旅顺。
八月廿日(9.19)李鸿章上“据实陈奏军情折”,谓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惟有严防渤海,力保沈阳,然后厚集兵力、再图大举。请另简重臣督办奉天军务。
八月廿四日(9.23)从李鸿章之请,命将临阵先逃之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正法。
九月一日(9.29)命奕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署,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
九月二日(9.30)诏命宋庆节制前敌各军。
九月七日(10.5)李奏报大东沟战状,请优恤死事惨烈各员。同日,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等三十五翰林,联名参劾李鸿章。
九月廿日(10.18)丁汝昌率舰自旅顺移泊威海卫。
九月廿七日(10.25)日军败宋庆、刘盛休军,占安东九连城。宋退守凤凰城,刘走岫岩。
九月廿九日(10.27)电宋庆,辽阳摩天岭险要,应饬刘世俊进扎。后州皮子窝来日船三十六艘,载兵陆续登岸,有分道内犯之势,旅大均吃紧。同日,电总署,凤凰城电报不通,容择要退设电局。
十月一日(10.29)宋庆弃守凤凰城。
十月五日(11.2)以畿辅大兵云集,派恭亲王督办军务,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庆亲王奕劻帮办军务。翁同龢、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同商办。七日,恭亲王奕访英、美、德、法、俄各使,请调停中日战事,允朝鲜自主与赔偿军费。
十月九日(11.6)日军陷金州,副都统连顺走旅顺,总兵赵怀业部不战而溃。日军旋陷大连湾。军储尽资敌。
十月十日(11.7)慈禧六旬庆典,在宫中受贺。庆典用费达千万两以上,日后京城流传“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之讽刺联。
十月十一日(11.8)李电命丁汝昌速带六船回威海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成败刮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十三日,朝廷电谕李鸿章,速命丁汝昌将旅坞定远、来远两船带出,旅顺援兵仍设法远送。
十月十五日(11.12)旨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国唁俄皇亚历山大三世之丧,并贺新皇尼古拉二世即位。
十月廿日(11.17)驻华美使田贝密报美国总统,谓:“中国以完全无准备状态而卷入战争,乃史无前例。其主要原因为统治者之无知及与人民脱节。……中国政府几乎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中国军队中贪污吃空额营私、盗换公物、扣饷以为常。鸿章之名誉为虚传,彼之左右为寄生虫。鸿章之所以有名者,为鸿章善待外人,注意物质进步而已。鸿章之政治见解,则更寻常无足取。彼允朝鲜与外人结约通商而又称为属邦,即是证明。……至于儿皇帝光绪,则深居禁中,为宦官及妇人所包围,不能生子,健康不好,对中国并无前途。人人誉慈禧为圣明,然以慈禧之主战,即足证明其不聪明、不伟大。人人谓慈禧信任鸿章而支持其权位,然其治国如此,亦难言其有见识。今日北京人人思逃,公使团认日本可能占北京,若各国公使随清廷迁移,己亦随迁。然中国之唯一出路,为无代价求和,希望总统出而主持。”
十月廿四日(11.21)日军陷旅顺,翌日起大肆杀掠,虽非战斗者之妇女幼童亦不能免。四日后,全市仅残留三十六人用以埋葬死尸。美国报纸指责“日本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十月廿九日(11.26)德璀琳携李鸿章照会及私函抵神户,伊藤博文拒与相会。
十一月一日(11.27)电命丁汝昌等固守威海卫炮台,如败逃即奏拿正法。
十一月八日(12.4)清廷命恭亲王奕为军机大臣。
十一月九日(12.5)李电告总署:“英国转横滨新报中日议和一节,据日本之意,现时释战,须赔偿兵费四百兆元,并将现有日本所据中国地方,仍割归日本管辖。如非照此办理,俟中国将来自行派员说和,除赔偿兵费加增外,更须将北京及某通商地方作质云。”
十一月十三日(12.9)日军陷复州。
十一月十七日(12.13)海城失守,辽沈电线为敌断阻。
十一月廿一日(12.17)旨谕拿问叶志超、丁汝昌、龚照玙、赵怀业。
十一月廿六(12.22)命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前往日本会议和局。
十二月二日(12.28)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山海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同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参李鸿章通日主和、跋扈不臣,请明正典刑。皇太后遇事牵制,李莲英干预政事,如果属实,律以祖宗法制,李莲英岂复可容。复诏以其肆口妄言,命革职遣戍。
十二月十五日(1895.1.10)日军陷盖平。
十二月廿一日(1.16)卫汝贵以临敌败退、贻误军机,斩决。
十二月廿五日(1.20)日军陷山东荣成。
十二月廿七日(1.22)上谕:荣成失守,览奏殊深愤感……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船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一策,着李鸿章速筹调度为要。
十二月廿八日(1.23)命云贵总督王文韶充帮办北洋事务大臣。同日,日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书丁汝昌劝降,丁不为动,将其书缄上李鸿章。同日,李命令丁,水师力不能支持,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

光绪廿一年(1895) 乙未 七十三岁
正月五日(1.30)日军陷威海卫南帮炮台。李电示丁汝昌:“万一刘岛不保,能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稍赎重愆。否则事急时,将船击沉,亦不贻后患,务相机办理。”六日,威海卫北炮台守军逃散,翌日北洋海军大炮轰毁炮台、弹药库。
正月七日(2.1)张荫桓、邵友濂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会于广岛,日方代表以张等全权不足,拒与谈判。
正月十八日(2.12)丁汝昌、张文宣等自杀,威海卫海军及刘公岛守军降,北洋舰队覆灭。
正月十九日(2.13)清廷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议和约。
正月廿四日(2.18)李致电张荫桓,请代筹聘熟悉公法条约,智略文笔者襄助。张回电举荐李经方。
正月廿七日(2.21)李到京。次日,光绪召见李,讨论议和原则。
二月八日(3.4)日军陷牛庄,湘军魏光焘、李光久部伤亡近半,吴大澂自田庄台夜奔石山站。营口、田庄台旋继失守。
二月十六日(3.12)裁撤海军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
二月十八日(3.14)李鸿章乘德轮离津赴日,随员有参议李经方、参赞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等三十三人。廿三日(3.19)李鸿章一行抵日本马关。廿四日,李与伊藤博文举行第一次会议,请乞停战。廿五日,伊藤提出休战条件,要求中国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及铁路、军需,限三日即复。
二月廿八日(3.24)李与伊藤第三次会议,不提休战,但商媾和条件。伊藤允诺明日交阅和款。散会后李遇刺,伤左颊骨。李以和议重要,恐稽延时日,拒医生开刀取弹之请。而日本朝野震悚,日政府旋决定无条件休战。黄遵宪马关纪事诗五首,其二曰:“卅载安危系,中兴郭子仪。屈迎回纥马,羞引汉龙旗。正劳司宾馆,翻惊力士椎。存亡家国泪,凄绝病床时。”
二月廿九日(3.25)日军陷澎湖。
三月五日(3.30)中日停战条约成立,二十一日内,中日在奉天、直隶、山东境内暂停战斗行动。
三月七日(4.1)伊藤提出和议条款:朝鲜自主,割辽东、台湾、澎湖,赔款三亿,重订商约等。
三月十四日(4.8)因奉旨让地以一处为断,赔费以万万为断,李复电谓不敢轻允割弃台湾,让地限一处,不知将来能否办到?敌所已据处,争回一分是一分,未据处丝毫不放松。赔费一层,伊藤复函谓中国自家为难之处,不在应议之列。
三月十六日(4.10)李、伊第四次会谈。伊略让步,割地划出辽阳,赔款减为两亿,限三日内答复。
三月廿一日(4.15)李、伊第五次会谈,承诺日本条件。
三月廿三日,(本日适为甲午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廿四日,李离日返国。廿六日,抵天津,奏报和约已成。奏折中有云:“伏维皇上灼知时局,许息战争,简界微臣,任以专使。臣何暇为一身之计,以重九重之忧,惟是汉刘敬之赴朔北,当时本属从权;宋寇准之盟澶渊,同朝或以为辱。臣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赔款虽减,尚有二万万两;奉天迤南虽退出多处,而营口至金、复一带不肯稍让。台湾兵争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强占。……臣昏耋,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四月八日(5.2)清廷批准中日条约。同日,御史易顺鼎奏劾李鸿章父子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建迁都、拒守二策。
四月十四日(5.8)伍廷芳、联芳与日本代表伊东美久治在烟台互换和约。
四月廿四日(5.18)李接总署来电,告台民决留唐抚(景崧)仍理台事,刘永福镇守台南,死守拒日。
五月二日(5.25)台湾民主国宣布成立,推唐景崧为总统。国旗蓝地黄虎,年号定为永清。
五月六日,日军在台湾澳底开始登陆。同日,李电告伊藤,台湾已为自主岛国,中朝实难遥制,仅能照约交出,余均无从过问。
五月十日(6.2)李经方与日本桦山资纪会于基隆口外三貂湾,签订台湾交接文据。
五月十二日(6.4)唐景崧逃离台北赴沪尾,十四日,复走厦门。十五日,日军进占台北。
闰五月十四日(7.6)中俄在圣彼得堡订立借款合同,由俄法合借四亿法郎,即一亿两,年利四厘。用以偿付对日赔款。
七月九日(8.28)命李鸿章入阁办事,调王文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七月廿九日(9.17)英教士李提摩太访晤李鸿章,请介绍往见恭亲王。李记李鸿章谈话要点如下:(一)帝听信师傅翁同龢之话;(二)大臣昧于外情,无人读过《泰西新史摄要》;(三)六部尚书均称西学为鬼子学。朝廷对明晓西学之士,未予重用;(四)上海出版之新闻报,可能得张之洞津贴,对李鸿章大肆攻击。
八月十九日(10.7)日本外相西园寺公望与俄、德、法三使商定交还辽东半岛,由中国增付赔款三千万两,交清后三个月内撤兵。
八月廿六日(10.14)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林董商交还辽东事宜。
九月二日(10.19)刘永福乘英轮自安平赴厦门。
九月四日,日军陷台南府及安平,台湾民主国亡。
九月廿二日(11.8)中日订立还辽条约七款。同日,李鸿章致函新疆巡抚陶模云:“……详察当路诸公仍是从前拱让委蛇之习,若不亟改,恐一蹶不能复振也。兄抚膺衰疾,蒿目艰虞,独居深念,仰屋窃叹,亦思竭囊底之智,以助局外之谈。然缕指陈,亦何以易君贤之所云邪!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固非口舌所能分析矣。……”
十月三日(11.19)督办军务处恭亲王、李鸿藻、翁同龢、长麟等商定以胡燏棻督造铁路,袁世凯练新建陆军,荫昌选八旗兵入武备学堂。
十月十三日(11.29)中日互换交还辽南条约。
十一月廿七日(1896.1.11)前台湾巡抚刘铭传卒,年六十。
十二月十六日(1.30)李与日使谈判,派留学生赴日留学。
十二月廿七日(2.10)太后懿旨,改派李鸿章为正使、邵友濂为副使,往贺俄皇加冕。同日,李上吁辞使俄折,不许。

光绪廿二年(1896) 丙申 七十四岁
正月八日(2.20)清廷命李鸿章前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伊子李经述随侍前往。
正月十三日(2.25)李鸿章奏,酌拟随带人员于式枚、罗丰禄、联芳等十员,并请准依赫德之议,委外籍税务司柯乐德(俄)、德璀琳(德)、穆意索(法)、赫政(英,赫德弟)、杜维德(美)五人充任参赞官,各至该本国向导顾问,李附片奏请准李经方随行襄助。
正月十六日,慈禧召见李鸿章。
二月十五日(3.28)李一行四十五人离沪赴俄。
三月十五日(4.27)李抵敖得萨,受俄文武官员盛大欢迎。十八日,抵圣彼得堡。廿一日(5.3)俄财政大臣微德与李谈东三省接路,李拒之。廿二日,李谒俄皇,呈递国书、珍物。廿五日,俄皇秘密接见李,提出满州铁路问题。廿六日,俄外长罗拔诺甫邀李晚餐,与微德商议东省铁路及同盟密约。
四月十四日(5.26)俄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加冕礼,李亲临致贺。十六日,李入宫庆贺,居各国专使首班。
四月十八日(5.30)李收总署电旨,准与俄订密约。廿二日(6.3),中俄同盟密约签字。廿六日,向俄皇辞行。
五月三日(6.13)李抵柏林,沿途参观造船厂。四日,觐见德皇威廉二世。十七日(6.27)访俾斯麦,询以图治之道。俾劝练精兵以立国基。廿二日(7.2)参观克虏伯兵工厂。
五月廿四日(7.4)离德入荷境,翌日抵海牙。廿八日,抵比京布鲁塞尔,翌日晋谒比王。
六月四日(7.14)李在巴黎晋见法国总统,参与国庆阅操。十一日,游巴黎博物院,得观中国古今宝物及佛教奇物。廿二日(8.1)法总统饯别李鸿章于哈浮。
六月廿六日(8.5)李觐见英女皇维多利亚,并阅英海军会操。李作《伦敦火车道中口占》诗云:“飘然海外一浮鸥,南北东西遍地球。万绿丛中两条路,飙轮电掣不稍留。”廿九日(8.8)电旨命李切实与英国商议增税事。七月一日,李赴汇丰银行主哈密伦之宴。六日(8.14),应修造海底电线忒回台公司午宴,下午与英相兼外长沙士勃雷言海关加税事。七日,访英前首相格兰斯顿。
七月十四日(8.22)李离英赴美。廿日(8.28)抵纽约,受盛大欢迎。翌日晋见美总统。廿四日,美接待官员询及李之枪伤,李告在德曾以照骨之术(即X光)检查。廿六日(9.3)教会领袖访晤李鸿章,李与言儒家与基督教共通之道。
八月八日(9.14)李自加拿大西岸温哥华乘轮返国。
八月廿二日(9.28)《中俄密约》在北京互换。
八月廿七日(10.3)李返抵天津。
九月一日(10.7)复莲池书院山长吴汝伦书,述出使感想。函云:“……兄以二百日历九万里,驰驱酬应,晷无暂停,顽躯竟能支持,实非初愿所及。各处西医来视者,咸惊为秉赋之奇。……西人好名,所至之处,辄有报馆人执笔相随,朝夕不离,有如监史,即一言一笑之细,纤悉无遗。投老远行,供人描画,一何可笑!至其六国政教,近人纂述中,郭、曾、薛三日记所言,颇得涯略。此行辙迹所经,视数君为广,而时日则促,然详谘博考,已觉所见过于所闻。其扼要处,实在上下一心,故能齐力合作,无事不举,积富为强。中国则政杂言庞,而生财之法又不逮远甚。每于纵观之际,时增内顾之忧。胡文忠云,使我多财,天下事尚可为。昔尝叹味其言,然犹是第二义也。执事洞观时变,可与深谈,咫尺相望,未由抵掌,曷胜怅念。此间休息旬日,即当入都复命。忽从西海,重履东华,去日几何,辄有东坡还朝如梦中之慨。”
九月十四日(10.20)李抵北京。十五日,觐见光绪,呈递国书宝星。
九月十八日(10.24)命李鸿章在总署行走。同日,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游览,交部议。廿四日(10.30)《翁同龢日记》:“李鸿章吏议革职,旨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十一月十日(12.14)德使海靖向总署提出租借胶州湾五十年要求。

光绪廿三年(1897) 丁酉 七十五岁
正月十六日(2.17)复伍廷芳函,谓使美重在保护华工,经述侄随行,望随时训迪。
四月廿日(5.21)俄答聘专使吴克托穆斯基亲王抵北京。
六月廿五日(7.24)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卒,清廷予谥文正。
七月五日(8.2)派李鸿章充武英殿总裁。
九月八日(10.3)武昌有德舰水手被杀。
十月七日(11.1),德国教士二人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被害。
十月廿日(11.14)德舰占领胶州湾。
十一月七日(11.30)清廷命总兵章高元自胶州移防烟台。
十一月廿二日(12.15)俄舰侵入旅顺。
十二月六日(12.29)俄使至总署请商定松花江章程,并拒自旅大退兵。
是年,李投闲京师,门庭冷落,对时政颇多愤懑之词。尝自谓: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又曰: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又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又曰: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

光绪廿四年(1898) 戊戌 七十六岁
正月三日(1.24)康有为应传到总署,与翁同龢、李鸿章等谈变法,主张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广借洋债。康并通过翁同龢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及《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以资借镜。
正月六日(1.27)总署大臣会商借款,依李鸿章议,英俄各借五千万两。
二月十一日(3.3)俄使要求租借旅大,限五日答复。
二月十四日(3.6)李鸿章、翁同龢与德使海靖订立胶州湾租借条约,允德租借九十九年,建筑胶济铁路。翁于此事颇寓感慨,其日记谓:“以山东全省利权、形势,拱手让之腥膻,负罪千古矣!”
三月六日(3.27)李鸿章、张荫桓与俄署使巴布罗福订立旅顺、大连租借条约,允将旅大租俄二十五年,俄国得在旅大设防及建筑自中东铁路至大连湾之支线——即日后之南满铁路。
三月廿三日(4.13)总署代康有为递陈变法折片,光绪命将康前后三折及日本变政记等书皆呈太后。
四月十日(5.29)恭亲王奕卒,年六十七。
四月廿三日(6.11)从御史杨深秀奏,光绪下诏更新国是,变法自强,先举办京师大学堂。
四月廿七日(6.15)翁同龢奉命开缺回籍。
四月廿八日,光绪召见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命康有为在总署章京上行走。
五月五日(6.23)诏命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各试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五月十五日(7.3)总署奏上京师大学堂章程,诏派孙家鼐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并节制各省所设学堂,所有原设官书局及新设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
五月廿二日(7.10)诏改各省大小书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七月廿二日(9.7)命李鸿章敬信毋庸在总署行走。
八月三日(9.18)御史杨崇伊等请太后训政。
八月五日(9.20)袁世凯持光绪密诏返天津向荣禄告密。
八月六日(9.21)政变发生,慈禧太后复行垂帘听政。
八月十三日(9.28)命荣禄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裕禄为直隶总督署,北洋各军仍归荣禄节制,以裕禄帮办。
九月三十日(11.13)派李鸿章会同东河总督任道山东巡抚张汝梅履勘山东黄河工程。
十一月廿九日(1899.1.10)吴汝纶致李经迈书,谓李鸿章秉节行河,似有忌者出之于外,劝经迈东行省觐。

光绪廿五年(1899) 己亥 七十七岁
二月廿日(3.31)李返抵北京。次日陛见复命。
三月七日(4.16)从军机大臣等奏,命户部按李鸿章所拟山东黄河大治及救急治标办法,依期筹拨集款。
五月廿一日(6.28)复李兰舟函,论今日急务储才为先,京师学堂屡被排挤,人才之兴,自关气数。并望时寄译报。
八月二日(9.6)美国务卿海约翰训令该国驻英、德、俄三使,分别以照会致驻在国,请赞助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八月七日(9.11)李瀚章卒于合肥。
十月十六日(11.18)命李鸿章考察各国治河新法。
十月廿二日(11.23)派李鸿章为商务大臣,前往通商各埠考察商务。
十一月四日(12.6)命毓贤来京陛见,袁世凯署山东巡抚。
十一月十七日(12.19)召谭钟麟来京陛见,以李鸿章署两广总督。
十一月十八日,以康有为、梁启超逋逃海外,刊布流言,复在沿海一带,倏往倏来,命海疆各都抚严密缉拿二人。
十二月七日(1900.1.7)李出京赴任。
十二月十二日(1.12)李语其侄婿孙仲愚,谓奉旨捕康梁,而人劾渠为康党。
十二月十八日(1.18)李接任两广总督。
十二月廿四日(1.24)封端郡王载漪之子博浚为皇子,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嗣。

光绪廿六年(1900) 庚子 七十八岁
正月十二日(2.11)命李鸿章将康、梁广东本籍坟墓铲平,以儆凶邪。(李于康、梁颇示同情。奉命后迟未行动。二月廿七日奏称:虑激则生变,平坟似宜稍缓。后得旨命力遏乱萌,勿瞻顾彷徨。)
正月十五日(2.14)诏命南、北洋、闽浙、广东督抚悬赏十万,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如有购阅所发报章者,亦严拿惩办。
二月廿八日(3.28)梁启超致《新知报》同人书,以李鸿章有阻碍保皇党在奥活动情事,嘱设法刺杀李及刘学洵。
四月廿四日(5.22)练军分统杨福同在直隶定兴县石亭村为拳民所杀。
四月廿六日(5.24)实授李鸿章为两广总督。
五月三日(5.30)叶昌炽日记论枢廷对义和拳处置不当,自贻伊戚。
五月七日(6.3)盛宣怀电请李鸿章奏陈剿拳。李复以“似非外臣所能匡救”。
五月九日(6.5)派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翅、顺天府尹何乃莹往琢州良乡宣抚拳勇。
五月十五日(6.11)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北京永定门外为董福祥部甘军所戕。
五月十七日(6.13)义和拳开始在北京大肆焚掠屠杀。扬言欲得一龙二虎头。一龙指光绪,二虎指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
五月十九日(6.15)命李鸿章迅速来京,两广总督派德寿兼署。
五月廿一日(6.17)孙中山代表宫崎寅藏与李鸿章代表刘学洵会谈两广独立事宜。
五月廿四日,李电请清廷先定内乱,再弥外患,同日,德公使克林德被神机营兵杀害。董福祥甘军及义和拳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及西什库教堂。
五月廿五日(6.21)清廷下诏与各国宣战。廿六日李电请勿任董福祥军妄动,但能保住使馆,尚可徐图挽回。廿七日清廷命董福祥将现在所办之事(即攻打使馆)赶紧办理,腾出兵力,前赴天津防堵。廿八日,盛宣怀分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请饬上海道与各领事订约,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留东南以救社稷苍生。廿九日,李电盛宣怀,二十五日矫诏粤断不奉,希密致刘坤一、张之洞。三十日,李复刘坤一,在粤当力任保护疆土。同日,上海余联沅会同盛宣怀与各国驻沪领事商议保护东南章程草案九条。
六月四日(6.30)盛电闽浙总督许应骙,请加入东南互保。
六月五日(7.1)李复电刘坤一,兵匪仍攻使馆,北上无益。荣禄、庆王尚不能挽回,不敢担此危局。
六月十二日(7.8)调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并促借坐俄船北上,或由陆路前来。
六月廿日(7.16)李鸿章等奏请降旨保护使馆。
六月廿一日,李自广州起程赴沪。廿五日抵沪。廿六日,李经述电劝李鸿章勿冒险北上。
七月一日(7.26)接津海关道黄建筦电,天津局臣,所款尽被洋人所得。
七月十日(8.4)李奏请赏假十日,不允。同日,日、俄、英、法、意、奥、美七国联军(德军尚未到)自天津进向北京。
七月十三日(8.7)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即日电商各国外部,先行停战。同日,德皇宣布以瓦德西为联军统帅。
七月十七日(8.11)李奏称,送使、剿匪两均未办到,虽百喙难以自明;挽回危局,非绵力所能胜任。
七月廿日(8.14)联军前锋入北京。禁军皆溃。董福祥走出彰仪门,纵兵大掠而西。
七月廿一日(8.15)太后挈出北京西奔。
七月廿五日(8.19)李电各驻使商外部派全权或驻京使臣议和。
七月廿六日(8.20)清廷下诏罪己。
七月三十日(8.24)准全权大臣李鸿章便宜行事。李于八月十四日方收到此项电谕。
八月二日(8.26)李奏请增派庆王、荣禄、刘坤一,张之洞为全权大臣。
八月十五日(9.8)谕李鸿章,已加派荣禄会同办理,希赴津接印,即日进京,此行安危存亡所系,旋乾转坤,匪异人任,勉为其难,所厚望焉。同日,澳门《知新报》刊出康有为上粤督李鸿章两书,前一书劝李勿逮捕新党,与保皇党合作讨贼;后一书论“拳匪”杀西人开罪万国之不可,并劝领袖群帅,平内贼,订外交,以救圣主。
八月廿一日(9.14)李离沪北上,濒行密劾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人。廿六日,李抵天津;同日,李接到两宫拟驻跸西安之谕。
闰八月二日(9.25)清廷惩处纵庇义和拳之王大臣。同日,赐祭德使克林德,并电德皇表示惋惜。
闰八月三日(9.26)优恤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赐祭并致惋惜国书。
闰八月八日(10.1)李接任直隶总督。十八日(10.11),李抵北京。廿日,李电盛宣怀、张之洞,联军已赴保定,都中蹂躏不堪,除宫殿外,无一免者。
闰八月廿四日(10.17)瓦德西抵北京。驻节瀛台。
九月四日(10.26)两宫抵西安,“驻跸抚署,行在诸事草创,惟日夕演戏,如在北京时”。
九月十二日(11.3)庆王、李鸿章电奏,端王属懿亲,董福祥握兵柄,措置为难,而各国坚执惩办,冒死直陈,并请速定回銮日期。
九月廿四日(11.15)李偕庆王访晤瓦德西,盼速开和议。
九月三十日(11.21)李与瓦德西面定图界,联军不过沧州、河间、正定以南。
十月四日(11.25)谕奕劻、李鸿章,准其便宜行事,不必往返稽延,致生他变。十八日,再谕奕、李,全权敕书用宝即着照所请办理。十月十九日(12.10)联军于北京城组成管理北京委员会。
十一月廿五日(1901.1.15)奕劻、李鸿章将和约大纲画押。
十二月十日(1.29),下诏变法,整顿政事,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择善而从,母子一心。
十二月十三日(2.1)诏禁私立仇教各会,保护各国官民。
十二月廿九日(2.17)李电军机处,德瓦帅订于正月五日带队出京,惩处祸首须依各使照会,否则直、晋、泰、豫完善之区将被洋兵蹂躏。

光绪廿七年(1901) 辛丑 七十九岁
正月三日(2.21)诏谕加重惩办首祸诸臣,除令戴勋自尽,毓贤正法外,戴漪、戴澜定为斩监候,加恩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禁监。英年、赵舒翘赐令自尽,启秀、徐承煜已革职,着奕劻、李鸿章照会各国交回,即行正法,刚毅定为斩立决,徐桐、李秉衡定为斩监候,惟以已故,应免再议。
三月一日(4.19)英、法、德、日四使与那桐、徐寿朋、周馥在德馆议商赔款,要索四亿五千万两。
三月三日(4.21)诏设督办政务处,派庆王、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亦遥为参与,命详细考核一切,候回銮举行。
四月八日(5.25)行在收到李鸿章所上“拟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折”。
四月十一日(5.28)诏允各国偿款四百五十兆,四厘息。
四月十六日(6.2)电请派醇亲王为头等出使大臣赴德谢罪。
四月十七日(6.3)联国统帅瓦德西离京回国。
四月廿一日(6.7)以和局已定,诏择于七月十九日回銮。
四月廿五日,依奕劻、李鸿章之奏(据各国公约),外人被害之滋事府县均应停止文武考试五年。
五月十六日(7.1)李奏请训饬各省保护铁路电线。
七月一日(8.14)诏改于八月廿四日启跸回京。
七月七日(8.20)各国公使将和约总结条款底稿送交奕劻、李鸿章。
七月十四日(8.27)公约业已定议,旨允即行画押。同日,诏慰李鸿章疾,嘱加调养。
七月三十日(9.12)以李鸿章力疾从公,忠爱性成,赏假二十日调理。
八月五日(9.17)联军退出北京。
八月廿四日(10.6)两宫自西安行宫启跸回京。
八月廿九日(10.11)李奉谕暂署外务部大臣。
九月廿日(10.31)李咯血病危。
九月廿七日(11.7)午刻,李鸿章卒,年七十九。诏赠太傅,予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同日,命王文韶署理全权大臣,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署,兼充北洋大臣。
十月三日(11.13)清廷发褒扬明诏褒扬李鸿章,命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并赏银五千两治丧。严复挽联云:“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
十一月十三日(12.13)诏准于京师为李鸿章建立专祠,列入祀典,以示优异。
十一月十六日,梁启超编《李鸿章传》毕,序例中谓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其挽李鸿章联云:“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