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悲情宰相:李鸿章 完结

作者:梁启超


马关条约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100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
3月24日,双方代表第三次会见。谈判后,李鸿章从春帆楼回到接引寺途中遇刺,子弹击中左眼下面颊。李鸿章“登时晕绝”,醒来后,73岁的李鸿章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李鸿章伤愈后,于4月9日下午至春帆楼与伊藤、陆奥进行第四次会见。伊藤提出了“最后”的和约草案,限三日内做出“允”与“不允”之答复。
4月15日,李鸿章接受了日方苛刻条件。
4月17日上午10时,中、日双方代表在春帆楼正式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至于击进李鸿章面部的子弹,一直未取出,随李鸿章一起葬入棺材。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人们痛骂李鸿章是“卖国贼”,要求清政府严办李鸿章。
  

出访欧美


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被清廷革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留文华殿大学士虚衔,赋闲在贤良寺内。
俄国借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希望能派员参加,更重要的是,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清廷决定派李鸿章率使团赴俄,顺访英、法、德、美等国。
1896年,李鸿章已七十四岁高龄。临行前家人恐其不测,专门备一副楠木棺材随行。李鸿章使团一行除其子李经方、李经述外还有兵部主事于式枚、洋员德国人德璀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弟弟赫政、英国医生伊尔文等人。
1896年3月28日,从上海出发,直到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 190 天。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访问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8个国家,尤其是欧美五大强国:俄、德、英、法、美。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
李鸿章出访行程: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
1896年3月3日,李鸿章离京南下。
1896年3月14日,抵沪。
1896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年已74岁衰龄的李鸿章携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国邮船“爱纳司脱西蒙号”。
1896年3月28日,从上海出访欧美。
1896年10月3日,返回天津。

俄国
1896年4月27日至1896年6月10日,访俄共45天。
1896年3月28日, 李鸿章乘坐法轮“爱纳司脱西蒙号”出访欧美。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入苏伊士运河北口的塞得港,改乘由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专程前来迎候的“俄罗斯号”。经过1个月的航行,于4月27日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
到达敖德萨后,又改乘火车北上,1896年4月30日,抵达俄国圣彼得堡。财政大臣维特负责全程接待李鸿章一行,维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最为杰出的外交家之一。
在俄期间,沙皇尼古拉二世两次秘密召见李鸿章,亲自与其谈判签约一事。
1896年5月3日,维特向李鸿章提出在中国境内“借地修路”,并称会“支持中国的完整性”。
1896年5月18日,李鸿章到达俄罗斯旧都莫斯科拜会了新沙皇。
1896年5月2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举行,李鸿章前往祝贺。根据美国记者的报道,在参与典礼的各国来宾中,李鸿章所受到的欢迎最为热烈,其排场仅次于加冕典礼的主角沙皇夫妇。
1896年5月27日,各国显要都入宫庆贺。李鸿章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中,同英国皇太子、德国亲王、日本皇弟等人平起平坐。
1896年6月3日,《中俄密约》签订。这一条约,使俄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特权。

德国
1896年6月11日至1896年7月3日,共23天。
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于1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下榻于柏林恺撒大酒店。
1896年6月14日下午,李鸿章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
1896年6月15日,李鸿章拜访德国外长马歇尔,谈及英国放弃中国,中国不能不与俄国友好。
李鸿章应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到行宫参加国宴。此后数日,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椅。
1896年6月25日, 李鸿章专程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以家宴款待。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款待殷勤。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从该企业订购大炮等,并与克虏伯家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荷兰
李鸿章只在荷兰访问了4天。
1896年7月4日,离德赴荷。此时荷兰国王刚刚逝世,其女被拥立为新国王。
1896年7月5日晚,国王的母亲宴请李鸿章,晚宴后的歌舞表演时,李赋诗一首:“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席间,李鸿章获赠金狮子大十字宝星一枚。

比利时
1896年7月8日至1896年7月12日,5天。
1896年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896年7月9日,觐见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并商谈卢汉铁路的修筑问题。当时列强正在争夺卢汉铁路修筑权,俄国支持法、比承修。
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十分欣赏,厂长当即表示愿意赠送一门大炮给李鸿章。此后,比利时国王派出专使把这门大炮运往北京。

法国
从7月13日到8月1日,共计 20天。
1896年7月13日,到达巴黎。
1896年7月14日,前往爱丽舍宫觐见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晚上夜游塞纳河。
1896年7月15日,李鸿章同法国外交部长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一事进行磋商,要求增加法国出口给中国物品的关税。法国政府虽然答应,但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李鸿章批评汉诺多“迹近要挟,颇碍交情”。
李鸿章在巴黎期间相继访问了巴黎银行、武备学院、皇家动物园、博物院、图书馆和《费加罗报》报社等。
结束了巴黎的参观后,李鸿章又去莱茵省等地游历,参观了枪炮局和炼铁厂,观看了来复枪和钢炮实弹射击表演,均赞不绝口。
法国农业之兴盛,也令李鸿章印象深刻。在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李鸿章高度赞扬了法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对法国农民的富裕生活称羡不已。
8月2日,结束对法国的访问,乘坐法国政府派出的专轮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始对英国访问。

英国
1896年8月2日至1896年8月21日,为期20天。
1896年8月2日,抵达英国南安普敦,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弟赫政、前东方海军提督脱来西等人前来迎接。为便于出入,李鸿章下榻伦敦市中心的原考登侯故邸。 
1896年8月4日,与英国首相兼外交部总长索尔茨伯就关税问题谈判。李鸿章对首相不愿增加关税表示不满,称:“惟知贵国之让日人,不闻日廷之谋琼报也。今贵国不肯移待日之道以待敝国,又惟知英人之歧视东土,而任华人之憾抱向隅也。”但关税问题最终未能解决。
1896年8月5日,觐见维多利亚女王,李鸿章被授予“维多利亚头等大十字宝星”,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后到朴茨茅斯军港巡阅海军。
1896年8月5日至9日,相继拜访了伦敦中国会、戈登墓以及肯辛顿博物院等。在伦敦中国会(即在华从事通商传教之人,回国后成立研究中国情况的组织)发表演讲称此次英国之行“过蒙优待,是证中英之交谊,业已由渐而深;从知欧亚之亲情,必益相观而善”。
1896年8月10日至12日,汇丰银行、国家银行、邮政总局和商务总局纷纷设宴款待李鸿章。在国家银行,中堂咨询了人员工资发放、借贷利息等问题;在邮政总局,报务员演示了发报机的使用;在商务总局李鸿章称“在世一日……必竭力以劝中国,必使工艺商业有进无退”。
1896年8月13日,到乌里治造船厂,观看英国炮兵操练。至水雷厂,对水雷制造的办法、如何定购以及水雷价格等都详加询问。
1896年8月15日,参观伦敦电报局,当即写就一封85字的电报,发给中国电报局督办盛宣怀。盛宣怀发出94字的回电,7分钟后抵达伦敦。李鸿章不禁感慨电报的神速。
1896年8月16日,离开伦敦,前往外省参观。首站前往哈华墩,拜访英国前首相格兰斯顿。会谈中,李鸿章批评“各国以重税寓制人之道,固不可谓为良法”。格兰斯顿选了几本珍藏书籍送给李鸿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他“不啻铭肝镂鬲,使人不能去诸怀”。
1896年8月17日,至苏格兰参观钢厂、钢轨厂和造船厂,认为中国“应当借重英之实学,庶造船开炉之类,皆有门径可寻”。
1896年8月22日,回到伦敦,并结束对英国的访问。
在离英告别辞中,李鸿章盛赞“贵国之聪明才智、天财地宝、物力人材,向尝心仪之,今得目击之,且见其日积月累,高不可攀。于此而不能刻骨铭心以载之东归者”。同时也希望自己“回华之日,再握大权……以一人之所知,补一国之所缺,分在则然,责无旁贷也”。

美国
1896年8月22日至9月4日,为期14天。
1896年8月22日,乘“圣•路易斯”号邮轮前往美国,于28 日上午抵达美国纽约港。
1896年8月28日,纽约港港口排列了几十艘白色军舰,其中有“迈阿密号”“得克萨斯号”“联盟号”等,除此外,还有不少迎宾彩船,甚至包括银行家摩根的私人汽艇。纽约港挂满大清国国旗,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 
1896年8月29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举行午宴,欢迎李鸿章,李鸿章转交国书。午宴后,双方讨论了“照镑加税”问题,美国代表对李鸿章说:“各国如允,美无不从。”当晚,美国前国务卿约翰•W.佛斯特,在华尔道夫饭店举行欢迎晚宴,一些曾出使过大清国的外交官出席。
1896年8月30日,李鸿章专门拜谒尚未建成的格兰特陵墓。据蔡尔康等所撰《李傅相历聘欧美记》记载,“二十二日(西八月三十号),中堂出自纽约行台,至前民主格兰德寝园,有宿草矣,为怆然者久之。从者以鲜花环进,敬悬墓门,循西礼也”。
1896年9月2日,李鸿章在华尔道夫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向美国新闻界介绍他对美国的观感,并批评美国的排华法案《格利法》。
1896年9月3日,会见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就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发表观点。
离开纽约后,李鸿章来到费城,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唐人街等。在参观时,费城市政府特意安排一顶轿子让李鸿章坐。
1896年9月4日,结束对美访问,前往英属加拿大。在回程路线设计上,李鸿章有意避开美国西部,以示对排华法案的抗议。

加拿大
1896年9月5日至9月14日,为期9天。
1896年9月5日,在美加边境,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李鸿章“顾而乐之,徘徊不忍去”。
1896年9月6日,前往多伦多,多伦多市政府盛情款待。两天后,启程前往温哥华。
1896年9月14日,到达温哥华,回程船只等早已齐备,随即启程归国。

归国
1896年9月14日,李鸿章及随行人员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踏上回国的航程。
1896年10月2日,李鸿章到达日本横滨港需要换船。当他看到周转的是一艘日本船只时,坚决不肯上船。因他签订《马关条约》后,曾表示“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侍从们只好在美轮和招商局轮船之间搭一块跳板,将他扶上招商局的轮船。
1896年10月3日,李鸿章转乘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回到天津。
至此,李鸿章访问欧美的活动全部结束。


辛丑条约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李鸿章此时正在南方,慈禧下令“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处理此事,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7月17日,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北上,对未来境况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慈禧和光绪逃亡。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外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仍属清国政府管辖”外,整个京城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这两个小院一个是李鸿章居住的贤良寺,一个是参加与联军议和谈判的庆亲王府邸。
11 月初,联军照会李鸿章和庆亲王,提出议和谈判的六项原则:惩办祸首;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索取赔款;使馆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
在上奏朝廷后,由于“议和大纲”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朝廷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最后,慈禧明确地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数额定下来。
1901 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帝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平等的条约《辛丑条约》。大清帝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利共达9亿8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
签字回来之后,李鸿章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9 月 22 日,身在病榻之上的李鸿章,上奏《议和会同画押折》——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如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