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广陵散 –中国狂士传 完结

作者:孟泽 徐炼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初四日是徐渭的生日,降临人世的第一声啼哭是从山阴县城(今绍兴)的观巷内发出的,声音暗弱,像是一个不愿意诞生在这个尘世上的小生命。父亲已经老态龙钟,母亲是家中的侍妾。

他的祖辈曾入军籍,隶属贵州龙里卫,当兵的其实是徐姓同宗的另一支。但按照明代军籍世袭的规矩,徐渭的父亲徐鏓利用贵州军籍于弘治二年中举,正统七年做过四川夔州同知,几年后还乡。徐鏓的元配夫人童氏生有二子,徐淮、徐潞,童氏死后,徐在云南续娶苗氏夫人,比徐淮兄弟大十来岁。徐渭的生母是苗氏夫人的婢女。庶出的身份难免尴尬,又比两位兄长小得太多。

徐渭生满百日,衰病不堪的父亲便去世了。侍妾身份的生母并不受家庭的尊重,不久甚至被主母苗氏所驱逐。

没有父亲的镇摄,家中的景况也日趋暗淡。作为主母的苗氏与徐淮、徐潞并无情感上的联系,难以形成支配的地位。徐淮是位不太务实的散宕哥儿,父亲死后,携资云游四海,一面经商,一面求仙炼丹,买卖不善,炼丹又费钱。徐潞也疏于务实、懒于持家。苗氏远离云南的故园和水土,混乱的大家庭又不容易支持,她十分讨厌越中的人情风物,而对徐渭寄予厚望,却并不能够细心地体谅他正在感受到的屈辱,生母被逐,对于兄长而言,迟来的他似乎是多余的。

他不能不更多地形成偏执、多疑与对抗的个性来维护他的敏感和自尊。

徐渭4岁时,长嫂杨氏过世,他像小大人似的迎送来往的吊唁者,显示出早熟和聪慧。

嘉靖五年(1526年),徐渭6岁,入塾读书。他有出色的记忆力,几乎过目成诵。8岁能做八股文章,先生大为惊讶,认为他是“先人之庆”“徐门之光”“谢家之成梁宝树”,这可能滋长了他近乎夸张的自信。

10岁那年,属于徐渭名下的两个奴仆因为徐家的不景气而逃跑了,徐潞带他去见山阴县令刘昺告状,刘昺很欣赏徐渭伶俐乖巧的应对。问他做什么功课,徐渭说:“能做举子文字(八股文)已两年。”

刘当场拟题,命做文章,徐渭捉笔写来,从容自信。刘昺看了着实称赞了他一番。又问:“童子何师?”

“姓王名政。”

“教汝读何书?”

“读程文(官方规定科考的范文)。”

“务在多读古书,期于大成,勿徒烂记程文而已。”

刘昺的话,或许是过于通达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徐渭以后十年不读八股文,这当然也是他的气质所决定的,待他重新省悟到,八股文对于身家性命的重要,他已经无法收回他旷达、浩渺的情思了。

徐渭巧心地读书,也巧心地游戏着童年。竹马裲裆,在小巷里玩得风尘缕缕,击剑抚弓,骑马驰射,常常跌得鼻青脸肿。

他还跟随同乡前辈学琴打谱,随武举人彭应时学剑。在他少年的心性面前,世上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包括他所必须成就的功名富贵。即使不可能,也并不挂心。

他的阅读是广泛的,经史百家、秦汉古文、老庄诸子、仙释经录及古书法,琐至稗官小说。在山阴,他甚至有了小小的文名。

嘉靖十三年(1534年),徐渭14岁。苗氏夫人在悒郁中病逝,徐渭磕头流血,三天不食,为她祈祷,却没有挽回这位唯一能够保护自己的主母的性命。只能随长兄徐淮过活,他变得拘谨而敏锐,也变得放任而冲动。

20岁前,徐渭参加了一次考试,没有通过。20岁时,他在徐淮可能已极不赞赏的眼色下,又一次考试而仍然没有博得起码的秀才资格。他把自己所有的狼狈与苦闷写在了给浙江提学副使张和的信中,要求给予复试的机会。他说:徐渭时乖命蹇,从小就生长在孤苦伶仃中,希望通过科举来拯救自己,但刚下场就遭摒斥。托靠兄长生活,箕豆相燃,徐渭日夜发愣,只看到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别无所有。请求给予片刻光阴,自信万言可待。涸辙之鱼,望济以清凉之水。如果真是昏愚之辈,徐渭自当负石投渊,入坑自焚,不敢俯首匍匐,苟活偷生。生死系于大人。

这是一份没有退路的申诉。

信到了副使手中,副使感慨于他不再谦谦君子地慷慨陈词和确实惊人的文采,给予他一次复试的机会。徐渭终于取为山阴县学生员,这便是徐渭在科举途中获得的最高的却仅仅是最起码的名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