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广陵散 –中国狂士传 完结

作者:孟泽 徐炼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嘉靖五年(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六世祖林驽是泉州的巨商,地道的回教徒,航吴泛越,懋通有无。洪武十七年(1384年),发航西洋忽鲁模斯,娶“色目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祖先仍保持着这种混血的家庭关系,并与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往来。

史载,自宋以来泉州是一个异常繁华的商埠,明代施行海禁,强化了儒文化的种种教义,但依然不乏泛海经商者。到李贽的祖父辈,家道中落,经商海外的事情逐渐消失了。

李贽本人则从小在夫子和准夫子的教化下长大。

李贽的家族是林李同宗。五世祖林广齐,笃信道教,修了岳帝庙,并立下马碑,某御史的子侄过庙不下马,林广齐将其掀翻在地,惹下事端。御史趁林广齐进城,将林囚禁起来,族人破牢把他救出,御史便给林立下“谋反”的罪名,欲置他于死地。林广齐避祸至虎口,最后还是被杀了。自此,族人有姓林,也有改姓李的。

李贽小时候姓李,上学的名册上叫林载贽,后改姓李,因为这个“载”字犯了新皇帝朱载垕的讳,李载贽便成了李贽。

李贽出生不久,母亲去世了。他后来说,连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长大的。

7岁随父亲白斋公“读书、歌诗、习礼文”。12岁作了一篇《老农老圃论》,把《论语》中所记樊迟问稼与子路过荷蓧丈人两件事并举,称千古不朽的圣人孔子为“上大人丘乙己”,带有调侃的意味。文章受到他的同学的赞赏,说林白斋有这样能言利口善于文辞的儿子,可以博取人间的富贵。

李贽自己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祝贺实在太鄙俗了,也不合他父亲的意愿。他说:“我父亲是什么人?身长七尺,目不苟视,虽然贫穷,但为了朋友的婚事,他可以从董母头上拔下簪珥。他的胸怀难道能够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吗?”

李贽的家庭确实不太富裕,他曾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境况说:“自己弱冠(20岁)即糊口四方,无日不逐时事奔走,曾游学寄宿于一户人家,大雪三日,天寒地冻,无以为食,又饿又冻又困,主人哀怜不胜,煮小米食之,他信口大嚼,吃完再问主人,这是稻米饭吗?味道好极了。”主人告诉他,是小米,他之所以不辨稻粟,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

尽管如此,李贽还是用着自己的聪明在学习他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读《易经》,读《礼记》,后来又读了《尚书》,朱熹的传注读得他昏昏然,莫知所云。不能领会朱子的深心,他觉得奇怪,又觉得厌烦。20岁娶黄氏为妻,黄氏15岁。

六年后,李贽中得举人,在后来写成的《卓吾论略》中,他很得意地记叙了中举的经验:科举考试像儿戏,只是抄抄写写滥竽充数骗过主考官的眼目就行,主考官难道是一一懂得孔圣人的精蕴的?他将八股文中可爱好玩的挑选出来,每天读几篇,临场前背诵下五百篇,题目一出,就当一回誊录生,如此就高中了。

这似乎有点矫饰,正像他小时候作《老农老圃论》后的表演一样。

不过,李贽确实是别有心思的,这心思随着他不断成熟而日益明朗。

当时,他的目标却是解除家中燃眉之急,不能让父亲再去当叫花子一样的教书匠,弟妹要婚嫁。李贽不再耐心取得进士及第的资格,也可能是因为考试的地方太远,花费不起,李贽又不愿意借贷,便循例进入仕途。本意想在江南离家不远的地方随便混个差事,没有想到政府给他指派的却是远在万里的河南共城教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