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5年)是北大语音实验室成立80周年,我们邀请各位在这里聚会,回顾这个国内最早的语音实验学术机构所走过的历程,同时纪念她的创始人、中国语音学的先驱刘复先生。首先容许我代表北大中文系,感谢大家的到来。
北大语音实验室最初叫语音乐律实验室,成立是在1925年9月,隶属文学院国文系,室主任刘复,魏建功是刘先生的助手,后来又加入了白涤洲、敖士英等成员。1934年刘复病故后,由罗常培主持研究室工作。关于研究室的沿革变迁,等一下还要请其他老师介绍。八十年来,北大语音实验室走过一条艰辛但卓有建树的路,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非常认真执着,包括刘复先生、罗常培先生、白涤洲先生、林焘先生、王理嘉先生、沈炯先生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学者兢兢业业,为我国语音学学科建设做出奠基性的突出的贡献。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刘复(刘半农)先生的贡献。刘先生本来是一位作家,五四之前,在上海文坛,他就发表过许多小说,包括后来被称为鸳鸯蝴蝶派小说,也翻译过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他是一员干将和急先锋,为《新青年》撰稿,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声援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和钱玄同合演攻击守旧派的“双簧戏”,影响巨大。鲁迅评价说他是“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刘复先生是一个全才,他写小说、散文、诗歌,留下一批经典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崇高的位置。那么,这样一位文学家,又怎么对语言学、语音学发生兴趣,并成为开拓性的专家呢?1917年夏天,刘半农进入北大中文系任教,那时他26岁,没有学历。在北大上课很杂,兴趣很广,但用心较多是通俗小说,还有诗歌韵律问题。研究诗韵,研究用方言写诗,这些可能就是他开始关心语言、语音的契机。大家知道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从“五四”开始的,刘复是最早提倡新式标点的人物之一。还有一件闻名的事情,就是首倡“她”与“它”这两个字,作为第三人称阴性与无生物代词,一时间也引起轰动。1919年2月25日,他和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人被教育部聘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不久,由刘半农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案”。这时作为文学家的刘半农,已经开始较多涉足语言学领域了。
1919年底北大派刘复赴欧洲留学,先是进伦敦大学语音实验室工作,开始,他还是注意乐律的语音构成研究,包括试图对古诗、歌谣和说话进行语音试验比较。接着,着手《语音学纲要》一书写作,又试图研究南方语言中的清浊音。但都没有结果,还是摸索阶段。最后,落实到汉语四声研究,运用近代实验语音学方法和器械,记录12种方言,试图弄清楚调类调值关系,成书名为《四声实验录》。这是他第一本语言学著作,蔡元培题签,吴敬恒和傅斯年作序,1924年出版。经过几年非常艰苦的奋斗,法国巴黎大学接纳他进入,并在1925年完成博士论文《国语运动史略》和《汉语字声实验录》,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获得康士坦丁伏内耳语言学奖。1925年刘复回国,在北大建立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刘复当时有几大研究计划,一是继续四声研究,希望把主要的方言声调都摸清楚,编一部
[1]①本文是作者2005年6月4日在北大语音实验室成立80周年暨刘复先生语音学学术成就纪念会上发言。
《四声新谱》;二是在方言调查基础上编一部《方音字典》;三是编一部《方言地图》;四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乐律。他还和赵元任先生一起组织了以音韵学家为主的学术沙龙“数人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就是这个沙龙的产物。主持北大语音实验室期间,刘复从语音学角度研究过古代戏曲音乐,组织对故宫以及各地所藏古代乐器、编钟的音律测试,翻译出版了法国保尔巴西的《比较语音学概要》,规划领导了《十韵汇编》的编著工作(古代汉语切韵系统,罗常培、魏建功参加),还发明制作了音调推断尺、音高推算尺、声调推断尺以及刘氏音鼓等多种试验仪器。值得提到的还有刘复对辞典编撰的热心与贡献,1920年他被推选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曾经有过编撰中国大字典的宏伟计划,他自己还编过一本《标准国音中小字典》(1935年)。作为语言学家,语音学家,刘复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现在我们的研究条件好了,进步了,但永远不会忘记刘复这些在学科创立奠基阶段做出贡献的前辈学者。还要特别说到,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过去结合非常紧密,现在则是有分有合,学科分工比以前要细多了。北大中文系现在的几个专业都很有特色,但分工有余,合作不够,这恐怕是个问题。从前辈学者那里也可以看到,要成就大学问,学术基础还是要宽一些为好。现在语言学日益科学化,专门化,但不要忘记了,它和人文学科、文学还是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深层的联系。我们是在“中国语言文学”这个大的学科背景以及学术氛围之下来研究语言学的,所谓中国特色可能也就在这里。所以语言研究的学者也要关注文学和其他相关的学问,研究视野不能太小。北大中文系作为一个以教学为主业的机构,语言学和文学、古典文献学等学科,应当强调合作,彼此打通,而不是绝对分家,更不能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刘复先生那一代人留给我们的经验。
北大语音实验室这些年有较大的发展。北大中文系意识到这个学科在语言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和发展前景,给予实验室相当的支持,沈炯老师退休后,又从校外调入孔江平教授等一些学者,林焘先生一直在指导实验室工作,他们承担了一些国家研究课题。为了扩展功能,为教学服务,又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将实验室改名为北大中文系语言实验室,其他相关学科教授也参与实验室工作,如陈保亚、王洪君等。此外,李鐸老师主持的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中文典籍,也是实验室一部分,成果较多。还新办了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本科专业,已经招生三届,主要招收理科生。北大211和985经费也连续给实验室拨款,增添设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支持下,在校内外兄弟单位和各位朋友支持下,经过大家的再接再厉、团结努力,刘复先生和前辈学者创立的优良学术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上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