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信心铭之道 完结

作者:广超法师
息道:勿住勿改,无求无念

本节是让心休息无求——无念寻玄旨。必须依次:1.于境无住;2.于念无改;3.于空无求;4.天然无念。最后达到平时生活都能保持无住、无改、无求、无念的平常心。


2.1. 于境无住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三祖说开始寻道的正确心态,就是莫逐有缘,勿住空忍,即不驱逐缘生缘灭之“有”境,也不安忍于寂静无生之“空”境。
一般的修道者都是观察到一切有(即心与境)的生灭无常性而不乐,然后期望舍弃三界有而安住于识寂灭的涅槃。在涅槃境界里虽然不执有见也不执空见,可是弃有住空的习性,会令其心乐住于空寂的涅槃中,而不乐诸识纷乱的显现。因此,大乘说入涅槃者只是觉悟寂灭空相,不知真如法界显现本无寂乱,于是觉悟不圆满。
那么,修最上乘者则要做到不逐有不住空,在平时常处在一种平怀的心态,即不生取舍心,不令心安住于任何心境,放松身心,让心对境无所作——平常心。久而久之,会发现心中空无一物,此时心恢复无念的原状,无念就是在“见闻觉知”时,眼前万法缤纷却心空无一物想,所谓见山不是山,三祖形容如此对境无分别心为“泯然自尽”,“泯”是泯然无痕迹,“尽”完全除尽,即心触境时,心相、境相皆除尽无痕迹——无分别智直觉心境。
寻道者如此不取外境(有缘)的有无、是非,也不离开外境而住在内心的法尘空无境界(空忍),只须一直看着心体无念的本性,让心回归到心性本来无分别的状态——一种平怀,不再造作而完全放松身心,自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泯然自尽。
不少人都曾经验过在静听雨声或轻音乐、痴望海洋或天空、或独自赏花的某一刻,忽然进入忘我的状态,甚至累时休息也会进入忘我状态,于是认为忘我(对境无念)的状态太寻常了,怎会简单到不修行也能无念呢?其实心性本无念。人人都知道必须在无烦恼的那一刹那才能入睡,天天能睡不就是天天能无念吗?真简单啊!只是凡夫一旦无念就入睡,有念时就爱妄想分别,是妄想把心弄复杂了。可见人人若无烦恼遮盖,随时都能恢复对境无念的自然心性。因为心性本明净无念,即使心被烦恼等妄念遮盖,心性依然明净;被烦恼云遮盖的心光犹如日光常照,云遮日时并非日光不照。可惜一般人在无念时不知回光返照,只觉得身心放松自在;修行人认为放松无念的心是懈怠,总觉得必须造作而修戒定慧,却不知无念的重要。
体验到对景无念者,由于没有老师指导,不重视泯然自尽的无念,最终他会放弃维持无念状态,转向勤劳用功的方式。当寻道者处在泯然自尽时,老师会指示:“忘我的无念觉知就是本具觉性现前的状态”,这时必须对老师绝对有信心才会珍惜无念的休息心;上根利智者则能自知此对景无念的休息心即心性的原本状态。一旦真正处在马祖禅师所说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无圣的平常心,就会明白六祖所说的不思善(佛法)也不思恶(烦恼)是怎么回事。当寻道者发现对境无念之心时,应确定无念是寻找觉性的利刃,不过,无念的正念还不是觉悟。


2.2. 于念无改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寻道者知道寻找觉性的利刃——无念的平常心之后,他所要做的就是常处在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的明朗无念之平常心状态。可是掉举、散乱、放逸的妄念习气依然偶尔会生起,妄念再起怎么办?有些人认为无念是不动妄念,于是压制妄念——止动,其结果是入定不动念——百物不思。三祖说此人不是修平常心,是止动之间选择入定了——止动归止。可是心止静久了就更会期望动——止更弥动,弥即弥漫,即更加彰显了动乱。于是觉得心在动的妄念与静的正念之间徘徊——唯滞两边。
此时怎么办?三祖说宁知一种,意思是怎知止动本是一种,一种即圆同太虚的心智光显,是心的觉性(心智)照见心的显现(光显)。其实,觉性常觉照,心性一向知道止动皆自心显现,只是意识妄分别显现中有法在止动。须知心性不动如日光,妄念犹如浮云,浮云遮盖太阳时日光依然常照,即妄念所见动静无妨心的明净觉知。然而,若以正念灭妄念,追求心静不动——入定,反而徒增动静的分别心,结果是定力退而心动,心动了又想入定,觉得心成天在入定(止)出定(动)两边徘徊而很不自在——唯滞两边。所以必须放下止动的妄心,不再动念分别心定心动、正念妄念、是道非道。
其实,动正念去辨别所修是道非道,只能明白心相之缘起性空——识相空,唯有在无念下才有机会回光返照心性本空之觉性——智相空。


2.3. 于空无求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寻道者开始时都会陷入舍动取静、舍妄求真的矛盾中,原因是一种不通;一种即唯一觉性,不通即不通达心性(本具觉性)与心相(乐现万法)唯是一心。那么,是谁不通达?是意识,它妄见显现是外境,于是不通达万法是心意自觉自心相。即意识所知一切心境都是心意的心智光显,若不通达此事,就会追随意识分别轮回有与涅槃空,则处在妄分别中而永远无了期,所以三祖说这是枉费功夫——两处失功。
原来意识的妄念不但希求心归止——追求涅槃,还执取心外有法在止动——见法生灭,于是执实有轮回,实有身外的世间和身内的烦恼,实有我在造业。修道者的意识期望脱离轮回、证空、觉悟无我等,于是欲灭非实的轮回——遣有,结果却因遣念而动念(沉没于有中)——遣有没有;欲获本空的觉受——从空,结果因欲从空而动念反更难空——从空背空。
既然有与空境都是圆同太虚的心智光显,所以勿离有境求空心——遣有从空。也就是说见闻觉知本是觉性所现,因此,不可在见闻觉知里寻找觉性,也不必离见闻觉知去取证觉性;即轮回与涅槃皆觉性所显,在见闻觉知当下就能发现心性真相——觉性自空与缘起性空。



2.4. 天然无念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前句说寻道者欲获得无造作的平常心而造作,陷入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可是,当寻道者已知不应执空有与止动之后,其心依然妄念纷飞。问题在哪里?三祖说不是方法错,也不是学错,而是平时生活多言多虑。多言就是平时说太多话,多虑是思维太多佛法法义;生活上有太多事情要办,于是常挂虑事情是否圆满了结。日常生活熏习了多言多虑的习气,在修心时也会如是多言多虑,总是陷入是非取舍,于是和平常心转不相应。
寻道者若能绝言绝虑而无念,则平常心无处不通。因此初修道者必须远离亲友、避免多言、不思维法义,把该办的事都办完以避免多虑。换句话说:修道期间要整天都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即平时生活要无事可挂虑,心才可能坦然进入无是非取舍的状态。不然你会哀叹自己习气太重——明知不该妄想造作却偏偏造作,事实上不是习气太重,而是你修平常心时重温旧习气罢了。无处不通是指修到在任何场合都能运用无取舍的平常心。
上一节说到三种正念,即取相、离相、无相。那么,如何从平常心次第契入无相的正念呢?若以眼根为例,先静心坐着不动,然后眼光照前景但不专注任何物体,对景物视若无睹。在初期会觉得眼前有物但不动第二念——绝言绝虑,这是无是非的离相正念;接着不觉有物而心明了——无处不通,这是无取舍的无相正念;最后明了的心也无,只觉得心境一体不分——宁知一种,此时才是无造作的正念。
修道者的第一个疑就是“道无处不通”而我是否达到无处不通的平常心,疑者总是思虑:“平常心会是如此简单吗?”于是与平常心背道而驰!



本节要点:绝念勿改

寻觉性的关键是无住、无改、无求、无念,要点如下:
无住即不逐有境,勿住空寂。
无改即(无造作)不指挥、不作改正而恢复平常心。
无求即不求灭有、证空。于境、心、法都无求,
无念不是无心,是心中无事而绝言绝虑,则无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