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信心铭之道 完结

作者:广超法师
合道:念性无住,任运妙用

本节是纠偏,不再澄净意识而是锻炼意识,以心性念体无住的方式合道,因觉性周遍而放下意识对六尘的分别,最后意识无邪正二见,唯有无分别智妙用六识尘境。



5.1. 念体无住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一般人随着贪嗔而执着外境;修道人总爱守护正念,于是分别正邪而违顺相争;未见觉性者爱守护无念,于是分别止动而两处失功;初见觉性者爱守护觉性,于是落入胜却前空的空见。以上四种人各有所执。而三祖说的执之失度的“执”不是指这四者,而是指澄净意识的习气会执取清净心——正念正知的无分别慧。一旦对正念正知执之失度则必入邪路,邪路不是邪恶或邪见,而是朝向邪路——修(心性无住的)佛乘却退为(心念寂灭的)三乘去了。
如何是上乘(佛乘)见性后的正见与正行?禅宗的正见与正行就是佛见与佛行,即见色心皆是觉的缘起,心行恢复为无作的自然天性。不再以佛法知见束缚六识——不守护正念正知,即意识不再做主而干扰心性,让六识任运恢复无作、无住的本性。其实,见到大道体宽时就不见有一法可得了,一切的显现皆是本觉,哪里有个正念可护持?禅宗的保任就是放任六识恢复自然心性——绝对的放下不造作,则心会恢复到自然无妄的本性。所以三祖说的放之自然,就是放下守护(分别是非邪正的)正念,任六识恢复自然(无是非、无邪正),也不再以宗教、文化、习俗、科学等不自然的知见影响意识而干扰自心的显现。此时甚至连佛法也要放下,正如佛在《筏喻经》中比喻的,佛法有如木筏,过河后就该放下,不该扛着筏上路。
即意识澄净到空心齐含万象后,所该做的就是让心放之自然。此时之所以无法放之自然,就是执着正念正知而执之失度。这要有个过程,先完全不动,然后动和不动无别。三祖则说心念体无去住。
若修佛乘者还执取维护正念,就成了三乘道人——入邪路了。那么,初祖的弟子有人入邪路吗?肯定是有的, 即学禅却成了经教大师。据道宣的《唐高僧传》记载,初祖达摩知名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即道副)、昙林、尼总持等人。达摩祖师欲返天竺之前对众弟子说:“时将至矣,汝等合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这四人都已归根得旨,都已觉悟万法无咎,然而,僧副不执不离只得六尘不恶、尼总持更不再见则是见万法一如、道育无一法可得则是一切不留;此三人虽已悟道,其心还是有个住处,即住在不执不离、更不再见、无一法可得的见地上,还未达到忘绝境界,只有慧可礼拜而立则是不见边表而别具一格,真正的完全放之自然。至于昙林,曾是佛陀扇多、菩提流支、瞿昙般若流支等译经师的笔受,替老师编集《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他学禅入邪路,成了注重道理的经教大师,经常讲解与如来藏有关的《胜鬘经》。



5.2. 念性合道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见性后如何保任觉性?就是时时保持空心无念。其实,觉性是体无去住的自然心性,保任觉性就是任由心念恢复无去无住的自然心性——任性合道。其中任性就是任由心性天然无为本不曾留住,如此念念皆合于自然心性——合道,任心常照、常显、常空而无去住。这样的保任,无觉性、正念、正定等事可保,所以逍遥绝恼。三祖说保任若非任性合道,护持无念的习气必然会落入系念和昏沉。
系念状态是指念念保持正念,此种人保持对境不动第二念——所谓当前一念,即念念停留在对境的第一念上。三祖说保持正念则系念乖真,违反了心的无住天性。话头禅如果修错了,就会死死咬住一句话头,变成无疑情而只有正念,那样就是无智慧的系念。
昏沉状态是指于一切境的念想都灭,即从护持无念到后来只剩下一念模糊的觉知,内心只见一片漆黑,这与一般的昏沉无异,这是因无念导致灭想而昏沉,即从无念修到无智了,所以说不好。可是有些人却认为这才是无时间、无空间、无一物、无生死的最后绝对心。其实此种人还未见齐含万象的空心,如此“无心也无物”的觉受不过是意在执取阿赖耶识罢了,此时(染污意)微妙的觉知有如昏沉一般。默照禅一旦修错了,就会默默地不理识境也不观空心,结果静默到无止也无观,心默默到最后就进入模糊的阿赖耶识去了。另一类则是默默地观空心但是不理识境,最后进入灭尽定,连意的模糊知觉也没了。
若问:保任觉性者是否是真见觉性?原来禅门的觉悟有三关,即寻觉性的初关(破本参)、除习气的透重关、悟透生死的出牢关。从论典的角度来看禅门,破本参犹如见道、透重关犹如修道、出牢关犹如证道。
破本参就是第三节的见觉性,见到心的本性——唯一空觉,因而突破思维心,所以说未破本参不住山,因为不破本参而独自住山,只会落入用意识盲修瞎练。
然而明心见性后习气依旧,透重关就是放下习气,修法是放任意识恢复自然;所以说不透重关不闭关,因为未透重关只会被习气闹得跑出关房。那么,已破本参未透重关者,若被习气闹得不自在,只好采取守护——澄净的方式。至于不被习气影响者,则直接放任意识任性合道。其实,慧力定力皆强的利根者,在第三节的返照空心那一刻就能悟万法无咎而破本参,而且立刻进入第五节的任性合道,这类人喜欢逍遥绝恼而爱住山。定力不足但慧力强的中根者,其慧力能破本参,但因定力不足而需依第四节用澄净意识的方式保任觉性。慧力弱的钝根者,由于疑胜却前空而无法破本参,只好多次回到第二节修无念重复返照空心。慧力弱而定力强的钝根者,虽能轻易达到无念,但只会默照内心绝言绝虑而入定去,无法回光返照空心,这只是默照禅的初入门者。
以上四类人都信大道就在目前。至于不信者,则不信大道无为无作常在目前,总爱以有为的造作来否定无为无作。实际上,人人自心密藏着本具觉性,所以大乘经中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进一步开示如来藏与觉性的经典则称为诸佛菩萨秘密藏① 。觉性不曾离开过任何人,它一向隐藏在我们平时的经验中,即六祖向惠明说的“密在汝边”。换句话说,凡夫经常都会体验到的宁静忘我状态即觉悟者的清澈无念,即凡夫都具备觉悟的能力。可惜凡夫不知何谓觉性,在无念时因太短暂不知回光返照,只知享受无念忘我的奇妙觉受。此时有才华者则爱以诗歌和艺术来回味当时的妙心玄境,这些人事后会期望心再现此觉受,却不知心一向在昭、示的宗旨——觉性本现前,真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有人会问:如果说悟后还会被习气影响,难道这种觉悟只是理悟?难道觉悟了还有烦恼?其实,此时所悟的道并不是道理,而是见到心性本一空觉齐含万象之道,此道人人本具,不因觉悟而有,不因烦恼而无。然而未悟者的意识爱分别是非道理,认为觉悟若有烦恼只是理悟。其实,悟者不见有迷可悟,更不见有理可悟?真悟者的保任就是让心契合大道,就需在意识动念的每一刻,明了分别念所知善恶有无等识相不离空觉的识性,即直觉心体本性无真妄,此时不可头上安头而依分别念所建立之理去观心。至于保任时若生烦恼,应知烦恼习气也是本性空的智慧显现,不需为空的智显而生保护与改造之心。其实,改造烦恼——取善舍恶的心,正是烦恼生起的根本(那是因为他未见万法都是有觉知的法,都无误地配合自心幻化),所谓黑暗女与功德天形影不离。倘若真见心性,必然也知道善恶苦乐等万法都是心性本具智慧的自在幻化,此时不必改造,造恶之心(黑暗女)自然消亡,取善之心(功德天)也不延续了。



5.3. 境无疏亲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此句说的不好劳神是指修保任者,劳神守护正念正知,正念永远是造作地去疏识相亲智相,这样是耗神的修行方法。三祖说何用疏亲是指已悟一空齐含万象者,既然已知智相和识相皆是一平等觉性,何必还学声闻那样疏离生灭识相、亲近无生智相而劳神呢?
学三乘教法者皆厌恶虚妄的六尘,菩萨修到第六地还是想入涅槃——恶六尘,觉得凡尘依然有染,不如圣道清净,于是出凡尘惑乱的根识境、入圣道清净的寂灭境,即疏离有为的生死、亲近无为的寂灭。而佛乘教法是观众生、佛平等觉,观识相是智之用,观智相是识之体。佛乘认为一切凡圣境都是一心的大乐显现,所以若欲取一乘——佛乘(即心即佛的禅宗),必须勿恶六尘——不必厌离(本具觉性的)六尘。
换句话说,欲出离根识境而证涅槃者都是在恶六尘,佛乘则认为六尘是空心齐含万象的(心性大乐自在)显现,即心在识境里以六根探索自家所显六尘。不但六根受乐时是在探索自心显现,六根受苦时也是在探索自心显现,即苦乐境界都是心为了探索自己而如此地显现。意在探索过程中妙用六识,最终趋向觉悟圆满,而觉悟未圆满前的显现本无对错可言。因意识的习性“爱乐受、厌苦受”,由此分别六尘有善恶对错,进而更造作业力轮回,不但不知境界唯一心现,更不知所现苦乐境界是自心在探索自心。
因此禅宗的保任就是随顺觉性任运无改——心境的本性本来合道,受苦乐时坦然承受,不再生取舍心。就如当年六祖刚到黄梅时,破柴踏碓经八月余,他当时的用功方法就是意识无二见而妙用六识——本来无一物而体无去住。禅宗说这是本地风光的自在境界,文学家则称此种“以喜悦承受一切”的心态为禅宗的“禅心禅境”。



5.4. 尘性本觉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祖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即佛乘认为尘性之识相与法性之智相同是一觉相,不是识相之外才有正觉。为何如此?三祖说:有此疑者是因为不知道智者(悟心无作而)无为,愚人(迷境善恶而)自缚。举个例子:可真禅师临终的时候,曾向弟子示现病苦之相。他躺在地上的干草席上,辗转反侧,极度痛苦,不得片刻休息。哲侍者站一旁,流着眼泪说道:“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可真禅师一听,便仔细地看着哲侍者,呵斥道:“汝亦作此见解邪?”说完便爬起来,跏趺而坐,并唤侍者烧香。香烟刚一升起,可真禅师即奄然而逝。即此禅师以喜悦承受一切,包括受痛苦,即使有能力改造也不加以改造。而且,生死无别,说走就走,不走也并非眷念,是为了示现度生。为何会如此?禅师已悟苦乐境皆是自心任运无为的显现,而弟子欲求无苦而反被自缚。
一向疑者必问:若尘性法性本一觉性,生恶心也是任性合道吗?答:法性本无善恶,善恶迷悟都是法性流露。其实对一向疑者如此答并非正答,因为任性合道者常见自心常生智慧,一切皆自心本智的显现,哪里有善恶可得?而一向疑者爱以虚妄的是非、善恶,来责问本无是非、善恶的心性。那么,恶习继续生起怎么办?对任性合道者而言,所谓的会生恶念皆因觉迟,不过是意识虚妄分别有觉与不觉而见觉迟,即被虚伪分别念所蒙骗,虽确定“善念恶念都是法性流露本非善恶”,决不再造作修改自然心性——智者无为,对当前的任何念都无住而生心。
有人会想:这样的境界太高了!我肯定做不到,真的有人能做到吗?这些半信半疑者是愚人(迷境有善恶而)自缚,即半信佛经所说万法唯心,半疑禅师所说的道本现前,即还未全信佛说心、佛、众生平等。其实不论善恶迷悟都是法性流露,哪有恶是错、善是对?一般人虽信万法唯心现,却否定唯一心法本无心境二相,皆因被二见习气所转而妄分别善恶。其实,恶法善法都是唯心所现,就在意识迷心境而取善舍恶二见时,意识与所见心境都是一心本具智慧的创造显现,所以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关于智者无为,智者所见不但凡圣皆无为,甚至见善恶亦无为,因为法性无凡圣、无善恶、无有为无为可得。智者见全体是大道,大道非有为非无为,若真见一切是自心所现,则必定见全体皆是本智照见自心显现而无是非对错。至于愚人则见心境对立而自缚,妄见真有(有为)生死与(无为)涅槃,更妄见有凡圣、善恶。愚人必定以圣言为正法,还会坚信自己所学的才是正法,认为善恶平等观是因果错乱,是违反圣言之魔说。愚者爱以正法打倒魔法,并且乐此不疲地觉得正法需靠他护持。就如《续高僧传》中记载,达摩祖师在“世学流归仰如市”时期弘传禅法,被当时的世学批为“舍罪福之宗”,传说达摩和慧可都曾经被讥谤、排挤和迫害。至于智者如达摩而言,则是“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一切皆非佛非魔,依自心(常生智慧的)本智而宣说凡圣不立的至道,无为地(不求佛果)潜移默化度化有缘众生。



本节要点:尘尘三昧

此节是悟后保任,妙用六识任运无改与道合,即不灭意识的分别也不灭前五识的了别,要点如下:
心、法本体无去住,坦然放心动念,不必守护正念。
三乘恶六尘而证寂灭,佛乘对六尘不加改造。
智者见觉性如如不动,于是任心性合道,逍遥绝恼。
不恶六尘也不取正觉,六尘同于正觉而任运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