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昆虫漫话 完结

作者:陶秉珍
一.种类
蜻蛉没有蛱蝶般美丽的翅,又不会像萤那样带着灯笼飞,在黑夜中来眩耀人的眼目,更不会效仿蟋蟀和蝉,作低吟高唱,只凭着敏活轻快的飞行姿态,引起人们的注意。你看:当它贴水低飞时,真像掠水的春燕,平张两翅,在空中滑走时,更像打旋的鹰隼。它飞行的速度,是一小时100里至150里,和我们的火车差不多。有时好像它也要夸耀自己的速度似的,特地来和火车比赛一下。人们的双翼飞机,原有许多地方是模仿它造的,所以像掠空追敌,和连翻几个斛斗时的姿态,正和蜻蛉追逐蚊虻时一般。
说到蜻蛉的种类,据外国学者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600种。其中马来半岛约600种,南美约750种,阿非利加400种:越是热的地方,种类越多。
蜻蛉虽有这么多的种类,大致可以清楚地分作不均翅类、均翅类和古蜻蛉类三群。古蜻蛉类,全世界只有两种,其余都可分别归入上面的两群。
现在先把不均翅类明显的特征来说一说:
不均翅类是男性的种类:体粗而刚健。左右一对大眼,在头上排得十分密贴。后翅的基部,比前翅要阔些,所以叫作不均翅类。当静止的时候,将两翅向体的两侧平张。着幼虫水趸也全身坚固而胖,或阔而扁平。通常较大的一类叫做蜻蜓。较小的一类叫做蜻蛉。
白尾蜻蛉(Orthetrum albystylum speciosum Uhler)在九月左右出现,尾部的附属物是白色的,翅尖稍稍带点褐色。蜻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在八月里出现,身带青色。是我国大形的种类。女蛵(Nannophya pygmaea Rambar)身躯细小,体色美丽,雄的红色,雌的黄色。在我国古书上,红而小的叫赤卒,黄而小的叫黄离,大概就是这种了。雄的体长大约17毫米左右,雌的更小,只15毫米内外。六月里在池畔沼边,常常有得看到。黄蜻蛉
(Libellula maculata )体褐色,密生黄毛,腹部第一节是黑色的,第四节以下有黑色的条纹。翅也略带黄色,各翅的前缘中央,有黑褐色斑点,而且后翅的基部,也有同色的斑纹。这般美丽的蜻蛉,在初春就出来了。比它更华美的红蜻蛉(Crocothmis servilia Drury),在盛夏才出现,所以表现着灼热的颜色。雄的身体,尤其红得鲜艳。各翅的根部,现玳瑁色。身长约40毫米。常在池畔沼边飞翔,往往停住水边的草上。蓝蜻蛉(Rhyothemis fuliginosa Selys)的翅色,更长得特别:前后四翅,除尖端外,全是有光泽的黑蓝色,而且因光线作用,更显露各种千变万化的色彩。头也是黑蓝色的。身子是黑色。当它在高空或树梢翩跹飞舞,或张了翅膀在空中浮着时,完全像蛱蝶一般。
均翅类都非常柔和,楚楚可怜,翅多有艳丽的色彩,身子孱弱而细长,眼生于头的两侧,离得颇远。翅前后两对,都同形同大,基部尖细,静止时,把两翅垂直地竖在

背上,翅面相合。幼虫(即水趸)也颇细,尾端有三片翼似的尾鳃。最普通的种类,是水蜻蛉和豆娘。

蜻蜓白尾蜻蛉

女蛵

蓝蜻蛉黄蜻蛉
水蜻蛉(Mnais costalis )身体和翅,都十分细弱,动作又颇柔和,是女性的蜻蛉。它们常常在池边河畔的树丛中栖息。它们不能像蜻蛉那样,凌空高飞,在河面池上飞时,也多贴水低翔。体虽放金光,但色彩少变化,可是翅色倒艳丽得多。产卵时或是雌的单独,或和雄的一起,趁着水草的叶后退,身子没入水中,将卵产进在水草的茎叶里。

水蜻蛉
水蜻蛉的身子,长约60毫米。雄者的翅,除基部外,全现赤橙色,体上更有一层淡青色的粉附着,可是雌者的翅,只稍稍带一些赤黄的色调。这种蜻蛉,常在河上飞翔。热带地方产的,种类更多:翅透明,或淡黄色,或再加上青蓝色、琉璃色等有光辉的斑点,鲜艳绝伦。
豆娘比水蜻蛉更小,是蜻蛉界最小的种类。翅色并不美丽,体色若仔细去看,便能看出有很复杂的图案。它们常在草原水边,出现瘦怯可怜的身躯,有时竟因迷途而撞到我们的天井里来。产卵的方法,和水蜻蛉一般无二。
黄豆娘(Ceragrion melanurnm)全体黄色,只腹端几
111 节是黑色的,长约三十五毫米,是一种美丽的蜻蜓。还有一种竹竿豆娘(Copera annulata),长约四十毫米。雄的青白色,雌的淡褐色,黑色的腹部,间以青白的横条。节节分明,与竹竿相似。豆娘中最大的,是青豆娘(Lestes temporalis),长约50毫米,体现绿色,翅透明,常在水边树林间飞翔。它们产卵时,在树枝上开一个小孔,卵塞进树皮的下面。受伤的部分,后来膨胀成瘤。河边的桑树果树,遇到这种意外的敌人,常常受很大的损害。

黄豆娘竹竿豆娘青豆娘
剩在最后的古蜻蛉类,是兼有以前两类形质的中间型的蜻蛉:身子粗,有大而左右接近的睛眼,完全和不均翅类一般,但两对翅同形同大,基部较细,静止的时候,将翅竖起,在背上合着。这等形质更和均翅类无异。
这样有趣的蜻蛉,是化石时代的遗物。那时曾兴旺地繁殖过的,因为已从世界各地,掘出许多化石。可是现任已衰减,只有两种生存着:
一种产在印度的喜玛拉亚山,它的幼虫,直到现在只获得一只,而且尚未能断定究竟是否确系属于这一种蜻蛉的,一种产在日本各地溪间,幼虫也是最近方才发见的。

古蜻蛉
二.适于飞翔的构造
蜻蛉,有着细长的身躯和两对大翅,所以具有迅速的飞行力,这是谁都知道的。这两对翅都是薄膜,用细的网状脉,和中间几根粗的纵脉支持着,前翅和后翅,有同大同形的,也有后翅稍稍大些的;静止的时候,有的水平地张着,也有垂直地竖着,这些是蜻蛉分类上的重要根据。后翅的内缘,向下方弯屈,这是升降的调节器。当它高高向空中上升时,便把这内缘向前方伸去;降下时,将它向后方缩。
飞得快的昆虫,必定要有能够看远处的眼。所以蜻
113 蛉的眼,在昆虫界中要算最发达了。蝶和蛾的眼,虽也发达,但总不及它。蜻蛉的眼,不光是大,而且构成复眼的小眼数,又非常多,大概是15000到20000只左右吧!每只小眼,只能映到物体的一部分的像,要由多数小眼的像,才能认识整个物体。而且当物体移动时,动的部分,移映在别的小眼,所以不用转旋眼睛,便知道物体在移动;当急速飞行时,可以明晰地看到外界情形,在它是十分便利。此外和蜻蛉同样,有一对大复眼的便是虻。家蝇也有8000左右小眼。所以说:家蝇在头上开着8000个小圆窗。蜻蛉除复眼之外,头顶上还有三只单眼。我们如其用漆将它的复眼涂满,放了。它就一迳向天空遥遥上升,终于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因此我们可以推想昆虫的单眼是近视眼。
触角变成刺毛状,短细得几乎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腮倒强硬得很,就是甲虫类的坚甲,也能够毫不费力地咬碎,胸部很粗,向前下方倾斜的侧板(Pleaum)发达,而背腹两面反而十分狭细。所以脚不单生得比较在前方些,而且左右都互相接近。六只脚简直聚生在口的后面,而且脚的胫部,生着一行细毛。若把六只脚一围绕,一只笼子便造成了。这种构造,在空中捕捉虫类,是非常适当的。一度被捕的虫,不容易从笼中逃走。而且脚既长在口旁,对于运食上也比较便当。不过它的脚不能像别的昆虫那样步行。所以静止时要改变位置,必须再飞起一回。取食物也必在飞行时。
性情凶猛,不是活的虫不吃。因为它有这种习惯专捕食为人类之敌的蚊、蝇、蝶、蛾、浮尘子等,所以实在是值得保护的益虫。
三.打箍和咬尾巴
我们常常看到,两只蜻蛉,头尾相接,打成了箍在空中飞行。有时独只蜻蛉,自己把尾巴咬住了飞。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在打架吗?但是咬尾巴又怎样解释呢?要明白蜻蛉打箍和咬尾巴的原因,先须将蜻蛉的腹部构造,来细细观察一下:
蜻蛉腹部的末端,有一对钩形的把握器,雄的特别发达。雄蜻蛉常将这钩形的把握器,去挟住了雌蜻蛉的头部或胸部而飞行。而且它们腹部还有在别的昆虫身上绝找不到的奇妙的特别构造,这叫做副性器,是长在雄的第二、三腹节下面的复杂器官,作贮藏精液用。雄蜻蛉常常弯着肚子,把从尾端排泄出的精液,预先贮藏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蜻蛉咬尾巴。
雌蜻蛉的生殖器在尾端,形状是突起的。雌的头被雄的尾端挟住时,它也就立刻将腹部向前弯屈,把尾端抵到雄的副性器,插将进去,吸收精液。这时两只蜻蛉成首尾相连模样,就是我们所说的蜻蛉打箍。普通所用的“交尾”这个词,在别的昆虫,虽很适当,在蜻蛉,倒觉得有点儿不大吻合了!

四.点水蜻蛉款款飞
雌雄蜻蛉结伴飞行,有时是在搜寻产卵的地方,有时正在产卵。它们发现了适当的池沼,料定有足够孩子们吃的食料时,便向水中产卵。那么产卵时为什么要雌雄在一起呢?因为雌的身子轻,到水中就浮起,不能深深地潜到水中去,若有雄的帮助,那么可以深深地潜入水中,一直浸到雄的腹基部。它们的卵子,深深地附在水草的茎上,因为这样可免别种动物的捕食。有时我们看到红蜻蛉一面贴水低飞,一面将尾端蘸水,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所歌咏的“点水蜻蛉款款飞”的情形,普遍都以为是在产卵。其实蜻蛉产卵绝不是这样简单,若不是雌雄相连结,绝不能安全地产卵。
蜻蛉的卵,孵化而成幼虫。它们活泼地在水中动作,这叫做水趸。水趸有别的幼虫身上完全看不到的两个特点:第一头部有一个假面具。这是下唇的变形,因为形状活像戴着假面具,所以就取了这一个名字。
这假面具的基部,变成了腕,附在口上,末端远有一双钩子。水趸也是肉食性,捕食昆虫或小鱼。它要捉虫时,或是静静地等待,或是悄悄地找寻,遇到后,便突然将腕一伸,把假面具向前推出,用钩将虫挟住,再拉回来吃。幼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来呼吸的直肠里面,有内部由毛细管而成乳状突起,再分出气管到身体各部,这叫气管腮。在由肛门吸入的水中,交换养气和碳酸气。
水趸经过了几回脱皮,就有翅的痕迹,这叫亚成虫。它老熟后就爬上水草、木椿或石块,再脱一回皮而变成虫。幼虫期大概是一年。就用幼虫的形态过冬,到明年春天而变成虫。
五.太古时代的大蜻蜓
世界上现存的昆虫,虽在四十万种以上,但古代昆虫的化石,却很少看到。据说已经发现的,只三千多种,约合现存种类的百分之一。
为什么化石昆虫这样少呢?据学者们的研究,说有两种原因:一是昆虫在海水中生活的极少;二是在含有水分的地方,形成昆虫骨骼的几丁质便要溶解,所以不适于变成化石。
现在各国所发现的最古的化石昆虫,多是属于太古代石炭纪的。这时,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鱼类,已经早早产生了。在石炭纪时代,地球的表面,植物繁茂,昆虫已有许多出现,而且种类也颇丰富,因为这时的化石昆虫,从系统学上看来,已相当进化,而不是原始的了。
在这仅少的化石昆虫中,竟有一种古代巨大的蜻蜓。我们试仔细观察一下:便看到前胸有一对鳞片状的附属物,和现在鳞翅类的肩板相似,身子和直翅类相似,翅上有细细的翅脉,密密地分布着,更和脉翅类相仿,此外都和现在的蜻蜓一般,可见大体上总还是比较的原始形态。


这种古代蜻蜓,真大得很,两翅张开,足有八分米。当它在茂密的古代森林顶上翱翔时,真同掠空低飞的双翼机一般。
六.薄翅描花
蜻蛉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昆虫——因为它既不会像蜂那样蜇人,又不会像天牛那样咬你的指头,更没有蝗虫般多刺的足,和螳螂般见人便斫的镰刀。当夏天傍晚,孩子们便在竹竿梢头,装上一个篾圈,更缠上好多层的蜘网,东追西赶地去捉在水畔叶上休息的蜻蛉。捉得后,便用一根细线轻松地缚住胸部,放它在空中飞翔,但一端仍拿在手里,恰像玩轻气球一般。
这是现在各地通行的玩法吧!可是,古代的女子,却玩得更有趣,更艺术化。据《清异记》的记载:后唐时代的某宫女,有一天捉得了蜻蛉,爱它翅薄如纱,就用描金笔,在上面画了一朵小小的折枝花,用金线编织成的笼子养着。后来,这事传到外边卖花的人,都照样在薄翅上画了花,装在金线笼里,售给游女。富贵人家的檐前窗口,都得几只穿绣花衣服的蜻蛉来点缀点缀,一时竟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