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昆虫漫话 完结

作者:陶秉珍
一.异种类和异名
一到晚夏初秋,篱边墙下,便可听到低吟浅唱的蟋蟀
声,可是又因种类不同,腔调也就各异。现在把最普通的
几种,介绍一下:
蟋蟀(Gryllodes berthellus Saussure)是我们通常捉
来养着玩的一种。有些地方,因为它掘穴而居,又叫做穴
居蟋蟀。从八月中旬起,直到十一月中旬,继续不断地“瞿——瞿——瞿”高叫着。其余详别节中。
油葫芦(Acheta mitrata Burmeister)体长25毫米,是
蟋蟀中最大的一种,前翅发油光,现暗褐色,后翅折叠在
前翅的底下,但还有长长的一截,露出在外面,恰像添了
一条尾毛,所以《事物绀珠》上说:“油葫芦如促织而三
尾。”成虫从九月中旬起,便很多地出现了。它们常住在
堤畔或农场的垃圾中,食害胡瓜、甘蓝、粟和蔬菜等,或
住在人家附近的草丛中。鸣声是:各罗各罗……或壳罗壳
罗期……在著者故乡(浙江萧山)它被叫做牛粪蟋蟀,因
为翅色很像牛粪。
三角蟋蟀(Loxoblemmus hnanii Saussure)体长约二厘米左右,翅现黑褐色,上面还有黄纹。雄的颜面,恰像削过般成一平面,头部有三个大的突角。通常在垃圾堆中,“利、利、利、利……”这般短促地鸣叫。这种三角蟋蟀,在著者故乡,多叫做棺材头蟋蟀,因为其颜面同棺材头仿佛。因此又产生了一种迷信:若捉了拿到家里去,要发生不祥的迷信。

油葫芦蟋蟀

意大利蟋蟀高颧蟋蟀

高颧蟋蟀(Lo oblemmus arietulus Saussure)和三角蟋蟀相似,不过雄者头部的突角,不大显著。从十月中旬起出现,在堤畔或其他光线较少的地方,利利利利、利利利利……这般断续低鸣。有时会光临屋内——尤其是灶旁。
意大利蟋蟀(Cecanthus pellucens Scop)身子细小怯弱,体色苍白——有的几乎雪白。它住在各种灌木和长草上,营空中生活,降到地面来的时候很少。它的歌声“古利矣矣、古利矣矣”,缓慢而柔和,更略略带一些颤音,听到这种歌声,便可推知其振动膜很薄而阔。从七月直到十月,每天从太阳下山时,它都要继续不绝地叫到半夜过。
蟋蟀不单有这许多异种,就是普通蟋蟀,也因方言关系,又有许多异名:像蛩,是它早早已经有了的异名,又因为它要低吟浅唱,就叫作吟蛩。它在秋天叫得最起劲,彷佛在催促人们,赶快织布,准备寒衣。因此又叫作促织和趋织。俗谚说:“促织鸣、懒妇惊。”于是山东济南就叫它懒妇(见《古今注》)汉朝龙骧子,自己的名字叫做印,不愿说同音的蛩,就叫做秋风,这是因个人的方便,而替它加上的异名(见《清异录》)。此外还有王孙(见《陆玑诗疏》)、投机(见《埤雅》),莎亭部落(见《清异录》)等特别的名字。
二.形态
蟋蟀的口器,是由广阔得几乎盖住了全部口的上唇,和从中央开裂,分成左右两部的下唇,尖端锐利而坚牢的一对大腮,和躲在大腮下面,同针一般细小的小腮,以及司触觉的下唇须和小腮须而成,所以属于咀嚼式,有颇强的咬嚼力,适于草食。
蟋蟀的胸部,也和别的昆虫一样,是由三个环节而成。前胸生一对前脚,中胸和后胸各生一对脚和一对翅,可是前胸特别大些,恰像我们卷了围巾一般。那么蟋蟀的前胸为什么要长成这等模样呢?大概当它一跳落下来时,即使头部碰着了什么,也可因这围巾状的,缓和打击,免得颈部受伤。
我们再来看它的翅膀:上面已经说过,有前翅和后翅各一对,后翅已经退化,只留着一些痕迹,藏在前翅的底下。前翅发油光呈暗褐色,狭长形,质地稍硬。后翅虽雌雄同一形状,前翅却不同,雌的只有细的网状翅,雄的还有美丽的波状脉,这就是它能够歌唱的缘故。
我们捉蟋蟀时,如其光抓住了它的一只脚,它便留下这脚而逃走了。这是一种自卫的手段:身体的一部分,已经陷在敌人手里,除舍去之外,没有自救的方法时,便只好将这一部身体“自切”而逃命了。“自切”并不是利用敌人拉扯的力而脱下,是它自身有一种特别装置,可以随意地将这部分脱下。除蟋蟀之外,像蟹、蝗虫等的脚,和守宫的尾,都能够随意脱下,在危险中逃命。不过蟋蟀因为寿命太短促,脱下的脚,不会再生。
三.翅和歌声
蟋蟀能鼓翅发声,这是谁都知道的。那么这样小小的两片前翅,为什么能发出这般清朗的声调呢,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的前翅的构造,再来考察一下:
蟋蟀的两片前翅,是右翅盖在左翅的上面,几乎全部盖着。只两侧成直角屈折的部分,密贴在腹部侧面。这两片翅,是同样的构造,所以只须观察一片就行了。那么就看右翅吧:它在背上的部分,几乎水平,上面有漆黑而粗的翅脉,侧面成直角的屈折的襞,包住了肚部上面有斜斜地平行的细脉。全体翅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奇妙的图案,有几处好像阿拉伯的文字。
如其拿来透光一看,便见到有极薄而带赭色的,相邻的两处,是特别透明些的。前方的比较大些,成三角形;后方的比较小些,成卵形,各有一条粗的翅脉镶边,有几条细的皱纹。前方的,此外还有四五根辅助用的椽木,后方的只有一根,曲成弓形。这两处,便和螽斯类的鸣镜相当,是发音面。实在,这膜比别部分薄些,成半透明。

蟋蟀的发声器1,摩擦翅脉;2,弓;3,摩擦面;4,弓的放大;5,腹部。
前端的四分之一,是平滑略带赭色,用两根平行的弯曲翅脉和后方分界。这两条翅脉中间,留着一个凹处,中间有五六个黑色小襞,恰像石阶一般。这等折襞构成摩擦翅脉,增加弓的接触点,使振动更加强大。
在这有石阶般小襞的凹处那面(翅的下面),有一根翅脉,上面有锯齿状的突起,这就叫做弓。你如其去数一数,便知道约有150个齿,虽叫它齿,其实是很好的三角柱。
左方的翅,完全和右方的一模一样。当它发声时,先把前翅举起,大约成45度的角度,而且左右两翅再稍稍分开,用在上方的右翅上的弓,摩擦下方左翅的发音面上的翅脉。这时左翅的发音面不用说,右翅的发音面,也因弓的摩擦余动,也起振动了。四处发音同时振动,所以发生很强的音调,连几百米外都能听到。
既然左翅和右翅一样,那么用左翅的弓去擦右翅的发音面,总也可以吧!或者轮流用用,也可减少肩头的疲劳。其实因为是右翅合在左翅上面,发音的时候,不能上下交换一下,所以左翅的弓,简直是无用的装饰品。
蟋蟀虽常和蝉比赛,但它不像蝉那样只发单调的噪声。它能将两翅举起或放下,变更音的强度,就是因翅缘和软软的腹部的接触面的广狭,变成低声微吟或高声放歌。
它的歌声,又和空气的温度有关,当残暑未消时,它也拼命高唱;金风乍起,玉露送涼,它也就凄凄切切地低吟了。在交尾的时候,通常也不发高声,只“唧唧瞿——,唧唧瞿——”地低声唱它的欢乐歌。这种声调,在著者故乡,叫作蟋蟀弹琴。

四.巢穴
这是昆虫历史上传下来的一段逸话:
曾有一只贫苦的蟋蟀,在自己门口曝日;一只美丽的蝴蝶,不知从哪里飞来。这蝶有两根长长的须,真漂亮,真好看,淡蓝色的月斑,连成一串,黑线上,还有点
点金光。“飞呀!飞呀!”隐士对蝴蝶说,“花枝上,朝朝暮暮;你的蔷薇,你的雏菊,
不及我卑陋的小舍。” 他的话真不错。暴风骤雨来了,蝶便落在泥潭里,
它破碎的遗骸上,天鹅绒都染了污渍。可是,不怕风雨的蟋蟀,不管雨打、风吹、雷鸣,躲在小房子里,毫不在意地瞿瞿低唱。
呃,谁都在东奔西走,找寻快乐和鲜花。卑陋的家庭和家庭中的和爱,倒是使我们免除忧患。
上面是法布尔《昆虫记》中歌咏蟋蟀的诗。他不称赞它的歌声婉转,而只推崇它的造巢能力。的确,蟋蟀是有着造巢的天才。别的昆虫,多在开裂的树皮,枯叶、石砾的下面,暂时寄身,独有这种蟋蟀,轻蔑现成住宅,要拣好向阳而合乎卫生的草原,用自己的力,从穴口直开掘到深处。
穴的内部,非常朴素,可是并不粗陋,它已费了长长的时间,把不愉快的凹凸,全部消除了。从穴口起,先是一条指头般粗,六七寸长的走廊。走廊的尽头,便是一间卧室,比别部打磨得更光滑,更宽大,这是它休息的地方。穴内非常清洁,毫无湿气,很合卫生。虽然不见得怎样复杂和宽敞,但对于没有什么掘穴工具的蟋蟀,真同开一条大隧道一样啊。
除交尾的时候外,穴里总是住一只蟋蟀。若有不愿自己开掘的懒惰者来夺穴时,便起一场大争斗。当然,这穴是属于优胜者的了。
五.产卵和孵化
要看蟋蟀产卵,不必怎样大规模地准备,只需有点忍耐心就行了。六、七月里,捉一只雌蟋蟀,放在底上铺着一层泥土的花盆里,再用玻璃或铜丝网罩着,防它逃走,而且常常掉换鲜菜叶,不要使它挨饿。这样布置停当后,如其你还肯热心地一次一次访问,那一定能够给你一个满足的报酬。
雌蟋蟀产卵时,将产卵管垂直地插入泥土中,静静地伏着,过了好多时,拔出产卵管,休息一回,再到别处去,在它势力范围内的全面积上,一次一次地反复着,大
127 约经过24小时,产卵工作方才完毕。
我们如其拨开花盆中的泥土,便能看到成两端圆的圆筒形,长约两毫米,稻草似黄色的卵,各各孤立,垂直地并列在土中。凡是两厘米深的地方,便能寻得。一只雌蟋蟀,大约要产五六百枚卵。卵数这般多,大概在短期间内,还要经过残酷的淘汰。

产卵的姿态
卵在产后的第十五六天,两点圆圆的带赭色黑眼,在前端隐隐地看得出了。这时,这两黑点的稍上方,就是圆筒的顶点,有一个小小的圆圈痕显现,这就是破裂线。不久,卵透明了,连幼虫的环节都看得出。后来,卵顶被这蜇居者的额一顶,就沿着破裂线分离,抬起,挂在一边,恰像小坛的盖子。小蟋蟀,就从这魔术箱里出来了。
幼虫出来后,壳依旧膨胀地留着,光滑、洁白一些没有伤痕,球帽似的盖子,倒挂在口上。鸟卵壳往往被雏鸟啄得七洞八穿。但蟋蟀的卵壳,倒有更好的装置,只需用额一顶,便因铰链作用完全像象牙筒似的开了。
抬起象牙筒似的盖而出来的小蟋蟀,身上还有襁褓似的一层薄膜紧紧地包裹着。蟋蟀有着长长的须,和长长的腿,就这样从卵中出来,一定砸砸碰碰,有许多不便,所以要这样一件产衣。当它一出卵口,便把这层薄薄的襁褓脱去了。
脱去薄纱般的襁褓,洁白色的小蟋蟀,立刻和头上的泥土开战。它用颚咬咧、扫咧,细碎的尘埃,便用脚蹴向后方。终究到达地面,浴着和暖阳光,同时,和蚤一般大,非常孱弱的它,已投在生存竞争的危险旋涡中了。经过24小时,体色变成黑桢色,和成虫相仿。当初洁白的身躯只剩一条狭狭的白带,绕在它的胸际,恰像刚学步的孩子,胸口缚着一根牵带。
它舞着长长的触角,慢慢地走,高高地跳,只须提防要残杀它的敌人——蚁。
到十月底,天气逐渐冷起来,就着手掘穴了。起初掘得很起劲,在容易掘的土地上,只须两小时光景,就全身没入地下。此后得到闲暇,便每天掘一点,所以随着天气的加冷,身子的长大,它的穴也渐渐地越掘越深。渐渐大了。这样在地下过冬,到来年春天,又跳到地面上来。
六.交尾和争斗
蟋蟀是雌雄别居,大家都不大愿意出门。那么终究是哪个出门呢?是叫的雄虫,走到被叫的雌虫那边去呢?还
是被叫的雌虫,走到雄虫那里去呢?若说在交尾时期,鸣声是远远地隔离开的两家间的向导,那么应该是哑的雌虫,走到饶舌的雄虫那儿去:可是,你如其细细观察,好像雄蟋蟀有一种特别方法能够追寻无声的雌虫。
如其有两只求婚者,便要起激烈的斗争:双方相对立起,劈头便咬头盖——但这是很结实的兜,大腮咬不进的。接着,扭结着在地上打滚,再立起,各自分开,败的便赶忙逃走,胜的高唱凯歌。
此后,胜利者便在雌虫的周围骨碌骨碌兜圈子。它用指尖将一根长须拉到腮下来,细细地玩弄,涂上一层唾液,又将穿着铁跟靴、缠着红带的长后肢,焦灼地踏地,或向空中弹蹴。两翅虽迅速地颤动,但并不发声,即使发一些微音,也是不整齐的擦音。
求婚失败了。雌虫已逃跑而躲入草丛中,但它还在牵帷眺望。这恰和古代希腊牧歌中的名句所咏一般:
逃向柳荫深处。
好从隐处观瞧!
恋爱的历程,是到处都同的。

歌声又起,是低低的而夹着颤音。雌蟋蟀终究因这般的热情而动心,从隐处出来。对方走到雌虫的面前,忽又掉转身来,尾巴向雌,伏着倒退,一步一步地逼近来,再三地想滑进雌的腹下,这奇妙的后退的运动,终究达到目的。一粒精囊,比针头还细小的微粒,摇摇地落下了。
十米左右的长距离旅行,在蟋蟀真是一件大事业。那么事情完毕后,平常幽居鲜出,地理不熟的它,已无法回家了。它已没有重新掘穴的时间和勇气,只在草畔彷徨;往往做了巡夜的蛤蟆的点心,得到悲惨的结局。它虽因求爱而失家杀身,但已完成了传种的神圣义务。
七.促织经
唐朝人多喜欢捉得蟋蟀,养在小笼子里,放在枕畔,夜里听它的歌声。到了宋朝,江浙一带,已有用斗蟋蟀来赌钱的了:斗时,必先依着虫的大小轻重配搭,赌钱的人,也各认定一方,任意下注,然后在特别的盆中,用草牵引,开始争斗。由两虫的胜负,来决定钱的输赢,凡常常得胜的蟋蟀,便有什么将军的封号,死后还要用金棺盛了埋葬呢!
南宋时代的宰相贾似道,便是和蟋蟀最有缘的。那时建都临安(现在的杭州),他便在西子湖边,造一间别墅,叫做半间堂,在里面大斗蟋蟀。他不但在《蟋蟀谕》中,大大地赞美,说什么:
煖则在郊,寒则附人,似识时者;拂其首则尾应之,拂其尾则首应之,似解人意者;合类颉顽,以决胜负,英猛之气,甚可观也。
他还写了一本《促织经》,把选择法、饲养法、疗治法说得清清楚楚,现在就再抄录一节吧:

生于草上者其身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劣。其色,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其形,有白麻头、青项、金翅、金银丝额、上也;黄麻头次也;紫金黑色又其次也;以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者为上;头尖、项紧、脚瘠、腿蒲者为下。其病有四:一仰头、二卷须、三练牙、四踢腿,若犯其一,皆不可甩。若两尾高低、两尾垂萎,并是老朽,亡可立侍也。其名,有:白牙青、拖肚黄、红头紫、狗蝇黄、锦簑衣、肉锄头、金束带、齐膂翅、梅花翅、琵琶翅、青金翅、紫金翅、乌头金翅、油纸灯、三段锦、红钤月额、头香色、脤钤之类。养法:用鳜鱼、菱肉、蔗根虫、断节虫、扁担虫、耆热栗子、黄米饭。医法:嚼牙,喂带血蚊;内热用豆芽尖叶;粪结用虾婆头煮川芎搽浴;咬伤用童便蚯蚓粪调和,点其疮口。
这位宰相养蟋蟀的经验,确是丰富,你看他能说出
这许多诀窍。可是仅保的半壁山河,又在瞿瞿声中,动摇了,亡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