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我爱•我家 完结

作者:郑猛 著

1.关机宴

摄制期间《都不容易》这两集并非最后拍摄,《电视采访》那一集才是。

就在《电视采访》的拍摄过程中,位于北京西北的向阳屯饭店已经摆好了关机庆祝酒席。经过三四个月的紧张工作,前四十集的拍摄工作告一段落,剧组的人互相已经非常熟络,真的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酒桌上,大家都放得很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有的人还没等端上热菜就已经喝醉了,其中包括梁天和杨立新。梁天酒量不算大,而且一下没控制住,涌上来的东西全吐在了一个大盘子里。由于全喝乱了,杨立新当时还以为是热菜,大声喊了一句“麻婆豆腐来啦”,梁天见状连忙摆手,叫服务员赶紧拿走。那天,酒量很大的英壮也喝得酩酊大醉,其他人基本都离开饭店了,他还趴在酒桌上,英达去扶他离开他还不让扶,说“不能动”。

按照英达最早的想法,《我爱我家》只拍四十集,一时没有想过续集的事情。所以吃完关机饭,剧组的人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在《我爱我家》里再合作,甚至对情景喜剧的前景也看不太清楚。

天气转凉了,《我爱我家》开始在大兴一个学校的编辑机房做后期。机房机器有限,白天有另外的剧组在用,《我爱我家》剧组只能晚上使用。就在交接的时候,双方都要看一眼对方在编辑什么。英达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对方是央视《艺苑风景线》剧组的,组里有一位编辑人员,叫贾乐松。

每次看到英达他们编辑的素材,贾乐松都笑得肚子疼,特别愿意留下来多看一会儿,认为这部电视剧好玩儿到自己心里去了,喜欢得不得了。英达见状,有时也有意先给他们放一会儿片子,然后再进行编辑。他同时也注意到贾乐松编辑节目时双手很灵活,就暗暗记住了这个人。

几个月后再拍后八十集的时候,英达把贾乐松叫来做了现场导播。

2.首播受阻

前四十集的片子编完后,先是1994年初在香港卫视中文台(今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产生了一定反响。但该台毕竟在内地落地的区域有限,影响并不算大。随后由于在央视和北京台播出受阻,内地的首播权给了河北经济频道。

从英达的内心来说,他感觉往往第一个吃螃蟹的会惨死,第二个才能享受美味,所以《我爱我家》如果不成功,他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不过给他打入强心剂的事情是,投资方看到前四十集的素材就决定接着往下拍,香港卫视中文台也提出应该继续拍。

河北经济频道悄然开播了这部有些另类的电视剧,《我爱我家》的影响慢慢扩大。由于1994年是国际家庭年,《我爱我家》又是以家庭为主题,所以在播出的时候,片头有“谨以此片献给94国际家庭年’”的字样。河北经济频道的信号不只覆盖河北,还包括北京的部分地区。因此,北京人看反映自己生活的《我爱我家》,最早是通过河北的电视台。

不过据王小京回忆,北京电视台有一次在过节期间的白天试播过六集《我爱我家》,但只播了一天马上就有人提意见,北京台谨小慎微,放完这六集再无下文。而且据他说,《我爱我家》的确曾被一家报纸评为“最差电视剧”,宋丹丹受到“牵连”也被评为“最差演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次活动还是王朔组织发起的,没想到最后落这么个名声。

当然这也不足为训,人们不习惯的东西首先就骂它不好,但静下来再看想法可能有所改观。不仅《我爱我家》如此,就连目前已成绝对经典之作的电视剧《红楼梦》,刚刚播出前些集的时候,也被很多人指责糟蹋名著。

3.被迫寻找新主演

好的反馈有,坏的反馈也有。在一片争议声中,1994年伊始,筹拍《我爱我家》后八十集的准备工作开始了。

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是演员问题,首先是19943月梁天与葛优、谢园成立了好来西影视公司,已经开始投拍电影《天生胆小》,不可能长期进组拍摄《我爱我家》。

由于志新这个角色的戏和表演都非常出彩,他的缺席对于观众和剧组来说都很遗憾。看到梁天去意已决,梁左非常为难地说,如果只能这样,那到后面剧情衔接的那几集你得来几天拍一下,梁天点头。

另一个人是沈畅。前四十集沈畅是利用上大学之前的假期和上学期间告假进行拍摄的,到后八十集不可能总告假,就辞演了小张这个角色。剧组的人曾鼓动沈畅别上大学了,上完学还是要演戏。英达对她说,你看我们也是大学毕业,现在不是也在干这个吗?沈畅笑着反问,那你们不是毕业了吗?我毕竟没有上过大学。

后来的事实被英达言中,沈畅大学里学的是旅游管理,但后来的工作还是离不开影视圈,心中稍稍有些后悔。

扮演小凡的赵明明思来想去,最后也离开了剧组。她感觉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千面人”确实演什么都演得特别好,但那毕竟是少数。赵明明认为自己不是“千面人”,演绎喜剧题材不是她最擅长的,干脆就离开剧组,走回适合她的戏路。

人物的设定需要重新调整。小凡的戏相对简单,可以写几集使这个人物离开,但由于志新的离开,还需要增加一个类似志新这样性格的角色,另外保姆也不可缺少。经过考虑,英达、梁左等人决定设定一个新的男性角色孟昭阳,作为小凡的男朋友,他整天赖在贾家混吃混喝。另外,保姆小张换成保姆薛小桂。

有了人物,就要选演员。找扮演孟昭阳的演员颇费了一番周折。英达首先选定的是青年演员许亚军,之前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里他与宋丹丹有过合作。然而就在开拍前几天,由于家中有急事,许亚军无法进组拍摄,换成了北京人艺的张永强。

扮演保姆薛小桂的李眉(现名李蕴桥,曾用名李雨晴),是林丛推荐的。与前四十集扮演保姆的沈畅一样,她小的时候也是一名童星,不过是在黑龙江。李蕴桥是哈尔滨人,十三岁时有剧组到学校挑群众演员,结果她被导演选中演了童年萧红,而后又拍了十多部电视剧。因为长相甜美有观众缘,长大后到黑龙江台做了一名儿童节目主持人。做主持人一年多,又有一个机会到北京上大学,目的是进修英语,学成之后再回电视台。

就在临近毕业之际,李蕴桥经朋友介绍在琼瑶剧《梅花三弄》里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两三天拍戏的时间,她认识了剧组副导演郭伟军,而郭伟军的爱人就是林丛。郭伟军见李蕴桥表演很有灵气,就建议她学完后留在北京发展。李蕴桥当时没有下决心,因为如果回电视台马上就可以有正式编制,但在北京就属于北漂。毕业后她还是回到黑龙江电视台,但北京的经历让她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最终决定再闯北京。到京后她给郭伟军打了电话,郭伟军就介绍她认识了林丛,而当时沈畅离开《我爱我家》剧组,后八十集正好缺一个扮演小保姆的演员。很快,林丛就带李蕴桥到广院见了英达。这时,距李蕴桥重返北京还不到二十天。

见导演那天,李蕴桥特意穿了一身牛仔装,长头发披肩,还戴了一顶别致的帽子。英达见到她说,这孩子形象太好了,演保姆行吗?李蕴桥也怕在剧中变丑,而且还是演一个保姆,有些不乐意演,此前她在哈尔滨已经小有名气,也演过不少小主角。不过英达对《我爱我家》的介绍,很快吸引了她。英达说拍这个电视剧是同期录音,李蕴桥对同期声特别有感受,在电视台录节目都是同期录音,就觉得很好玩儿。另外还能跟英达和那么多名演员合作,李蕴桥心里也就不打鼓了。

英达问李蕴桥会不会说河南话,李蕴桥说不会。英达又问,那你说哪里的方言最有信心?李蕴桥说,当然是东北话。英达摇头说,东北话不行,你需要多久能学会河南话?想了一下,李蕴桥自信地说,你给我一天时间吧。英达表示怀疑,李蕴桥说她想试试。

回到学校,李蕴桥托系主任找到一个河南籍的学生,利用吃饭和午休两个小时的时间,那位同学教给她一些河南话日常用语,并讲了一些发音规律。李蕴桥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听了多遍,就学会了。

第二天李蕴桥坐车去广院找英达,由于路途遥远,半路上竟然把河南话忘得一干二净,录音机也没有带,一时不知所措。忽然她想到豫剧《花木兰》,一路上就轻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找河南话的韵调,一见英达竟然又都想了起来。英达找来剧本,让李蕴桥照着读了几句台词。就这样,保姆薛小桂的角色落在李蕴桥身上。

在补充新演员的同时,编剧工作已经在同步进行。按照英达的安排,英壮在后八十集不再担任编剧,而是履行制片主任的职责,编剧只剩下梁左一人,需要增加新生力量。在梁左的介绍下,梁欢进入编剧组,做起了助理文学师。

梁欢是梁左和梁天的妹妹,与梁左一样也是北大中文系毕业。梁欢在北大上学那几年,梁左已经由于为姜昆创作相声而小有名气。有一次在课上,一位教授对文人涉猎艺术的现象大发议论:咱们北大不也出了一个毕业生,好像姓梁⋯⋯叫梁什么?不务正业写相声,而且居然写得挺好。台下发出一片嬉笑声。教授机警地问:你们笑什么?你们认识他?是不是你们谁的男朋友?嬉笑立刻变成哄堂大笑。

梁左被梁欢当成亦师亦友的兄长,在兄长的举荐和指导下,梁欢很快进入角色,在后八十集的剧本创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仅有这兄妹俩的参与还是不够,后八十集的剧本创作引入了不少圈内高手,当然也不乏初出茅庐的新手,有的提供故事梗概,有的参与剧本写作,才保证了拍摄能够有序进行。尤其到摄制后期,新一集剧本创作出来很快就投入拍摄。也是由于更多作者的加入,尽管有文学师梁左做总统筹,但剧本的写作风格和水平略有差异。其中质量高的甚至超过前四十集,质量低的也非常明显。

4.移师广播学院

1994427日,《我爱我家》后八十集正式开拍。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拍摄地由此前的工运学院,搬到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

拍摄地搬离工运学院之后,英达好多年都没有再回去。直到2013年的某天,英达需要录一个电视台节目,录制当天忽然找不到摄影棚,有人推荐了一个地方,说是一所高校的校园演播室,只能在那里凑合一下。节目组成员连夜坐车赶到那里,英达坐在车里也没认出这是哪所学校,甚至走到演播室所在大楼的楼门还没有反应过来,走进楼里逐渐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进入摄影棚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当年《我爱我家》的第一个拍摄地,工运学院校园演播室。当然,中国工运学院现在已经改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园演播室也已经为一家公司所有。英达说出真相周围的人都惊呆了,连演播室管理人员对此都不知情。

对于大部分剧组人员来说,当年的广播学院是一个特别遥远的地方。学校附近没有正规公交车,只有一趟小公共,而且剧组的人基本也没有私家车。由于拍戏一拍就一周,组里就安排了一辆班车。关凌当时在和平里住,每周一早晨就走到附近的站点等班车,周六再坐回来。

当然广播学院也有好处,那就是它食堂的饭菜特别可口。其实本来工运学院食堂的伙食就不错,但还是无法与广院相比。后者的饭菜质量曾经在北京各高校中夺得过第一名,既便宜又好吃。

当时人们平时吃牛肉还不多,但广院食堂居然还卖孜然牛肉,切成一片一片的。不仅是剧组里的人吃,镜头中出现在餐桌上的饭菜也是从食堂打来的。有时剧情需要出现高级一些的菜比如干烧鱼,也可以跟食堂的大师傅说一声,给剧组做个道具饭。与大部分剧组都吃盒饭的日子相比,《我爱我家》剧组简直每天都有大餐吃。

演播室里的布景基本是原样照搬到了广播学院,最大的变化是将客厅沙发换掉了。沙发是戴延年跑了好几个家具城买来的,新沙发上有浅色花纹,显得稍微现代一些,但又不是太过。旧沙发后来也曾在镜头中出现,比如老傅的卧室。

老傅卧室墙上挂着的那张夫妻合影,正是文兴宇和他的爱人张克境。张克境曾是一名专业的跳水运动员,在跳水队时因主演电影《女跳水队员》闻名全国。转业后张克境进入文兴宇所在的实验话剧院,当时他是剧院的团委书记。文兴宇早已知道张克境,张克境从来没见过他,不过第一眼看到文兴宇,她就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人。这份缘分最终让两人走到一起。

这张黑白合影是在东单公园拍的。当时文兴宇和张克境刚结婚一年左右,还没有孩子,那天和话剧院同事一起去东单公园游玩,同事用相机给他俩照了合影。合影中文兴宇是戴着帽子的,这也是他年轻时候养成的习惯,只要出门就把帽子戴上。为此张克境的奶奶当年还犯过疑心,专门问过张克境,你找的这个人怎么总戴着帽子,该不会是秃头吧?恰恰相反,文兴宇当时的头发特别浓密。

拍摄期间,剧组人员问文兴宇家里有没有跟爱人的合影,到家后两人就挑了这一张。当时张克境还开玩笑说,给你们剧组添了道具,应该给点儿劳务费吧?这张珍贵的合影,现在还挂在张克境的卧室里。

与前四十集不同的是,后八十集开始在两集之间加入拍摄花絮。拍摄期间,英达特意安排人记录演员忘词和笑场的情况,如果反复在一个地方错就做特别标注,集中起来放入花絮。这种形式对于电视观众来说还从未见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了解到原来电视剧是这样拍出来的。

除增加电视剧精彩度之外,加入花絮还有一个技术原因。每集拍完后的长度不一定都能达到标准时长,加入时间可控的花絮也有技术性考虑。

与前四十集一样,播出顺序并非拍摄顺序,所以以下仍然按照播出顺序细细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