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 完结

作者:(奥)雷立柏

 

在中国古代,比如在唐朝,每个月都有上旬、中旬、下旬,官员可以每十天休息一天,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安排不同,但是一般来说,除了官员以外,人民都没有休息的权利。“法定休假日”是20世纪才进入中国的概念。中国人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以及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节日。部分的传统节日在韩保存了下来,而韩国人同时重视儒家、佛教和基督宗教,真奇妙。

在罗马帝国,接受了基督信仰的君士坦丁皇帝于公元321年规定,在星期天(被称为“主的日子”或“主日”dies dominica)法院不得开庭,而公共的工程要停止一天。这是因为基督徒在“主日”都想去在教堂聚会,以纪念基督的复活(根据《新约》的记载,基督在一个星期天复活了)。从此以后,罗马帝国就定星期天为“法定休假日”。

星期天的休息和教堂的聚会当然很早就在北京出现了,因为1605年利玛窦就在宣武门获得了一块土地,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小型的教堂,从此以后,北京的信徒便于每周的主日在那里聚会(除了1828年到1860年)。但是少数人过星期天并不等于星期天是公休的日子。

从很多方面来看,1898年到1908年这个时期都可以说是北京历史上转变最大的十年。1895年后,中国南方有很多地方建立了现代化的(“新型”)学校;这些学院不再称“书院”,而开始被称为“学校”和“学堂”。其中有部分学校也在星期天休息,比如宁波的中西学堂,校方就规定“凡遇礼拜日,则停止讲读”。但不是所有的新式学堂都这样做,比如张之洞虽然推动“西学”,但对“西俗”没有兴趣,所以1897年到1899年间的湖北、湖南地区仍根据旧习惯“十日放旬假一日”。不过,谭嗣同创办的《湘报》每到星期日便停止出报一期。上海人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早,所以他们在1900年时已经比较普遍地将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当成休息日或看表演的日子:当时就已经有很多西方的“戏班演出”(比如马戏团),它们的表演常安排在周六和周日。

决定性的影响还是来自北京:清政府在1901年后快速进行了很多改革,教育领域也涵盖其中。1902年8月15日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和《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全国学堂应该实行主日休息制度。这样的法令影响非常大。从此以后,全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星期天休息!清政府的政府部门也在1906年后开始在星期日放假公休,尤其那些新兴的部门,比如主管教育和农业的部门等。1911年,那些最守旧的政府部门,如吏部和礼部也实行了主日公休制度。西方的Sunday(拉丁语dies dominica主日)这个词也有了不同的译法:民众习惯于“礼拜日”,这和基督宗教习惯有关系,而清廷1907年的奏折确定官方的说法应该是“星期日”。原来“过”星期日就是要去教堂祈祷,但大多数中国人不是基督徒,他们从清朝末年以来就开始有了另外一些“过星期天”的方式: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图书馆(这些都是当时出现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在古代中国社会,百姓没有博物馆、图书馆或公园,也没有法定的休假日,而晚清政府在十年以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时间概念,他们如此开放和快速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时间观,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