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 完结

作者:(奥)雷立柏

 

中国人在发短信时会用到很多表示感情的词:哎呀、嚯和呜呜呜。这是语言的女性化吗?我发现,汉语的“哎哟喂”特别接近古拉丁语的ei(哎,表示惊讶)、io(哟,表示悲伤)和vae(喂,表示悲伤)。拉丁语的感叹语很多,还有“attat(你瞧)!”“ecce(看啊)!”“eheu(呜呼)!”“eia(哎呀)!”“euge(好极了)!”“fu(呸)!”“hahae(哈哈)!”“oiei(哎呀)!”等,而“proh!”则表示“悲伤”,等于汉语的“呜呼”或“哎呀”。

对中国的精神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孔子也曾用过一些感叹词:“噫!天丧予!”(《论语》11:9),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拉丁语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译为:“Proh dolor! Caelum tumulavit me!”孔子还说过:“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15:13),拉丁语译:“Proh dolor! Actum est! Ego nondum vidi gaudentem virtute sicut eleganti forma corporis!”

孔子早就用过“噫”和“矣乎”,但“感叹词”这个词是20世纪才诞生的新词语。这样的例子很多:古人的文献中有逻辑思维,但“逻辑学”或“推理错误”这样的词却出现得很晚,是20世纪才进入汉语的词汇。古汉语有“语法”,有“名词”和“动词”,但“名词”和“动词”这些概念和语法术语在民国时代才定型。虽然1600年的意大利人利玛窦(Ricci)、1700年的葡萄牙人徐日升(Pereyra)、1800年的法国人贺清泰(Poirot)和1870年的美国人丁韪良(Martin)都准备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学术术语和许多新学科的书籍,但中国的学者在语言和思想上都没有准备好,不愿意接受新的词汇、新的语言和新的思想。他们不愿意学习外语,觉得外国语言无法丰富汉语,认为汉语应有尽有,“外国的东西,中国都有;而外国没有的东西,中国也有”。因此,语法学、逻辑学、法学、几何学、世界地理等现代学科在1895年后才大规模地进入汉语的语境,才有比较多的中国学人从传统的语境走出去并把大量的新词引入汉语,使得古汉语在二三十年间成为“现代汉语”。颜惠庆等圣约翰大学的学者于1908年在上海出版《英华大辞典》也是一次很大的突破。这部2700多页的大辞典规范了无数的英语单词的汉语翻译,实际上它是白话运动的基础,为现代汉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耐人寻味的事实是,今天的学者很少提颜惠庆和他的辞典&&这是为什么?还是应该饮水思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