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 完结

作者:(奥)雷立柏

 

北京的香山和西山森林公园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不是因为它们最安静或风景最美,而是因为离人民大学最近,我骑自行车40分钟就能到那里。我慢慢地爬上山,从那里俯瞰,放眼眺望,这样看北京的全景可是一种了不起的体验!当然,一般只能看到北京的西部,因为空气清澈的时候很少。我记得这二十年可能爬过五十次的香山,但只有一两次我看到了北京东边的盘山和燕郊的两座冷却塔。无论如何,每次从上面看我的灵都令我感动:那么多房屋、道路、车辆和人!

2014年夏天在德国波恩和科隆做翻译时,我发现那个地区的树木比房子还高,而且都是绿油油的!北京就很少有树木比房子高,不过香山的树木都比下面的高楼要高。

与北京香山有关系的,是广东的“香山”。这是原来的县名,革命者孙中山就出生在香山。为了纪念他,该城市于1925年改名为“中山”。也许有人会说,孙中山为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英语非常好,他的思想也是现代化的。一位来自深圳的朋友说:“当时中国只差一点儿就进入了第一世界啊!”但“进入第一世界”在欧洲从古代到中世纪,再从近代到现代的过程,花了一千年,而中国那么大的“古国”如何可能只“差一点儿就进入了第一世界”呢?

1633年,在广东香山有另一位名人出生:郑玛诺。这位中国第一个留学欧洲的知识分子也是香山人。

我爬上了北京的香山。“香山”这个名称本来和佛教有关系,“香火”不要断。但我更多地会联想到精神性的“火”。

1913年,满人贵族英敛之在北京香山的静宜园开办了一所小型学校,名为“辅仁社”;他写信给中国各地的主教,请他们派有兴趣的青年到他的学校免费学习知识。英敛之想提高中国天主教青年的教育水平,便自己任教,教授学生文学、历史和书法。由于各种的原因,这所小学院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但正如拉丁语成语所说:In magnis voluisse sat est(在巨大的事情方面,意愿已经足够)。这个“辅仁社”被视为1926年正式成立的辅仁大学的前身。英敛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北京人,他还于1902年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凭借着开放的现代化眼光传播知识。他在香山居住时,将自己称为“万松野人”。每当我爬上香山时,我都觉得这些松树在向我传播这种概念:不要让知识的“香火”断灭!让知识和学术启发人心,在黑暗中带来光明和希望,让学习成为乐趣!这不就是“香山精神”吗?这不就是郑玛诺、孙中山和“万松野人”的精神吗?香山啊,请给我更多新鲜的空气和长久的精力;郑、孙和英,请你们给我“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