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故乡风月有谁争 完结

作者:释净宗
我们来学第三部分——念佛胜易。
“胜”是殊胜,“易”是容易,念佛法门同时具有这两个特点。
念佛法门容易,大家都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三岁孩童也会念,没有谁不会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念佛容易,可是他不认为念佛殊胜,他认为念咒、修密、参禅、诵大乘经典等等更殊胜,这样就是对念佛不了解。或者有人认为念佛要达到功夫一心不乱才殊胜,但这又不容易。一般人都认为便宜无好货,容易的肯定不殊胜,殊胜的肯定不容易。他不知道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既容易又殊胜。
12.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第十二条,可称为“念佛必生之文”,或者“我今必生之文”。
后面八个字多干脆!很多人都说“我今念佛,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师就告诉我们说“我今念佛,必得往生”,这个“我”,是我们在座每一位的“我”,任何人都要抱这样的想法。

弥陀保证我往生
道理何在呢?是因为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超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为了慈悲救度众生,尤其其中殊胜的第十八愿,叫作“念佛往生愿”,此愿的内容是说:“你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我的净土,我誓不成佛!”
所以,我们为什么念佛往生?大家为什么学念佛法门?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它是有来源的,来源就在阿弥陀佛的誓愿。找到来源了,就知道可靠。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时思惟:“我怎样救度众生呢?我如果用戒定慧的方法,这个方法十方诸佛都用过了,有少数众生可以做得到,绝大多数众生都做不到。”所以,阿弥陀佛作为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用什么方法?如果用诵经的方法,有的人不识字,有的人没时间,有的人请不到经本,也有很多人漏掉。法藏比丘用五劫思惟,找出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最殊胜的方法:“不要众生修,众生自己没办法修;我把我修行戒定慧、六度万行所有的功德,浓缩在我的名号当中,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就可以救度他!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念。念我的名号,我的名号达到什么作用呢?任何人,只要愿意往生我的净土、称念我的名号,我都能救他往生我的极乐世界。达到这个水准,我才成佛;如果我的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德和功能,我誓不成佛!我要继续修行,继续累积功德,一直达到名号里圆满了这样的功德——十方任何众生,只要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我都可以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我才成佛。”
《无量寿经》里讲,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愿之后,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长的时间来修行。一般诸佛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但是,这位法藏比丘修成阿弥陀佛,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兆载永劫。“兆”和“载”都是极大的数字单位,后面加个“永”,“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修成了这句六字名号。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一个众生,不能令他往生净土的资粮圆满,法藏比丘就不成佛,还要为他继续修行。
所以,各位要知道:在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之前,就有一位伟大的菩萨,叫作法藏比丘,在为我们修行。我们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修行,在那么久以前,就有法藏比丘在为我们修行。
他的修行在哪里?“我为你修行,把功德放在我将来成佛的名号里,让你来称念”,现在,这位比丘已经成佛了,叫作阿弥陀佛。
那么,法藏比丘当初许诺给我们的,现在就要兑现,这叫“因圆果满”,他因地的发愿圆满了,果上的功德也就圆满了。
所以,《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再三告诉我们说: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啊,阿弥陀佛救度你的极乐世界的功德已经成就了,阿弥陀佛救度你的六字名号的功德已经成就了,阿弥陀佛救度你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已经成就了。你只要相信,你只要愿意,你只要念佛,执持名号,这些都是你的,你就可以来往生啊!”而我们还要自己修,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就?
《阿弥陀经》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为谁成就的?是为我们成就的。《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成就名号,成就极乐国土,成就无量光寿,是要让我们也能功德成就。
就像父母赚了钱,盖了楼房,是给儿子用的。父母发了财,等于儿子发了财。儿子还小,又没有智慧,出去打工很辛苦;爸爸是大富翁,“给你吧!你接受就好了!”
阿弥陀佛把他所有的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里给我们,我们接受就是我们的。
他当初发愿说:“你念我名号,如果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现在他已经成佛了,他讲的话也可以兑现了。阿弥陀佛说:“你念我的名号若不往生,我负责!我以誓不成佛来负责。现在我都成佛了,肯定没有问题。那么,你念我的名号,我保证你百分之百能往生!”
这句话要听懂啊!这句话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泉。我们念佛往生,不是我们自己脑子想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发愿、赌誓的。我们念佛百分之百能往生,谁保证的?阿弥陀佛保证的。所以,“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不是我修得好。
“某某人,你讲这个大话,你得到清净心了吗?”
“没有。”
“你伏住烦恼了吗?”
“没有。”
“你开智慧了吗?”
“没有。”
“那你念佛为什么能往生啊?”
“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了。他说我念佛如果不往生,他就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我虽然没有开智慧,阿弥陀佛早开了;我虽然没有功德,阿弥陀佛早有了,都在六字名号里边,我靠阿弥陀佛,念六字名号,当然可以往生了。”
如果有人说“我念佛能往生!为什么?因为我没有烦恼了,因为我开智慧了,因为我心清净了,所以我能往生”——错了!他肯定有危险。靠自力怎么能往生?
“因为我没有智慧,因为我没有清净心,因为我有很多烦恼,所以我只有堕落地狱。但是,阿弥陀佛为我这样的众生发了四十八愿,为我这样的众生成就了六字名号,所以,我称念六字名号不会堕地狱,必定往生!”
道理很明白,“因为我造罪,我是应该堕地狱的,但是阿弥陀佛发明了这么好的法门,所以我不会堕落地狱。”
就好像一个人到了癌症晚期,喉癌、舌癌、皮肤癌、血癌,他是死定了。但是,他遇到了神医妙药,起死回生,不会死了,而且还能变年轻。
我们有贪癌、瞋癌、痴癌,我们得了三种癌症——贪瞋痴,必定堕落地狱。但是,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他发明了六字名号的灵丹妙药,所以,我们不仅不会死,而且到极乐世界还会成为年轻的菩萨,成为无量光寿的佛身。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这里有一本书,《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内容和我们这次的讲解是一致的,是讲解《阿弥陀经》的最重要的一段经文,“核心”的经文。哪一段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才一百多字,但是往往吓退了很多人,因为他们误解了这段经文。
第一,多善根;
第二,一心不乱;
第三,心不颠倒。
这几个问题,在这本《阿弥陀经核心讲记》里讲得清清楚楚,通通解决。

念佛胜易,因有弥陀誓愿
念佛法门具有殊胜、容易两大特色,这殊胜和容易都是来自阿弥陀佛的誓愿。
为什么容易?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了这样的誓愿:“若众生称念我的名号不往生者,则我不成佛!”他是选择口称名号之易行至极。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发愿的时候,就以称名这个最容易、最殊胜的行持作为众生往生的方法。所以,容易来自阿弥陀佛的慈悲。阿弥陀佛如果约定一个困难的方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就遗漏了。
之所以殊胜,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要给我们最彻底的救度,救度我们成佛,给我们圆满的佛果。阿弥陀佛把他五劫思惟、永劫修行的功德,都凝聚在六字名号当中,惠施给我们博地凡夫。所以,名号是无上之法,是大乘至极之法,是佛的果海功德。念佛胜、易,都来自弥陀的誓愿。
念佛称为“正定之业”。“我今念佛,必得往生”,这八个字希望大家能够铭刻在心。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前面有一个“故”,“故”就是所以。为什么“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呢?是因为弥陀发愿,因圆果满,他的愿望实现了。

佛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用四十八个字解释阿弥陀佛的因中誓愿、因圆果满: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前面二十四个字是解释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后面二十四个字是解释这条愿已经实现了,我们念佛都必定往生,意义跟印光大师所说“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是一样的。
“彼佛”就是那个发了大愿的佛,当初是法藏比丘,现在已经成佛了。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彼佛成佛了,那就知道他的誓愿兑现了,圆满了,他讲的话没有骗人。他成佛之前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你念我的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则我不成佛”,现在成佛了,他的誓愿就兑现了。他所发的誓愿殷重、恳切,没有虚假。他的愿如果虚假了,他就成不了佛。
既然阿弥陀佛的愿不虚假,他说:“你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你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都是众生,所以,这里印光大师讲“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讲“众生”,是讲十方众生,所有都包括在内,但是落实在我们身上,就是“我”,每一个人都这样想:阿弥陀佛为我发愿,为我修行,为我成就六字名号,让我称念名号必然往生。他不会讲假话骗我,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

13.逆恶归心也来迎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续编卷下•颂赞)
这四句也是很美的。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度众生,五逆十恶的人一念忏悔,回心转意,阿弥陀佛也来迎接他回归极乐世界。
“非是混滥无简择”,“阿弥陀佛不是太没有原则性了吗?上根利智的菩萨来迎接,阿罗汉也来迎接,这还可以理解;凡夫里的善凡夫来迎接,也还可以理解;恶凡夫,而且是五逆十恶的罪人,阿弥陀佛怎么也来迎接呢?怎么一点原则性没有,一点没有善恶区别呢?”所以这里说“非是混滥无简择”,不是说他糊里糊涂、含混笼统地不加简择。他是哪一个角度呢?
“怜彼是佛尚未成”,阿弥陀佛怜悯我们,怜悯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他们本来具有佛性的光明,佛性跟佛比是分毫不减的,只不过被贪瞋痴的垢染埋没了,造罪造业,但是,佛不会嫌弃我们。就好像一颗摩尼宝珠,掉到粪坑里,我们不会因为上面有一层粪就把它扔掉,反而因为它的本体是摩尼宝珠而珍惜它,把它捞出来洗干净。佛也不会因为我们有贪瞋痴垢染就把我们永远地舍弃了,而是怜悯我们本来就有佛性,本来可以成佛,可是造罪造业,所以以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
五逆十恶的人归心,阿弥陀佛来救度。“五逆”是罪大恶极的罪,尤其其中有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直接对佛都要谋害,对佛教都要破坏,对阿罗汉圣人都要下毒手,在世间任何宗教当中,都没有说到这样的众生还会得救。只有佛是大慈大悲,破坏佛教、谋害佛陀的众生,佛还要救度他,这怎么可以理解呢?
所以,佛的大慈大悲超过我们的思议。就像儿子得了疯狂病,拿着刀要杀父母,父母不仅不嫌弃他,而且说“我的儿子怎么疯了,成了这个样子?赶紧救他,把他的病治好!”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就是这样,我们累生累劫以来都做了太多对不起佛菩萨的事,“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啊?哪有什么极乐世界啊?都是骗人的!”我们在学佛之前,这样的邪见是很深厚的,今生、过去世都讲过这样的话,做过这样的事。但是,佛对众生没有一个舍弃。我们对他顶礼膜拜,他也坐在那里;即使红卫兵拿着刀、拿着枪来了,他也不舍弃。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得了佛教。佛彻证宇宙的真理,佛就是真理本身,真理是不能被破坏的。但是,众生如果起了逆恶之心,罪业太重,佛就心生怜悯。如果起了信顺之心,信仰阿弥陀佛,顺从阿弥陀佛,佛就欢喜;虽说欢喜,不是像我们凡夫一样,为自己被相信而欢喜,而是为众生而欢喜,因为众生可以得救了。佛本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彻证唯心,圆成真理,众生是信是毁,对佛无益无损,损益都在众生。

14.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所以讲念佛容易啊!逆恶归心的人也来救度,只要有心的人,都可以修。有心能修,能够信愿念佛,都可以往生。
这段文可称为“凡夫为本之文”。为什么叫“凡夫为本”呢?如果我们能够修持戒定慧,断惑证真,都可以自己成阿罗汉,解决生死轮回了,就用不着这位法藏比丘为我们发愿了,所以这里说“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正是为了那些没有断除惑业烦恼,没有办法靠自己了生死的人,慈悲发四十八大愿。
“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不能靠自力断惑证真,就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俾凡有心者能修”,只要有心,这个法门都可以修行。
别的法门,有心不一定修得了,但是净土法门,有心就可以修。如果你不念佛,这不是说法门难、做不了,是你没有心。念佛法门,只要有心,都能念佛。
有人说:“我没有时间念哪。”都是假的!天底下找不到没有时间念佛的人。念佛又不耽误时间,怎么叫没有时间念?
“师父,为什么没有时间念佛?你看,我每天要四个小时看电视,两个小时打麻将,一个小时吹闲牛,还有几个小时吃饭,还有几个小时交朋友,就没有时间念佛了。”这就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时间。念佛这么重大的事摆在脑后,那些世间造罪造业的事放在第一位,哪里是没有时间呢?任何事情,如果重视它,你就有时间了。何况念佛也不需要另外花时间,在家洗衣服、做饭,都可以念佛;上菜市场买菜、接送小孙子,无论走路、搭车,路上都可以念佛,念佛的时间到处都是。早晨眼睛一睁开,就可以念佛了;晚上睡觉,往床上一躺,就可以念佛了,哪里没有时间念佛呢?
有心,就是有信心、有愿心,“我愿往生,愿阿弥陀佛救度,信阿弥陀佛救度,我念阿弥陀佛救度我的名号”,这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皆能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容易!


15.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强调信愿
“信愿持佛名号”,印光大师为什么屡屡提到“信愿”两个字呢?是因为在印光大师那个时代,有的人讲念佛总是讲做功夫,不注重信愿。前面说了,“专崇行持,不尚信愿,执事废理,犹属自力法门”,与“自性唯心,不仗佛力,执理废事,同一过失”。因为普遍存在这样的过失,所以大师经常提到:持佛名号,不是要你自己做多么大的功夫,不是要你自力达到什么程度,“你要有信愿!”经常这样讲。

凡心投觉海
那么,信愿持佛名号有什么效果呢?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凡夫心跟佛的大觉海,可以讲完全不是一个境界,根本不能契合。凡夫心就是事相分别,好、坏,长、短,不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佛的大觉海,已经完全证悟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如果以我们本身的状况来讲,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不相融。不要说我们跟佛的大觉海无法相融,即使是菩萨、阿罗汉,他们都无法思维。经中讲:“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都是错,都违背真理,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两回事。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隔在佛的大觉海之外。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劝我们念别的佛、往生别的净土?因为那些佛都安住在他们本身的大觉海境界当中,没有特别架设一个管道和我们沟通。登地的菩萨,豁破无明了,和这些佛本身的觉悟气氛才能沟通得上。所以,按照通途的教理,要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达诸佛的报土。因为登地的菩萨已经破无明了,已经不退转了。佛所见,他们能少分而见;佛所知,他们也少分而知。对于我们而言,跟佛的觉悟智慧差得太远了,没法沟通。
但是,信愿持名一法,能够让我们凡夫心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里面。我们一旦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变成阿弥陀佛的大觉海。

滴水赚海喻:大利成佛
好像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那就赚了,用一滴水赚了一大海的水,好不好?做生意讲一本万利,这比那个还要大!
这一滴水就代表我们信愿念佛这个心。我们本身虽然佛性具足,但是,离开阿弥陀佛的大觉海,我们就会轮回,佛性不能起作用。佛的大觉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展开讲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明、觉悟,大海一般的功德;收缩起来,也不外乎就是六字名号而已。
“信愿持佛名号”,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称念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名号,等于把我们这一滴水投放在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所以叫“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这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也就跟大海同一深广,同一咸味,也就找不到这一滴水了,它失去原来的味道了,大海把它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这就是我们归命的心情。“归命”也叫作投诚,诚恳归向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滴水,如果不归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就会干涸。一旦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干涸,而且会成佛。
不要说到达极乐世界——那是果地;我们现在念佛,就决定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说“念佛成佛”。印光大师用八个字来说明: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们怎么能跟佛的智慧沟通?如果论自力,我们前面学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阿罗汉、菩萨都没办法测度佛的智慧。经典里讲,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萨不知道二地菩萨走路脚在哪里抬起,又在哪里落下,他都不知道,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境界;二地菩萨看三地菩萨也是一样,三地菩萨在哪里抬脚、在哪里下脚,他不清楚。何况菩萨来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们凡夫来念佛,就能“潜通佛智”。


蚂蚁书生喻: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师父,你越讲我心里就越糊涂了,怎么能够潜通佛智?”
好!下面讲一个故事:
一个书生到京城赶考,半路上下了一场大雨,小沟就淌起水来。他就发现在沟这边有很多蚂蚁往那边看,那边有很多蚂蚁往这边看,它们都无法通过。书生很慈悲,就捡了一根小树枝,往中间一搭,这边的蚂蚁都过去了,那边的蚂蚁也像开通了大桥一样都过来了,两边的蚂蚁畅通无阻。
我们想想看,蚂蚁是小小的生命,书生是要到京城赶考的,是饱读经书的人。请问,蚂蚁能了解书生的智慧吗?小沟哪怕只有一尺宽,对蚂蚁来讲就像太平洋一样,“这么宽,这么远,怎么过?”它们没有智慧来搭桥。但是,书生拿一根树枝往那里一放,蚂蚁顺着树枝爬过去,书生的智慧蚂蚁就得到了,就潜通书生的智慧。
书生代表阿弥陀佛,蚂蚁代表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差距,比蚂蚁跟书生差得还大,我们想渡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往对岸看,我们没办法过去。所以,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的树枝往这里一放,我们愿意念佛,顺六字名号的树枝就过去了。好像六字名号简简单单这么六个字,也不长,不要以为很简单,这是佛智啊!“潜通佛智”。只要愿意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到彼岸——“暗合道妙”。
“潜”就是不明显,自己都不知道。像这些蚂蚁,它们爬过去了,它们也不懂,也不知道这是书生的智慧;书生怎么想,它们也不知道,爬过去就好了。
我们作为普通的凡夫,对于佛的智慧如聋如哑,根本就不清楚。再怎样赞叹,都没法说明,也没法想象。但是只要念佛,我们就接受到了,我们就享受到了,所以这叫“潜通佛智”。暗暗地,不知不觉之间,连自己都不明白,就得到佛智了,就享受佛智了。
比如说坐飞机,我们不需要懂得空气动力学,我们也不需要懂得发动机的原理,也不需要懂得飞机的内部构造,也不需要懂得驾驶,也不需要懂得航管路线,也不需要懂得油料构成,什么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相信飞机不会出故障,愿意坐上这个飞机,那么,科学家的智慧,制造工人的辛勤,所有人的服务,我们通通享受到了。
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智慧,兆载永劫的苦修苦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通通为我们所享受,为我们所拥有,这叫“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如果修别的法门,那就慢慢修吧!一步一步慢慢来。
所以念佛法门高啊,妙啊!念佛的人虽然愚痴,但是,我们跟佛的智慧相沟通。是通过什么沟通?通过信和愿。没有信愿,那不能沟通。
信愿,信什么?愿什么?信六字名号,愿念六字名号,而称念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是佛的大觉海,就是佛智,我们通过六字名号就跟阿弥陀佛沟通了,这就是无上佛道。
“道妙”,道是非常玄妙。如果靠我们自己悟,我们悟不到,可是我们念佛就自然沟通了。
只要口称名号,这么容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么殊胜。

16.即凡心而佛心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即凡而佛
当下是凡夫,当下跟佛成为一体,这叫“即凡而佛”。现在虽是凡夫,将来必定成佛,这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觉,“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而觉”,不必另外求觉,所谓“潜通佛智”。又,凡夫染污,佛恒清净,“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净”,不必另外寻清净,善导大师说“凡夫贪瞋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烦恼,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里讲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愿的,不是指“专崇行持,没有信愿”的,不是那种,这样就“即凡心而佛心”,这个法门就这么殊胜!
怎么叫“即凡心而佛心”呢?我们信愿念佛这个信愿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愿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心就不乱了,二心就容易乱。
人们常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一条心,它的锋利连金属都可以切断。如果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彼此默契,心心相印,别人再怎样挑拨离间,他们之间还是很好。
有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怀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真的救我吗?我这样念佛真的可以了吗?你不会嫌弃我吗?”还有很多疑惑心,遇到有人用他宗教理来妨害,必乱无疑。
“一心”,怎样一心?信愿就是一心。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他是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心,是他慈悲心和智慧心的载体,因为心需要通过某种东西来表达。
比如说,一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有心帮他,我们的心怎么表达呢?拿水果来。这个水果,就是我们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现出来了。这个就要饿死的人,他要延续生命,他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吃这个水果。水果本身就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给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们的心;另一方面,他看到水果,要吃下去,水果就是他生命延续的希望。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是佛救度我们的愿心,“我要救你,用什么?用六字名号救你”;另一方面,我们归命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成为我们的信愿心,以信愿来持受这句名号。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本身,是佛心跟凡心结合成一体的,“即凡心而佛心”。从佛那边看,是佛的救度心;从凡夫这边看,是我们的归命心。我们的归命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心,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才能归命他。
你为什么不归命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救不了你啊!你为什么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救你啊!你为什么改了法门了?你不认识阿弥陀佛,不知道阿弥陀佛能救你。如果知道自己是一个必堕三恶道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那你的心不会再改变了,你会归命阿弥陀佛。
所以,归命心和救度心是一个心。从凡夫这边来讲,就是我们归命阿弥陀佛的心;从佛那边来讲,就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心,所谓“即凡心而佛心”。心和心之间,就是在六字名号这里成为一体。归命,归命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用什么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岛上,岛就要沉没了,有人驾船来救我们,我们上的这条船和船长开来的那条船是一条船,是一件事。
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的名号,和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本来一体,这叫“即凡心而佛心”,这多自在!
前面说“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我们的信愿心当中,就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包含了他的救度心、慈悲心当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
有人念佛,还要找清净心,你找的那个清净心不算数的,那个是凡夫的生灭心。只有信愿持名这个心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
佛心的清净,“我没感觉啊?”因为佛心的清净超越凡夫的感觉,是不垢不净的清净。凡夫那个清净,是感觉的清净,“你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清净多了!”你现在感觉好,等一下就感觉不好了;晚上感觉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觉好,晚上又变了。今天儿女孝顺,工资发得多多,人家讲好话,说得你兴高采烈,感觉得意洋洋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关节又痛了,媳妇又跟你吵嘴了,事儿都来了,你就又不清净了。这都是生灭的,不能在这里找。
阿弥陀佛这种救度的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我们现在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的心是愚钝的,能感受到名号清净的话,那就不是凡夫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就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觉。
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我们没有感觉。如果落在感觉当中,肯定错了,因为那是凡夫生灭的东西。把你的生灭感觉当作解脱的本钱,那就大错而特错!“哎呀,好啊,这样就能往生了”;感觉没有了,心里就慌了。
所以,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觉、有感应、有感动、有体验,“我哭出来了,我笑出来了,我欢喜了”,通通不要管它,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靠定这句名号,就像靠定一座大山一样稳当。
这是“即凡心而佛心”。
就好像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六字名号就是沟通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跟极乐世界已经是一纸另面了。我们还在娑婆世界,还是凡夫,所以我们这边还是有分别、有贪瞋痴。但是没关系,我们已经和六字名号成为一体,一旦这口气不来,“呼”就到另一边了,另一边是无量光明的,就可以往生成佛;只是现在暂时在这一边,还没有往生成佛。
“我怎么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这么大功德?”你还是凡夫,你哪能测度到呢?
经典里有个比喻:以凡夫心想去测量佛的智慧,就好像拿一把尺子要去量虚空一样。拿尺子量虚空怎么量?“一尺、五尺、一百尺⋯⋯”,没法量。拿尺子量桌子还可以,“四尺五寸”,感觉很实在,这是有形有相的,因为我们的心都是生灭的,是有为造作的,所以我们能思维到的,能感受到的,都是有为、造作、生灭的东西。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为、不生不灭的,怎么能找到感觉?除非你已经悟得不生不灭了。不过没关系!只要念佛,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原来感觉在这里啊!”
感觉不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感觉都不真实。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证得无生法忍,“原来如此”,礼佛一拜得无生。

17.一句佛号念得熟,成佛有余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在大师的时代,很多人虽然念佛,但对净土法门不了解,觉得密宗很殊胜,转而去学密。有的弟子就写信问大师,大师就回答他。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什么叫念得熟呢?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遇事就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骂我,“南无阿弥陀佛”;人家打我,“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句佛号念得熟”,到哪里都是“南无阿弥陀佛”。
“成佛有余”,什么叫“成佛有余”呢?不仅保你成佛,还能保与你有缘的人都能成佛。为什么?因为你念佛能到西方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再来娑婆度众生,能度一大串,不是一个两个。大师也讲了,“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不仅保你成佛,还保你回来度众生。“成佛有余”,你看,讲得多实在、多恳切,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不学密法,又有何憾”,没有学这个咒、那个咒,又有什么遗憾呢?没有遗憾。
不会读《金刚经》,有何遗憾?不会诵《楞严咒》,有何遗憾?十万个大头还没磕完,有何遗憾?四大名山没朝遍,有何遗憾?反过来说如果你这些都做完了,四大名山朝遍了,十万大头也磕过了,《金刚经》也会背了,什么咒都会了,千佛万佛都拜完了,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念熟,你遗憾就大了,对不对?
学这么多,如果没有断惑证真,还要去六道轮回,这个遗憾就大了。到阎罗王那里去,哭都哭不出来。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世上赚了一个虚名——“老修行”,没有得到实际的果益,太遗憾了!

18.信愿念佛足矣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即使把大藏经读遍了,也是为了成就这件事——了生脱死;大藏经里一个字都不认识,能够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了,够了,你就可以往生成佛了。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增广卷一•与悟开师书)
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经典,都是为了说明这句六字名号,都是让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归入净土。所以,我们就安守我们凡夫的本分。
比如走路,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你经过千山万水,那样辛苦,也是到达目的地;我往飞机上一坐,闭着眼睛,一个小时就到了,我也到达目的地。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至于说有没有经过千山万水,那何必呢?
自力修行,就是经过千山万水,过关斩将,降伏魔障,断惑证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目的地。
我们做不到,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到达这里。只要能离开危险的三界六道,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19.往生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卷上•复智乐居士书)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在于识不识字。只在于哪里呢?只在于有没有信愿。你有信愿,念佛必定往生;没有信愿,你功夫再深,你学问再大,读了再多的经典,再会打坐入定,你都不能往生。
所以,我们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应该从哪里下手?急急讲求信愿,具足信愿。
能往生不能往生,只在一件事:有信愿无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没有信愿,决定不能往生,跟其他都没有关系。
这也是总的一句话,大家要触类旁通。虽然这里只举了一件事,“不在识字不识字”,既然后面说“只在有信愿无信愿”,那就说明除了有信愿无信愿,所有一切都不在此范围之内。不在于你有智慧、无智慧,不在于你功夫深、功夫浅,不在于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在于你有禅定、没禅定,不在于你会诵咒、不会诵咒,不在于你会五堂功课、不会五堂功课,这些通通都不在之内。只在于一件事:“有信愿者,决定往生”。
“我就相信阿弥陀佛能救得了我,我就愿意让他救,我就念他的名号。”你决定往生。
如果没有信愿,你读再多的经,修再深的功夫、再大的功德、再多的法门,都不能往生。
蕅益大师说: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他念佛功夫好啊!念得风都吹不进,雨都打不湿,像铜墙铁壁一样,你看那个功夫了得!”但是如果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
如果有信愿,再怎样的心散乱、不清净、没有智慧、不会诵大乘经典,通通可以往生。所以,往生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信愿很容易,就怕你不信、不愿。
也有人说:“阿弥陀佛我信不来啊!”你怎么信不来?你想信就信了嘛,你不想相信就信不来。告诉你这是一只杯子,你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我也不能帮你的忙。“你说是一只杯,我就不相信是一只杯!”那我拿你没办法;告诉你念佛号能往生,你相信就相信了,你不相信,诸佛菩萨也拿你没办法。
说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世界叫极乐世界,你相信就相信了。你说:“我不相信,望远镜没有望到。”那也没有办法。
佛法很奇妙。为什么呢?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除非是阿罗汉,谁也没有见过。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能相信,就没有办法,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说我们众生都有佛性,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就不相信。我们都能相信自己有佛性,怎么就不能相信念佛就往生呢?这是我们内心发生了障碍。
愿意往生,就能往生;不愿往生,佛也拿你没办法。

20.万修万人去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此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多干脆,多简单!没有别的要求,三个“只要”:“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中国人、外国人,男人、女人,平常活的人、临死的人,修行好、修行差,出家、在家,有智慧、无智慧,通通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说“万修万人去”。
如果真的知道,真的相信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还有谁不认真老实念佛呢?

六字名号往生券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丙寅七月)
你能专一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什么叫“左券”呢?比如说我们到火车站去寄存物品,一张整券分成左右两部分,同样的号码,右边半券就绑在行李上,左券就交给你保管。等你拿左券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和右券一对,物品就交给你了。
阿弥陀佛把他的正觉六字名号发给我们的时候,同时也已经把我们的往生备存好了。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的正觉和我们的往生是同时成就好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拿着寄存物品的左券一样,阿弥陀佛一看,就要给我们兑现了,“你拿了我六字名号,是我给你的,好!那我就把往生给你”。
所以,往生很稳当,万无一失,没有一个遗漏的。
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即使到火车站去寄存行李,也有佛法!寄存行李,工作人员可能还会搞错,念佛往生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搞错,你拿六字名号来,就给你往生,给你成佛。
修持别的功德回向,比如诵经、持咒,往生能不能如操左券?不能,因为那都是你自己修的功德,不是阿弥陀佛发给十方众生的往生券。六字名号是往生券,拿到都往生。

21.如人射地,发无不中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续编卷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民二十年)
这个比喻说明念佛往生千稳万当,没有一点闪失。
好像一个人练习射箭,如果要达到百步穿杨的水准,那就不容易了。但是,现在不是要你百步穿杨,而是让你只要能射到大地上,你就算是合格了,就达到标准了。你说谁射不准呢?
“以地为的”,以大地作为目标。
“发无不中”,只要一放箭,肯定射到大地上。
大地,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国土;箭,就代表我们本人。我们信愿念佛,愿生西方,就好像把我们这支箭发出去了。只要有信愿,念佛想往生西方,这支箭肯定会落到阿弥陀佛极乐宝地上,没有不中的。
修行其他法门回向往生,就像百步穿杨一样,要苦修勤练,有很多条件要求,不一定射得中。
22.特别法门如照山水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增广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通途法门像画山水。画山水,必须一笔一划画出来,而且要会画。不会画的人,画得一塌糊涂。
特别法门呢,净土法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拿一面镜子照山水,“一照俱了”。
你看看,这个比喻多好!拿一面镜子,对面的山水,根本不用画,镜子一照,全部都有了,一丝一毫都不少。画的可能还少点什么,镜子一照,前山后山,多少峰、多少树、多少水、多少人物、多少飞鸟,都一点不少。哪一个不会照呢?三岁小孩拿来一照,也是俱了。在一照之间,所有的山水都摄在镜子当中,快速,圆满,顿超,容易,殊胜。
要画的话,怎么办?要当画家,首先要考艺术学校,爸爸妈妈培养你,最起码花个十万八万,还要有艺术天赋,找到好老师。考大学了,还要考个好学校。还要去练笔,练出来了,还要买画架、买颜料,慢慢画,画出来还没有镜子照得清楚。
通途法门学这个咒、学那个咒,都像一笔一笔地画山水。而且要会画,不会画的话,就画走样了。念这个咒,学那个法门,你要会学,不会学,你学都白学。
特别法门不一样,我们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把所有佛地的功德(就像重重山水一样),都摄在六个字里面,都收进来了。佛果功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都来到我们心中,“一照俱了”,多快,多简单,多干脆,多殊胜!没有次第。
什么叫次第?一笔一画,一步一个台阶,慢慢修行,修到什么程度,证到什么果位,这叫“次第法门”。一般的法门就有次第,净土法门没有次第。
像用镜子照山水,再远再近,一照全部都有了,当下同时显现。没有说先照前面的,再过五秒钟才照到后面的,再过几秒钟照旁边的。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当下融入我们心中。这句名号通通把它们收进来了。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大宝镜。
以后我们一照镜子就想到:念佛特别法门,如镜子照山水,一照俱了。

23.蚁子高山,风帆顺水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除了念佛法门以外,其他法门想要修学成道,像一只小蚂蚁想上到高山的顶上,那就不敢想象有多么困难了。因为小蚂蚁眼光很短,也不认识什么高山,遇到一块小石头,“这么高!”它就以为到山顶了,使劲爬,“我到了!我到山顶上了。”其实是块小石头。它都不知道哪里是山顶;路上有瀑布,有泉流,就把它挡住了。小蚂蚁要爬到山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念佛往生就像“风帆扬于顺水”,满帆张起来,又顺水,又顺风,欣赏着风景,心里一片明朗、安详,轻松愉快地到达目的地。
李白有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朝霞初起的时候,从白帝城坐船出发。
“千里江陵一日还”,到江陵一千里这么远,一日就到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路过三峡的时候,两边有猴子在叫。猴子的叫声还在耳边回响的时候。
“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叶轻舟顺风顺水,千重万重山都已经过了。
念佛法门就是如此,比这还要简单、殊胜。娑婆世界的烦恼嘈杂之声还没有止住,已经到极乐世界了,“轻舟已过万重山”,下岗的山,破产的山,吵嘴的山,人世间的坎坎坷坷,这些都是人间的风景,这些当然不好了,但是我们念佛,自然而然就轻风顺水地淌过去了,到了极乐世界可以忆苦思甜。
净土法门: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下手很容易,只要有嘴巴就会念佛。“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你看下手容易不容易。
参禅、打坐、诵经、拜忏都不容易,念佛法门最容易。不要动半步,坐在你家里,就像大将军稳坐中军帐,“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念出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来摄取你。
下手容易,成功极高,万修万人去,万人念佛,万人往生,万人成佛,有这么高的果位。
用力非常少,得效非常速。就像前面的比喻,镜子一举起来,万重山水都在里面。我们只要动动嘴巴,几乎不用费力,多到一生,少到临终闻法十念一念,决定往生西方,用力少而得效神速。

24.一称超十地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卷下•楹联)
净土法门,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萨。听起来实在让人讶异,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说“莫讶”。
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其中包含了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功德,所有功德都包含在内,称念这句名号即可完全领纳这些功德,所以叫“一称超十地”。
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功德再殊胜,还没有圆满。而这句六字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十地菩萨跟我们凡夫比,我们简直不能比了。但是,十地菩萨跟六字名号相比,还是位差一等。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位超十地,不是因为我们的功夫,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具足这样的功德。
既然一称功德超十地,怎么我们还是这样的凡夫相?功德有体,有用,我们念佛,得到了六字名号的功德本体,但是在此娑婆世界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用”要到极乐净土才兑现。一到极乐净土,就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无量神通智慧自然开发。好像一个穷人,突然得到一大笔遗产,但是钱还没有取出来用,看上去还跟原先一样穷,等他把钱取出来的时候,别人就知道他富贵自在了。
念佛人,现在一称超十地,往生净土就成佛。

25.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在这个世界,一称名号能超十地功德;到了极乐世界,就能跟阿弥陀佛平等了,就能成佛了,这叫“往生同佛”,这么殊胜!
“入佛境界”,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入到佛的境界了。《阿弥陀经》里说,极乐世界的树也能讲法,鸟也能讲法。《观经》里说,极乐世界光明也说法,水流也说法,音乐也说法。为什么?因为这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些树也是佛心慈悲所流露出来的,是无漏功德所流现。所以,整个极乐世界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境界,鸟也是,树也是,风也是,光也是,水也是,音乐也是。进了极乐世界,等于掉到阿弥陀佛的身体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正一体,身土不二”,阿弥陀佛的佛身跟阿弥陀佛的国土是一体的。不要认为“那道场树下坐的是阿弥陀佛,这黄金宝地不是阿弥陀佛”——错了!黄金宝地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功德,所以叫“金刚宝地”;一棵树,也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功德所形成,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掉到阿弥陀佛怀里去了,这叫“入佛境界”。
“同佛受用”,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命,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神通,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誓愿,你也有;阿弥陀佛度无量众生,你也能度,这叫“同佛受用”,跟阿弥陀佛一样。不过,你还不能叫作佛,还是叫作菩萨、阿罗汉、天人。因为称为佛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位,往生去的,还是弟子位,不能说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受用、功德跟阿弥陀佛平等,“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就如同前面的譬喻,一滴水归入大海,就跟大海一样深,一样广,不分彼此了。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既没有凡夫的情执,也没有圣人的见解,没有凡圣等一切差别,真正平等。究竟说起来,这两句只有成佛才能达到,菩萨还能见到上面有圣——佛,所以他要成佛。成佛了再也不见圣,同时也不见凡,见一切凡夫本来都是佛,一切时处当下是净土。这等于说往生就能成佛。
“一得往生”,一旦往生。这句话有必定、立即两种含义。
“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说“彻底”,说“究竟”,都是佛的地步。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未破,只有佛才是“彻底消灭”。凡夫本性功德与佛平等,但是凡夫在迷,功德智慧没有现前,得不到受用;阿罗汉功德智慧已经现前,但还很小;菩萨功德智慧现前了很多,但是也没有究竟。所谓“究竟”,就是成佛了,心地中所具有的功德智慧彻底开发出来,现前大用,没有遗漏。烦恼恶业既然彻底消灭,功德智慧也就究竟现前,说的是一回事,也就是成佛的境界,不过一个正说,一个反显罢了。

26.成佛度生若操左券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对于念佛往生法门“极生信愿”,没有疑惑心,一丝一毫都不怀疑。
“专精修行”,“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不杂。“精”就是不杂,“专”也是不杂。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叫菩萨“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我们读一读还可以,想要心行相应,不容易。“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小心拍死一只蚊子;“烦恼无尽誓愿断”,“别理我,我在念咒,你不要打扰我!”起了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没学通;“佛道无上誓愿成”,还是做凡夫。
如果是净土念佛法门,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无尽烦恼不难顿断”,当下无尽烦恼就消除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断了。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到极乐世界,无量无边妙法自然而然就证入了,不是说“我还在那里死抠文字”,到极乐世界不用学文字,不用去读书,无量妙义自然而然都在我们心中显现,自然有证、有入。
“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像什么呢?又是前面的比喻,“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同样道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就有四样东西,这叫“故物”,哪四样?

持名往生四个兑现
第一个兑现的,你拿着六字名号来了,那就把“烦恼无尽誓愿断”给你了,无尽的烦恼当下“不难顿断”,烦恼没有了,消失了。
第二个兑现的,哪一件物品呢?“无量法门自然证入”。你能念六字名号,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保证兑现第二个给你,无量妙法门自然证入。
第三个兑现的,六字名号里面有无上佛道,“圆成无上佛道”,当下让你圆满佛地功德。
第四个兑现的,往生之后马上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故物”,原先就存在那里的,本来就是为你预备的。如果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给你成佛,你就向他要,“阿弥陀佛,我左券都拿来了,为什么我的东西不给我?”——不可能的!阿弥陀佛都兑现给你,立即兑现,全部兑现,毫不拖欠。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卷一•与心愿居士书)
什么叫“俯谢凡质”?“俯”就是往下;“谢”就是扔掉;“凡质”就是我们的肉体凡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肉体凡胎就像脱了一件衣服一样,就扔掉了,多潇洒,多自在!要烧也好,给蚂蚁啃也行,无所谓。
当下怎么样呢?
“高预圣流”,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扔掉这个身体,像脱了一件旧衣服一样。但是,如果不念佛往生,脱了人的衣服,还要穿上猪的衣服;脱了猪的衣服,又要穿上牛的衣服,总在轮回。现在不一样,莲花化生,“高预圣流”。
“乘本愿轮”,乘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发愿是来回票:第一,“去程票”。第十八愿说:“你念我名号,到西方极乐世界来。”第二,——“回程票”。第二十二愿说:“你到我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再回娑婆世界度众生,我都有愿力加持你。”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示现,我们也是古佛示现。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为他说法。
大家在这里都很羡慕观世音菩萨,到了极乐世界,乘愿回来就一样。
回来后还是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用六字名号的网,佛网、法网、光明网,把众生拉到极乐世界。希望不要有一个漏网的。
我们本来有一颗“妙真如心”,跟佛一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是讲讲,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可以圆证自己本具的妙真如心。“圆证”就是圆满证悟,菩萨只是分证,没有圆证,圆证就是成佛。
“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我们在这里发四弘誓愿,是可以鼓励自己,提醒自己。如果真的要究竟契合四弘誓愿,要先念佛到极乐世界。

把发愿当作儿戏
“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有人说:“你不发菩提心、不发四弘誓愿,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大愿,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像普贤菩萨一样发十大愿王,怎么能往生?”我们凡夫怎么能发得起十大愿王?怎么能发得起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是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而发的,你五天思维都没有;法藏比丘是菩萨的身份,五劫思惟,“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十方诸佛菩萨的誓愿都没有超过法藏比丘的誓愿,不是说你也能发。阿弥陀佛说:“我发四十八愿要救你,你让我来救就好了。”
就像造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发愿造一艘船,船造好了,就让你上这艘船,可以渡你到彼岸;不是让你再来发愿造船,你哪来得及呢?你也没有那个智慧啊!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已经建好了六字名号大愿船,喊你上船,你上船就可以了。你能上船,就可以到彼岸;到了彼岸,四弘誓愿、四十八愿、十大愿王都有了。
还有人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我发四十九愿,超过一愿。”
还有人说:“你发四十九愿,我发五十愿,超过你!”把发愿当作儿戏,就以为讲数字越多越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天雨妙华,大地六种震动,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你发五十愿,谁来给你证明?大地震动了吗?罪恶生死凡夫所言所行总要与我们的身份相应,不能妄充圣位大菩萨口气,以凡滥圣,自招罪过。

27.归宗结顶之法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增广第四•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织帽喻:归宗结顶
“归宗结顶”,一听就很殊胜。到顶点了,如泰山之顶,细壤都在下面。千法万法,都归到这里来,都以这里为归宗,以这里为结顶。好像织帽子,钩线钩到最后要结一个顶,所有的线都收在这里。所有的法门,都归结在净土法门,在这里归宗结顶。别的法门是支线,净土法门是结顶。学了净土念佛,所有支线法门就通通包括在内了。

速出生死第一要道,疾成正觉最上法门
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一切众生速出生死”,生死大苦,要快点出离,不是说“我一辈子不行两辈子,两辈子不行三辈子”,那就不叫“速出生死”了。我们今生今世一定要离开生死轮回。那么,只有这个法门是“第一要道”,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再没有第二条道路了。
诸佛成佛之前,都是菩萨,要快速成佛,最后都要经过这个法门。像普贤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因为到那里成佛快,“疾成正觉”。能快速成正觉的最上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再也没有超过的了。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续编卷上•复济善大师书)
这话讲得很彻底,很干脆。
什么叫“成始”呢?从开始修行到成佛,叫“成始”;什么叫“成终”呢?成佛之后,再来度众生。从始至终都离不开这个法门,“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这个总持法门把握住了,所有法门就都在其中了。就如同前面的“归宗结顶”,帽子顶你抓住了,每一根线都在其中,全部都有了。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卷四•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这段文稍长一点,但是非常好,赞叹得无以复加。文辞非常优美,意义非常深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广大啊,伟大啊,净土法门之教法!实在是广大无边!用的是感叹句。
怎么广大呢?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出自《观无量寿经》。说众生心作佛,心就是佛。心怎么作佛?观佛、念佛,就是作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心作佛了,当下念佛,当下心就是佛。
“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禅宗法门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们都以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净土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还差一截。为什么?“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万遍,你还是肉团心,没有开悟;开了悟,还是凡夫,没有解脱。可是念佛法门,不管你有悟没悟,只要信愿称名,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是心作佛”,当下心就是佛。所谓“即凡心而佛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这跟上面那句意趣相同。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当念,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念心里,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圆满在当中,所以“即念成佛”。圆满成佛,当然是到极乐净土才成的,但是到极乐净土成佛,是成我们心里本来就有的这个佛胚子。就像胎儿在母亲身体里已经形成了,不过还没有出世。现在念佛,凡夫的心里已经有了阿弥陀佛的佛胚子,到极乐世界不过是“如操左券而取故物”而已。
“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一般的修行法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再经过百劫时间修相好,然后才可以圆成佛道。净土法门,“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其他法门没法相比。“挹”是尊让的意思。就像前面的比喻,念佛如同镜子一照,数十重山水,无量百千三昧陀罗尼门、无量法门在六字名号的法镜里都有了;其他法门是画山水,一笔一笔地画,怎么能比呢?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间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统摄律、教、禅宗”,律宗、禅宗、天台、华严,各宗都归向净土。
“如时雨之润物”,像及时雨能够滋润、生长万物一样,念佛法门能够普利一切众生。春天的一场雨下下来,大树、小草都能得到雨的滋润,都长得好好的。雨代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万物、草木代表各种根机的众生。上等根机的祖师菩萨如同大树,我们这样的愚劣凡夫如同小草,但只要念佛,都会受到六字名号法水的滋润,健康成长,都可以往生西方成佛。
“如大海之纳川”,长江水、黄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阴沟里的水,大海都一一容纳,从不拒绝。“海纳百川”,所有的水都来,都欢迎,再多也不满。
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就是这样,不论你是菩萨圣人,还是罪业凡夫;不论你是五戒十善的善人,还是五逆十恶的恶人,你只要回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海纳百川,通通接受。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圆”是圆融、圆满;“偏”是还没有圆,有一点偏。天台宗把一代佛法分成四教:藏、通、别、圆。藏教是小乘,通教和别教没有达到圆满,称为“偏”。“偏”就是偏在空这一边,不能出空入有,不能真空妙有相契合,这叫“偏”。“圆”就是真空妙有契合在一起。“渐”是渐法,就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慢慢修行,要经过历劫修证的,叫作渐法。“顿”是顿法,就是不经过次第,当下圆成的,叫作顿法。念佛法门以外的,大乘佛法分为偏、圆、顿、渐。所有这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流现出来的。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像大海一样,这些都是海中的一滴水。为了度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导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开显无量的法门。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权”是指方便权教;“实”是指真实究竟的教法。大乘、小乘、权教、实教,一切修行,都回归到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你看多么超越!如果以自力修行法门,先断见惑,得初果;再断思惑,证阿罗汉;再破尘沙、无明惑,一分一分地破,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才达到等觉菩萨,那要经过极长时间、极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断惑业,连小乘初果圣人的脚后跟都看不到;而念佛呢,“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没有断除烦恼惑业,就加入到必当达到补处菩萨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觉菩萨携手共行。补处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就是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身份。《观经》说,念佛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以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为胜友,怎么可以思议。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就是成佛。现是凡夫,一生能成佛的,只有净土念佛法门。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佛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六道众生,是凡夫境界。“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众生,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圆成佛道。以何为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成佛。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不要说还没有成佛的九界众生不能离开这个法门,即使已经成佛了,要广度众生,仍然离不开这个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舍了这个念佛法门,就不能普遍利益广大众生。除了念佛法门以外,其他法门只有少数根机的众生才可以得到利益。所以,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用这段法语极尽赞叹,也是如实赞叹,并没有夸张的成分。下面大师就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华严经》是华严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经中之王”,最后归宗在《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带领华严法会像大海一般多的菩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法华经》是天台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纯圆独妙”。《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称南无阿弥陀佛,都能证得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法华经》的宗旨,成佛了,也就是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法华经》“一称南无佛”,是哪一尊佛呢?阿弥陀佛。《法华经》的宗旨也在这里显示出来。所以,《弥陀要解》就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归在净土一门当中。这是指两大经王。
底下又说两大菩萨所作的论: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灭后五百年左右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他在《大乘起信论》中就说:如果想得到不退转菩萨,要成就佛道,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是最殊胜、最方便的。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龙树菩萨是世尊灭后七百年左右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称为“释迦第二”,是中国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师,智慧广大,一生的著作非常丰富。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当中,有一品叫作《易行品》。《易行品》是说明怎样容易地到达菩萨不退转地。我们要修行成佛,达到不退转地之前,都是会退转的,都不是有决定把握的。一旦达到不退转地,只进不退,那就决定可以成佛了。想要达到不退转地,按照通途教理的修行很困难,要“修诸难行,久乃可得”,经过多劫种种修行,中间还有退堕的危险。如果依阿弥陀佛本愿,就可以非常容易、非常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称为“易行疾至之道”。在《易行品》当中,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必定”,当下就进入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之位,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印度的两位大菩萨,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说我们中国的。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来,“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后身。他撰写了一部著作,叫《十疑论》,破除种种对于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疑惑与误解。智者大师虽然开显天台宗的教法,目的是引导众生归入净土法门,他本人也一生专心一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自古讲“台净不分家”,天台宗和净土宗几乎是不分开的,所有学天台宗的人都会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智者大师的引导。
“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永明延寿大师也有说是阿弥陀佛示现,宋朝人,净土宗十三祖当中的第六祖,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一生的教化特点是万善同归,归入西方极乐世界。他有《四料简》,八十个字,所谓“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这四种状况,非常简捷、明快地说明禅和净在功效力用上的差别,而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永明大师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最有权威、最有资格的,并没有抑禅扬净的偏颇,因为他同时是禅宗与净土宗两大宗的祖师。他参禅是大彻大悟,却终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这些经典,这些菩萨,这些祖师,他们的言教,最后都是要引导一切根机的众生往生极乐,证悟佛果。
“五性”是指五种众生的根性:
第一种叫作声闻种性。八识田中有声闻的种子,将来可以成为阿罗汉。
第二种叫作缘觉种性。八识田中有缘觉的种子,将来可以得缘觉果。
第三种叫作菩萨种性。八识田中有菩萨的种子,将来可以得佛果。
第四种叫作不定种性。八识田中有声闻种,也有缘觉种,也有菩萨种,遇到什么缘分就得什么果,有可能会得佛果。
第五种叫作无性。八识田中没有声闻、缘觉、菩萨的种子,只有人天的种子,那就不能成佛了。
这是通途教理的说法。
可是如果来到净土法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好,五性的众生也好,通通可以往生成佛,证入“常乐我净”的大涅槃,这叫“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引导上等圣人、下劣凡夫,共同往生西方。悠悠凡夫作众恶业,甚至是五逆十恶,都可以念佛往生成佛。这个“彼岸”是指西方极乐国土涅槃之岸。如果以圣道门了生死作为彼岸,阿罗汉、菩萨都已经登彼岸了;这里说“同登彼岸”,是指极乐净土涅槃之岸,是要成佛的。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净土法门如此广大殊胜、彻上彻下、毫无遗漏,所以“九界咸归”,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众生,都归向净土法门。
“十方共赞”,《无量寿经》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都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而劝导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只有少数上根利器的人能修,悠悠凡夫不能修持,那也不能达到“九界咸归”,也不能获得“十方共赞”。只有这个净土法门,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所以,“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千经并阐”,释迦牟尼佛在众多的经典当中都一致宣扬、阐明净土的教理教义,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万论均宣”,众多的菩萨造种种论典,共同宣扬念佛法门。比如《大乘起信论》《十住毗婆沙论》《往生论》,还有《十疑论》等等。
总之,净土法门是一切经论共同指归的法门。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净土法门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所有教法当中达到顶点、极畅佛怀的法门。“极谈”,没有哪一个法门利益众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哪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殊胜、更超越。它是一乘法,是一佛乘之法。就要堕落地狱的五逆众生,刹那之间往生成佛之法,就是念佛法门。
佛法修持,是以成佛为目的,而其他种种法门,或者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或者下根能修、上根不用修。唯有念佛法门,上智下愚、上圣下凡普同修持,平等得益。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如果不是累劫以来深蒙诸佛菩萨的教化,如果没有累积善根德本,不可能遇到这个法门。你能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遇到这个法门,不要说修持了,遇到了都是历劫善根的栽培,所以说“历劫难逢”。
“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既然这么难得难遇,而我们今天听闻这个法门的经典教理,应该怎样?勤恳修习,不要浪费这份难得的善根因缘,如果再度去流转,就太可惜了。
这一段法语赞叹得无以复加,文词很优美,意义也很实在。

小结:念佛胜易
从十二到二十七,总共十六条文,说明念佛的殊胜和容易。
十二到十四,是从阿弥陀佛誓愿的角度来说明。
十五到二十四,是从众生因地修行的角度来说明。
二十五、二十六,说明往生后证果的殊胜和容易。
最后第二十七,总结赞叹。
我们一条条来看,念佛法门和其他法门相比,是怎样殊胜容易。
十二,主要解释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及其成就,这是“念佛胜易”的根本来源、根本保证。
十三,一生造作五逆十恶重罪,临终一念归命,也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成佛,这是其他任何法门都没有的。
十四,圣道门不断烦恼不可能了生死;即使有心修,未必能修得了;即使勉强能修,不能保证一定能修得成。念佛法门,本为凡夫,只要有心,没有修不了的,只要能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十五,佛智高深,菩萨不能测度;念佛胜易,凡夫而能潜通。
十六,修其他法门,凡圣永隔;念佛法门,即凡心而佛心。
十七,其他法门,必须万行齐修,最后还要回向极乐;念佛法门,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有余。
十八,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
十九,不识字,有信愿,念佛都能往生。
二十、二十一,通途法门,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
二十二,“一照”是易,“俱了”是胜。
二十三,余门难行功劣,念佛易行功高。
二十四,“一称佛名”是易,“位超十地”是胜。
二十五、二十六,信愿念佛,上尽一形,下收一念,往生、成佛、度众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二十七,念佛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归宗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