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禅宗的法门,讲自性平等,无取无舍,无是无非,平等如是。如果有分别,有取舍,这就错了。因为这是禅宗,“取舍皆非”,不取不舍。
“念佛一法,取舍皆是”,取什么?舍什么?舍娑婆取极乐,舍自力取佛力,舍难行取易行,舍杂行取专念,舍轮回取佛果。所以,净土法门取和舍都对!
为什么呢?因为:
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增广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参禅是专门体究自心的平等之理。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你到哪里取、到哪里舍呢?舍也没法舍,取也没法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嘛!
念佛固然不违自性平等之理,但必须外仗佛力以显发。要靠佛力,必须取佛力。这是两种不同的法门。
所以,学净土法门的人,宁愿执著一些——不是执著世间的事,“执持名号”,执取名号。
经常听到有人用禅理妄破念佛,说念佛是执著,佛法讲不执著;而我们一些念佛人,自己也不明理,也跟在后面附和,搞到后来因药成病,甚至连生活中的小事都不会处理了。
所以,参禅一法,很不适合一般人的根机。念佛法门,巧顺凡夫分别执取的心性特点,凡夫就过凡夫的日子,老老实实念佛就好,不要高谈半通不通的佛理,不要说一些自己也做不到的大话。
22.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为什么这句佛号提不起来?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死,总觉得在世上还能活几百年的样子。想到无常随时会到,自己有三恶道的罪业,必定堕落,这样,内心自然就很恳切。想象“我已经死了,儿孙等一切盘算心思都用不着了”,这样自然就放得下,当下心里就很清凉,踏踏实实来念佛。
23.发心
念佛人要发心,发什么心呢?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旦发起来,非常勇猛,非常有力量。增福慧、消业障不是平常一般善根、一般修行所能比的。
好像什么呢?像电灯一通电,立即就亮了。像炸药,如果不加硫磺,就没有爆炸效果;加了硫磺,马上就起作用。现在来讲,是原子核裂变。有了菩提心,就有这样的作用和效果。
那我们凡夫怎么发得起菩提心呢?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圣道菩提心,要靠自己,菩萨才能发得起这种心。一种是净土菩提心,人人都能发。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己得到这个法门的好处,“念佛这么好,不费钱,不费时,不费力,是男是女,出家在家,若智若愚,上圣下贤,都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的法门!”内心被这个法门所感动,就希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有缘的人,先告诉父母、妻子、儿女、同学、朋友、同事,然后再告诉一切有缘的人,这样发心就叫作发菩提心。
如果这个心真的发起来,真正是为了利益众生,遭遇任何打骂,你都不会退堕。因为佛恩实在很浩荡,众生实在很苦恼,法门利益实在很殊胜。真的发这样的心,你就不会贪图名利,宁愿自己饿死,都没有关系!
这样,心很真实,依佛的加持力,消业障、增福慧就不是说“我在那里磕几个头、诵一卷经,增加福慧”,那个不能相比的。因为我们心心念念所想到的就是这个法门,所想到的就是苦恼的众生,所想到的就是怎样让人念佛往生极乐。这个心虽然是凡夫心,其实就是佛心。依我们凡夫,自己发不出这个心。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
“正念”就是为法门、为众生,愿往生的念头。如果这个念很重的话,私心杂念就轻了。
比如说你在家里,老公对你不好,或者别人亏欠你什么,你都不会烦恼重重、寝食不安,你会很轻地看待这些事情。
24.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
“被境所转”,好了、坏了,心马上就被它转了,喜怒上心,好恶就在脸上表现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操持力很浅,涵养不够。这个需要磨练。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功夫。(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在事务当中来磨练自己,虽有烦恼习气,不随着它转,这才叫真实功夫。这个不容易,但是不管怎样,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这段话虽说和念佛没有直接关系,但对我们还是很有受用的。
25.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三编卷二•复刘慧焯居士书)
有人念佛极愿寂静,有一点声音就心里烦躁不安,不能适应,只想跑到安静的地方躲起来,从好的方面来说,他念佛上了路子,只愿意念佛,不愿意受一切干扰;但是过于厌喧求静,而不懂得随遇而安,本身就已是病相,久久不改,将来无可救药。应当静闹一如,随缘念佛。
26.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修净土的人,只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目标,不贪神通,也不贪感应、境界,所以很稳当,没有什么境界。如果天天想见境界,就会见层出不穷的境界,甚至睡都睡不着,老是让你看见,苦恼不堪。所以,大家这方面要知道,不要追求这些。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什么叫“越分欲得”呢?不是你的根机、你的本分能得到的,比如想成圣,想马上得到神通,想之过切,累世冤家就会乘虚而入,变化种种境界,让你一见就欢喜,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就入了魔,一旦入魔,佛祖现前也拉不回来,因为受魔摄持,自以为得道得通,全体邪知邪见,偏在佛法正道之外,对佛祖诚言绝不信受。
这也是因为凡夫器量不够,果然是法器,对这些不贪图,稳稳当当,只求往生成佛,这个人就有大器量,就有大定力,就是大根机,他不会东看西看,随风倒浪,东西飘摇。他内心很稳定,“我就求生西方,千事万事都不能动摇我。你说得再好听、再美妙,我不被你动摇!”这就是有善根,这就是有定力。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
有人写信说总是见到境界,感到很苦恼,大师就回信说:这是因为他没有真实摄心,只是念佛做场面的功夫,稍微一静下来,内心就有杂念,现出种种妄境。如果真实摄心,一句一句,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必然能够消业障、增福慧,不可能有过多的妄念,不可能有妄境来显现。
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有人偶见境界,又不能分别,怕是魔所现,所以吓得不敢念佛。大师开导说,这时更要认真恳切念佛。
怎样辨识魔境
魔境、圣境之分别,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见到境界了,到底是入魔的境界还是念佛相应的境界呢?怎么分别呢?有的人就不能分别了,往往把魔境当作好的境界,“我见到佛了,佛在我耳朵边跟我讲话,天天给我讲,佛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其实都是入魔境。师父跟他讲再多,搬来经典他都不听,“我家的佛讲的,你讲的不对”。
是魔境还是圣境呢?就看和经教所讲的吻合不吻合。
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
果然是那种很殊胜的圣地境界,心里当下清净,没有躁妄心,没有执著心,没有贪图欢喜,觉得了不得那样的心,当下心里清凉,清净,这就是善境界。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或者贪图欢喜,或者起躁妄心,或者起取着心,这样就不是圣境界,是魔境界。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
见到境界,如果真的是佛菩萨,光虽然非常明亮,但是不刺眼,而且没有影子;如果是魔所幻现的,光会刺眼,也会有影子。同时,用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来对照,如果把这个正念提起来,果然是佛的境界,会越来越清晰,心也会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清凉。如果是魔的境界,正念思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魔相就消失了,就没有了。
总之,是真佛还是假佛,这样来分辨:一、看是否合乎经教。二、看是否引起心境躁妄。三、看光是否耀眼。四、看能否经得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勘验。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三编卷二•复杨典臣居士书三)
修行人心里要稳定,要有主张,见好的境界不贪图、欢喜,见坏的境界不生恐怖、忧惧。这样的话,不管见好境界、见坏境界,都会成为助缘。为什么?见好的境界不贪图,说明可以更有进步;见坏的境界不害怕,自然魔退,魔退就道业增长。如果不是这样,见好的境界就贪图、欢喜、狂热,这个时候,反而退堕下来,只能如此;见了坏的境界就害怕,被它吓住了,就成为障道之缘。是助道之缘还是障道之缘,在于心是不是稳定。我们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好坏不生忧喜,这样自然很平淡,很平常,很平实,实实在在,都有进步。
27.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增广卷二•与方圣胤居士书)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念佛人遇病苦,有三要、四不可。
三要:一要放下万缘,二要一心念佛,三要速求往生。
四不可:一不可怨天尤人,二不可求神祷鬼,三不可求病速好,四不可怕死。
这样决定业障速消,如果寿不该终,病也能速好;如果寿命当终,也能顺利安然往生,生死两全。不然的话,只能增加业障,病更加重,寿尽也不得往生,两头落空。
28.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我们这一生的寿命长短,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健康还是多病,这些都是过去的业力,我们不妄生计较分别,只是念这句佛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病也念,无病也念,长寿也念,短命也念。活一百二十岁也好,也不嫌多;明天就死也好,明天就往生。这样,心里很踏实,往生西方全凭阿弥陀佛,佛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走。
有人生病了,“阿弥陀佛,你快点来呀”;身体一好,“阿弥陀佛,你慢点来”:不实在。
有人就很实在,坚信阿弥陀佛会知道,会不早不晚地来,他就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就好了,不会自己妄生计较。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便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大师讲得非常的生动。我们只管老实念佛求生西方,这辈子是贫穷还是富贵,是通达还是多有障碍,这些都不管。世间的事都随缘而过。像什么呢?
“水到渠成”,水流过来了,自然形成一条渠。
“春来花放”,一切都随缘,你看这个多自在!春天来了,花就开了;春天没有到,严冬之时希望百花开放,能开花才是怪事;断了水源,还希望能够成为一条渠,这也是怪事。
比如我们要规划道场,要办什么事,缘分没有到,你干着急,你是自己拿自己过不去。缘分到了,不用你着急,自然就成了。所以,我们只是观察因缘,我们念着佛,等着缘分成熟。当然,等也不是坐在家里等,积极施为和随缘办事,这两点也不矛盾,尽到我们的心力,尽到我们的本分,剩下的事情自有阿弥陀佛安排和我们个人的福报、业力。没这个福报,你想再多也没用。
所以,就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只管念佛,世间这一切事情,就随因缘去走。如果事先设一个想念,事先自己定一个标准,这样就在心里构成障碍,就过得不安乐,这是自己找的麻烦。
踮脚走路喻:不要做样子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走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踮着脚尖走。踮着脚尖走路,走得很累,走不长远。矮就矮一点,也不错啊!瘦就瘦一点,也挺好啊!胖就胖一点,也挺庄严哪!都不错嘛。凭你的本分就好,阿弥陀佛说:“你这样就可以了,你是标准的念佛人,这样来念佛就好。”不要做样子给别人看,这样不实在,这样也很累。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我们念佛的人,随时准备往生,“今天死就今天往生”——“即得往生”。但是,如果业报还没期满,也只好任缘了。
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我们什么时候往生,任凭过去的业缘,任凭阿弥陀佛来接引。不能自己就定了,“我立即就要走”。
念佛不想增寿
有莲友问:“我念佛是想早一点往生,但是听说念佛能够增寿,这不是矛盾吗?”
这个不要担心,你念佛想早一点往生,阿弥陀佛也会满你的愿;但如果是念佛赚来的寿命,那是很安乐的,不会多病多灾,你会很安乐,很祥和,很稳当,走的时候潇洒自在。
29.戒偏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尽报投诚”,尽我们的寿命,尽我们的业报,一心归投阿弥陀佛,诚心诚意。业报一到,自然往生,毫不耽搁。这样是我们应当遵守的。
“灭寿取证”,你本来寿命没有到,还有二十年,你非要拿一根绳子把它断掉,想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早点往生,这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尽我们的恭敬诚意,可以求快点往生,不愿意活到七老八十。但是,不能自己预先克期定一个时间,“我在哪个时间一定要往生”,这样就会发生障碍。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心有偏执,就不够柔顺。我们念佛人,心要柔顺。所谓柔顺,一是随顺业缘,一是随顺阿弥陀佛或迟或早来迎接。什么时候接,我们什么时候走。不要过于偏执,偏执往往会出毛病。
劝止克期往生
大约半个月之前,有莲友告诉我说,一位老菩萨,今年八十三岁,说她再过七天就要过生日了,她准备在过生日之前往生极乐世界,准备开始不吃不喝,问我行不行。
我说:“看年纪,八十三岁也可以走了,但是,准备七天不吃不喝,她有什么特别的往生征相吗?”
“没有。”
“身体好吗?”
“身体好着呢!”
“子女孝顺吗?”
“子女对她也不错。”
弄得周围的人都知道了,人家都劝她:“你不要这样啊!”
她说:“我不能听你们的,我就听法师的。”
莲友说:“师父,你讲一句就行了。”
事关重大,不能不讲,我就跟她说:“念佛之人,心要柔顺,往生净土,一任阿弥陀佛;寿命长短,一任过去业缘。你既没有特殊的事缘,提前敲锣打鼓地让大家都知道你过七天就要往生,就开始不吃不喝,到时候必然发生障碍。不要这样。你只管任缘念佛,等佛来接引就好了。”
后来莲友说:“师父,她可欢喜了,也同意了,你讲的话管用了。”
30.瑞相
很多人希望临终有瑞相,印光大师说得也很恳切: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有的莲友往往有这样的心,就想做样子,心不柔顺,不肯随缘。他自己说:“我一定要站着走,我一定要坐着走。”这就不是完全靠倒阿弥陀佛,这样就会分叉,就会有障碍。
我们有没有到那个境界呢?如果有这个功夫,你不用这样讲,自己心里就知道,也不必提前吆喝;如果没有,到时候就要硬撑,这就麻烦了!
所以说不要预期,只贵平时相续念佛、信愿念佛,顺应阿弥陀佛的誓愿,到时候自自然然地随佛往生就好。
谁知道我们临终是什么样的走法呢?说不定在半路上,说不定在家里脑溢血了,说不定遇车祸空难。这些事情我们都不能预期,只是我们现在好好念佛就可以。
傅闪老居士老实念佛走着往生
陈贤居士大约十天以前,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遇到一位莲友,今年六十多岁了,他外婆往生就很殊胜。他外婆叫傅闪,信愿寺的信徒。1976年,她八十岁,因为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十四到十六,寺院作三天法会。七月十六那天,她大清早到寺院参加法会,衣服穿得干干净净,鞋也换得很干净。她平常带小孙子,小孙子穿衣、找鞋、找袜子都找奶奶,奶奶很慈悲。但那天早晨小孙子向奶奶找袜子,奶奶就呵斥他说:“从今天开始,袜子你要自己找了,不要找奶奶了。”看来老人家是预知时至,所以事先作这样的安排。
下午,老菩萨在大殿里跟女儿一起念佛,就告诉女儿说:“我看见金童玉女来了。”她女儿一看,什么也没看见,只看见两只蝴蝶在飞。
法会结束了,她和女儿一起离寺,跨出寺门时,女儿喊她,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了,没有声音,头低下去了。
“妈妈怎么不动了?是不是看到地上有什么呀?”女儿就回头过来,看看地上也没有什么;再看她母亲,也没有反应。拍拍脸,没有反应,摸摸鼻子,没气了!
你看,她是走着路就往生了。还有的是坐着往生,还有的是站着往生,她是走着就往生了。
这位老菩萨平时就念佛,她不识字,连佛菩萨来接引,她都说不清,叫金童玉女。金童玉女是民间所讲的话,就代表好,不是一般的人,其实就是佛菩萨来接引。往生的时候,正在走着,她的神识就随佛接引往生西方了,人就站在那里了。你看,多么殊胜!她没有事先打广告,“我要站着走,走着走”。她如果事先打这个广告,恐怕走不了。她就是老老实实念佛,就像一个愚痴之人。
她就很自在,我们很羡慕她;我们羡慕她怎么办?就实实在在念佛。
青岛张氏实实在在念佛往生
再讲一个故事,这是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讲的。
青岛有个姓张的妇女,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大概七八岁,一个十来岁,丈夫是在码头上拉人力车的,可见是很贫寒的一个人家。那时候倓虚法师在湛山寺讲经,讲念佛,她也去听,听了回来就念佛,她一想,“好啊!家里也穷,事情也多,还遇到这么好的念佛法门”,她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她的年龄也不大,孩子才七八岁、十来岁,她也就三十来岁吧,过去人结婚也早。
有一天早晨,她丈夫就要拉车出门了,她就对她丈夫说:“从今天开始,你要好好带两个娃过日子了。”
她丈夫问:“你要到哪里去啊?”
“我要到佛国去了。”
她丈夫没有信仰,估计她平时和丈夫也没有什么交流,就自己念佛。
她丈夫一听就恼火:“你还往生佛国呢!我们家穷得还不够啊?你还跟我来这一套。”意思是说“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在家里念佛往生佛国,你在家带两个娃,还要烧饭做菜,我还要出去拉车,我们家这么穷,你得了吧!”冲她一句,自己就头也不回拉车去了。
她心里也不惊动,也没说“我今天往生佛国打招呼,你还骂我一句”,她一点也不气,心里很安定,把两个孩子叫来,说:“你们从今天开始,要好好听爸爸的话,跟着爸爸好好过日子,妈妈要走了。”两个孩子哪听得懂?又出去玩了。
一直玩到中午,两个孩子回来吃饭,喊:“妈妈!”妈妈也不理他们,再喊也不理,妈妈坐那里;去推她,也不动。小孩一看,感觉情况不对,怎么妈妈跟平常不一样了,不理他们了,就吓得哭了,哭着跑出去。邻居跑来一看,原来张氏坐着就往生了,鼻息都没了,就这么殊胜地往生了。
她丈夫知道之后,跑回来悲伤地哭了一场。家里很穷,也没有钱给她下葬,还是莲友们凑一点钱,买了一个薄板棺材,给她葬了。
你看她也有家务要做,也没有唱高调,实实在在念佛,实实在在往生,是我们念佛人的榜样。
往往很多看上去不起眼的人,确实走得很殊胜;平时名气很大的大人物,走的时候说不定哭爹叫娘,实在是上智不如下愚,像印光大师讲的,通宗通教之人往往赶不上愚夫愚妇老实行持。确实如此。
31.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念佛主要是求生西方,真能念佛,世间一切福报不求自得。
32.佛事
须知作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作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续编卷上•致郭辅庭居士书)
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续编卷上•复沙庸之居士书)
一般信众作佛事,多数是喜欢热闹场面,不知道实际利益。如果专念这句佛号,他嫌冷清,不知道念任何经典,念任何咒语,修任何法门,都不如念佛。
印光大师讲得很实在:你念佛,你念一句,人家就听到一句。只要不是懒汉,他都可以随口念;即使是懒汉,只要他自己不把耳朵堵起来,你念,他也能听到,他听到了就有利益。诵经就不是这样,诵经诵得飞快,不识字的人不能诵,识字的人舌头不灵活也不能诵。懒汉能诵还想偷懒,不懂经的人也听不懂。这样,诵经的利益根本就比不上念佛。
把你的佛给我
大师也举了一个例子:
无锡有个年轻人,二十几岁得了重病,也是因为过去的业障,不是好死,死不了。
他就跟他爸爸讲:“爸爸,把你的佛给我,我就好走了。”
他爸爸说:“我也没有佛啊!”他爸爸没有信佛,也没有念佛。
“你答应一声就好了。你答应给我,我就可以走了。”
爸爸一看儿子都到这种程度了,管他有没有,“好吧!答应你。”
这一答应,他儿子当下安详落气,就走了。
他爸爸感到很奇怪,就问寺院里的师父:“这是怎么回事?我儿子走的时候,说把我的佛给他,我也没有佛啊!我怎么一答应他,他就好走了?”
师父就问:“你是干什么的?”
他说:“我是厨师,专门做素菜。寺院里打佛七,我就到寺院里做菜。”
师父说:“有答案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寺院打佛七的时候,他在厨房里做菜,莲友在佛堂里念佛,每一句佛号他都听到了。他听到了,都藏在八识田的种子里边,每一句佛的功德都有。他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鬼神知道。等他儿子要走的时候,这些鬼神、冤家债主知道他爸爸有功德,因为他们都在苦恼当中,只要他爸爸答应说把佛号功德给他们,那么冤家债主就可以仗佛号的威神功德离苦得乐。
印光大师说,如果是诵经,他能得到这个利益吗?不能!而且他还只是不经意地听,如果他自己很认真地每一句、每一句跟着念,那功德更大,效果更明显。
地藏与弥陀比较
凡作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
作功德超度,或者是回向求福,还是念普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有人提到《地藏经》。当然,其他的,如《普门品》等别的经典,拜千佛、万佛,拜忏等,通通不需要!都来念佛。
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三编卷一•复陈慧恭居士书)
地藏菩萨威神不可思议,“救苦心切”,但是跟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比,那又差得太多了。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超度亡灵,任何法门不如念佛。对于亡人,对于现世的人,利益都没有比念佛更大的。或者亲人已经亡故了,或者祈祷现世的亲人延寿,或者祈求世间一切福利,都可以念佛而求,都能如愿。
祈求考试如意,念佛也有效果
弘愿寺每到五月份、六月份,就有很多学子祈求他们考试如意、增长福报,寺院都给他们念佛,都有效果;祈求父母能够为转健康,或者久病的要速往生,都有效果。弘愿寺专门念佛,其他佛事一概不做。
总之,念佛能够增长我们的福报。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但是没有福报,就考不上,或者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为什么?凭智力你是能考上,但是一出门,结果拉肚子,考试临场发挥失常;路上塞车,结果晚了半个小时;平时做得好好的题目,考场一看,晕了:这都是没有福报的表现,平时学习好,考试临场发挥不行,这样的人很多。平时学习不好,考试临场有超常发挥的人,他就是有福报。学生自己对佛有信心,就容易得佛加持,家长再念佛回向,让他的冤家债主不来干扰他,让他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这都是有作用的。
以求生西方为主
下面印光大师接着讲,虽然世间的一切,诚恳相求都能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三编卷四•开示五则)
今生的什么都可以求,来生的什么都不能求,来生只求一件事:往生西方。
今生要儿女孝顺、工作顺利、贵人相助、身体健康,你都可以求。但是,千万不要求来生富贵,来生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求来生富贵,就说明你不想往生西方,这样就失去往生大利了。
今生利益虽然可以求,但是头脑要清醒,不要等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还舍不得,那就麻烦了!大事不能糊涂。
33.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
“念佛嘛,自己求生西方就好了,何必参加什么念佛社,有什么必要呢?”
印光大师就说:
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这样的人,是不了解世间的事情都要靠众缘才能促成,何况我们了生脱死呢?
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凡人之常情,如果没有互相依靠的话,往往就会懈怠因循,自己找偷懒的机会。
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
大家都在一起,定了规矩,几点到几点念佛,你一个人不参加也不好意思,想懈怠也懈怠不了;一打板就要起床,不起床也不好意思,都要来念佛。
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
一天两堂课、三堂课、五堂课,看见别人很精进,自己也受到启发,“我也道心提一提”,这样就能勉励自己。
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
大家都在往前跑,自己往后退,也不甘心。这样大家互相烘托,就像炭火一样,一块炭火很快就熄掉了,十块炭放在一起,你烧我,我烧你,熊熊烈火就燃烧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念佛,你激发我,我促进你,这样定好规矩,互相辅助,“其行易成”。
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抉择。
大众共修尤其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有人不懂教理,心有所疑,或者有什么见解,可以向通达净土教理的人请问,善知识就可以解答,帮他抉择。一个人在家念佛,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每假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一有时间,请那些了解净土要义老修行,给我们讲讲净土法门的要点、纲宗,让我们心中明了,自然就能去邪存正。
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增广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免懈怠,促精进,能决疑,知邪正,有这样的种种利益,所以就提倡结社念佛。
当然,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你本人对于念佛法门已经很清楚了,“我听得明明白白,就念这句佛号。公众场合人多嘴杂,烦恼多,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念佛”,那你在家一个人念佛就好。
总之,要适合自己的根机,如果一个人念佛觉得不容易成就,就选择大众在一起念佛;如果跟大众在一起觉得妨碍,那就一个人念佛。
对于多数人来讲,参加念佛组、念佛社还是有好处的。
34.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三编卷二•复德培居士书三)
真正助念,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助念是助人念佛,不是助人念经、念咒,因为念佛与佛本愿相应,能蒙佛光照,得佛接引。在这关键的时候,即使平时参禅、诵经,不念佛,这时一切都要放下,专念这句佛号。而平时念佛的人,临终助念反而念《普门品》《地藏经》,完全是门外汉,不懂道理。
三时系念,非助念法
现在时兴用“三时系念”来做助念佛事,这也是外行。印光大师说: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著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三编卷二•复德培居士书三)
助念不要音调太长
还有,临终助念的时候,不要唱太长的音调,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很弱,忆持力很弱,唱得太长,高低起伏,太累,他跟不上,第二字出来,第一个字已经忘记了,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弘愿寺助念都是只念六个字,不唱,很简单。
有的莲友病重时不喜欢别人助念,结果助念的人说:“他业障重啊,不让我们助念。”其实不是他业障重,是你不会助念,一大帮人,花样很多,临终的人心力很弱,他怕嘈杂,怕这种起伏。
我有一个表姐,念佛很虔诚。她有一次得了很重的病,后来就告诉我说:“得重病的时候,不希望人家来助念,只愿自己念;念佛机的调子拉得很长,把它关掉,自己念就好。”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心理,临终助念要选平稳、安和、速度快慢适中的佛号。先可以念六字,到他快要不行的时候,可以转念四字。
大家助念要有方法,要善于观察。
35.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续编卷下•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
孝道是人伦的根本,尽孝最大无过于让自己的双亲往生成佛,永脱六道轮回的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生前劝父母念佛,父母亡后自己尽孝为父母念佛,其他一切佛事也都是念佛回向给父母。这样功德最大,效果最好,最能尽心。
不论父母有没有往生,我们今生必定要往生,我们能往生,即能救父母出苦海。所以,真是孝子,第一自己要求往生。自己都不求往生,纵然花钱请人念佛、作佛事,只是场面上的事,因心不诚恳,父母难得实益。
36.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自己念佛,也劝他人念佛。劝一人念佛,就有一人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能成佛;成佛,就能普度一切有缘众生往生成佛。这么大的利益,都是由当初劝他的人开始,你看这个功德有多大!那就完全不是一袋米、一点钱,或者一般的诵诵经,跟佛门结结缘的法门能比的了。学任何法门,今生如果不了生死,都只是结缘的性质。
总结
我们这次的学习就到这里。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念佛安心法语。让我们懂得念佛法门的教理,内心具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今称念,必得往生”,心里踏实安定。第二部分,念佛实修法语。对我们实际修持当中很多具体事情,有一个规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