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广陵散 –中国狂士传 完结

作者:孟泽 徐炼

石涛也是朱元璋的后裔,既幸又不幸的是(多了颠沛、少了切身的苦痛),在他四五岁时,明王朝就覆灭了。

石涛曾在诗中写道:“板荡无全宇,沧桑无安澜。嗟予生不辰,龆龀遭此险。巢破卵亦陨,兄弟宁忠完。百死偶未绝,披缁(黑衣服)出尘寰。”他的父亲在南明的小天地中,以靖江王第十七世名义自称监国于桂林,结果在朱明内部的倾轧中被消灭了。

童年的石涛由一位仆人携他逃亡武昌,剃发成一未出家的小和尚作为掩护,行踪不定,辗转于洞庭、长沙、衡阳、全州等地。20岁左右,天下眼见得太平了,他上庐山。因为怀念湘水粤山,自署为“清湘老人”“粤山石涛”。

以后,石涛前往安徽宣城,在敬亭山参加书画社,多次登览黄山,画艺大进。又讨教禅学,号“原济”(元济)“小乘客”“苦瓜和尚”“于今为庶为清门”等等,潇洒地送走了十来年的岁月。

忽一日,他把所藏书画古玩悉数送给友好,只身前往南京,住长干寺的一枝阁,谒明孝陵,写谒陵诗,对陵前松树叩头礼拜。

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南京,石涛在长干寺接驾。

五年后,移居扬州,再一次接康熙驾,并蒙召见,诚惶诚恐,激动万分。他对于异代的感受比八大山人远为肤浅,他希望得到现实的接纳,他很高兴地在诗中写道他“近前一步是天颜(皇帝)”“草野重瞻万岁前”,表达了他见到康熙时的兴奋,并由此而到达北京。

可惜,康熙再也没有召见过他,他索然而返,在大东门外临水筑屋,题为“大涤堂”,自号“大涤子”,似乎要洗刷过去的是非人我。

是现实荣誉的阻隔催发了他的遗民之想。

他一步步体会到“人生真如梦,何劳问俗樵”“心随巢鸟迹,情逐野云飘”,这才是他真正的自我。他说:“常年任侠五湖游,老去归来卧一丘。江上数峰堪供眼,床头斗酒蘸诗喉。吞声听说国朝事,忍死愚忠旦夕休。无发无冠双鬓白,对君长夜话真州。”在他60岁的庚辰除夕,他写诗表达了平生对于上苍的感激和悲悼。他写道:“庚辰除夜,抱疴,触之忽恸恸,非一语可尽生平之感者,想父母既生此躯,今周花甲,自问是男是女,且来呱一声,当时黄壤人喜知有我,我非草非木,不能解语。以语黄壤,即此血心,亦非以愧耻自了平生也。”他愧耻什么呢?仅仅是愧耻空空一副皮囊肉身的存在吗?他自问“我何济之有”,并且扭曲地认定自己是“膏肓之子”“头白依然不识字”,这是隐藏着凄凉和伤感的自嘲。

他写给八大山人的信很快得到了应答,看来,他们早已互知根底,并且惺惺相惜了。

八大山人按照石涛的要求画了一幅大涤堂图,石涛得意地挂在堂中,日夜观赏,喜不自胜,写了一首长诗,感谢八大山人的盛意,这是1698年,诗中说:

 

石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

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欹墨舞真三昧。

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打酒呼青天。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

四方知交皆问予,廿年踪迹那得知。

程子抱犊向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惊。

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鬓。

公时闻我在邗江,临溪新构大滌堂。

寄来巨幅真堪滌,炎蒸六月飞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滌,言犹在耳尘何历。

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诗几乎就是一份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生平。八大山人没有石涛那样用得着愧耻的地方,他比石涛远为坚绝地把眼前的王朝置之度外。尽管如此,他们的情谊依然是相当默契的。

他们有过相会于“大涤草堂”的经历。他们合作书画,八大山人写古树苔石,石涛补水滩红叶,或者,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石涛还在八大誊录的《桃花源记》旁题图补画。

除石涛之外,尚有二三君子,亦常常簇拥在八大山人的身边。

1705年,八大山人80岁,久旱后,一场大雨,淋漓滋润了天地人心,他和他的二三君子,优游逸乐于“雨意亭”,乐不可支,作“雨意亭记”,记载了他兴奋得像孩子一样的心情。他十分感激苍天的美意,普降甘霖。

这以后,八大山人的行迹和他谢世的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他应该是依旧感喟着离开那个充满异代之感的世界的。

郑燮

郑板桥非闲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郑板桥《自叙》

大清的文化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怪模怪样”的人物。他们往往一身而兼才子、艺术家、忠臣义士、狂人、疯子、感伤主义诗人、玩物丧志者的面貌,如袁枚、吴敬梓、李笠翁、沈三白、“扬州八怪”等等。

郑燮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与大多数少年英俊的天才人物不同,郑燮虽然最终被人们称为“天才”,在早年却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值得骄傲的惊人资质。相貌寝陋、身材矮小、智力平凡,连他本人也丝毫不敢夸饰地看待自己的前程。他的卓越、杰出与反时俗的“狂放”,缺少偶然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他一步步踏实稳健地走出来的。金榜题名、诗书画三绝、名士风流、誉满天下,人们可以从他身上一一找到自己喜爱的品质:天才的落魄、清醒的糊涂、天使般的纯洁、怜老惜贫的善良,以及清廉、朴素、机警、苦难、智慧、潇洒、严肃、刻版、狂放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人们心目中那个丰富、机灵而朴实的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