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燕园困学记 完结

作者:温儒敏

北大中文系的前身国学门与国文系,在“五四”前后,有过两项很重要的学术贡献,值得在学术史上大书一笔,就是民间歌谣搜集研究与方言调查。

对歌谣的注意,是由于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创作,以及民间本位思想的勃兴,视古代白话写作之通俗文学为正宗,对民间口传文学包括歌谣、谚语、故事等也就相当重视。早在1918年1月,国文系教员刘复与沈尹默在一次聊天时,谈到民间歌谣也有好作品,那时他们正在写新诗,从民谣中借鉴是其中一个思路。②[1]他们决定征集民间歌谣,随后便以北大名义在《北大日刊》(1918年2月1日)上发表“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简章。

这件事意味着中国俗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帷幕拉开了。三个月后,共收到校内外来稿80多件、歌谣1100余首。从1918年5月20日至翌年5月22日,《北大日刊》陆续发表148首歌谣。歌谣之类民间文学历来为文人学士所不屑,突然学问界特意辟出这样一块新天地来,作为严肃的学术工作来做,反响之大就不只是研究本身,而被看作是一种学术平等的新的观念表现了。①[2]此后,北京《晨报》等报刊也开辟“歌谣”专栏,刊登民间文艺作品。1920年12月19日,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由沈兼士、周作人主持,两年间少有活动,到1922年1月国学门成立,歌谣研究会并入国学门,决定发行《歌谣》周刊,并出版“歌谣丛书”“故事丛书”,歌谣运动才重新发动并取得更多实绩。从1922年12月始,《歌谣》共出97期,内容包括歌谣选录、研究、讨论及译述等几方面。常惠、顾颉刚、董作宾、魏建功负责编辑工作,在北大红楼一院地下室印刷,每期销量达千份。②[3]1924年歌谣研究会征集新会员二三十位,其中一部分为国文系师生,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文字学家的容庚等。1925年顾颉刚搜编的《吴歌甲集》出版,胡适、钱玄同、刘复、俞平伯同时为该书作序,以表示重视,并宣示一种面向民间的学术观念。③[4]歌谣征集研究范围不断扩展,“派生”出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民俗研究及方言调查。周作人等注重从民俗及人类学角度研究歌谣,这就激发了民俗研究的热情。1923年5月24日北大“风俗调查会”成立,主要成员来自哲学系、历史系等,亦有部分国文系师生参加。④[5]

[1]②刘复,《国外民歌译·自序》,收入《刘半农文选》(中国台北:洪范书店,1983年版),页128。

 

[2]①参见顾颉刚搜录,《吴歌甲集·自序》,页2。

 

[3]②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页101。

 

[4]③胡适等4篇序言收入顾颉刚《吴歌甲集》。

 

[5]④ 1928年中山大学成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核心成员是北大南去的傅斯年、顾颉刚等,新一代学者承袭北大歌谣运动余绪,由歌谣到方言再到民俗学、人类学,中大很快成为民俗研究的一个重镇。

因为民间歌谣很多是用方言歌唱的,歌谣征集初期,曾请沈兼士、钱玄同负责审音,此事便引起国文系一些教员对于方言研究的兴趣。1923年11月,周作人在《歌谣》周刊发文《歌谣与方言调查》,建议有专门机构及人员从事方言调查事业,得到同仁响应,国学门便于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方言调查会。5月17日再次开会,通过学会简章,说明学会以方言调查研究为主,但范围扩展到所有与中国语言研究有关的方面,“方言调查会”也改名为“方言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方言研究团体,也是现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块界碑。参与方言研究会者有校内外三十多人,其中有国文系师生沈兼士、沈士远、钱玄同、周作人、马裕藻、魏建功、容庚、罗庸等,学会主席则是富于语言才华的英语系教授林语堂。

从1924年3月起,方言研究会用了三个月时间举办“标音原则”学习班,由林语堂讲授国际音标,以及他说制定的方音字母,听讲者27人,包括沈兼士、沈士远、钱玄同、周作人、马裕藻、朱希祖、林语堂、黎锦熙、杨树达、魏建功、罗庸、容庚等。①[1]研究会请胡适、顾颉刚、周作人、容更等各自用其方言发音,由魏建功等负责标音,用方音字母记录方言十多种。同年,还制定“方言地图调查表”,对校内外人士进行分省调查,为编制《方言地图》做准备。1926年年底,国学门与国文系合作,建立语音实验室,刘复担任实验室主任。此为我国语音学研究之肇始。


[1]①《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方言调查会成立记事(续)》,《晨报副刊》,1924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