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燕园困学记 完结

作者:温儒敏

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坛的奇葩,所作新诗集《草莽集》《石门集》等,冷凝深远,有相当圆熟的风格,和当时诗坛普遍追求的浪漫品位,是迥然不同的。鲁迅曾称朱湘是中国的济慈,大概也是看重其深沉独异的抒情风格。这样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却在1933年12月5日凌晨自上海搭乘江轮往南京的途中(一说采石矶,即李白投江处)投河自杀,年仅29岁。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朱湘的死因有过种种猜测,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朱是迫于失业穷困而自杀;文学史和诗史一般也采用这种解释,有的还由此加以发挥,抨击指责当时的社会处境扼杀了天才。

这些说法自有一定的道理,1932年9月朱湘被安徽大学外文系解聘后,被迫四处拜友求职,仅靠微薄稿酬维持生计。柳无忌寄信罗皑岚,曾谈及朱湘当时的窘境:“他很感叹,十年来做文章害了他。他叫我寄语你,在中国现在靠做文章活命是件不可能的事。”许多材料可以证明,朱湘失业后生活无着,是导致他自杀的一方面原因。但我最近查阅一些资料后,认为失业恐怕不是朱湘自杀唯一的原因,也不是主要的原因。朱湘在金钱上从来是不拘小节的,有钱随手花掉,无钱就伸手告贷。从清华读书开始,朱湘就经常接受朋友的周济,赵景琛、苏雪林、柳无忌等许多人的文章都回忆过朱向朋友借钱的事,朱的生活一直都是比较贫困的(除了在安徽大学那二三年),况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失业是常事,作为一个狷傲超脱的诗人,不见得因此而完全被压倒。把他的死因全归之于经济的打击,未免过于简单,也不符合诗人的性格。我认为除经济原因外,起码还可以从这么几方面,去探求朱湘的死因。

一是与对婚姻的绝望有关。朱湘与刘霓君是父母指腹而婚的,书信集《海外寄霓君》中虽然也有过不少浓烈的恋念之情,可是婚后不久就琴瑟不调,经常吵架,终至感情破裂。朱湘一再对罗皑岚等人透露过自己对婚姻的悔意,甚至根本反对结婚,认为结婚与任何艺术都势不两立的。朱湘死前一反常态,当妻子到上海找到他时,他忽然变得从未有过的伤感体贴,嘱妻:“恐怕我要去在你前边了。”有人把这看作夫妻情感的重归于好,其实是朱湘对婚姻完全绝望后的一种精神反常,一种决死的暗示。据赵景琛回忆,朱湘投江时留下的遗物中有一封信,作者不解此信为何从来没有人披露过,信中是否对朱、刘婚姻的隐私或死因有所涉及?确是个谜。

二是跟性格缺陷有关。朱湘是傲慢狂狷的才子,看不起任何名流,他批评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师辈的作品,不假辞色,贬得几乎一钱不值,这也使他在文坛上相当清高而孤立。但傲岸不群的另一面却又是极度的消极自卑。据苏雪林说,朱湘总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轻视他、欺侮他、让他迫窘,不肯赏识他的作品与才华。朱愤然离开安徽大学,也是因为在一些琐事上与校方不和,误认为校方看不起自己,所以一走了之。这种神经变态的极度自卑,最终促使他撒手这荒凉枯寂的世界。

[1]①本文发表于1989年10月31日天津《今晚报》,署名阿敏古。

三是跟唯美主义的信仰有关。朱湘认为诗是一种终身事业,是痛苦的结晶,他向往的是一种超越生命的艺术境界。从他死后出版的《石门集》可以看出,诗人对他在安大任教那几年生活稍微安定而诗思枯竭的状况甚为不满,表示愿意为“我的诗神”而“弃了世界”,“牺牲我!全是自取的,我决不发怨声。”

诗人在自杀前二三年就一再对亲友说过要去死,不能排除其中有以生命殉艺术的动机。

探求朱湘自杀原因对评价诗人诗作是有学术意义的,而朱湘的死因确实复杂,要从多方面去解释,任何单一的说法都难于解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