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燕园困学记 完结

作者:温儒敏

蒋光慈是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短裤党》,是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革命斗争行动的作品,曾经有过很大的社会影响,现今出版的几种现代文学史,也都会提及这部小说。这并非什么精美圆熟之作,它不同于一般虚构小说,而带有很强的时事性,有点类似纪实小说。其写作经过还有些“掌故”值得一提。

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中共上海地下党连续发动组织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其时,蒋光慈正在上海大学任教,瞿秋白也在同一学校教书,并负担党的组织宣传工作,直接参加了武装起义的指挥。起义刚结束,瞿秋白就找蒋光慈商量,希望能尽快写一部作品,反映这次武装斗争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瞿秋白与蒋光慈共同拟定了这部小说的大致内容与章节,并定名为《短裤党》。由于蒋光慈和当时领导起义的许多共产党员很熟悉,对起义的一些内情也有所了解,瞿秋白又给他提供了许多素材,所以写起来很快很顺手,从动笔到写成才用了半个月功夫,五个月后便由泰东图书公司出版。这是唯一的一部实写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的作品,人们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当时某些真实的时代氛围,其历史认识价值是相当可贵的。

这部小说为何叫《短裤党》?许多文学史解释说是借用了法国大革命中一个革命群众团体的名字,以此表示对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颂扬。其实这个书名“借用”错了,应为“长裤党”。原来,穿短裤是法国贵族的一种特有的身份标志,这种短裤名为Culottes,面料、做工都很考究,用金丝银线绣上花纹,裤脚短窄,只及膝盖,小腿则穿长筒袜子相配。当时的平民不能随便穿这种有身份的短裤,而只能穿长裤。法国大革命时期由革命的平民组成的团体有强烈的反贵族倾向,便取名Sans-Culottes,即“反短裤”,或可译为“长裤党”。瞿秋白与蒋光慈在构思这部小说时,显然将他们所倾慕的“长裤党”误译为“短裤党”了,小说的名字也就误用为《短裤党》。

这本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了大的冲击波。激进的批评家钱杏村读后马上写评论,高度赞扬其革命性;瞿秋白则用讽刺性的反语说该书是“这些无赖之中最先叫喊的,那正是最无耻的‘短裤党’,党而短裤,可谓无耻之尤者矣,”“暴民专制正是《短裤党》那篇小说的理想。”瞿秋白是从政治上肯定这部小说的社会宣传作用的。但也有一些进步作家后来对这部小说持批评态度,认为只是表现幼稚的革命激情,太标语口号化。鲁迅即指出“《短裤党》写得并不好,他是将当时的革命人物歪曲了的。”(《致伊罗生信》)国民党当局则从书中发现了政治上的威胁,他们下令禁止这本书的发行,咒骂这是“短命的短裤党”,“赤化的宣传品”。

这本书确如鲁迅所批评的有很多缺点,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的“非文学因素”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是文学史研究者所应该关注的,它的特殊的历史价值也是当时一般小说所不具备的。

[1]①本文发表于1991年2月4日天津《今晚报》,署名阿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