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好像很明白,大家都会认为艺术创造是有最佳年龄的,或者干脆就断言艺术创造的黄金时期是青年时期。其实情况要比一般印象复杂得多。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虽然艺术的才华往往在年轻时显露,而要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登上艺术的高峰,常常又都是到中年之后。如鲁迅26岁时由学医转向文学,开始在翻译、写诗等方面表现文学才能,可是到38岁发表《狂人日记》之后,才真正树立起他的文名。歌德发表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是25岁,其代表作《浮士德》从57岁开始写,82岁才完成。杜思妥耶夫斯基发表成名作《穷人》是25岁,写出代表他最高水准的《罪与罚》是55岁。列夫·托尔斯泰写第一部小说《童年》在24岁,标志其创作高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55岁时完成的。还可以举许多例证表明,不少作家在20多岁已经成名,而代表其最好艺术水平的作品大都在40多岁至50多岁之后才出现。如卢梭的《爱弥儿》于49岁写成,《忏悔录》的完成则在83岁;左拉创作《金钱》是51岁,狄佛写《鲁滨孙漂流记》是59岁,海明威写《老人与海》是53岁,霍桑写《红字》是46岁。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一大串,起码就小说创作而言,不能简单论定其黄金时间是在青年。由于小说,特别是注重再现社会人生的小说需要有比较深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年轻而社会阅历较浅的作者是难于达到艺术上的成熟的。
相较之下,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则比小说要早,艺术的高峰多在青年阶段。这是由于诗歌比小说更需要激情与感触力,是倾向于“表现”的文体,自然青少年时期更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不少作者青少年时期都曾写过诗,或者在诗歌创作上成名,中年之后却转向小说或散文。这方面的例子就更不胜枚举了。有人说青年是诗,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这是比喻人生不同阶段情智的特点。看来文体跟年龄确有不同的“适应关系”。
上面所讲的倾向“再现”或“表现”的文体有不同的创作最佳年龄,而不同的艺术门类与年龄的关系恐怕更值得探究。例如,音乐是“表现”性特别强的领域,绝大多数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在幼年就显示出音乐天才,他们艺术上的成熟也多半在青年,很少是中、老年才大器晚成的。如贝多芬8岁就举办音乐会,莫扎特6岁就写出引起乐坛注意的小步舞曲,肖邦8岁发表第一部波兰舞曲,舒伯特12岁创作钢琴幻想曲,德彪西15岁获法国钢琴大赛奖,孟德尔颂12岁开始谱曲等。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家艺术上成熟的平均年龄是最早的。
造型艺术的情况却比较复杂,对于以门类的分别来套用“表现”与“再现”所适应的年龄关系。例如雕塑家、工艺美术家或倾向写实的画家,艺术成熟的年龄都可能比较迟。这固然可以说“再现”的艺术有赖于人生经验的积累;然而属于“表现”性的中国画,不少高手也都是在中老年才真正找到自己的艺术境界,国画家老当益壮是屡见不鲜的。中国画追求写意,虽然属于“表现”性,但又带抽象性,而抽象的艺术构思不能只靠激情,还要靠睿智。这是可否解释中国画常为“寿者之画”这一现象呢?是挺有意思的问题。
不同的文体与艺术门类的创作成熟平均年龄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艺术创作的最佳年龄”下结论要具体分析。不过有些学者还是在力图证明艺术领域确有其创作最佳平均年龄。美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就引用过对488名著名作家733部作品的调查分析,发现40岁可能是文学家写成“最好的书”的平均年龄,就是说,文学创作的最佳平均年龄是壮年。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来看,这是不无道理的。
[1]①本文发表于1992年3月10日台湾《中国时报》,署名阿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