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燕园困学记 完结

作者:温儒敏

《虹》是茅盾20世纪20年代末写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作为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时代女性”,主人公梅行素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在社会上经历了许多惊涛骇浪,从一个娇生惯养的狷介小姐,变成为性格坚强、勇于追求光明的女子。书名《虹》取希腊神话中墨耳库里驾虹桥从冥国索回春之女神的意义,以表示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变迁中一代青年艰难奋斗的历程。关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梅行素的创作原型,过去有种种猜测,许多人以为梅小姐是茅盾的女友秦德君的化身。秦也是敢于反抗旧习俗的“时代女性”,1921年年初曾带头剪短发、穿男式洋布长衫,在重庆大街上行走,引起过轰动。茅盾对秦德君很赏识,1928年亡命日本后,曾经与秦同居。原来说好茅盾回国后与妻子孔德沚离婚,但茅盾的母亲坚决不允,茅盾又是孝顺儿子,只得与秦分手。茅盾写《虹》时正在日本与秦德君同居,而《虹》的主人公某些性情和经历又与秦有些接近,所以人们会猜测秦即梅的原型。

其实梅行素的创作原型并非秦德君,而是胡兰畦。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及此事,不过语焉不详,只是很简单地说:“至于梅女士,我是从当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中一个姓胡的,取为部分的模型;此女士名中有一个兰字,此即梅女士之所以成为姓梅。”

关于胡兰畦,文坛上知道的人并不多。近两年有些研究者找到胡兰畦,并向胡就《虹》的创作等问题访谈,有关梅行素原型的真相才开始揭秘。据胡兰畦说,她早年也曾在新思潮影响下从家庭的压制中出逃,到泸州川南师范教过一段时间的书。那时她年轻漂亮,勇于公开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抗封建习俗,惹过不少闲话,但仍然“我行我素”,不屑于当谨小慎微的大家闺秀,而坚持追求自由的有个性的生活。《虹》的前半部分写梅小姐从家中出逃和在泸州的经历,与胡兰畦的情况很吻合。胡有一位娘家的远亲叫魏宣猷,俩人从小感情很好,但未能结合,这位男友就是《虹》中韦玉的原型。小说所写梅行素的丈夫柳遇春也有原型,即胡兰畦的原来丈夫杨固之,从小学做生意,胡不满于他的浑身铜臭味,是为了逃离他才到重庆去的。小说中其他一些人物也大都从胡兰畦所阅历的生活中取材,如校长的原型,是曾任川南师范校长的王德熙;惠师长的原型,是四川军阀杨森,他们都曾与胡兰畦相熟。《虹》的下半部分写梅行素投身革命,虚构的成分多,不再以胡兰畦的经历为依托。大概茅盾是越写越放手,逐渐将人物理想化。在《虹》之后,茅盾甚至还构思过续篇《霞》,其中梅女士成为地下革命家,这离胡兰畦的阅历就更远了。

其实茅盾对胡兰畦并不太熟悉。胡在1927年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是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批女兵。其时茅盾任军校的政治教官,胡认识茅盾,而茅盾不认识胡。茅盾是在亡命日本期间,从秦德君那里听说胡兰畦的那些经历后,才决定以此为素材写成《虹》的。而秦德君与胡兰畦曾是闺蜜,1921年就结识了,在川南师范一起共事过,彼此是非常了解的。茅盾不愧是大作家,非常敏感地从秦所转述的胡的故事中引申创造出一部极富时代感的小说。

有趣的是,胡兰畦一开始并不知道茅盾要写她。1929年,胡到德国留学,直至1931年才回国,这时《虹》已出版,胡读后方知道其中写了一些她的生活。

几十年后,当有研究者问起胡兰畦对梅女士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时,胡说她与梅女士的思想追求非常接近,但她不是像梅女士那样的大家闺秀,而是比较粗犷直率。此外,她认为小说中有些性爱描写太过了,感到不太满意。

[1]①本文发表于1992年11月1日天津《今晚报》,署名阿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