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燕园困学记 完结

作者:温儒敏

刘大白是五四时期曾蜚声文坛的诗人,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大的贡献。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刘大白的研究还很少,对他的生平事业也缺少了解。坊间流行的各种文学史倒是都提到刘大白,但通常只注意他早期少量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其实刘大白的诗作很多,有创作也有理论,特别是散文也写得很好,看来文学史应当给这位诗人更高的评价。过去对刘大白重视不够,跟单一化的政治鉴定有关,大概因为刘大白早年参加过共产党,后脱党,又在国民政府担任过职务,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他的人生历程和社会身份的确复杂,而以往的评判又过于简化。如果说过去是因为时代的限制,对这位复杂的诗人难于做深入的探讨,那么现在应当具备充分讨论的条件了。

我们总不能忽视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刘家思先生所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他的《刘大白评传》第一次比较全面清楚地描述了传主的生平轨迹,并尽量给以有历史感的正面的评价。这本较完整的刘大白传,能帮助读者了解这位“五四”诗人,而且对“五四”新诗以及整个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研究,乃至对二三十年代革命史、教育史、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都是所推进或能提供某些重要参考的。

刘大白早年接受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同时又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徒,他还追求过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还是自由主义者,思想可谓复杂;他从一个封建科举士子转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参加过光复会,又加入过共产党,参加过革命,又脱离革命,从文坛迈向政坛,担任过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要职,最终又退隐“江湖”;他是诗人、学者、革命者,又是官员,身份也的确复杂。刘大白的一生不能说有多少传奇性,却也很曲折,他的经历在五四后起来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个人物是值得注意的,他的传记写作是有学术价值的。刘家思用评传的方式,有描写,有梳理,有论评,有阐发,其对刘大白生平创作及其思想历程裁别有识,作为一种传记研究,是相当完整的。该传记作者根据所收集的大量原始材料,梳理出刘大白曲折的人生历程,力图将传主的文学创作、教育实践、革命经历、仕途与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爱情婚姻等诸多方面按照时序编织起来,展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沉浮,同时也借一个人看一个时代,我们读了,可以感触近百年历史变局中的某些色相和光影。

刘家思先生为了写这本《刘大白评传》,在材料收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花费多年时间,跑遍全国30多个图书馆、档案馆和纪念馆,访问许多相关人士,钩沉史实,详征逸闻,发掘了大量有关刘大白的文献资料。传记很多地方都是靠材料说话,纠正或者补充了以往对刘大白的某些误解或偏见。如刘大白是否逃过婚、出过家?他何时加入光复会?为何会退出上海党组?何时赴任浙江省教育厅秘书等,这些情况以往没有弄清楚,甚至以讹传讹,这本传记都予以辨正,还原了刘大白的人生真相。

[1]①本文发表于2012年10月26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

以往文学史给刘大白的地位,主要就是“初期白话诗人”。这本传记认为这样定位是不够的。书中发掘了刘大白很多被淹没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他的创作贡献不只是“五四”的抒情诗和描写农工的叙事诗,其他风格题材的诗作也很出色,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一些优秀诗篇仍然在一般水平之上。他的散文创作也有独特的成就。他是现代散文最早的尝试者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在《绍兴公报》上发表杂文。“五四”时期编辑过《责任》《午钟》《黎明》等杂志,又有许多散文发表。其作品笔锋之锐利,思想之鲜明,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后来收入《白屋文话》《白屋书信》等集的作品,只是其中一部分。本传记作者发掘收集了刘大白四五百篇散文,大部分是以前学界从未提及的。例如《萧山衙前农村小学校校歌》、《湘湖师范校歌》、浙江一师教师“留经”《宣言》和《请愿书》、《浙江图书馆落成记》等,是现代文学的重要实绩,也是研究刘大白的珍贵资料。该书对刘大白散文的研究,是一个突破。

历史总在不断重写。以往对“五四”可能是抬得过高,如今不少人却又将之贬损过甚,往往都是把现实的情绪召唤到历史的疆域中,丰富的历史就被简化了。我宁可多看一些散落的野史杂论,或者逸闻琐记,也不愿看所谓研究性的论著了。因为经过理论过滤、过于条理化的以论带史,已经失去史的精气,而野史轶闻之类的杂乱而朴素,多少还带有史的质感。读传记也是获取历史感的途径,当然,是那些有根据说实话的传记。刘家思这本传记起码能让人了解刘大白这样的“复杂人物”,了解曾有过的复杂的历史,以及曾有过的人心、政俗之变。读此书愈加感到,知人论世不容易,知人论史更不容易。

我本人对刘大白没有什么研究,读这本评传,迹其生平,仰扬咏叹,所获甚多。想到在学风浮泛的当今,刘家思能沉下心来做学问,写成这本扎实的传记,我也为他高兴,也乐于介绍这部书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