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最近收听
最近阅读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 完结

作者:蒋原伦 著

尽管有观赏卡通动画的经历,当第一次看到有演员扮演的角色和一群卡通动物共处同一个镜头时,还是有点惊愕:现在的电影怎么如此大胆、如此前卫,将真实的和虚拟的拼凑在一起?

转念一想,既然整个电影故事都是虚构的,在虚构的范围内,还有什么样的场景不可以出现?当然,这是习惯、传统或者说某种逻辑在起作用。即看卡通动画时,所有的角色应该一律卡通,人物是卡通人物,动物是卡通动物,植物是卡通植物,这样保持着虚构的一致性。而看通常意义的电影时,角色一律是由演员扮演,无论是天神、仙女、鬼怪还是精灵都是常人的面目。这种虚构的一致性,有时就转化为某种现实,当一些新的现象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以往建立起来的那种现实感就在起排斥和抵触作用,并应对种种挑战。当然,这种挑战并非只是来自卡通电影,或者卡通和真人混合秀,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的现实感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或者说有了互联网,我们的现实感总是在不断的调整、扩张和重新整合之中。

互联网打破分类界限

当年,施拉姆在电视普及的美国作过问卷调查,看看电视挤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多少时间,例如以往看报读书的时间减少了几许、体育运动的时间减少了几许,吃饭、睡觉的时间减少了几许,甚至上厕所的时间也被挪用了。不过以美国人的实证劲头也很难弄清楚,现在的年轻人上网而挤占了多少本来可以用于别的活动的时间。因为年轻的一代从看电视转为上网,或者干脆泡在网上,已分不清什么时间被挤占了,即便是在卫生间或躺在浴缸里,也不耽误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网。

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改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分类界限濒临瓦解。

以阅读为例,在以往的阅读中,虚构的和纪实的、实用类的和专业类的书籍是分开的,相应地在图书出版的选题、编辑和上架的过程中也是分类的,但是在互联网上,这一切似乎统统混杂在一起,指引互联网阅读的往往是标题和关键词,在关键词和标题的指向中,读者直奔“主题”,然后进入一系列的链接(所以在互联网中最不道德的是标题党),这些链接与通常的知识分类无关。当然在互联网上,许多页面也有功能或内容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是脆弱的、不牢靠的,只要手指轻轻点击,或者是不经意间的一触,就换了页面,分类的界限就此被打破。

由此可见,虚构和非虚构、实用的和基础的等等领域分类是有条件的,或者说这种分类是由印刷文化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印刷文化和理性思维共同建构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分类模式。其中虚构和非虚构是比较核心的概念,因为虚构和非虚构意味着主观和客观的分野,它涉及真实和虚假、真理和谬误等一系列相关范畴,当这一对核心概念动摇时,由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许多话语和说法,也为此受到质疑。

曾经,虚构和非虚构还将生活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日常生活往往在现实和非虚构领域这一侧,精神生活容易成为对立的一面。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习以为常。由于日常生活的物质性,据此,人们常常把互联网上的活动如交友、聊天和游戏说成虚拟的行为,将互联网社区说成是虚拟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在日常生活之外新成长的那部分,离物质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然而,我们渐渐发现,互联网生活使得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界限逐渐泯灭,就像风靡一时的网上“偷菜”运动,人们在其中获得的精神满足是以物质占有心理为基础的。互联网游戏和日常生活的游戏实际上没有虚拟和非虚拟的区别。互联网不是对现实的模拟,它是现实的延伸,它就是今天的现实和现实环境,也是今天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阅读、网上游戏,不仅在年轻一代那里习以为常,在中年甚至老年人群中也多有仿效。因为他们知道另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现实已经在生活中蔓延,它实实在在地占据了生活中的时间,尽管离物质生活还有距离,但是已经从各个方面影响到我们的物质生活,或者说已经让人难以区分什么是日常生活的物质方面,什么是日常生活的精神方面。

人类一旦用上了电,停电就成为一大事故。现在用上了网络,网络中断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故障。笔者有一次在医院挂号,该医院挂号网络系统故障,停止挂号看病,尽管医生护士和各色工作人员都在现场,各种看病的仪器和医疗设施照常运转,但是就是无法展开工作,在医院方面将挂号网络故障和其他医疗器械的故障等量齐观,因为不能网络挂号,相应的就不能就医。网络早就不是虚拟世界,它已经和现实世界混为一体,或者说,它已经牢牢地镶嵌在现实生活之中。

蒙太奇现实

社会现实是一个复杂的表征系统。有时候现实是指日常生活,即柴米油盐,文艺作品能够表现这些日常生活就具有现实感;有时候现实是指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文艺作品能够贴近时代、紧跟潮流也就是反映了现实。如果说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的话,那么现实题材的作品还应有一个时代主题与之相配,例如:大革命时代,应该是革命加爱情,这样才有现实意味;在某些暧昧和阴暗的时代,则是阴谋与爱情;如今房地产成了拉动经济的火车头,那么房地产加爱情,或者房奴加爱情就是当下的现实,也因此电视连续剧《蜗居》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

当我们说现实是复杂的表征系统,通常是指这一表征系统必须有逻辑的一致性和相应的深度。尽管现实事物和种种现象可能是无序的和散乱的,但是人们从以往的书面阅读中养成了习惯,这一习惯不倾向于将现实看成是无序的、散乱的或是事物的平面堆积,因为这样的现实无法把握,且不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人们习惯于将现实作为有序的并有深度感的对象来看待和描述,因为只有这样,现实才是可靠的,并且渐次展开的现实也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把握。当然怎么样使得现实呈现出深度,是有一套叙事手法保证的,无论是文本叙事,还是影像叙事,抑或两者兼有。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所体会到的现实有了变化,即现实不仅是被描述为线性的、不断递进的、有深度的对象,同时现实也演变为蒙太奇的拼贴,亦即蒙太奇现实。

比格尔在其《先锋派理论》一书中曾将蒙太奇现象作为先锋的艺术作品的特征来加以论述,与此同时他还讨论了新异、偶然、本雅明的讽喻等范畴。他认为“蒙太奇以现实的碎片为条件,并描述了作品的构成阶段”。他分析了蒙太奇首先出现在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绘画中的原因,将其归结为先锋派们“最为有意识地摧毁自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再现体系”。当然,比格尔清醒地看到,在不同的媒介中蒙太奇有各自的意义,因为“它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艺术技巧,而是由媒介所决定的特点”。① 

自然,蒙太奇不是先锋派的专利,后现代理论家们在反对现代性的同质化、规范化方面,在提倡小叙事、个人叙事,以对抗元叙事和宏大叙事方面,对蒙太奇拼贴也有所青睐,因为平面化的拼贴能起到解构宏大叙事的深度模式的作用。既然现代性是由印刷文化和线性逻辑思维建构而来,现代性的不断深化必得由叙事深度模式来保证,那么解构现代性就必然要冲破线性叙事模式,以空间的、多元的组合和拼贴来表现现实。因此在后现代主义那里,蒙太奇似充满着富有个性的浪漫主义精神,它是挑战冷酷的现代理性的利器。

不过,本文强调蒙太奇现实是想指出:除了先锋派和后现代理论的浪漫主义倡导,它的产生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今天信息泛滥的局面。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过多、过于庞杂,当个人面对超量信息难以梳理时,借助蒙太奇拼贴是处理过量信息的无奈的选择,也是应对这种局面的相对有效的方法。由于蒙太奇现实是呈现为散点透视的现实,因此


①[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第149-150页,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


不必聚焦,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编排和精心的设计,将所有的材料串联在统一的轴心上,因此,在处理信息和材料方面就便利了许多。立体的、多角度的和多方位的视点相结合,使得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空间均可以得到应有的安置和编排,便于不同的受众各取所需。

这里还应该看到,以往的电影蒙太奇和现今的互联网蒙太奇的区别。电影蒙太奇是电影叙事的手段之一,是在叙事深度模式的支配下的镜头的组合,因此以往的电影蒙太奇已经被整合为线性叙事的重要手段,即是在精心的叙事编织中蒙太奇技法获得自己在电影中的地位。如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其中的蒙太奇镜头的使用,为电影叙事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从此影像叙事的深度必得有蒙太奇技法的参与。

互联网蒙太奇与电影蒙太奇显然有别,由于互联网信息几乎是未经筛选的,不像电影镜头那样经过精心剪裁,所以无法被整合到精密的叙事安排之中。这里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信息是异质的、多元的,难以被规范到统一的线性叙事轴上;二是互联网信息的产生速度远远超出信息的整合速度。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不仅所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无序的现实,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一现实的表征系统也是多元的、异质的、去中心化的,因而这一表征系统只能被呈现为蒙太奇方式。一百年前,当毕加索和布拉克等创作立体主义作品时,很引起人们的疑惑、困顿和惊讶,面对如此艺术怪胎,人们手足无措。然而今天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会这一手,无论是架上画、装置、摄影,还是观念艺术,拼贴和蒙太奇手法可谓司空见惯。这不仅仅是因为今天的人们早已学会娴熟地运用此手法,更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这么展开的。

由此,似可说作为新现实的互联网,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蒙太奇现实。不同的逻辑和规范、不同的视角和焦点、不同的信息和材料经由不同的组合和拼贴,以达成多元共存的状态,这就是互联网现实的表征系统,这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新现实。

 

(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